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出自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作品【賞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日已經(jīng)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xiāng)秋夜,陪伴著舟中的游子,讓他感到是多么凄涼。此詩只用兩句話,就寫出了詩人所見、所聞、所感,并繪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羈旅圖。但此詩更具神韻的卻是后兩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夜的寧靜,更在重重地撞擊著詩人那顆孤寂的心靈,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恒和寂寞,產(chǎn)生出有關(guān)人生和歷史的無邊遐想。這種動靜結(jié)合的意境創(chuàng)造,最為典型地傳達了中國詩歌藝術(shù)的韻味。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寒山寺在蘇州城西閶門外5公里外的楓橋鎮(zhèn),穿過楓橋古鎮(zhèn)的石板路小巷,或是站在楓橋橋頭,抬眼即可見碧瓦黃墻的寒山寺坐落在綠樹叢中,院內(nèi)青松翠柏,曲徑通幽。
意思是: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出處】《楓橋夜泊》——唐代: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譯文】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傍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擴展資料
1、《楓橋夜泊》創(chuàng)作背景
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fā)了安史之亂。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xiāng)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2、《楓橋夜泊》作者介紹
張繼字懿孫,漢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生平事跡不詳,約公元753年前后在世,與劉長卿為同時代人。據(jù)諸家記錄,僅知他是約天寶十二年(約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后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這句話出自張繼的《楓橋夜泊》 :詩人夜晚住宿在楓橋的船上,夜深之時忽然聽到遠遠的傳來了姑蘇城外寒山寺的敲鐘聲。這首詩作于作者科場失利返鄉(xiāng)途中,因此詩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凄涼悲苦的情緒,失落和思鄉(xiāng)的感情
描寫了當時作者的寂寞心情,難以入眠,用那半夜的鐘聲烘托出了寂靜的夜。
意思是:夜半時分,疏落的鐘聲,悠悠地從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傳到我泊居的小船上。這兩句詩出自張繼的最著名的詩《楓橋夜泊》。張繼,字懿孫。襄陽人。唐代詩人,進士。歷任檢校祠部員外郎,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管財賦)。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后世頗有影響。《楓橋夜泊》是張繼在落榜以后回想的途中經(jīng)過寒山寺寫的。本來的意思是孤蘇城外冷清的寒山寺,半夜里鐘聲響傳到我的客船,這是張繼在落榜以后回想的途中經(jīng)過寒山寺寫的。這首詩意境高遠凄涼,透徹的寫出了張繼他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真實感受。
tips:古詩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精華,其中蘊涵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對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習(xí)慣的養(yǎng)成,人格的塑造,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非常歡迎各位網(wǎng)友轉(zhuǎn)載分享“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全詩賞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75/68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三更燈火五更雞”下一句及全詩賞析
下一篇: “陸機才多豈自?!毕乱痪浼叭娰p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