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圈和祭品的擺放是有講究的,這兩種東西是忌諱擺放在家門前的,這樣的擺放對大家的風水是非常不利的,大家最好在這件事情上注意起來,不要覺得不會有什么影響。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欄目看看,為什么花圈和祭品忌諱放在家門前呢?
破壞財運
花圈和祭品擺放在家門前的時候大家的財運會被破壞的,通常這種時候賺錢上的機會會被搶奪,大家的賺錢能力始終還不夠。賺錢上一些機會很難把握住,大家賺不到錢的時候經(jīng)濟困難就會變多了,財運的下降對大家的生活是有很大的影響的,不能忽視。
破壞婚姻
花圈和祭品擺放在家門前的時候大家要小心自己的婚姻狀況,這種時候婚姻上出現(xiàn)的問題比較多,婚姻的倦怠期在延長,大家面對伴侶的時候經(jīng)常會覺得厭煩,愛意減少了,容易做出一些不負責任的事情來。感情上的傷害通常會在這種時候發(fā)生,讓人難過。文章來源
破壞事業(yè)
花圈和祭品擺放在家門前的時候大家的事業(yè)發(fā)展會出現(xiàn)問題的,通常這種時候大家的工作會變得棘手起,職場上的左右為難變多了,面對工作的時候大家是沒有信心的,很容易就選擇了放棄。職場上的不如意讓自己的自信心下降,一點小事情都讓大家覺得恐懼。
花圈和祭品之所以不能夠擺放在家門前是因為這樣的做法會破壞了運勢,風水運勢要提升是不容易的,但是破壞往往就在一些細節(jié)上面。面對生活的時候,有些看起來不起眼的細節(jié)是能夠決定成敗的,生活就是事無巨細都要留意,潦草的過日子的人是很難得到自己想要的發(fā)展的,日子反而會變得難過起來了,需要注意。
相關推薦:
不知道你那里的民俗如何。。這各地也不一樣。。土葬民俗。。
民間喪葬禁忌一百則
1、不能血葬,要在野外厝放幾年(厝基),然后再葬
2、下葬時,先由孝子挖三鋤,謂“開穴”
3、安葬三日后要帶三犧“復山”
4、安葬后要做七七四十九天,孝子不理發(fā)、不修面,謂之“養(yǎng)孝”
5、五七需由孝女來做
6、安葬后要做百日、周年,以后歸為常規(guī)祭祀
7、葬穴挖成后燃芝麻秸“暖井”
8、擇定時辰移棺下葬,謂“下字”
9、下葬時穴底要平整,大頭低對大兒子不利,小頭低對小兒子不利
10、棺木入穴后先由長子用衣襟包第一抔五合土覆棺,其它親人隨之
11、下葬時直系親屬不能看棺內(nèi)
12、抬棺材到別人門口要放鞭炮
13、老人彌留之際須穿“上路衣”
14、老人彌留之際抬坐椅上,謂“上大椅”
15、老人彌留之際親人力求到場“送老(終)”
16、老人咽氣后焚燒紙錢和床鋪草,謂燒上路錢和下床草
17、去世當日設靈堂,點香油燈,放雞蛋兩只(倒頭蛋)
18、有長輩來吊喪,長子等親人必須長跪嚎哭
19、吊喪期間,親人垢面素食,以示悲慟
20、棺木有十圓、十二花、十四刈之分,貧家用“四塊板”
21、棺木一般都要在老人生前早早準備好,“六十不治棺”
22、第一年對聯(lián)只能用白紙,第二年用黃紙,第三年恢復用紅紙
23、送葬路上碰到相識者忌打招呼,恐被亡人得知,對被招呼者不利
24、作葬事者不得呼叫姓名,只能比手勢,惟恐錯為亡人,當“代死鬼”
25、祭拜祖先忌用不帶皮的肉、去掉鱗的魚,否則對祖先不恭、不孝
26、忌席上擺上三個菜,俗稱過去死囚徒斬首前吃法
27、古有臨喪不笑,望柩不歌,適墓不登壟
28、鄰居有喪事時,舂米不能發(fā)出用力的聲音
29、村子里有喪事時,不能在村內(nèi)巷子里唱歌
30、適墓不歌,哭日不歌,送喪不由徑,臨喪則必有哀色
31、裝殮時嘴里不能空著,古代有含玉習俗,后代有含飯團
32、忌給死者穿黑色衣服,會變成驢
33、死者棺內(nèi)腳忌懸空,要踏在棺板上,頭忌頂棺板,要隔以衣物
34、有的地方忌諱正午出殯
35、葬禮忌穿黑白兩種顏色以上的衣服,忌穿戴鮮艷的服裝首飾
36、行人忌諱碰上出殯的隊伍
37、服喪時間依親疏而定,兒子為父親一般要服喪三年
38、家中有祭祀時,忌孩童大聲說話,怕神聽不到祭祀人的祈求
39、老人病逝忌說死,應說“老了”或“過去了”“走了”
40、守喪期忌走親訪友
