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直錯枉的意思,舉直錯枉的反義詞和近義詞,舉直錯枉成語接龍
舉直錯枉的拼音
jǔ zhí cuò wǎng

舉直錯枉的基本釋義
舉:選拔。直:正直,指正直之人。錯:通“措”
,廢棄
,放棄
。枉:彎曲
,比喻邪惡之人
。起用正直賢良
,罷黜奸邪佞人
。亦作“舉直厝枉”、“舉直措枉”
。
舉直錯枉的詳細解釋
【解釋】:舉:選拔
。直:正直,指正直之人
。錯:通“措”
,廢棄,放棄
。枉:彎曲
,比喻邪惡之人。起用正直賢良
,罷黜奸邪佞人
。亦作“舉直厝枉”、“舉直措枉”
。
舉直錯枉的近義詞舉直厝枉 舉直措枉
舉直錯枉相關成語
了如指掌 從容不迫 依依惜別 危如累卵 厲兵秣馬 受寵若驚
舉直錯枉的相似成語
第1個字是舉的成語:舉一廢百
、舉手加額、舉足輕重
、舉國一致
、舉止大方、舉直措枉
第2個字是直的成語:不直一錢
、心直口快
、扭直作曲、舉直措枉
、以直抱怨
、心直嘴快
第3個字是錯的成語:鏤金錯彩、盤根錯節(jié)
、駢興錯出
、棋布錯峙、參差錯落
、參伍錯縱
第4個字是枉的成語:伸冤理枉
、舉直措枉、活天冤枉
舉直錯枉成語接龍
枉突徙薪 薪盡火傳 傳風搧火 火冒三丈 丈二和尚 尚虛中饋 饋貧之糧 糧盡援絕 絕頂聰明 明公正道 道而不徑 徑情直遂 遂心應手 手忙腳亂 亂七八糟 糟糠之妻 妻兒老小 小子后生 生上起下 下喬入幽 幽期密約 約法三章 章句小儒 儒雅風流 流連忘返 返照回光 光前啟后 后起之秀 秀才造反 反裘負薪 薪桂米珠 珠沉璧碎 碎骨粉尸 尸位素餐 餐風宿露 露影藏形 形具神生 生關死劫 劫數(shù)難逃 逃之夭夭 夭桃穠李 李廣未封 封官許原 原來如此 此恨綿綿 綿綿不絕 絕口不道 道弟稱兄 兄死弟及 及賓有魚 魚腸尺素 素不相能 能說會道 道旁苦李 李下瓜田 田父之獲 獲兔烹狗 狗彘不如 如蹈水火 火山湯海 海天云蒸 蒸沙為飯 飯囊酒甕 甕里酰雞 雞骨支床 床下安床 床上迭床 床下牛斗 斗艶爭妍 妍姿艷質 質疑問難 難能可貴 貴不期驕 驕奢放逸 逸以待勞 勞思逸淫 淫朋狎友 友風子雨 雨臥風餐
舉直錯枉的英文翻譯
Appoint upright and remove the crooked ones -- to replace the bad ones by good ones
枉_的意思枉_的意思是什么
枉_的詞語解釋是:枉費wǎngfèi。(1)白費;徒然耗費
。
枉_的詞語解釋是:枉費wǎngfèi
。(1)白費;徒然耗費。結構是:枉(左右結構)_(上下結構)
。拼音是:wǎngfèi
。
枉_的具體解釋是什么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
、國語詞典【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白費
、空費。詞語翻譯英語towaste(one'sbreath,one'senergyetc),totryinvain法語dépenserinutilement,gaspiller
二
、網(wǎng)絡解釋
枉費枉費
,漢語詞匯。拼音;wǎngfèì是指白費
、空費的一個詞語
。
關于枉_的近義詞
白搭白費
關于枉_的成語
受賕枉法枉道事人枉矢哨壺舉枉措直矯枉過正矯枉過直徇情枉法活天冤枉枉墨矯繩舉直錯枉
關于枉_的詞語
徇情枉法群枉之門枉費時日舉枉措直受賕枉法形枉影曲枉擔虛名舉直錯枉枉墨矯繩枉矢哨壺
點此查看更多關于枉_的詳細信息
論語中的四字詞成語及意思
1. 論語十則中的四個成語,解釋 溫故知新
出處:孔子《論語·為政》
譯:反復溫習學過的知識,從而能獲得新的知識
。也指吸取歷史經(jīng)驗
,更好地認識現(xiàn)在。
見賢思齊
出處:孔子《論語·里仁》
譯:見到德才兼?zhèn)涞娜司鸵蛩待R
。
任重道遠
出處:孔子《論語·泰伯》
譯:擔子很重
;路程很遠。比喻責任重大
,要經(jīng)歷長期的奮斗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處:孔子《論語·衛(wèi)靈公》
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不要強加給別人
。
2. 論語中的四字詞語 .《論語》首創(chuàng)的成語。
《論語》首創(chuàng)的成語
,指后世沿用《論語》原書文字
,保留原有語法結構而形成的成語。 (1)不亦樂乎 出自《學而》:“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 (2)周而不比 出自《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3)每事問 出自《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4)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5)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6)陳力就列《論語·季氏》:“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7)成人之美《論語·顏淵》:“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
小人反是
。” (8)惡衣惡食《論語·里仁》:“士之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
,未足與議也
。”
(9)苗而不秀《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 這類成語,幾乎每篇都有
。如一則以喜
,一則以懼(《里仁》)、犯而不校(《泰伯》)
