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定都長安到底是因為風水好嗎。武則天大力任用出身山東的官吏,打壓關隴士族,把都城由長安遷至洛陽,降低長安的政治地位,避免受到牽制。
唐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政治中心在長安和洛陽間頻繁變遷。
唐末至五代,政治中心由長安遷至洛陽,又從洛陽遷至開封,一方面反映了中原王朝邊防線內收縮的趨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政權對東南財賦的依賴性大大增強。
但是,受到西北邊患的牽制,長安作為都城的時間遠遠長于洛陽。
所以,隋唐時期的長安和洛陽,一個以政治軍事立都,山河環(huán)繞,易守難攻,向東有居高臨下之勢,向西可以打通西域,作為防備草原民族的緩沖區(qū)。
長安城風水并不好,為什么建都王朝都很強。長安城風水并不好,但關中地區(qū)的地形好,自古得關中者得天下。
關中東有潼關黃河之險,西南有蜀道之難,進可攻,退可守,是成大事的地方。
長安和洛陽是我國歷史上東西二京,哪個的風水更好一些。以西漢時期長安附近的皇家竹園司竹園為例子,西漢時期,司馬遷看到的竹園有2000多畝,而到隋朝還有1000余畝,到了唐初還有600余畝,而到了武則天的時代,盡被開辟為麥田。
長安和洛陽的衰落,正是自然環(huán)境被破壞的強有力證明。
當,長安和洛陽周圍的樹木都被看光,剩下了茫茫的黃土化,沙漠化,鹽堿化。
還有屁的風水啊。
唐大明宮興建與長安城的風水有什么關系。古代城市規(guī)劃,深受“天人合一”這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影響,常含有“將天地自然之象轉變?yōu)槿诵臓I構之象”的高遠情懷。
古人認為紫微宮是天皇大帝之座,紫微宮即有皇宮的意思,皇帝貴為天子,地上的君主和天上的星宿應該相對應,因此,只能把皇宮布置在北邊中央位置。
根據(jù)天上星宿的位置,最為尊貴的紫微宮居于北天中央,它以北極為中樞,東、西兩藩(即左樞右樞)共有15顆星環(huán)抱著它。
在中國古代,精神信仰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極力追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的寫照,從而使城市稱為宇宙的象征。
長安城和成都哪個風水好。喜歡山的人,叫他住水邊,風水也不好了。
喜歡水的人,叫他住在山上,他風水就不好了,他不喜歡。
我有福,無論住到哪個地方,風水會隨我轉,佛家講:“境隨心轉”,就是這個道理,你的心善、你的心好,居住環(huán)境不好的地方,它會變好,你的心不善、你的行為不善,是個很好的風水,你到那里去住,就變不好、變壞了,這就是佛家所講的“境隨心轉”。
譬如說,甲這個人住在這個地方,風水很好,住得很順,沒有一樣不順利的,家庭也美滿,事業(yè)很順利。
你住的那個環(huán)境,你自己很滿意,住得很歡喜,這個地方對你來講,風水好。
長安為什么會成為十三朝古都。首先是因為地理原因,從地理位置看,長安地處我國疆域的中心地區(qū),是古代王朝居于中土“均統(tǒng)四方”的理想立都之地。
長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杰出代表。
另外,我國古代王朝都城的建置,不僅需要地區(qū)自然生態(tài)適宜于人們生息的環(huán)境,而且,作為一代王朝的腹心地區(qū)和統(tǒng)治中心,還必須考慮地理上的安全。
長安文化影響極其深遠,由于建都長安的周、秦、漢、隋、唐是中國古代最為強盛和文明的黃金時代,因此在唐以后,雖然長安不再為國都,但“長安”一詞卻成為國都別稱。
請大家從風水的角度介紹,評價西安。西安風水一般,不過西安風水師傅有不少,很多不錯的。
比如 八仙庵祥瑞閣的金玄子,長安王屾都是很好的。
為什么古代帝王喜歡定都在長安。中國歷朝歷代,都把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放在第一位,比如匈奴和突厥,所以把長安定于都城,全國的物資可以向長安方向匯集,以長安為屏障抵御蠻夷入侵,確保內陸地區(qū)不受匈奴的威脅,確保西南各地內陸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
而放棄長安為都城的朝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要比定都于長安的朝代大的多,因為都城遷移到內陸,西北地區(qū)的經濟逐漸衰退,統(tǒng)治者也對西北地區(qū)缺乏足夠的重視,西北地區(qū)也就屢次遭到匈奴的攻擊,而且屢屢得手。