41、守喪期穿白鞋
42、孝子服孝期間,男百日不理發(fā)
43、送葬忌諱回頭看,忌諱從原路回來
44、喪葬時的花圈及紙扎祭品禁放在家門前
45、嬰幼夭亡禁入祖墳
46、守喪期親友互不拜年
47、異地死亡得設法抬回家中,不得做“門外鬼”
48、“冷尸入村敗到底”,身死異地者只能停尸于村外
49、辦喪酒宴請親友幫工,筵席散,禁忌言謝,不予挽留
50、死人忌以裘皮之類做裝裹,恐怕來世托生獸類
51、人死后忌無人哭
52、至親友家報喪忌進入房中,忌直言“死”
53、參加完喪事儀式忌徑直回家,須到其他場所兜個圈子
54、忌邀同去吊唁者到家中
55、忌死者尸體不僵,尸軟后代不發(fā)
56、棺材下喪時,忌墓坑中有水,有垃圾污物
57、忌砍村口、墳前之樹
58、有喪事、火災之家,7日內(nèi)忌串門
59、兇死在外的,忌停尸于堂
60、夭亡者忌葬于比祖墳高的地方,只能葬于低洼處
61、挖墳井忌動土后又換往他處
62、抬死尸忌走回頭路
63、泥鰍、鱔魚等沒有鱗的魚,因其形狀像龍,不能用作祭祀
64、神祭(三年內(nèi)為魂祭,三年后為神祭)時,湯菜里不能撒辣椒面
65、祭桌上不能擺狗肉
66、孕婦忌看喜喪事,切勿手觸棺木,否則嬰兒會夭折
67、忌流淚于夭折之嬰兒尸上,否則再生者亦將夭折
68、人死后用方形草紙對角蒙在臉上,有了蒙臉紙防止牲畜為死人換氣
69、不能讓狗看見家里的死尸,否則的話,家里會再死人
70、忌81歲死,九九數(shù)到了盡頭,后代將會走下坡路,將算盤拆散仍窗外解之
71、好死與兇死者的葬禮不容混同
72、不許寡婦,產(chǎn)婦參加喪葬
73、再婚夫妻不同葬
74、結發(fā)夫妻生則同衾,死則同穴
75、忌雙日下葬,否則禍事成雙
76、孝子全身披麻戴孝,手執(zhí)哭喪棒和招魂幡,引導靈柩上路
77、棺木一落入墓穴就不準再移動
78、下葬時要請巫師祭穴
79、下葬時,忌諱送葬者的人影投入墓穴,就等于殉葬
80、葬禮歸來前焚稻草三堆,送喪者從火上跨過,就算沒事了
81、女人不能上碑
82、收殮時用艾草抹澡,將孝子取來的凈水灑在胸口,然后換上孝衣
83、孝衣有三領五腰、五領七腰、九領十三腰之別,外加紅布做成的“大紅袍”
84、孝衣先由孝子由外到里反穿在身上,然后統(tǒng)一脫下來替老人穿上
85、外面要裹上絲棉,或以絲棉被作棺內(nèi)墊蓋
86、入棺后用兩端懸有銅錢的紅錢對準鼻尖牽于棺中“分經(jīng)”,會后蓋棺
87、蓋棺后用秤砣在棺頂猛擊三下,“棺材頭頂三聲響,方知自己是亡靈”
88、出喪時吹鼓手開道,前有幡幛,親人在靈柩后隨從,沿途鳴鞭撒紙
89、棺木入穴后,地星校正墳向,執(zhí)壺篩酒,高聲“呼龍”
90、大年初一,必須到親人或近鄰家崇拜新靈
91、喪時忌流淚在尸上,否則該人將發(fā)瘋
92、守靈時忌貓?zhí)鲜w,以免尸體受嚇抱住旁人,可使之抱住扁擔解之
93、進壙時,凡生肖相克者將之貼示門前,均須回避以免沖犯
94、葬期忌“重葬日”:正月甲日,二月乙日,三月戊日,四月丙日,五月丁日,六月己日,七月庚日,八月辛日,九月戌日,十月壬日,十一月癸日,十二月己日
95、靈桌上油燈燃油俗稱剌油,不要觸摸,否則身體會感到痛楚
96、入殮忌逢雷鳴,迷信死者腹肚會脹,須蓋鑼在身上以鎮(zhèn)壓之
97、黃鱔尾巴是尖的,是“絕尾巴”,用作祭祀恐怕要絕子嗣。
98、茄子俗稱“吊死鬼”,因為吊在花梗上的,所以不能用作祭祀
99、黃豆芽形同“如意”,所以俗名“如意菜”,祭祀不可用
100、幼兒不能看葬禮、上墳,天靈蓋未閉合容易被陰氣侵擾而得病
霞浦民間喪葬習俗 ·搬 鋪·
又稱徙鋪、出廳、入廳堂。中國古俗很講究壽終的場所,即所謂“死于適室”,“壽終正寢”。福建自古以來也十分講究“壽終正寢”,病危時要把病人從偏房寢室及時地搬鋪到正寢(正廳),志稱“疾篤遷居正寢”。俗信正廳是房子中最神圣的場所,壽終于此是“死得其所”,死后在陰間才可以與祖宗、親屬團聚。若壽終于偏房側室,死者魂魄會滯留在寢室床架上,不易超度轉生。故在民間(特別是農(nóng)村),老人病危時,只要神智清醒,往往會自己要求到廳堂去。若壽終于偏房寢室,子孫也有照顧不周之嫌,會招來非議。