、空空如也(《子罕》)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鄉(xiāng)黨》)
,這類成語占《論語》成語的很大部分
,是《論語》成語的重要組成部分。
2 .出自《論語》的成語
。出自《論語》的成語
,指來源于《論語》,但又經(jīng)后人加工
、提煉而形成的成語
。
據(jù)考察分析,后人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方式形成這類成語
。 (1)選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義的成分組成成語
。
如:眾星拱辰 出自《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拱”古作“共”)安老懷少 出自《公冶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懷之
。”
(2)將原句中的虛字和不影響意義的實字刪減而成的成語
。如:節(jié)用愛人 出自《學而》:“道千乘之國
,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
,使民以時
。”
舉直錯枉 出自《為政》:“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
, *** 服
;舉枉錯諸直, *** 不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3)在原句詞語的基礎上增加適當?shù)淖侄鴺嫵沙烧Z。
如:異端邪說 出自《為政》:“子曰‘攻乎異端
,斯害也已
。’”在“異端”后加“邪說”
。
中庸之道 出自《雍也》:“中庸之為德也
,其至矣乎!”在“中庸”后加“之道”
。 (4)將原型成語(即首創(chuàng)成語)中的字更換形成另一成語
。
如:隨心所欲 出自《為政》:“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不逾矩
。”將“從”換作“隨”
。
有始有終 出自《子張》:“有始有卒者
,其惟圣人乎?”將“卒”換作“終”
。 (5)將原文中否定意義的詞句改為肯定意義構成成語
。
如:見義勇為 出自《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备摹盁o勇”為“勇”,“不為”為“為”
。
周急繼乏 出自《雍也》:“若不周急不繼富”
。改“不繼富”為“繼乏”
。
3. 論語中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成語
1、不亦樂乎 2
、溫故知新 3
、三十而立
4、逝者如斯 5
、不舍晝夜 6
、三人行,必有我?guī)?/p>
7
、擇善而從 8、匹夫不可奪志
中其他成語
溫故知新——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一息尚存——一息尚存
,此志不容稍懈.
三十而立、不惑之年
、隨心所欲——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不逾矩.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人不知而
不慍
,不亦君子乎
?
不恥下問——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是以謂之文也.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
,鮮矣仁!
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眾星拱月——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一言以蔽之——詩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見義勇為——見義不為
,無勇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既往不咎——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盡善盡美——盡美矣,又盡善也.
朽木不可雕——朽木不可雕也
,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于予與何誅.
三思而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
,斯可矣.”
愚不可及——其知可及也
,其愚不可及也.
文質彬彬——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誨人不倦——默而識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舉一反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則不復也.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诵?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必有我?guī)熝?
擇善而從——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坦蕩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任重道遠——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循循誘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博我以文
,約我以禮.