唐代之后,就沒有朝代定都于長安了,這是因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南移,南方經濟的發(fā)展已經漸漸超過了北方,在隋唐之前,中國的經濟中心還處于北方,北方的經濟遠遠高于南方,長安也是北方經濟中心的最活躍的地區(qū)。
古唐都長安城的布局初探
西安,古代成為鎬京、長安,是我國著名的古都。歷代統(tǒng)治者之所以坎中西安,這與它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分不開。西安地處關中平原,南阻秦嶺,北濱渭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咸陽緊鄰西安,秦朝建都于此。隋朝立國后,放棄了原來的長安城,選擇了位于東南“山川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的龍首高原另建新城。長安新城南對終南山及子午谷,北臨渭水,東有浐、灞二水,城西一片平原。宮殿坐北朝南,當時稱為“大興城”。唐都長安,是在隋都大興城的基礎上,經擴建、修繕而形成的。城郭呈長方形,東西較長,約九千七百米;南北較短,約八千六百米。周長近三十七公里,面積達八十四平方公里,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宏大的帝王都城。“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之一,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深受這一思想的影響,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的寫照,從而使城市稱為宇宙的象征?!疤熳印本幼〉亩汲歉侨绱?,唐都長安城這一人間杰作亦不例外。
唐都長安城內的街坊布局:
“千百家似圍棋書”,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用來描繪這種獨特的布局格式的詩句,它形象地概括了唐都長安城內的街坊布局。長安城建筑上的最大特色,是城內街道均為東西或南北向,排列正氣、方向端正,寬暢闊達,宛如一塊規(guī)則明朗的棋盤。仔細想來,那星羅密布的宮殿和街坊群,象天上星星那樣羅列,又象棋子似的分布,簡直就是一盤下不完的圍棋。
長安城有十三座城門,其中東西南三面各有三門,北墻則開四門。陰歷閏年有十三個月,故十三座城門象征著一年有閏;北端乃宮城所在,是皇帝起居和辦公的處所,將這多出來的一個“閏”門放在北墻,象征著皇家“閏氣”。
人體陰陽之劃分有許多種方式,其中一種即為:陰為靜、代表人體的皮膚,陽為動、代表流動的血液。城墻為表面,相當人的皮膚;街道為內部,相當人之血液,這種陰陽之理在唐都長安城的建筑布局中得到更為廣泛的套用,不但城墻、宮墻為方形四周開門,被街道隔列開來的坊,周圍也皆用夯土筑成圍墻,四面開門,四面臨街。
城內南北大街十一條,東西大街十四條。其中,貫穿南面三座城門和東西兩面六座城門的六條大街為主干道路,號稱“六街”。南北向的三條大街分別為啟夏門街、朱雀大街和安化門街,寬度都在百米以上。其中間的朱雀大街寬達一百五十米,是城內最寬的街道。朱雀大街之名有皇城朱雀門而來,它被連朱雀門,南達明德門,貫穿唐長安城的南北,是全城的主軸。其中,北段自朱雀門到宮城正門承天門一段,位于皇城內又叫“天街”?;食悄厦妫B線著春明門和金光門的大街是東西向的主干街,它與朱雀大街十字交叉,把全程連為一體,使整個皇城和宮城顯得其實更加雄偉,形象更為高大。
長安城中東西、南北交錯的二十五條大街,將全城分為兩市一百零八坊。其中以朱雀大街為界將城區(qū)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隸屬萬年縣,本應有五十五坊,因城東南角曲江風景區(qū)占去兩坊之地,故實領五十三坊;西部屬于長安縣,有一市五十五坊。
一百零八坊排列的象征寓意:108坊恰好對應寓意108位神靈的108顆星曜(如《水滸》中的108將);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征著一年有閏;皇城以南東西各四坊,象征著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征著《周禮》一書中所記載的所謂“五城九逵”。
從各坊的大小來看,皇城和宮城東西側各坊面積較大,皇城以南各坊面積較小。各坊的興衰也隨著唐王朝爭智的變化而有興衰。如唐初以太極宮為皇宮時,皇城東西兩側各坊比較繁榮;而高宗至睿宗時,以大明宮為中樞,其南各坊又成為繁華區(qū);到玄宗執(zhí)政時移居興慶宮,興慶宮附近各坊再隨著興盛起來。長安城各坊盡管大小不宜,繁榮程度有別,但其結構卻基本一致?;食且阅系娜唬蚪繉m闕,僅有東西街道,故只開東西門,不開南北門。據(jù)說這樣安排是為了防止泄掉“王氣”,破壞了風水,坊的內部,又以寬十五米的小街將坊分成四個部分,層層分割,形成十六塊小區(qū),不懼十分嚴整。