搬鋪在民間普遍視為禮遇,舊時上壽的人(年滿50歲且有子女者)才有資格搬鋪到正寢。在晉江,未滿36歲就當了祖父、祖母而又未滿50歲就去世的人,也有資格搬鋪到正廳。不過,若病危者父母健在,一般不能搬鋪到正廳,只能搬到后廳或下廳。通常若壽終于偏房寢室,不能再移尸正寢,但在福州、建陽、邵武、光澤等地,沒有太嚴格的規(guī)定,初喪時尚可移尸正廳。
搬鋪正廳前,須將廳堂神龕里的神像、神主(公媽牌位)、香爐及正梁上的天公爐、天燈等一律用白布遮蓋,或遷移他處。搬鋪時,通常由長子抱頭,次子抱身,女婿抱腳,其他親屬幫忙,小心翼翼地平抬到正廳的鋪床上。抬病人的方向是頭部在前,腳部在后,絕對不能相反。沒有兒子的,福州一帶是由女兒抬頭,其他親屬幫忙抬至大廳,有的地方則由侄兒負責搬鋪。長樂縣的規(guī)矩與他縣不同,若是父親亡故,由長子背到廳堂,母親病危,則由媳婦背去正寢。搬鋪時,通常要用雨具遮住頭部,而且忌諱碰到門框墻壁。在武平,搬鋪過程中,病人若拉小便,被視為兇兆,但拉大便則被視為吉利。
在正廳搭鋪安席也有種種規(guī)矩。床板多為3塊,床鋪不能靠墻,病人仰臥,頭部向廳口,腳部向廳后。男性鋪位設在正廳左側,壽終于此稱“壽終正寢”。女性在古代不搬鋪正寢,近代以來也搬鋪正寢,但鋪位設在正廳右側,壽終于此仍稱“壽終內(nèi)寢”。
搬鋪正寢后,子孫眷屬時刻守護在病人身旁,不能喧嘩,無論多么悲傷,應盡量避免在病人跟前哭出聲來。
搬鋪習俗至今仍在農(nóng)村普遍流行,以至于一些老人病重期間擔心不能“壽終正寢”,不愿住院治療。
凡被搬鋪正寢者,自知己不久于人世,神智尚清者,往往要召喚子孫交待后事,分配遺物,俗謂“分手尾”或“分手尾錢”,晚輩須肅然聆聽遺囑,盡力照辦。在霞浦等地,要請理發(fā)師傅為臨終者理發(fā),病人神智清醒的,由病人自己挑選,否則由家屬請平時經(jīng)常為他理發(fā)的師傅。理發(fā)師來后,要用蛋、酒盛情招待,理完發(fā)后除了送給紅包(內(nèi)包若干元錢)外,還要用紅紙包裹剃刀,俗稱“掛紅”,并送給一頂白布做的幅子,出殯時理發(fā)師傅亦須前來送殯。福州義序、城門一帶,長輩臨終時,子女要把生姜和跳蚤各放在其手中握住,寓意死者沒有空手而歸九泉。龍巖等地則將紙錢放在其手中或衣袋里,以示其一生有吃有用。
·初 喪·
古代,病人在彌留之際或初喪,要舉行招魂儀式,稱之為“復”或“復魂”。招魂儀式由巫祝主持,親屬身穿特殊服裝,從房屋的前方爬上屋頂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便直呼名字,共呼三長聲),以期死者魂魄返歸于衣,然后從屋的后方下來,把此衣服敷在死者身上。這一習俗明代以后逐漸消失,但在福建一些地方尚有影響。初喪時,孝眷必呼天喚地號啕大哭,呼叫死者名字,除了悲傷外,還希望通過呼叫聲把死者的靈魂叫轉回陽間。在詔安等地,招魂時先焚香禱告一番后,喚來一只狗,用陶瓷器皿猛擊它,使狗疼痛發(fā)出慘叫聲,陶瓷器皿也落地有聲,然后孝眷才可放聲大哭,俗謂之“開聲”。在大田,屬龍、蛇、鼠生肖的死于午未日,屬虎、馬、兔生肖的,死于子、丑日,屬牛、雞、猴生肖的人死于酉、戌日,屬犬、羊、豬生肖的人死于卯、辰日,孝眷不能哭喪,待忌辰過后才可號哭。
與古代招魂禮俗相反,在福建民間更普遍存在的是送魂禮俗。閩南一些市縣,病人彌留之際或初喪,要請僧道誦念“往生咒”,懸掛“幡仔”于帶葉竹枝上,希望亡魂早歸陰間。閩西北一帶還要焚燒紙衣、紙人、紙屋、紙轎等,讓死者帶去陰間,有的地方在紙轎里還寫有死者名字或放有照片、畫像,象征送亡魂上路去陰間。在福州,病人初斷氣時,請僧道誦經(jīng),將燈掛在架上不停地轉動,子孫眷屬環(huán)繞死者號哭,俗謂“搬藥篩”。其費用由出嫁女負擔,無出嫁女則由喪家自負。此俗在明代即已流行,明代謝肇淛云:“閩俗于初屬纊之時,有女適人者,則婿家延巫,置燈輪轉之,男女環(huán)繞號哭,謂之藥師樹。”
·報 喪·
報喪又稱訃告、訃聞、報亡、報死等,閩南一帶忌諱說“死”、“亡”字,又稱“趕生”。報喪旨在告知親友參加喪事,同時通告與死者有相沖克的人(如孕婦)不要近前。報喪之俗歷代相沿,并形成一定規(guī)則,很受民間重視。
福建的報喪方式主要有三種:
一種是死后(或第二天)鳴銃炮或鞭炮以通告親友鄰里,同時在喪家門上張貼訃告。訃告形式各地不同,福州一帶一般用白紙寫上“某府某某公(夫人)喪事”,或“某府某某公(夫人)千古”之類字樣,張貼在門框上,然后用蘭墨水圈起來,待出殯后將訃告用紅筆或墨筆劃掉。訃告上的字數(shù)按“生旺死絕”四字推衍,周而復始,最后一個字以套上“生”或“旺”為佳,若碰到“死”或“絕”字,須增刪字數(shù)使之合套“生”、“旺”字。若90歲以上死亡,而配偶健在、子孫滿堂者,門框上所貼的訃告用紅紙書寫,表示死者乃有福有壽之人。舊時有錢人家,還要在大門上掛兩盞素色大燈籠,上書“某旬壽考”或“某旬壽妣”和“某代其昌”、“某代同堂”。在福清,門上訃告一般要寫“嚴制(父亡)或“慈制”(母亡)字樣。松溪與福清大致相同,若父親去世,用長方形白紙寫“嚴”、“制”二字貼在大門兩旁,若母親去世,則寫“慈”、“制”二字貼在大門兩旁。在龍海等地,喪主須撕去原有的紅紙門聯(lián),然后用白紙條貼成“×”符號,若父母中一人尚健在,則只貼“/”符號。在長汀,訃告貼在村口等交通要處,上面寫明死者的生卒年、簡歷、成殮和出殯時間等,并在門前掛一對素色燈籠,貼上“讀兩年禮,終三年喪”之類的門聯(lián),以志哀悼。
現(xiàn)代城鎮(zhèn)工作人員死亡,由所在單位發(fā)訃告,一方面把訃告郵寄或電告死者的生前友好,或在報紙上刊登訃告。另一方面在單位的大門口張貼訃告。內(nèi)容不外是死者的生卒年、病因、主要工作經(jīng)歷和對國家的貢獻,向遺體告別或召開追悼會的時間、地點等。
第二種報喪形式是由族人持喪帖書或口頭到親友家報喪。舊時喪帖書有一定程式,遣詞用句和稱謂都十分考究,父親去世,要寫“正寢”、“嚴制”,自稱“孤子”。母親去世,則寫“內(nèi)寢”、“慈制”,自稱“哀子”。若父母雙亡,自稱“孤哀子”。結尾用詞又按喪服輕重分別寫上“泣血稽顙”、“稽首”、“抆淚”、“拭淚”、“瀉淚”等等。
分發(fā)喪帖書的習俗各地不大相同。在惠安,報喪者不能跨入報喪對象的家門,只許在門口喊叫,說明來由,分發(fā)給喪帖書和“頭白”(送葬時纏在頭上的白布條)后,索取清水漱口,以示祓除不祥,同時索取幾角錢以討吉利,就匆匆離去,故當?shù)亓R那些來去匆匆的人為“報死”。在福清、廈門、莆仙等地,報喪者可以進入報喪對象的家門,并一定要吃些東西,至少要抽根煙、喝杯茶才離去。在上杭,報喪者每到一家,都要吃兩個雞蛋,還可得到一個紅包。在大田,報喪者手持雨傘,徑直進入報喪對象的廳堂,將雨傘倒置于廳堂的香案下,對方便知親戚家發(fā)生喪事,必用米粉、紅蛋等招待來者,吃完點心后,報喪者才詳細告以有關情況,忌諱說“死”字,一般用“老了”、“過世了”來代替。若是到死者的出嫁女兒家報喪,其女兒應痛哭一場,否則報喪者以為不吉,要將上衣的鈕扣咬掉一個以禳解。在龍巖,無論是睛天還是下雨,報喪者都必須帶上雨具(如雨傘、斗笠),進入報喪對象家前,將雨具放在門外,進屋吃完點心后(一定要吃光),再將喪帖放在椅子上(不能放在別的地方),告以有關情況。
第三種是孝子親自到親友家報喪。在閩西北,母親亡故,向外祖家報喪一般要由孝子親往。在泰寧,孝子孝孫須披麻戴孝到外祖家報喪,先謁拜外祖家的祖宗牌位,然后再向外祖父、外祖母或母舅等稟告家母的病因、治療經(jīng)過及死亡時間、后事安排等。在松溪,一般由孝長子披麻戴孝到外祖家報喪,哪里見到外祖父、外祖母或母舅,就在哪里就地下跪稟報。若平時不孝,外祖家人則遲遲不把孝長子扶起,讓他一直跪在那里。在順昌,由一名深諳喪禮的叔伯父率所有孝子、孝孫到外祖家報喪,進入外祖家后,先在廳堂上燒香、點燭,眾孝子、孝孫下跪痛哭,由叔伯父稟報病因、治療經(jīng)過及病故時間等。在閩南、南平等地,向外祖家報喪雖不由孝子親往,但須盡快派一名德高望重的族人前往。這也有種種嚴格的規(guī)矩,在華安,報喪者進入外祖家時須脫鞋,將訃告壓在大廳的香爐之下,不能直接遞給。外祖家要送給報喪者兩個紅蛋,一條毛巾。客家人向外祖報喪,要把喪帖書放在一個專用的鐵匣里呈遞。外祖家接訃后,要煮甜線面加紅蛋招待報喪者,并送一紅包
·小 殮·