欲罷不能——欲罷不能,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爾.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
,未入于室也.
過猶不及——曰:“然則師愈與
?”子曰:“過猶不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無怨
,在家無怨.
內省不疚——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
生死有命
,富貴在天——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四海之內皆兄弟——四海之內
,皆兄弟也.
一言既出
,駟馬難追——夫子之說
,君子也,駟不及舌.
察言觀色——夫達也者
,質直而好義
,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名正言順——名不正
,則言不順.
手足無措——刑罰不中
, *** 無所措手足.
一言興邦——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
欲速則不達——欲速
,則不達;見小利
,則大事不成.
殺身成仁——志士仁人
,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
道不同不相為謀——道不同,不相為謀.
分崩離析——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禍起蕭墻——吾恐季孫之憂
,不在顓臾
,而在蕭墻之內也.
血氣方剛——及其壯也,血氣方剛
,戒之在斗.
殺雞焉用牛刀——割雞焉用牛刀
?
色厲內荏——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
,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
道聽途說——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
,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
心安理得——則心安而德全矣.
文過飾非——小人之過也必文.
老而不死——老而不死
,是為賊也
!
待價而沽——子曰:沽之哉!沽之哉
!我待賈者也.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
,不尤人.
4. 關于論語的四字成語 〖哀而不傷〗 成語典故: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論語·八佾》〖哀矜勿喜〗 成語典故: 如得其情
,則哀矜勿喜. 《論語·子張》〖愛禮存羊〗 成語典故: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子曰:‘賜也
,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論語·八佾》〖安老懷少〗 成語典故: 子路曰:‘原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懷之.’ 《論語·公冶長》〖愛素好古〗 成語典故: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春秋·楚·李耳《
老子》子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竊比于我老彭.’ 春秋·魯·孔丘《論語·述而》〖愛之欲其生〗 成語典故: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
,又欲其死,是惑也. 春秋·孔丘《論語·顏淵》〖愛之欲其生
,惡之欲其死〗 成語典故: 愛之欲其生
,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
,又欲其死
,是惑也. 《論語·顏淵》〖不安小成〗 成語典故: 據(jù)他之才,已自可仕
,只是他不伏如此
,又欲求進.……便是不安于小成也. 宋·朱熹《朱子全書·論語四》〖必不得已〗 成語典故: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
,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論語·顏淵》〖半部論語〗 成語典故: 參見“半部論語治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 成語典故: 典出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
,臣平生所知
,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
,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北辰星拱〗 成語典故: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為政》〖不恥下問〗 成語典故: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不得其門而入〗 成語典故: 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
,不見宗廟之美
,百官之富. 《論語·子張》〖不得其死〗 成語典故: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春秋·魯·孔丘《論語·先進》〖不悱不發(fā)〗 成語典故: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fā).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 成語典故: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fā). 《論語·述而》〖卑宮菲食〗 成語典故: 禹
,吾無間然矣
!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
;惡衣服
,而致美乎黻冕
;卑宮室
,而盡力乎溝洫. 語出《論語·泰伯》〖不改其樂〗 成語典故: 一簞食,一飄飲
,在陋巷
,人不堪其擾,回出不改其樂. 《論語·雍也》〖不患寡而患不均〗 成語典故: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貧而患不安. 《論語·季氏》〖暴虎馮河〗 成語典故: 不敢暴虎,不敢馮河
;人知其一
,莫知其他. 《詩經(jīng)·小雅·小旻》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
,吾不與也. 《論語·述而》〖不惑之年〗 成語典故: 《論語·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說法.〖不教而殺〗 成語典故: 不教而殺謂之虐. 《論語·堯曰》〖不咎既往〗 成語典故: 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論語·八佾》〖不堪其憂〗 成語典故: 一簞食
,一瓢飲
,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春秋·魯·孔丘《論語·雍也》〖不磷不緇〗 成語典故: 不曰堅乎
,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語出《論語·陽貨》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言至堅者磨而不薄
,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君子雖在濁亂