唐長安城的街道坊巷不懼可謂匠心獨運,它那整齊劃一的結構,使整個皇城都顯得落落大方,秩序井然。遙想千百年前威震世界的大唐帝國,其郁郁乎都城風貌盡情顯露出一派大國風范。無怪乎時至今日,世界各國有華人聚居的地方還被稱之為“唐人街”。
唐都長安的宮殿布局
傳統(tǒng)風水在建筑上提倡子午向,即坐北朝南,這一提倡被歷代帝王所推崇,唐都長安最初的宮殿建筑均為坐北朝南的子午向。我國古代帝王的座位,身在北方,面向南方。因為帝王是一朝之長,宛如之上,所以帝王坐在北邊,北就是“上”,而坐在南邊的群臣則為卑下,南就成“下”了。此外,將宮城南面之門命名為“朱雀門”,而將宮城內太極宮的北門命名為玄武門,此皆來源傳統(tǒng)風水中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說。有其名必有其實,太極宮的北門既然被命名為玄武門,它就必然帶有與之對應的“坎”卦之象征寓意(八卦中坎象征陷)。唐初圍繞繼承皇位而發(fā)生的宮廷之戰(zhàn)──玄武門事變在這里發(fā)生,恰好與不謀而合。由此看來,城市街道、建筑的命名大有講究。還有,在太極宮中太極殿以北建有兩儀殿,“兩儀”之稱謂也是出自《周易》,“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辭·上》)可見,《周易》對傳統(tǒng)建筑的影響面之廣。
唐都長安城在內部結構上,由外城郭、皇城、宮城以及大明宮和興慶宮等部分組成。中軸線朱雀大街的北端,是國家權力的中心──皇城,皇城的最北邊,隔橫街又有一座小城,這就是宮城。宮城呈長方形,面積為零點七平方公里。其東、西兩面城墻,系皇城墻往北的延伸,北墻則直接與郭城北墻相重合。
宮城共有三部分組成,即掖庭宮和東宮左右對峙,中間擁簇著太極宮。東宮和掖庭宮規(guī)模都較小,各自只占宮城的一小部分。東宮是皇太子居住和辦公之地;掖庭宮的作用則比較特殊,它主要用來收容犯罪官僚的子女,以在宮中進行勞動和學習技藝,其實質,就是現(xiàn)在的“少年勞動教養(yǎng)所”。
宮城的主體建筑為太極宮,太極宮是由原隋代大興宮改建而成的,位居長安城中軸線的最北端,用以象征皇帝的“至高無上,南面稱王”。太極宮是唐初政治中心,唐高祖李淵和太宗李世民統(tǒng)治時期,主要在這里活動。
太極宮設南北兩門,南門為正門,又叫承天門。它正對長安城的中軸線天街和朱雀大街。門外與皇城之間,是一個寬達四百四十米的廣場,唐王朝的許多重大朝外活動,多數(shù)都在這里進行,如改元、大赦、元旦、冬至大朝會,以及閱兵和受俘等。每當這時,皇帝都是登上承天門,文武百官群集廣場,場面非常雄偉壯觀。太極宮內共有十六座大殿,其中,太極殿、兩儀殿、甘露殿和延嘉殿稱之為四大殿。此外還有中書省、門下省、舍人院、宏文館,以及凝陰閣和望云亭等重要建筑。太極殿是太極宮的前殿,為太極宮的主體建筑。據(jù)說,太極宮的名字也即因太極殿而來。太極殿是宮內舉行“中朝”的地方。每月的朔望兩日,皇帝在這里接見群臣,處理政務,屆時文臣武將分班列座,皇帝端坐于前,共商國事。太極殿以北建有兩儀殿,這里是舉行所謂“內朝“的地方。內朝是一種皇帝與小范圍臣僚共商國事的儀式,通常只有少數(shù)決策大臣,即皇帝的親信才有資格參加。所以朝儀比較簡單,也非常隨便。但內朝在影響王朝決策方面卻起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有國政大事,往往要現(xiàn)在此殿商討、決定,然后再剃刀大殿,于“中朝”時跟眾大臣議論。
在唐長安城中,有三處宮殿群體,除了太極宮外,城北墻外禁苑里有大明宮,城東部的隆慶坊有興慶宮。三座宮城,彼衰此興,在唐朝歷史的不通階段上,各自占據(jù)了一席重要之地。大明宮,原稱永安宮,是貞觀八年,李世民為其父太上皇李淵所修的一座避暑之宮。李淵死后,永安宮改名大明宮,一直無人居住,成為一座離宮。到唐高宗李治時,憂郁身患風濕病,厭惡太極宮內潮濕,便搬來地處龍首塬上地勢高地面干燥的大明宮里。改建后的大明宮公設一十一座宮門,其中最重要的是南面的丹鳳門(取“丹鳳朝陽”之寓意)和北面的玄武門(取“北方玄武”風水之說)。
太極宮和大明宮在布局方式上基本相似,唯有南內興慶宮與前二者大不一樣。后者的整體布局特征是不墨守成規(guī),因地制宜,風格多樣,如正宮門向西開,可謂別出心裁。與前二者相比,更顯得活潑、奔放而又雄偉、豪華,這無形中引出了長安帝王宮殿的一大謎團,那就是興慶宮何以要反叛前規(guī)、標新立異?要想揭開這個謎底,“套用易學”(所有套用《周易》作實踐指導的學問,風水只是其中之一)這把鑰匙必須具備。(
明清皇城建筑的陰陽之理
陰陽之概念,也許是從日光的向背開始的,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后來陰陽的內涵逐漸豐富和拓展,凡是積極的事物都屬陽,因此“陽”象征天、圓、日、晝、剛、健、男、君、夫、大、多、上、進、動、正等;凡是消極的事物都屬陰,因此“陰”象征地、方、月、夜、柔、順、女、臣、妻、小、少、下、退、靜、負等。