以衣衾裹尸謂之小殮。在尸骨未寒時,親屬要為死者浴尸。福建許多地方自古以來就流行“乞水”習俗,“乞水”又名“請水”、“買水”,即向水神乞水浴尸。乞水時,孝男在前,一手持缽,缽內(nèi)放一塊白布條,另一手持幡,孝女隨后,哀哭前往河邊或井邊乞水。乞水時須下跪,投入水中的銅幣(今用硬幣)一般是12枚,且用紅絲線纏住。汲水時,口中念道:“水神水神(或土地公)向你買水。”請水到家時,其余孝眷佇立門前迎水入宅,將水倒入新瓷盆中,用白布沾水,父亡由兒子浴尸,母亡由女兒或媳婦為之梳洗,一般只是象征性地擦洗幾下。志稱:“拭尸體前三后四。”浴尸水不能隨便潑倒地上,俗信活人踩到浴尸水,腳會裂開。在莆仙一些地方,專門熬煮五味水(五種青草藥熬成的湯水)為死者凈身。俗信浴尸便于死者往西方樂土。
浴尸畢,古代有捆殮之俗,稱“襲絞”,即用布條裹尸。為死者更衣,俗稱“穿壽服”、“套衫”等。壽衣的層數(shù)多忌偶數(shù),一般是上衣七重,褲子五重。閩南、興化一帶的方言“九”字與“狗”同音,故壽衣忌九重。在連城等地,壽衣卻不忌諱雙數(shù),60歲以上死亡的男女一般是上下各6重。穿壽衣時,孝眷都要在場。一邊穿,一邊哭喊,告訴死者穿第幾層了。壽衣的里面幾層不用鈕扣,而用帶子打死結。在詔安,給壽衣打結時,口中往往念道:“活人打活結,死人打死結,剩下的由子孫得。”把打結后剩余的布條分給孝眷。穿好壽衣后,外面多用帶子或繩子將死者的雙手固定在胸前。在霞浦一帶,死者“兩腳平列,系以紅繩,即禮瞑目之巾緇方尺二寸,又履綦結于跗連絇,使不相離。手一桃枝,貫以光餅三或角黍一,舊傳至冥途驅鬼飼犬?!遍}南一些地方,在穿壽服時還舉行“套衫”儀式,通常在門口插一枝青竹竿,正廳里放一面用竹蔑編成的扁平器物(俗稱“笳籮”),內(nèi)放一張矮凳子,孝男戴笠足履,口咬“紅包”,在他人的協(xié)助下,將壽衣逐件穿在身上,然后把斗笠扔到屋頂,脫下壽衣,又稱“試衣”。據(jù)傳此俗始于清初,寓意作為明代遺民至死也“頭不戴清天,腳不踏清地”。
·守 靈·
浴尸更衣后,設靈堂守靈,俗稱守鋪,由孝眷日夜守護在遺體旁,以表孝心。志稱:“既殮,設靈位,請邑紳有品望者題旌,謂之書銘。靈旁燃燈一,光熒熒晝夜不息,曰幽冥燈。孝子日夜守靈次,三時上食。”
靈堂以肅穆為基調(diào),掛青、黑色孝帳,設靈位,豎神主牌。神主牌又稱“木主”,古稱“祔”或“祧”,長一尺二寸,寬三寸,上方削去兩角,呈半圓形,下方有一底座,上書死者姓名、字號、生卒年等,舊時當官的還要寫上官銜、爵位名稱。神主牌上的字數(shù)有一定程規(guī),各地不同。興化一帶按“興、旺、衰”三字推算,周而復始,最后一個字不能套在“衰”字上。泉州則按“興、旺、衰、微”四字推算,含“興、旺”為佳,否則犯忌。在永安,則按“生、老、病、死、苦”五字推算,最后一個字要套上“老”字為佳,俗謂“合老”。神主的“主”暫寫成“王”字,待回龍后請有名望的人用朱筆加一點為“主”字,俗謂“點主”。在漳平等地,不設神主,而用素綾或白布扎成靈座,俗稱“魂魄布”,上面寫明死者姓氏名號等。在城鎮(zhèn),靈堂上供遺像,遺像兩旁寫遺訓或孝眷對死者的追悼之詞,并掛有挽聯(lián)、挽幛等,顯得更為肅穆莊重。
·哭 喪·
親人去世,孝眷悲痛,以哭聲來表達哀悼之情,稱為哭喪。哭喪通常是邊哭邊訴說死者生前的勞績和對死者的眷念之情。有些地方哭喪時有一定的音調(diào)和內(nèi)容,音律低沉,句末往往有拖腔拔調(diào)的韻律和裝飾音,許多婦女尤其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農(nóng)村婦女能根據(jù)這種調(diào)式,隨口填詞編唱,或寄托哀思,或訴說身世,或發(fā)泄內(nèi)憤。
·大 殮
將遺體放入棺材,謂之大殮,又稱入殮。通常在死后第三天舉行大殮禮,有的地方則視季節(jié)而定。龍巖的俚語曰:“春三,夏一,秋五,冬七?!?br>大殮前,要舉行向遺體告別儀式等,各地風俗不一。在閩南普遍流行“辭生”習俗,即入殮前要設供案,上供12碗菜肴,由道士逐碗敬獻給死者,口念各種吉詞。在閩東,祭品由出嫁女備辦,主要有豬頭、雞鴨、肉燕、墨魚等,或7碗,或9碗,只能是單數(shù),由喪眷先祭拜,繼而由親友輪流祭拜。在福州等地,入殮前在后廳放一張?zhí)珟熞?,先請一位“好命人?有妻兒且晚年幸福的老人)端坐片刻,然后再抬遺體上太師椅坐上一后兒,俗謂“坐案”,再象征性給死者喂面,并將煮熟的雞蛋封在嘴上,包扎起來。不少地方在入殮前要做醮超度。在將樂,往往要請稱為南摩仙的巫師做醮,供奉雄雞和米斗,點燃“七星燈”(在一棵樹上點燃49盞燈),俗稱“照米斗”。
