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只有800親兵,朱允炆為什么會輸?
這主要是因為自己在登上皇位之后所做的方法并不是很正確,可能是登上皇位的時間比較短,因此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來操作,這才導致自己做錯了一些事情,然后就會在這次的對比中面臨失敗。如果能夠在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這一個皇帝,就不至于會出現這樣的一個結果,但是很可惜,這所有的一切都會讓人覺得有一些匪夷所思。
一、削藩決策出現問題
雖然選擇削藩是沒有錯的,但是在這個決策中就有兩個致命的錯誤,首先就是削藩的順序,再者也沒有考慮到朱棣在整個軍中的影響力。這才導致把朱元璋留下來的布局全部的崩潰,而且朱棣的活動范圍就會逐漸的增加,原本只會限制在封地附近,根本就不可能會有機會獲勝。
二、朱允炆即位時間太短
一個新的皇帝在登上皇位之后,第1件事情到底是什么?這必然就應該穩(wěn)固皇位,然后牢牢的把天下和朝廷全部都控制在手中??墒钱斔诘巧匣饰坏臅r候,并沒有選擇這么做,而是馬上就選擇改革,然后又火急火燎的就開始削藩。這就導致自己完全進入到一個不利的階段,其實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應該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雖然說選擇縱容自己的大臣,這一點是沒有錯的,錯的就在于用人不正確,這才導致許多的朝廷非常的反對。
三、應對失策用人不當
除了做出以上的這些事情之外,作為皇帝還是一個坐擁天下的皇帝,實力肯定是在朱棣之上,之所以會失敗,這就是因為用人的不正確,而且策略根本就不對。錯失了可以爭取人心的機會,要知道朱棣選擇起兵,這完全就是叛亂,可是卻沒有想到一轉眼就變成了正義之師,而朱棣所謂的清君側,很明顯就是得到皇上重用的那幾個人的。在這里大家也能夠明白,如果一開始就能夠注意到自己所做的錯誤,就不可能會有這樣的結果。
轉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載朱棣起兵時只有八百親兵,朱允炆為何還是輸了
建文帝繼位幾個月后就開始削藩,從比較弱的藩王下手。周王、齊王、代王、岷王被廢為庶人,湘王自殺。然后就是燕王朱棣,而此時朱棣認為削藩是?大勢所趨?,所以皇帝讓他交兵權就交兵權,皇帝說調走三護衛(wèi)就調走三護衛(wèi),皇帝要他?遣三子入京?就遣三子入京,最后朱棣連?裝瘋?都用上了,只希望皇帝能留下他一家老小的性命。最后發(fā)現建文帝一定要殺他,朱棣退無可退,在僅有八百親兵的條件下起兵發(fā)動?靖難之役?。
一開始沒有人認為建文帝會輸,建文帝坐擁百萬大軍,很多都是朱元璋的開國精銳。燕王所掌握的軍隊大概有三萬,后來控制了寧王的部屬和朵顏三衛(wèi),軍隊達到了八萬,實力仍然非常懸殊。但建文帝卻最終為何還是敗給了朱棣呢?
第一:北方軍士多是戍邊,能征善戰(zhàn),多是徐達帶出來的,屬于王牌軍隊。
第二:朱元璋死的時候,把大多數明朝能掙善戰(zhàn)的武將文臣全殺了。例如藍玉,和李善長,殺藍玉滅他九族,導致朱允文無將可用。
第三:朱允炆削藩缺乏妥善的善后處理。
第四:過于急躁,激化加深矛盾。
第五:三分靠實力,七分靠運氣的。比如,在白溝河大決戰(zhàn)與夾河之戰(zhàn)的兩次重要的戰(zhàn)役,則是靠沙塵暴的神助攻取勝的。
第六:個人覺得最重要,也是最愚蠢的。朱允炆居然跟前方將領說?不要讓我背上殺叔叔的罪名?士兵們都要瘋了,既要消滅叛軍,又不能傷到叛軍的主帥,這個任務有點難度。跟野蠻人講文明,這是相當的愚蠢啊。
這相當于面對一個持刀的殺人犯,要求他必須控制嫌疑人,但不能傷到嫌疑人,嫌疑人受傷了就是士兵的責任。前方士兵不傻,他們知道如果在鎮(zhèn)壓叛軍的過程中,不小心將朱棣殺死了,朱允炆完全可能出于對親情的重視而處理自己的。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他們才不會做!
這樣的朱允炆焉能不敗?
在整個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明朝靖難之役都是一場結局堪稱神奇的戰(zhàn)爭,擁有全國資源且有天子名分的建文帝朱允炆,竟然會在四叔朱棣面前敗的體無完膚,最終落得個悲慘結局!