內城、外城
外城在南,為陽;內城在北,為陰。
外城呈扁圓形,略寬;內城呈正方形,略窄;外城是內城的屏障。這是天圓地方、陰陽合德的象征。
城門
外城七門,即: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邊門。七為少陽之數(shù)。
內城九門:南三門為中正陽(俗稱“前門”)門、左崇文門、右宣武;北二門為東安定門、西德勝門;東二門。
為南朝陽門、北東直門;西二門為南阜城門、北西直門。
九為老陽之數(shù)。天子居“九五”之尊位,所以內主外從,內用九,外用七。
內城的城門配置,南設三門,南為奇數(shù),為陽;北設二門,北為偶數(shù),為陰。
內城的主門──正陽門的門高為九尺九寸,正是老陽之數(shù)的體現(xiàn)。
太和門是通向第一座宮殿的大門,它寓意深遠地座落在進水河前。正門有九大廊柱,九象征著福壽參天。整個宮殿群座落都以吉祥的色調和花紋加以裝飾。龍(陽之象征)、珠(陰
之象征)、四腳獸與鮮花被雕刻在屋頂和墻上,它們均是鴻運和輝煌的象征。
紫禁城
象歷代宮殿一樣,紫禁城建筑群可分前朝、后寢兩大部分。前即南方,為陽主大,所以用作施政之所;后即北方,為陰主藏,因此用以起居餐寢。
紫禁城外朝三殿屬陽,內廷屬陰。因此外朝主殿布局用奇數(shù),稱“三朝五門”制;內廷宮殿則用偶數(shù),即通常說的“兩宮六寢”。
祭壇
祭壇有五,即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和社稷壇。
天壇是天子祭天的地方,它的位置在北京城的南端,在外城的里側,建筑形狀是圓形的,體現(xiàn)了南為天、為干、為陽的思想。
地壇是天子祭地的地方,它的位置在北方,在內城的外側,建筑形狀是方形的。體現(xiàn)了北為地、為坤、為陰的思想。
日壇在東方;月壇在西方;它們都在內城之外;社稷壇在內城的中央;日壇和月壇和社稷壇一樣,都是方形的。
由此可見,五壇的配置和設計,是以陰陽觀念為基礎的天圓地方學說的具體體現(xiàn)。(
清代陵寢的選址風水
傳統(tǒng)的風水家或堪輿家中,流派冗雜.傳世論著,晦澀玄奧.甚或荒誕迷信,令人不可卒讀.但其中亦包含著有意義的合乎科學的內容.諸如程朱等不少士人關于風水的一些概括?!啊^風者.取其山勢之藏納.土色之堅厚、不沖冒四面之風……所謂水者,取其地勢之高燥.無使水近夫親膚”,達到“葬者藏也,無風、蟻、水三者侵體之害”等等,還有關于“巒頭形勢”方面的論述.也就是環(huán)境景觀方面的內容往往很精辟。對山川自然景觀的要求.正符合我國自古以來的“天人合一”思想,這對帝王陵寢來說當然更為重要。我國傳統(tǒng)上就把帝王和自然天地連系起來.天子的遺骸和靈魂是要和大地山川相稱、相配而達到永存常在,陵寢建設也必須達到和山川渾然一體.所謂“圣水深墊,靈山翠微,億年安宅,鞏我五基”(清裕陵神功圣德碑文)。溯自底秦.營陵以象山,故稱山陵。漢代方上規(guī)模也極龐大,竭全國人力物力并以貢賦1/3以供山陵所需。以后.唐代因山為陵,利用自宋以這明清,帝陵規(guī)模雖遠遜秦漢。但陵區(qū)集中.諳陵歷歷.昭穆相望.乾坤聚秀.山川回環(huán),拱衛(wèi)持從.取得更為宏偉雄闊的場面。而有清—代,更進一步利用風水中巒頭形勢方面的論述,使景觀效果更臻完美。
清代以文化比較落后的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為了更好地統(tǒng)治這個歷史悠久的廢大帝國,清代帝王大量吸收漢族士大夫為他們服務,同時,也竭力學習漢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如倫理道德、典章制度,在陵寢體制相建筑規(guī)劃上也完全遵循歷代傳統(tǒng),尤其是前明體制.以示繼承正統(tǒng)。漢民族的風水學說也完全彩響著陵建設的選址和卜地。、
清東陵的選址.歷來有兩種說法。一是順治帝親自選定,見于清文摘相清人筆記;一說是明崇幀年悶“烈皇帝即位欲L山陵,天壽山更無可L.有別營通比之議.國家多事,透。”見清韌南車梁份所擺之“帝陵圖說”卷四,但r地經過不祥。西陵則在雍正七年,初卜擇吉地于東陵界內.而”堪輿人俱以為無可建設之處。后以選樣 *** 朝陽山吉壤…?!拜洺脊ぴ偌酉喽?以為規(guī)模雖人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今據(jù)伯親王、兩江總督高其悼等奏稱.相度得易州城內太寧山……”議為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清世宗突皇帝實錄卷八十九)。高其悼就是精通風水的士大夫。