·吊 唁·
吊是對死者表示哀悼,唁是對死者家屬表示慰問。吊唁之俗自古至今在福建普遍流行。龍巖、大田等地稱為“探生”,崇安等縣稱吊唁為“拜寢”,上杭縣稱吊唁為“看殮”,閩南地區(qū)又稱之為“探喪”。在福州等地,吊唁者通常要送挽聯(lián)、香燭、被單、布料、毛毯之類的物品,俗稱“送軸”。也有送錢的,俗稱“奠儀”。喪家將戚友所送被單、毛毯之類的東西掛在靈堂周圍,每塊“軸”分別用白紙寫上“某某千古”、“某某哀挽”之類的紙條。“軸”的位置根據(jù)親疏關系而定,一般親家或至親的“軸”掛在靈堂當中或最高處。在興化,出嫁女須備辦一擔祭品,諸如豬頭、米粉、金針菜等山珍海味,俗稱“盤擔”來祭奠。各地吊唁和祭奠所送的禮品必須在出殯前送達,逾時不能補送,俗信補送會再死一個人,十分忌諱。在城鎮(zhèn),吊唁時送花圈、挽聯(lián)者也常見.
·出 殯·
出殯俗稱出山、送葬,即將裝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選好的墳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發(fā)纼”等不同稱呼。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對出殯尤為重視,它不僅被視為死者的哀榮,也被當作生者的顯耀。所以,舊時富豪人家不惜花費大量物力財力,競相攀比,踵事增華;貧者也不得不盡力效仿,甚至因而傾家蕩產(chǎn)。按照慣例,出殯儀式一般分為辭靈、啟靈、抬棺、路祭等程序。
出殯前要舉行祭奠,即辭靈,閩南稱之為“棺頭祭”或“起柴頭”。志稱:“出殯時以禮物祭靈柩,曰起柴頭?!奔磳⒐撞奶е链蹇诳諘缣帲O一香案,供三牲及其他祭品,并置青色紙燈二盞,上書死者姓氏名號,棺材頭部朝供桌,尾部朝出殯方向,由孝男主持祭奠,故又稱“孝男祭”。在福州,出殯前一夜設堂就祭,俗稱“加堂”、“哭祭”,族親戚屬多來祭奠,孝眷在棺材周圍慟哭,有的人家還請來樂隊奏哀樂。在長樂,辭靈儀式由孝男主持,于廳堂設一祭堂,孝男將10碗祭品逐碗跪奉于靈位前,與祭者左側為外戚,右側為內(nèi)親。在平潭,辭靈時,親屬紛紛前來焚化紙錢,俗謂“送盤纏”。在閩東的霞浦等地,辭靈俗稱“起馬祭”。志稱:“啟輀之晨,移柩至大門外,覆以大紅緞帷,旁之金繡八仙為飾,上豎紙制仙童跨鶴一。祭品盈席,孝男及全眷叩奠畢,送葬者以次行禮,俗稱起馬祭?!痹陧槻鹊?,辭靈由喪家先祭,外祖家繼之,其他戚友按親疏關系依次祭奠。在長汀,出殯前由吹鼓手引路,孝眷手持掛滿戚友送來書寫祭文的布條,魚貫進入祠堂,祭祀一番。在漳平,出殯前舉行巡棺,儀式與閩南相仿,不同之處是孝眷一手持冥香,另一手持松明火把。在三明,辭靈儀式也相當隆重,由禮生主持祭奠儀式,奏哀樂、上香、獻爵、獻牲、進饌、行三跪九叩禮、宣讀祭文。祭文按親戚不同稱呼表達對死者功勞品德的贊揚,并祈告其在天之靈保佑家族興旺發(fā)達,以及勸慰亡者勿憂勿怨,永遠安息。在龍巖,辭靈后還有私謚,男性多由族長賜謚,女性多由外祖家賜謚。
·下 土·
又稱下葬,即掩埋靈柩,或將靈柩放入墓壙中。貧窮之家仍然采取掘地而葬,所謂“葬不為壙,但掘地而埋,壘石以識之。”而富豪人家則不惜重金用磚、石或三和土(即石灰、沙、土三者和合)營造墳墓。近年來,不惜花重金筑墓之風又起,每座墳墓少者花數(shù)千元,多者上萬元,互相攀比,甚至有三十來歲預筑墳墓的。城市中有些人雖火化,但仍有人在鄉(xiāng)下購地筑墳以安葬之。
·回 龍·
葬畢,送葬隊伍返回喪家,謂之“回龍”或“回靈”,古稱“歸虞”。許多地方,回龍時送葬者要改裝換服。在福州,孝男掛紅彩,持燈籠,孝婦穿黑衣,著紅裙,其他男性束紅帶、女性戴紅花?,F(xiàn)在一般是取下送葬時扎在腰上的白帶,換上紅布帶,女性頭上插花。福安、霞浦等地,回龍時孝眷改換吉服,所謂“脫去麻衣?lián)Q紫袍”。女兒、媳婦穿紅裙襖、紅鞋襪,頭纏紅布帶。莆仙一帶將孝服裝入麻袋中,帶回廳堂,待“做七”時再穿。當晚女兒回婆家時,要穿孝服一路上哭到婆家村口,再脫下由人帶回,放在大廳的桌子下。
