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出自】
三衢道中(南宋 曾幾)
【全詩】
梅子黃時日日晴,
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鸝四五聲。
【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詩人曾幾(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贛縣人)春日游覽三衢道時作的。黃梅時節(jié)本是雨季,卻日日晴,就增添了人們的游興,點(diǎn)明是初夏季節(jié)。這時春水初添,新綠潤漲,詩人盡情游覽,泛盡小溪之后而游興未闌,又改為在山間不行。幽隱者的樂趣,不言樂而樂在其中。
后二句寫山行之樂,而且其樂有加:山里綠蔭如畫,絲毫不遜于來時溪行的景色,又聽到黃鸝叫聲,就更饒有趣味。末句暗中用典:晉戴子猷雙柑斗酒,往聽黃鸝聲。
詩人的感受僅僅是添得黃鸝四五聲嗎?小溪泛盡,詩人已飽覽夏日風(fēng)光,如果不再山行,不再尋幽探勝,怎能領(lǐng)略這黃鸝鳴聲悅耳的幽趣呢?可見風(fēng)景無限,在于人之探索。比之于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似乎更為言近旨遠(yuǎn),使讀者同在領(lǐng)略夏日的風(fēng)景中,悟出這個道理。
黃鸝
參考資料:
三衢道中
(宋)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睛,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背景:
曾幾(1084——1166)宋朝詩人,字吉甫,號茶山居士,贛州(今江西贛州市)人,是一位旅游愛好者。這首詩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時寫的。
詩意:
梅子黃的五月,正是江南的雨季,卻遇上天天晴朗的日子。坐著小船游到了小溪的盡頭,回程正好走山路,現(xiàn)在看到的是一路綠蔭濃濃并不比以前看到的少,而綠蔭深處傳來的黃鸝的聲聲啼鳴,更增添了不少游興。
詩意:寫初夏時寧靜的景色和詩人山行時輕松愉快的心情。
《三衢道中》是南宋詩人曾幾創(chuàng)作的。
原文: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譯文: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氣,乘小舟沿著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xù)前行。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擴(kuò)展資料 這是一首紀(jì)行詩,全詩明快自然,極富有生活韻味。寫詩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見聞感受。首句點(diǎn)明此行的時間,“梅子黃時”正是江南梅雨時節(jié)(黃梅天),難得有這樣“日日晴”的好天氣,因此詩人的心情自然也為之一爽,游興愈濃。
詩人乘輕舟泛溪而行,溪盡而興不盡,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個“卻”字,道出了他高漲的游興。三四句緊承“山行”,寫綠樹蔭濃,爽靜宜人,更有黃鸝啼鳴,幽韻悅耳,渲染出詩人舒暢愉悅的情懷。
“來時路”將此行悄然過渡到歸程,“添得”二字則暗示出行歸而興致猶濃,故能注意到歸途有黃鸝助興,由此可見出此作構(gòu)思之機(jī)巧、剪裁之精當(dāng)。
作者將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寫得錯落有致,平中見奇,不僅寫出了初夏的宜人風(fēng)光,而且詩人的愉悅情狀也栩栩如生,讓人領(lǐng)略到平的意趣。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三衢道中
tips:古詩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精華,其中蘊(yùn)涵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對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習(xí)慣的養(yǎng)成,人格的塑造,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非常歡迎各位網(wǎng)友轉(zhuǎn)載分享綠陰不減來時路的下一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75/69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用津津樂道造句,津津樂道怎么造句
下一篇: 刪繁就簡三秋樹的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