,濁亂不能污.”〖不念舊惡〗 成語典故: 伯夷
、叔齊不念舊惡
,怨是用希. 《論語·公冶長》〖表里如一〗 成語典故: 首尾周密,表里一體.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行之以忠者
,是事事要著實
,故某集注云:‘以忠,則表里如一.’ 《朱子全書·論語》〖伯牛之疾〗 成語典故: 伯牛有疾
,子問之
,自牖執(zhí)其其手曰:‘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
,而有斯疾也,斯人也
,而有斯疾也.’ 《論語·雍也》〖百里之命〗 成語典故: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
,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
,君子人也.’ 《論語·泰伯》〖屏氣不息〗 成語典故: 屏氣似不息者. 春秋·魯·孔丘《論語·鄉(xiāng)黨》〖不棄故舊〗 成語典故: 故舊無大故
,則不棄也
;不求備于一人. 春秋·魯·孔丘《論語·微子》〖屏氣凝神〗 成語典故: 攝齊升堂,鞠躬如也
,屏氣似不息者. 《論語·鄉(xiāng)黨》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 《
莊子·達生》〖屏氣斂息〗 成語典故: 攝齊升堂,鞠躬如也
,屏氣似不息者. 《論語·鄉(xiāng)黨》臣邕怔營慚怖
,屏氣累息,不知所自投處. 漢·蔡邕《表賀錄換誤上章謝罪》〖博施濟眾〗 成語典故: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
,何如. 《論語·雍也》〖屏聲息氣〗 成語典故: 攝齊升堂
,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論語·鄉(xiāng)黨》〖飽食終日〗 成語典故: 飽食終日
,無所用心
,難矣哉! 《論語·陽貨》〖飽食終日
,無所用心〗 成語典故: 子曰:‘飽食終日
,無所用心,難矣哉
!’ 春秋·魯·孔丘《論語·陽貨》〖不忘久要〗 成語典故: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亦可以為成人矣. 春秋·魯·孔丘《論語·憲問》〖博文約禮〗 成語典故: 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
,亦可以弗畔矣夫
! 《論語·雍也》〖博學多識〗 成語典故: 只是圣人之所以圣,卻不在博學多識
,而在一以貫之. 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第45卷〖博學篤志〗 成語典故: 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論語·子張》〖不相為謀〗 成語典故: 道不同
,不相為謀. 《論語·衛(wèi)靈公》〖不亦樂乎〗 成語典故: 有朋自遠方來
,。
5. 論語中的100個成語
、解釋及原文 哀而不傷 āi ér bù shāng 哀:悲哀
;傷:傷害。
憂愁而不悲傷
。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
《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她喜歡打扮,愿意有朋友,可是這都不過是一些小小的
、~的
、青春的游戲。
(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三) 察言觀色 chá yán guān sè 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
。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
。
《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
,察言而觀色
,慮以下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我沒有~的能力
。
大節(jié)不奪 dà jié bù duó 指面臨生死關頭,仍不改變其原來志向
。 《論語·泰伯》:“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
。”
惡衣惡食 è yī è shí 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 《論語·里仁》:“士之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
,未足與議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君子憂道不憂貧
,士志于道,而恥~者
,未足與議
。(章炳麟《論讀經(jīng)有利而無弊》) 發(fā)憤忘食 fā fèn wàng shí 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
。
形容十分勤奮
。 《論語·述而》:“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既這樣~起來
,也好,就由你去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 剛毅木訥 gāng yì mù nè 孔子稱頌人的四種品質
。
《論語·子路》:“子曰:‘剛、毅
、木
、訥,近仁?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和而不同 hé ér bù tóng 和睦地相處
,但不隨便附和。
《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jǐ suǒ bù yù
,wù shī yú rén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
《論語·顏淵》:“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無怨
,在家無怨
。”
開柙出虎 kāi xiá chū hǔ 柙:關猛獸的木籠
。原指負責看管的人未盡責任
。
后多比喻放縱壞人。 《論語·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
,龜玉毀于櫝中
,是誰之過與?’” ~
,孔宣父不責他人
;當路斬蛇,孫叔敖蓋非利己
。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 來者可追 lái zhě kě zhuī 過去的事已無法挽回
,但是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趕上。 《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
,來者猶可追
。”
門墻桃李 mén qiáng táo lǐ 門墻:指師長之門
;桃李:比喻后進者或學生
。稱他人的學生。
《論語·子張》:“夫子之墻數(shù)仞
,不得其門而入
,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睗h·韓嬰《韓詩外傳》卷七:“夫春樹桃李
,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
;春樹蒺藜
,夏不可采其葉,秋得其刺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天下文章同軌轍,~半公卿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二) 內省不疚 nèi xǐng bù jiù 指自我反省