·探 墓
葬后第三天(有的第二天或第七天)孝眷備牲禮到新墳哭祭,并勘看修整新墳,古代稱“三虞”,又有“巡山”、“巡灰”、“巡墓”等不同名稱。福建各地普遍存在著探墓習俗,以后每逢清明或立夏祭掃,也有在重陽、冬至前后祭掃者。
祭品都有什么
祭品都有什么,祭品顧名思義就是祭祀時用的物品。根據(jù)不同種族和不同地域,祭品的形式也是十分豐富,各地的習俗也是有很多不同之處,所以祭品也是不一樣的,那么祭品都有什么呢
祭品都有什么1 一、祭祀用品都有哪些
1、香燭
香燭是祭祀必備的、最重要的物品。不僅要在先人目前點燃香燭,還要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祈求山神土地守護好墓地,保佑先人亡靈。
2、紙錢
紙錢是要燒給逝者的,以便他們在陰間有錢花,務須要焚燒干凈。
3、素酒
祭祀過程,等于帶著吃食來為先人過節(jié),所以要向先人奠酒,酒為掃墓必備。
4、水果點心
水果以各地時令水果為宜,沒有什么特別的要求,點心可視具體情形而定。
5、飯菜
以先人生前喜歡吃的為佳,很多人會在祭奠先人的同時,向孩子們講述先人生前的事跡,讓下一代勿忘祖先。
6、鮮花
菊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清明上墳一般以菊花為宜,白色菊花尤其對景。
二、祭祀供品擺幾個幾樣
1、供桌上擺放的包括兩類,一類是香燭,一類是供品位置是,供品在內(nèi),香燭在外。這主要為了方便親友上香。祭祀的日子有哪些?有什么忌諱
2、供品數(shù)量要求:擺放供品是有要求的,對數(shù)的要求有規(guī)定,即應該是三或三的倍數(shù)。但不能是雙數(shù)。有的習俗是神三鬼四的說法,按照當?shù)氐牧曀拙涂梢粤耍热?,如果擺放的供品可以是一盤,但如果比一盤多時,必須是三盤,六盤,九盤。擺放的供品盤子的數(shù)量不能是雙數(shù),老輩子相信,如果是雙數(shù)的'話,還得死一個。
三、祭祀注意事項
1、不用任何肉食等葷腥之物。
2、以素食、水果、點心、干果、素酒等類食物祭祀為好。
3、可以用先人在世時比較喜歡的食物來上供。
4、祭祀的貢品先人是吃不到的,但依然要精心挑選,這是表達對先人的恭敬追思之意,只要有一顆真誠的孝心,即使用比較簡單的貢品,也依然是非常圓滿的,其次準備鮮花。北方祭祀講究是什么?有哪些文化常識
5、傳統(tǒng)習俗對逝者祭奠的核心是,通過耳目濡染無言之教,教育后代,建立“尊老、愛老、敬老”的良好社會風氣,只要我們能夠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就達到了傳統(tǒng)習俗的核心要求。
祭品都有什么2 1、香
香料歷史悠久,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皇帝神農(nóng)時代,早有采集植物作為醫(yī)藥用品來驅疫避穢。當時人類對植物中揮發(fā)出的香氣已很重視,聞到百花盛開的芳香時,同時感受到美感和香氣快感;將花、果實、樹脂等芳香物質(zhì)奉獻給神,芬芳四溢而達到完美的宗教境界。因此,上古時代就把這些有香物質(zhì)作為敬神明、祭祀、清凈身心和喪葬之用,后來逐漸用于飲食、裝飾和美容上。
2、蠟燭
點蠟燭有祈福的作用,希望點燃蠟燭的燭光,能給祈福者帶來光明,帶來希望。讓光明能給祈福者與勇氣,讓光明能給祈福者照亮前進的路程。而且火是自古以來驅兇辟邪的選擇,也是恒久力量的象征??梢员磉_出人們即使面臨了重大災難,意志也不會被擊跨,以頑強的毅力和信心戰(zhàn)勝困難。同樣為死難者哀悼和紀念都燃蠟燭,照亮未知世界,讓死難者也感受到我們與他們同在。
3、紙錢
古時候的人們相信,人死后,有靈魂存在,紙錢就是陰間所通行的貨幣,為了讓死去的親人能在陰間少遭些罪,心誠的人們便燒紙錢給他們,希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能過上好日子。