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采納親信儒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的建議,開始著手削藩。在年輕的建文帝眼里,自己那位實力雄厚的親叔叔、燕王朱棣就是第一塊要啃的硬骨頭。由于明廷咄咄逼人的削藩政策徹底激化了中央與藩王們的矛盾,雙方的關系已經如干柴烈火,一點就著。諸藩與明廷已經公然決裂,而已成朱允炆眼中釘的燕王朱棣儼然已成眾藩之首。
建文元年七月,在奇僧姚廣孝的策動下,朱棣橫下一條心,以“清君側”的名義公然起兵造反。朱棣大造輿論,以力主削藩的大臣齊泰、黃子澄為討伐目標,實則是沖著他覬覦已久的建文帝的龍椅去的。
這場朱明皇室內部為爭奪最高權位而發(fā)生的戰(zhàn)爭,史稱“靖難之役”?!熬鸽y之役”開始之時,朱棣一方是幾乎不被人看好的。因為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大一統(tǒng)的王朝還沒有藩王造反成功的記錄。而然四年后,結果卻出乎意料。嫡孫繼位,坐擁天下的朱允炆敗給了藩王朱棣,丟了皇位不說還落得個下落不明。以一國之力消滅一個藩王,在所有人眼里是一點問題沒有的,但是建文帝朱允炆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歷史,坐擁天下的他輸了,而且輸的極慘!
在靖難之役打響前,建文帝接盤的不只是一個國力空前富強的大明王朝和訓練有素的精良軍隊,更有他皇爺爺朱元璋為他精心挑選的文武人才團隊!
在朱元璋晚年的布局里,早就預料到了建文帝可能面對的麻煩,因此為他精心選拔的陣容雖然比不上明朝開國時的豪華陣容,卻也絕非歷史上所說的那么不堪。以武將說,明朝開國戰(zhàn)爭中最擅長騎兵戰(zhàn)的悍將郭英,正是朱元璋苦心留下來輔佐建文帝的,更有當時堪稱明朝防御戰(zhàn)實力最強的耿炳文,有這兩位老將坐鎮(zhèn),就等于給了建文帝一矛一盾兩把神器,攻守都進退自如,另外還有后起之秀的盛庸,平安等人,哪怕對手強悍如朱棣,理論上說,也是翻不了天的。
至于文臣團隊,后人大概只記得朱允炆身邊,諸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這些敗事的腐儒們,但事實上,朱元璋留在朱允炆身邊的,更有卓敬這樣的戰(zhàn)略天才,他的削藩戰(zhàn)略曾經叫朱棣驚出一身冷汗,卻被朱允炆輕松拋棄。一個文臣武將薈萃的團隊,足以保護朱允炆扛過任何叛亂災難。而然朱允炆還是敗了。
建文帝朱允炆,只能說是一個好人,但絕不是一個擁有治國能力的好皇帝,從他后期的一系列昏招就可以看出他的失敗是必然的,他的失敗也不外乎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過分信任腐儒
朱元璋曾親手給朱允炆組建了一個參謀班子,這一班子由三人組成:齊泰、黃子澄、方孝孺。
齊泰,忠誠有余能力平庸,如果放在和平時期倒也能湊合的過去,但在國家危難之時卻難發(fā)揮作用。方孝孺,學識淵博但過于迂腐,學識難以轉化成治國才能。最讓人哭笑不得的便是黃子澄,前兩位雖然能力上有欠缺倒也不會幫倒忙,可是此公卻從頭至尾都在壞事。當初,燕王朱棣知道朝廷準備對他動手,先以病重為借口,請求朝廷容許留在京城的三個兒子返回北平。齊泰反對放還三子,黃子澄卻說:“不若遣歸,示彼不疑,乃可襲而取也。”結果朱棣三子獲準回去。從此,朱棣再無后顧之憂,不久便起兵“靖難”?!熬鸽y”開始之后老將耿炳文在吃了幾次敗仗之后與朱棣在河北真定形成了對峙局面。面對著以擅長防守著稱的耿炳文,朱棣毫無辦法,攻城三日,一直沒有攻下,于是對諸將說:“攻城下策,徒曠時日,鈍我士氣?!彼旖鈬?。但就在這時,黃子澄卻向建文帝提出了一個足以讓朱棣手舞足蹈的建議:撤換耿炳文,以李文忠之子曹國公李景隆接任。這個李景隆沒打過什么仗,只會紙上談兵。也正是軍事白癡李景隆的上場,使得朝廷損失數十萬大軍,大傷元氣。
第二:建文帝優(yōu)柔寡斷、心慈手軟,過于被名聲所累
從性格方面來看,朱允炆確實不適合當皇帝。因為他有著皇帝最不該擁有的一個性格缺點:優(yōu)柔寡斷、心慈手軟。當初,李景隆第一次大敗歸來的時候,連推薦他的黃子澄都想宰了他??墒墙ㄎ牡鄄坏恢嗡淖?,反而讓他“戴罪立功”,再一次把軍權交給了他。這樣一來,結果是可想而知的,軍事白癡李景隆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突飛猛進,又一次大敗而歸。這時,朝廷已經徹底喪失了殲滅朱棣的最好時機。到了這個地步,要是在朱元璋手上,李景隆就是有八個腦袋也早就搬家了??墒?,朱允炆還是放過了李景隆,到后來居然還讓他負責南京的城防,后來朱棣打南京的時候,他也是第一個開城投降的。如此一個賞罰不分、用人不當的皇帝,怎么能指望打敗朱棣?