選卜萬年吉地都是欽派王公大臣和堪輿人員(風水宮或相度官>等利用羅盤儀器到陵區(qū)各處.攀登山巒,相廢勘查.。觀Pg面之山巒.望兩旁之水勢.看山在伺處住.水在何處合。”看山勢來脈.尋求落脈結穴的地方,這就是所謂“望鎊””尋龍”和”查穴”。實際就是尋找山脈盡端.或者說是山勢停留不再延伸的地方.一般是山坡或高阜。當然,還要查看四外的地勢環(huán)填,是否臺于風水方面條件要求.以定穴位。。穴”就是理想的放發(fā)館悖的位器,也是整個陵寢建筑布局的核心。對帝王來說.這是關系帝運盛衰.國作綿長的大多。幾伉勘輿人所謂龍脈就是山脈,對基地或穴位來說就稱來龍、來脈或后龍。要求山勢層疊深遠.要“重巒疊嶂.秀麗森然”“煙霧云氣.郁郁靄靄”,不宜孤嶺獨秀.最好后龍背后還有少祖山、祖山幾層。來脈峰巒要“高峙聳拔,端正尊貴”.如屏、如帳、如襟鐘、如華蓋。東陵昌端山就是:“一峰掛笛.狀如華盂,后龍霧靈山自太行適應而來“;而西陵則。北障陰山。四五十里外形成一大國.脈秀力豐,主峰太寧山祟巒突出。.這都象征著帝遠綿長。山勢不宜陡峻或則科.如對東西陵幾處不理想的山t4評價:。丁家溝111勢側斜.不成格局”,“松樹溝山勢陡峻,并無際氣”4清檔案·張無益等選勘東陵地勢說帖)。后龍山還要形成中間高兩側低的多座山峰.平面形成月牙式向穴位供抱.中司高峰稱中峰.兩側分別稱為次峰和側峰.這些[h峰往往也利用原來后龍山的天然形勢培植完善。
龍際的來向相入位間的方向.也就是將來陡至建筑布局的中軸線.要依羅盤上八干四維
十二支的二十四山向.定為x山×向。清代各陵的方向主要是依據(jù)傳統(tǒng)的”南向為尊”.“南為正向。.”非正向不可用”(見翁文恭公隊i.慈演太后旨意)相負陰飽陽的指導思想.當然.這也是為防避西北向寒風。清代務陵并非都向正南.亦多采用南偏東或南偏西?;萘甑璩缌曜愎锷蕉∠蚩酃锷経向.其Ad圓擅是都是了山午向‘彬隨、定陵、定東陵都是壬山丙向;bk子峪也是上吉之地.其山向是辛山區(qū)內。大概和醞陵方向相同,偏向東南。來龍左右必須有起伏頓鋁而下的砂山.‘重或兩重.形成對穴區(qū)的環(huán)抱、供衛(wèi).捕混的形勢。渭之左輔有拐。亦稱左右護砂?;螨埢⑸吧?。狀如”牛角“·蟬翼”的.亦稱蟬翼砂山c來龍
相左右護砂形勢旱”個”衣“龍無砂隨則孤、穴無砂護則寒”.“隨”、。護”、。寒”、“孤”幾個字闡明了“不使風吹.環(huán)抱有情”的意象.在景觀,山理、氣候上的作用是非常形象韌恰當。左右護砂的形式.高低、長短、向背亦要和諧對稱。和災區(qū)距離要適當.過遠過低則勢散,過近過高剛太巡。當然.天然地形條件不盡是十全十美的.清陵各處砂山邯曾經人工的培補,利用施工刨倡的大過土石以及廢料堆疊.這樣也省卻f運11l工地的費用。但是.人工培補也必以天然護砂為基礎.否則不叮取。如。酸棗溝單龍入護,左右彌望、亦不足取”*。侯家山局勢敬洶.并無護砂,均難取用”(翁文恭公日記)。
穴區(qū)前中軸線上近對淺崗和遠對峰巒.風水上渭之“近案”和‘遠朗”,須是“案如貴人幾席,可俯而憑也”,“胡如人臣面君.敬對而供拜也”?!耙姿囊煌麩o際.有近案則易野之氣為之一收”(管氏地理指蒙),這種案山和朝山遙對陵寢建筑和背障的山巒,增強了中軸線前后的的呼應、映襯和回視對景效果。如東陵很多座帝陵都是“后有大山以為靠,前有金星山以為照”;而“松樹溝前無正朝,水法稍斜,似不可用”。案山也最好是中間高,兩旁稍低。定陵選址時,咸豐帝還查問案山和朝山情況:“成子峪如立辛山乙向,前面對準何山、一并問看,詳細覆奏”(咸豐二年王子冬十月渝)。光緒元年翁同和BtZ上記載著一段選勘同治陵地時的文字:“又與醉邱、榮公策馬由龍身直上,凡九節(jié)過峽而達壽星山。壽星山者,來脈最高處也,曲折起伏、如畫如活,此地開張?zhí)帲o砂皆到,亦分兩成。而五人(注:指風水官)者音定下一成,穴星及向皆合為一。余以為當在上一成,則氣象高出.群峰環(huán)拱;當面正對近身橫案.天然如案.高五尺徐、橫列于前,真奇觀也”。案山亦往往需要培填修整,如裕陵“帖左右陰砂并近案稍低,應酌量培令微高.以配山川形勢“(清檔案·相應肚水峪萬年吉地)。
水法對形勢景觀方面也很重要,在風水理論中提到“風水之法,得水為上”.“未看山時先看水,有山無水休尋地”,山主靜,水主動,是互為對比相相互襯托的‘水當然是指流動的水,“來宜曲水向我,去宜盤鏇顧戀”,‘洋洋悠悠顧我欲留言,渭水于穴留戀有情也”.也就是員忌諱“直沖定審,激湍陡瀉”。這一方面是關系景觀效果,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夏秋之際,河水溫濕沖刷,還可以避免水的瀕射之聲破壞陵寢靜穆氣氛。在風水理論中還講究“相土嘗水”,要求水要“有味可嘗”.甘甜請剮。而水質的好壞和陵區(qū)綠化種植以及景觀小氣候有直接的關系。陵區(qū)溝渠也是后龍、砂山和建筑院當?shù)挠晁判顾匦?地宮誹水的龍須溝通入馬槽溝等,馬槽溝則多曲屈蛇挺如龍之勢,殺減洪水沖劇,也增加景觀效果。