燒紙雖然是民俗文化,但是由于環(huán)境污染,很多地區(qū)現(xiàn)在都是禁止燒紙的,大家可以用別的方式表達對親人的思念。
4、鮮花
鮮花可能是最文明環(huán)保的祭祀用品了,祭祀用的鮮花主要有康乃馨、馬蹄蓮、勿忘我等,還有用紙和鮮花扎成的花圈,塑料做的假花等,花圈在我國一般是用來祭奠,但是在日韓還有用來慶?;槎Y或開業(yè)等的花圈,大家一定要注重文化差異哦。
5、貢品
貢品文化是集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文化于一體的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chǎn),一般有糕點、水果和清水,也可以擺上逝者生前最喜歡的食物和飲料或者帶一些小酒,放上逝者最喜歡的音樂等等
6、掃帚
掃墓可不能沒有最重要的掃把,用來清理墓碑旁的臟東西,讓墓碑整潔干凈,也能表達我們對親人的重視和思念。
祭品都有什么3 1、香燭
上墳祭祖自然少不了香燭,既然選擇祭祀祖先,那就肯定需要購買香燭,然后給自己額祖先上香。并且購買香燭一定要買那種質(zhì)量好的,因為至少要保證香燭能夠持續(xù)的燃燒完。
2、點心水果供品
在中國大多數(shù)地方上墳的供品都離不開點心和水果,把點心和水果用碗裝起來放到墓地前面,而且這些點心和水果的數(shù)量還是有要求的。一般都是三的倍速,而擺盤的數(shù)量也是有講究的。千萬不能夠是雙數(shù),如果是雙數(shù)就證明還要死一個,所以擺盤的數(shù)量一般都會有1、3、7、9。在點水和水果等供品擺起之后,去世之人的親人,就能夠開始上墳燒紙紀念自己的親人了。
3、飯食供品
上墳的供品除了點心和水果之外,一些地方也會選擇做好飯食帶到祖先的目的前進行祭祀,這些飯食被稱之為清明羹飯。其寓意也是為了讓祖先在天上吃好喝好,然后保佑自己的后人。
4、酒肉供品
當然上墳的另一大供品,也是非常常見的,那就是酒和肉,吃肉喝酒是許多人生前都喜歡的事情。證明自己的能夠賺到非常多的錢,自然用來祭祖是非常好的,其實在許多影視劇中上墳酒肉供品也是標配。
5、生前喜愛之物
如果去世之人生前有什么愛好,也能夠拿來當做供品,比如說生前喜歡抽煙,就可以選擇把墓主人喜歡抽的煙當做供品。如果生前喜歡打麻將,也可以買一副紙做的麻將當做供品。
春節(jié)上墳有什么講究?
1、必備供品
過年上墳要準備香燭、紙錢、水果、點心、素酒等。但也要避開一些雷區(qū),比如在傳統(tǒng)習俗中,上墳的供品不可以有任何的肉類、葷腥食物等,包括魚、蝦、牛肉等,都是不可以作用供品來拜祭自己的先人的。一般來說選擇一些素食為主,適當?shù)倪x擇一些水果、干果、餅干、點心就可以了,或是選擇一些先人生前比較喜歡吃的一些食物,更加顯示自己獨特的孝心,先人也會更加高興。另外我們都知道供品只是用來拜祭先人,先人是吃不到的。雖如此,但我們在給先人挑選供品時,也必須要精心挑選,切勿馬馬虎虎,隨便買些東西來充數(shù),如此是不尊重先人的行為,會惹先人不高興。
2、最好身上帶一些紅色
去墳地之前,最好在衣著方面有所準備,身上穿一件紅內(nèi)衣、紅襪子,或者是紅帽子等。
3、身弱者佩戴護身符
命理比較弱的人,最好不要單獨一人去墳地,最好請身旺的人士陪同。特別是需要合葬、遷墳的話,最好預先有一些防護措施。
4、燒紙時要嚴肅
燒紙時要表情嚴肅,不要嘻笑打鬧,一定要堅持看著把紙燃盡才可以走,這樣既可以防止火災,又能防止風把紙吹出來,被其他路過的拾去,惹老人不高興。
5、孕婦不宜上墳
在民間的習俗中,孕婦是不可以去上墳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fengshui/764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為什么禁忌邀請一起吊唁的人到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