除此之外,他還犯了另外一個不可彌補的大錯誤,便是對每一個前去征討朱棣的將領發(fā)出了一個“勿傷吾叔”的指示,因為他擔心被上一個“殺叔”的惡名。這樣一來,朝廷大軍在面對朱棣時再也不敢痛下殺手,使得朱棣多次死里逃生。
建文二年,作為朝廷后起之秀的大將盛庸,在東昌組織過一場大會戰(zhàn),成功地包圍了朱棣。燕軍死傷慘重,連朱棣手下最得力的將領張玉也被擊斃。如果沒有那道“勿傷吾叔”的指令,朝廷大軍完全可以一舉擊斃朱棣。但是朱允炆的心慈手軟使得朱棣大搖大擺地突圍而去,給自己一方留下了一個最大的遺憾。
反觀朱棣一方,朱棣本人就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后來又駐守北平,軍事指揮能力和智勇謀略不知勝過朱允炆多少倍。另外在出謀劃策方面,朱棣任用足智多謀的姚廣孝為謀主,他能在朱棣作戰(zhàn)不利時警醒其有進無退成生敗死,還能在參謀軍機時屢出妙計屢獻良言。
后來在朱棣在濟南大敗時也是姚廣孝出謀劃策,助朱棣登上了皇位,姚廣孝認為,朱棣與侄兒朱允炆爭奪天下,與朝廷諸大臣乃至普通老百姓沒有多大關系。所以,不必在意一城一池之得失,當務之急是集中力量直搗明都南京,畢其功于一役。朱棣采納了姚廣孝的建議,大軍休整一番后,再次揮師南征。這一次朱棣率燕軍主力繞過各大中城市,一門心思的撲向帝都南京。經過一番浴血苦戰(zhàn),南京陷落,建文帝朱允文于熊熊烈焰中不知所蹤。
之后也正如姚廣孝所料,帝都南京被燕軍攻陷后,駐守各地的明軍紛紛望風而降,不再拼死抵抗。朱棣順利地坐上龍椅,大明的江山輕易的換了主人。
從種種跡象表明,朱允炆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因為朱允炆適合成為一個乖學生,好孩子,卻不適合成為一個好皇帝!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稱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后,為加強中央集權,接受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削藩?建議。公元1399年8月6日在齊泰、黃子澄等的協(xié)助下削廢五王。同日,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向南京進攻,這次戰(zhàn)役號為?靖難?。經過3年多戰(zhàn)爭,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即皇帝位,年號永樂。那么,朱允炆為何打不過朱棣呢?小編就與大家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削藩太急、手段太酷。一年之內廢了四個王,把湘王逼的全家閉門自焚,已經在宗室內部完全喪失威信和團結能力,燕王固然以此為借口反叛,但寧王參加燕王叛軍、谷王開金川門放燕王進城亦不能說沒有對削藩政策的仇恨和恐懼的因素??梢哉f,這一愚蠢政策把整個大明宗室送到了建文王朝的對立面上。
第二,廟堂無能、政策無常。黃子澄是無能的建文官僚的代表,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保舉廢物李景隆為帥,還掩蓋李的敗績,企圖推卸責任;朝廷沒有一個應對叛亂的長遠政策,如號召勤王、團結宗室等等,反而被朱棣牽著鼻子走,處處被動挨打。缺乏騎兵的明軍,就這樣被朱棣到處耍弄,師老兵疲。最可笑的就是建文帝下達的禁止傷害朱棣的命令,無需贅述。
第三、用人不當。這方面朱元璋要負很大責任。馮勝、藍玉、傅友德三人只要活著一個,朱棣也難以如此猖狂,最后搞的只能用耿炳文這樣的老邁之人和李景隆這樣的純粹廢材。但是即使老將凋零,平安、鐵鉉也可堪一用,只怪黃子澄之流胡說八道,用他們用的太晚,導致已經無力回天。
第四,后院起火。建文對太監(jiān)極為嚴厲,太監(jiān)仇恨建文,遂內通朱棣。朱棣從濟南直接攻擊徐州再取南京的戰(zhàn)略,就是宮內太監(jiān)通風報信的結果。太監(jiān)密告朱棣,南京守備空虛,可以攻克。朱棣遂奠定直接進兵的決心。
第五,能力差異。朱棣能力、手段、殘忍程度均遠甚于建文。亂世天子的標準型。守成的建文面對這樣的叔叔,恐怕只能無奈悲劇了。這方面不用多說。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