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出自宋代詩人王安石的《等飛來峰》
《等飛來峰》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作品【賞析】
這首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詩的后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xiàn)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 在寫作手法上,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云: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閑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后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后日升。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據(jù)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lián)云: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yè),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敗于此。詩人良苦用心,于此詩已見端倪。
結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轉、結二句,絕妙情語,亦千古名句;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語。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后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前者表現(xiàn)一個政治變革家撥云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后者表現(xiàn)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一脈相承,表現(xiàn)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詩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著座右銘。
寫作背景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视佣辏?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fā)胸臆,寄托壯懷,可看作萬言書的先聲,實行新法的前奏。
tips:古詩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精華,其中蘊涵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對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習慣的養(yǎng)成,人格的塑造,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非常歡迎各位網友轉載分享“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全詩賞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75/68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