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春秋戰(zhàn)國的故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中原和蠻夷這兩個詞,不能只看字面意思,還要從廣義和狹義去理解。
“中原”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如《小雅·節(jié)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如《詩經·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要理解這個詞,先要說一下《詩經》。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的雅,是周人自己做的雅樂。明白了這一點,再結合詩經里的字句,我們就可以這么理解:‘中原’一詞,最早是周人對自己所在地進行歌頌贊美而“發(fā)明”的一種稱呼,是自稱,如同后面的“中國”概念,是“天下之中的國”。
在古代狹義上的中原地區(qū)僅僅是指今天的河南省,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而廣義上的中原則是指以河洛地區(qū)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與淮河上游以北。包括今河南省、山西省東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等廣大區(qū)域。
中原地區(qū)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自古也有古九州(徐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之稱。
中原地區(qū)在我國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歷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常言道得中原者得天下,逐鹿中原,搶的是中原,更是這萬里江山。自有文明以來,中原地區(qū)的安陽、洛陽、開封、鄭州都曾先后被作為都城存在。
自商周以來,圍繞其都城也形成了中原文化區(qū),而楚國一直游離在中原文化區(qū)之外,不循禮法被視為蠻夷。
楚國的祖先也曾是中原文明的一支,因被政敵驅逐,南遷至楚地。經過長時間的發(fā)展,楚國發(fā)展出了屬于自己的楚文化。
周朝建立后,周禮作為一套完備的禮法制度問世,同時也是一整套的文化體系。在周天子以及世人眼中,遵循禮法便是自己人,不遵循禮法就是蠻夷。
至于為什么說楚國被稱為蠻夷原因有三:
一、楚國“無禮”、“無信”和“貪”的國際輿論。
二、由于歷史、文化、民族精神差異,各國對楚國形成的誤解與隔膜,擴大了楚國的負面輿論,使諸過對楚國“鄙懼”的心態(tài)蔓延。
三、在歷史的長河中,文明反復被“野蠻”打敗而得到推進,文明國家對這一必然的歷史規(guī)律產生的無意識的集體憂懼。
春秋時期,周天子對天下的掌控力達到了最低,楚國也開始一而再的挑戰(zhàn)周禮的地位,因此很多人稱呼楚國為蠻夷。
但是到了戰(zhàn)國時,各諸侯國紛紛進入了爭霸天下的戰(zhàn)爭中,已經沒人去管是不是和周禮相悖。而此時的楚文化也與中原文化相融,人們也不再稱呼楚國為蠻夷。
楚國之所以為蠻夷實際上是一個文化與禮制的爭斗,與后來的“入則華夏,出則夷狄”是同一個道理,當中華文化將四周同化之后,夷狄也就不存在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85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