,內心并不感到慚愧不安,即沒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
《論語·顏淵》:“內省不疚
,夫何憂何懼?” 被發(fā)左衽 pī fà zuǒ rèn 被發(fā):散發(fā)不作髻
;左衽:瓣襟向左掩
。指古代中原地區(qū)以外少數(shù)民族的裝束。
也指淪為夷狄
。 《論語·憲問》:“微管仲
,吾其被發(fā)左衽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或~
,奮迅泥滓。(晉·潘岳《西征賦》) 杞宋無征 qǐ sòng wú zhēng 指資料不足
,不能證明
。
《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禮吾能言之
,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rén ér wú xìn,bù zhī qí kě 信:信用
;其:那
;可:可以,行
。一個人不講信用
,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
指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 《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列位呵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蹦銈儾耪f有本事進得來
,出得去,不傷身體者
,就拜他為王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一回) 三復斯言 sān fù sī yán 三復:多次反復;斯言:這句話
。反復朗讀并體會這句話
。
形容對它極為重視。 《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朱熹注:“《詩經(jīng)·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
,不可為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先菀蝗杖龔痛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愿天下有心人~而早為之所焉可耳
。(嚴復《原強》) 不恥下問不恥下問”這則成語的恥是:羞恥
。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
,形容謙虛好學
。 這個成語來源于《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
溫故知新【解釋】:溫:溫習;故:舊的
。溫習舊的知識
,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也指回憶過去
,能更好地認識現(xiàn)在
。【出處】:《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甭犉溲远^其行 tīng qí yán ér guān qí xíng 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
。
指不要只聽言論
,還要看實際行動。 《論語·公冶長》:“今吾于人也
,聽其言而觀其行
。”
見賢思齊 解釋 賢:德才兼?zhèn)涞娜?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齊:相等
。見到德才兼?zhèn)涞娜司拖脍s上他。
來源 《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先難后獲 xiān nán hòu huò 難:艱難
,勞苦
;獲:收獲。
先付出勞動然后再取得收獲
。比喻不坐享其成
。
《論語·雍也》:“仁者,先難而后獲
,可謂仁矣
。” 枉道事人 wǎng dào shì rén 枉:違背
;道:正道
;事:侍奉。
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國君
。后泛指不擇手段取悅于人
。
《論語·微子》:“柳下惠為士師,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
?’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枉道而事人
,何必去父母之邦?’” 造次顛沛 zào cì diān pèi 流離失所
,生活困頓
。
《論語·里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言必信
,行必果 yán bì xìn,xíng bì guǒ 信:守信用
;果:果斷,堅決
。
說了就一定
。
6. 求論語中的173個成語及解釋 1、不恥下問
;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
。《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
2、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終
。《論語·先進》:"若由也
,不得其死然
。"
3、不亦樂乎
;《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現(xiàn)在常用以表示事態(tài)發(fā)展到極頂?shù)某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也表?淋漓盡致"的意思
。
4、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
;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
,語出《論語·泰伯》
5
、從心所欲;隨自己的心意
,想怎么樣就怎么樣
。《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
,不逾矩
。"
6
、當仁不讓;語本《論語·衛(wèi)靈公》"當仁不讓于師"朱熹注:"當仁
,以仁為之任也
;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
。"后來泛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
,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
7
、惡衣惡食;粗劣的衣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墩撜Z·里仁》:"士致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8
、發(fā)憤忘食;用功學習
,努力工作
,忘記了吃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墩撜Z·述而》:"葉公問孔子于子路
,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也
,發(fā)憤忘食
,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女
,同"汝",你
;爰
,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
9
、犯上作亂;犯上:觸犯長上
;作亂:指造反
。《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
10
、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
。《論語·陽貨》:"子之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