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出自:
王昌齡的《出塞》
全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賞析:
凡是歷史上膾炙人口的詩歌,都有著獨特的思想藝術魅力。王昌齡這一首有名的邊塞七絕,其妙處在于;篇幅雖小,而容量特大.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zhàn)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他通過對于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營,以及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四句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詩的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zhàn)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接著,詩人觸景生情,寫出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這一句既敘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嘆中暗示當時邊防多事,表現了詩人對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這一句,又從空間的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樣,詩人便創(chuàng)造了時空交織的意象,把讀者帶到萬里以外的邊塞,引進漫長的歷史河流中去回憶、體驗、思考。這兩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漢時的邊關,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戰(zhàn)爭一直持續(xù)不斷。已有多少士卒血灑沙場,至死未歸;又有多少戰(zhàn)士仍然戍守著邊關,不能歸來。詩人借助闊大、悠久的時空意象,表現戰(zhàn)爭給秦、漢以來歷代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立意既高,又看得深遠,真可謂發(fā)興高遠。
既然戰(zhàn)爭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劇。那么,怎樣來制止、結束這個悲劇呢?詩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確的回答。他為久戍的士卒發(fā)出呼吁,希望有象飛將軍李廣那樣的名將來率領廣大戰(zhàn)士打敗敵人,奪取勝利,使敵人從此不敢再來侵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桿發(fā)戍邊戰(zhàn)士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wèi)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擲地作金石聲!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對、《出塞》歷來評價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這些評價未必恰當,但它確是一首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
--------------------------------------------------------------------------------
①秦時句: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筑長城防御匈奴入侵。這里秦、漢雖在字面上分屬月、關,在意義上卻是合指的,即秦、漢時的明月,照著秦、漢時的關塞。
②龍城:盧龍城(在今河北?。?,漢代右北平郡、唐北平郡守所在地。
飛將:西漢名將李廣。他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屢次打退匈奴的入侵,被稱為飛將軍。
③陰山:橫亙於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南境的山脈。漢時匈奴常據陰山侵擾漢朝。
tips:古詩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精華,其中蘊涵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對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習慣的養(yǎng)成,人格的塑造,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非常歡迎各位網友轉載分享◤,萬里長征人未還的上一句,萬里長征人未還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75/69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發(fā)奮識遍天下字的下一句
下一篇: 喧騰和一瞬間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