穴區(qū)四至尤其是前面,要有一定的長寬面積,所謂“褐厚之地,雍容不迫”.“地貴乎夷”.也就是“堂局”或。明堂”要平坦寬暢.足以安排寢陵制度中前后院當和各個殿座。在相地的同時,須配合山川按典制配置建筑,將寶城、明樓到官門、雨亭、橋涵等位置作粗略的估量,如長度和寬狹是否局促,有否深境或高崗影響施工等等。如東陵“成子峪龍脈甚真,回抱極緊……上吉地也.唯寬處僅二十丈.與規(guī)制末臺”(見翁文恭公日記)。地面東西向不宜傾斜,如勘查東陵寶待山認為”東高西下,毫無形勢”。亦不宜前高后低,呈簸箕形狀,如‘松樹溝在定陵西梢北,形如箕……議不可用”。
土壤的質地、色澤,含水情況亦須測驗。乾隆九年相度勝水峪奏折中提到:“前經刨驗土色v三只有紫色土.四至八尺純青細土.自九尺至一大五尺零俱系策黃色土,以紫黃土為準,酌留佳土三尺,以為底基之氣”。咸豐二年玉子十月渝:“平安峪穴旁地面,此時可否先行開看土色,抑埃來春再行開視”。東西陵各處土壤可能質地下鋁.所以很少見到不堪取用的記述.只有西陵酸棗溝相地時,提到過:。石多不可用”(翁文恭公日記)。
“陵寢以風水為重,蔭護以樹木為先”。樹木繁茂與否和風水好壞分不開,“草木郁茂,生氣相隨”,“草木不茂,生氣不來也”.“室山不可葬也”。今天看來.綠化對凈化環(huán)境、改善小氣候都是很重要納。另外.“或本來空缺通風。今有草木郎茂,遮其不足。不覺空缺.故生氣自然。草木充寒又自人為”(青烏子葬經)。如定東陵修建時.其“正南一帶裕陵大小圖、定陵小國墻內房脊森立.均正對兩處宮門……東系裕AZ圓密.西系定tZ園猩.未動工時.樹木重疊,形勢甚為嚴邃,殆至興工以后.將有礙樹襪,按段伐除,則兩旁園寢圍墻皆盡顯露*現(xiàn)在吉地宮墻以次起建,與兩旁園寢圍墻.近若咫尺,恐不足以重尊嚴……擬于兩處吉地前面泊岸之南,東西疊山一道……所有東西南三面十山之L.均裁以松樹,使苦蔥茂蔚.內向朝拱,用壯觀瞻”(菩陀峪萬年吉地工程備要)。足以說明樹木綠化對景觀效果能起很大作用。
清代各帝、后、妃陵寢或園寢的選址和建設無不考慮龍、砂、穴、水、明堂、近案和遠朗的相互關系。期望背后龍山重崗,開屏列帳,陵區(qū)負陰抱陽,避免冬季寒風。左右護砂,環(huán)抱拱衛(wèi),溪水分流.藏風聚景。近案似幾,遠朝如臣.使建筑物前后對景,送相呼應。當自然山川條件不能十全十美時。就人工bD以修、補、填、控。很多寢陵都還存留有堆山、挖河、填土等的檔案材料,包括具體的寬狹高深尺度畫佯.和所需工料銀兩說明。
整個陵區(qū)的輿地山川勝勢。東陵則:“陵園吉地.并萃昌端一山,其間群峰朝拱、眾水環(huán)流.清淑之氣,有獨鐘焉。.“前有金星山,后有分水嶺,左有66色關、馬蘭峪,右有寬佃峪、黃花山,諾勝回環(huán)朝拜,為眾星之供向;左右諸水分流夾繞,外堂臺襟,并匯于龍虎一峪,渤海朗宗,勢雄脈遠”(遵化通志.卷十三)。西陵則:。山勢自太行來,巍峨聳拔、際秀力豐,峻嶺崇崗.遠拱于外,靈巖翠bI,環(huán)衛(wèi)其問”.“這下山崗無數(shù),如手之有指,每兩崗間平坦開拓處.諸陵在焉.花之瓣.筍之棒。層層包護”?!饼垙婏L名.源遠流長.左右回環(huán).前后拱衛(wèi),實如金城玉筍”(《永寧山忌從紀程》,清·孫鼎烈模)。
這兩處陵區(qū).豐陵都對著形態(tài)端莊的朝山,東陵是金星山.西陵是元寶山。朗山又都對著左有山峰形成的天然門因,東陵是象山和天臺山,西陵則是東西華蓋山以及九龍山、九鳳山。整個陵區(qū)山川景觀呈現(xiàn)的開帳、拱衛(wèi)、賓主、朝揖,水脈東西分流匯集于前方.堂局開暢遼闊,樹木蔥郁.氣勢宏偉??胺Q天造地設的吉壤相傳統(tǒng)的陵寢建筑配授起來,渾然融為一體,形成并取得了神圣、崇高、莊嚴、永恒的藝術境界,給人以極為深刻而豐富的感染力,也是我國傳統(tǒng)的“天人臺一”宇宙觀和風水理論中。巒頭形勢”在陵寢建筑中的反映和體現(xiàn)。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發(fā)展歷程,歷史上的大多數(shù)朝代都選擇把首都建在北方,而不是南方,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中國各個朝代選擇都城所在地,和這個地區(qū)的文化發(fā)達程度存在密切關系。以如今的北京市為例,就集中了我國一流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對于中華文明而言,黃河流域是重要的發(fā)源地,這可以追溯到發(fā)源于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
而長江流域乃至更南地區(qū)的嶺南流域,其文化繁榮階段則是在唐朝以后的事情了。由此,就宣傳文化,統(tǒng)一思想等角度考慮,都城當然要建在北方,尤其是長安地區(qū)了。當然,在宋朝和明朝,都城南京和杭州也是文化非常繁榮的地方。不過,不管是明朝還是后來的元朝,都將首都再次定在了北方,這就是其他因素的作用了。
