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o leng liang ke de cheng yu gu shi
【拼音】模棱兩可móléngliǎngkě模棱兩可是一個成語,指不表示明確的態(tài)度,或沒有明確的主張,對問題正反兩面態(tài)度模糊。
一、拼音
模棱兩可 [ mó léng liǎng kě ]?
二、出處
后晉·劉昫《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p>
釋義:
處理問題的時候不要分清是非,如果出現(xiàn)了錯誤,一定會遭到處分甚至貶官,只是模棱兩可就可以了。
三、典故
蘇味道是唐初趙州欒城人,年輕時和李嶠都以擅長文辭而出名,當(dāng)時的人因此合稱他們?yōu)椤柑K李」。雖然他一生中都在官場上打滾,還擔(dān)任過宰相的重要職務(wù),但是他的處事態(tài)度含混,曾經(jīng)對人說:「處理事情時,最好不要明白的表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萬一出了錯,才不會因為判斷錯誤而受到責(zé)備,這就像摸著棱角的兩端,不置可否才好。」
人們因此,幫他取了個「蘇摸棱」的外號。后來「模棱兩可」這個成語就從這里演變而出,用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tài)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
擴展資料 一、近義詞:
不置可否 [ bù zhì kě fǒu ]?
釋義:不明確表態(tài),既不說對,也不說不對。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五十六回:“溫欽差聽了一笑,也不置可否?!?/p>
翻譯:溫欽差聽了后笑了一笑,沒有明確表態(tài),既不說對,也不說不對。
二、反義詞:
斬釘截鐵 [ zhǎn dīng jié tiě ]?
釋義:形容說話或行動堅決果斷,毫不含糊。
出處:宋·朱熹《朱子全書·孟子一》:“看來惟是孟子說得斬釘截鐵。”
翻譯:看來只有孟子的花說的堅決果斷,毫不含糊。
模棱兩可是沒有明確的態(tài)度或主張的人。
【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
【解釋】形容對一件事情的兩方面都不否定,沒有明確的態(tài)度或主張。[近]含糊其詞。[反]斬釘截鐵。
【近義詞】拖泥帶水、似是而非、無可不可、不陰不陽、模棱兩端、含糊其詞、文文莫莫、閃爍其詞、優(yōu)柔寡斷、含含糊糊、不置可否、不可置否
【反義詞】一望而知、斬釘截鐵、大是大非、不可名狀
模棱兩可的近義詞
1、拖泥帶水
【拼音】[ tuō ní dài shuǐ ]
【解釋】比喻做事不干脆。也比喻說話、寫文章不利落、不簡潔。
【近義詞】模棱兩可、連篇累牘、拖拖拉拉、藕斷絲連、帶水拖泥、不了不當(dāng)、婆婆媽媽、優(yōu)柔寡斷、牽絲攀藤、滯滯泥泥、模棱兩端
【反義詞】一刀兩斷、惜墨如金、雷厲風(fēng)行、刪繁就簡
2、不可名狀
【拼音】[ bù kě míng zhuàng ]
【解釋】名:說出。不能夠用言語形容。也說不可言狀、莫可名狀。
【近義詞】不堪言狀、不可言宣、莫可名狀、不可思議、不可勝言、不可言狀
【反義詞】模棱兩可、一語破的
1、莫能兩可應(yīng)該是模棱兩可吧。模棱兩可 ( mó léng liǎng kě )。
2、解釋:模棱:含糊,不明確;兩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形容對事情雙方不置可否,是非不分。
3、出 處 《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br>
4、近義詞 不置可否、模棱兩端。
5、反義詞 旗幟鮮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engyugushi/137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噤若寒蟬
下一篇: 揠苗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