其次,都城作為皇帝及其統(tǒng)治機構的所在地,那么所在地區(qū)的軍事地理條件是必不可少要考慮的。對于我國地形,總體上是西部和北部較高,南部和東部較低。在古代的冷兵器戰(zhàn)爭中,地勢高的地區(qū)更有利于防守,而難以進攻。所以地勢較高且握有函谷關、散關、蕭關、武關四關之險的長安,成為了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個朝代的都城,歷時一千余年,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一個城市。
再者,自犬戎攻破了鎬京后,直到清朝前,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威脅著中原王朝的安定與發(fā)展。本著天子守國門的理念,將都城建在北方,也是為了抵御匈奴等少數(shù)民族的入侵。試想一下,如果皇帝都跑到南方過安逸日子了,北方軍隊的凝聚力必然會渙散,也是再將北方的大片土地拱手相讓。與此相對應的南方,雖然也存在防守少數(shù)民族的壓力,但是這些少數(shù)民族政權,相對于北方游牧民族,沒有較強的擴張欲望和入侵動力。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fā)祥地,是中國開發(fā)最早的地區(qū),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fā)達,成為最早的經濟中心。后來,隨著北方戰(zhàn)亂的加劇,北方農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為江南經濟發(fā)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才促使南方在宋朝時成為我國的經濟中心。不過,宋朝以后的元明清三個朝代,依然出于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考慮,將都城定在今天的北京地區(qū)。
此外,在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和風水學上,一直有著龍脈的說法。而就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朝代來說,秦朝的龍脈在咸陽,唐朝的龍脈在長安、隴西、太原,宋朝的龍脈在開封、鞏義、洛陽一帶,清朝的龍脈在東北等。也即,大部分朝代都認為自己的龍脈在北方地區(qū)。
對于非常迷信的古代統(tǒng)治者,出于順應龍脈的考慮,所以更喜歡建都在北方。
一個王朝的都城選址很考慮很多因素,比如,就自然條件而言,版圖的中心位置,“居天下之中”者往往成為都城的可能性比較大;就人文條件而言,人口稠密地,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也往往會成為都城。當然都城選擇是國之大事。大體而言,歷代統(tǒng)治者一般會將首都選擇在王朝的起源地、經濟發(fā)大地和軍事要地。
我們先來看看歷史。
(咸陽宮)
中國第一個王朝-秦朝首都是咸陽,這個很好理解。咸陽是秦國的古都,地理位置優(yōu)越,內有關中糧草供給,外有崤函之固,是作為首都的不二之選。不過,定都咸陽也有劣勢,離少數(shù)民族太近,容易受騷擾。不得已,秦始皇修建長城,防止北方民族攻入內地,保衛(wèi)首都咸陽。從另一角度看,定都咸陽也有天子守邊,方便指揮與匈奴等游牧民族對抗的意思。
此時的長安,還是咸陽市的南郊的一個村,叫做長安村。進入漢代,長安村一帶慢慢發(fā)展起來,并成為了古長安。漢王朝選擇長安作為都城,與咸陽很像,在當時環(huán)境下,關中地區(qū)建都是最好的選擇。
(東漢南宮北宮復原圖)
至于東漢選擇洛陽,原因相對復雜點。一則長安基本上被赤眉的農民軍毀了,建都長安財政負擔過重;二則由于連年戰(zhàn)亂,關中地區(qū)人口銳減,田地荒蕪,所產糧食已經不能支持國家首都的需要,必須每年自山東轉漕運數(shù)百萬石糧食入關中,耗費太大;三則劉秀在洛陽根基深厚,在洛陽建都也是政治考慮;四則劉秀性格平實低調,將洛陽作為都城居于內部中心之地,較為安全,不與羌、氐為鄰,暴露在外,這也說明光武帝無西向拓地之心。
西晉定都洛陽的選擇則主要是經濟原因。加之,西晉的主要威脅在南方的蜀、吳兩國,定都洛陽也是遠離邊患騷擾,圖個安定。
東晉的跨度比較大,直接沿襲東吳之故定都健康(南京)。選擇南京主要是南京的經濟很好,交通方便,供應容易滿足,而且有利于鞏固長江防線。不過南京也有劣勢,就是由于西晉及六朝兵力有限及地理位置影響,當權者始終未能進取北方、統(tǒng)一全國。
(隋朝洛陽城復原圖)
隋朝把洛陽作為東都是因為洛陽遠離威脅,北方來的突厥人不容易打到洛陽;同時,洛陽周邊都是經濟發(fā)達之地,物資供應充足,開通運河后交通更加便利。
唐朝把首都定在長安,除了關中富饒和天然防守之勢外,唐朝開朝的威脅主要是關外的軍閥和隋朝的殘余勢力,他們都很強大,有的甚至比唐朝還要強,定都長安恰恰是個更好的選擇。加之,此時的長安經過西魏、北周、隋朝的都城,已經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不得不提的是,唐朝實行二都制,把洛陽作為另一個首都,一些王公大臣經常到洛陽就食。這充分說明了洛陽經濟的發(fā)達和交通的便利。
(北宋開封城模型)
北宋政權選擇開封,則更是處于經濟的考慮。那個時期,關中經濟嚴重破壞,關中附近的西夏王朝正在崛起,關中地區(qū)既不富饒,也不安全。與之相比,開封地處平原,遠離威脅,經濟也比較發(fā)達。不過開封也有軟肋,周遭無山,一旦兵臨城下,守城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此外,考慮到趙匡胤在北方發(fā)展起來的,建都南京或者在南方地區(qū)是不可能的。
南宋時期定都臨安則更好理解了。畢竟是被迫的,加上臨安的經濟比開封還要發(fā)達。
元朝時候定都大都似乎更看重地理因素。大都地處雄要,北依山險,南壓中原,若坐堂隍,俯視庭宇,又離離蒙古近,離南宋殘余較遠,經濟、軍事、政治基礎都很好。
(明朝南京城)
明朝最先定都南京,除了南京的一系列優(yōu)勢外,最重要的是朱元璋是在此發(fā)家的。當然,朱棣把都城遷往北京,也充分考慮了政治因素,畢竟北京是自己的屬地。
(清朝北京城)
由于北京離東北近的因素,加之經濟、政治、軍事基礎扎實的優(yōu)勢,使清政府看上了北京。畢竟這比盛京要好很多,盛京畢竟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不好管理。但清政府又不敢南下定都南京,南京畢竟離自己的成熟統(tǒng)治區(qū)域太遠,對清政府而言守住根據(jù)地,守住龍脈才是根本。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都城的選擇,呈現(xiàn)出由西向東(長安,洛陽,北京)由北向南(北京,開封,南京)的趨勢,這和國家版圖拓展及其面臨的外在威脅有關,更和經濟重心的轉移有關。在這種趨勢下,長安和洛陽沒落也是在所難免的了。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長安則是世界四大京都之一!
長安地處中國西北,在秦朝時,又叫咸陽,是秦始皇的定都所在,成為第一個以?京?為名字的城市。八百里風波長安城,作為十三個王朝的都城所在,長安的?盛世都城?名不虛傳!
在中國古代史上,一直都有得長安者得天下的說法,蓋因長安位于關中要地,進可攻退可守得地理位置,給予了長安這座名城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而在中國的四大古都里,長安作為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政治影響最大的都城,遙居四大古都之首!
歷經滄桑的長安城在隋唐時期達到了巔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池,也是當時世界貿易的集散中心,更是世界的中心,無數(shù)遠來的旅人只為了目睹長安城的巨大和繁華,不遠萬里。即使到了今天,北京市長安街也是以古代長安的名字命名的,也是世界上天然的歷史博物城,無數(shù)的古跡和典故依然博取著世人的眼球!
長安長安,因為在長安鄉(xiāng),故取名長安城,也有?長治久安?之意!
長安在軍事,文化,經濟,政治上的意義十分巨大,也正因此,使得長安被無數(shù)帝王和政權看重,也讓很多的風水術士爭相追捧,其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更成為古代軍事家的首選之地,作為第一個擁有百萬人口的巨大都城,商人在這里所賺取的財富遠超世界其余的城市,而屬于中國的老百姓,更是將長安當作了信仰!
不是所有盛世大都在長安,有句話說得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同樣在西安建都的朝代無一不在西安衰落,比如說犬戎破鎬京西周滅亡,比如說白登山之圍(年年向匈奴進貢),昭君出塞(送女人和親),七國之亂,呂后亂政,巫蠱之禍,王莽篡漢,五胡亂華(定都西安,也被西安宣傳),安史之亂,甘露之變,清水之盟(中國第一個割地恥辱條約)等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fengshui/636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擺件風水輪有什么作用
下一篇: 家里怎么擺才旺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