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瓷器真品的特征包括了外形、瓷胎、釉色與繪畫方面:1、各部分結構比例合理、自然,整體看起來令人舒服;2、多呈現(xiàn)胎體疏松,釉面融化很好;3、釉層厚潤,如冰似玉,帶有細密的開片裂紋。
真品的各部分結構比例合理、自然,可能會留下手工痕跡,但整體看起來讓人舒服。而現(xiàn)代仿制的磁州窯瓷器多使用海綿修坯,少棱角,多呈圓角,有明顯過度修飾的外觀,各部位比例失調(diào)。
磁州窯瓷器的質地多呈現(xiàn)胎體疏松,釉面融化卻很好,屬于釉熟而胎不熟的狀態(tài);而現(xiàn)代仿品使用的泥料在粗細方面與過去有差別,使用的是現(xiàn)代化的機械設備加工,快入磨,快粉碎,快練泥。
宋金時代的磁州窯瓷器具有十分厚潤的釉層,有著如冰似玉的感覺,并且釉面有經(jīng)歷年代的細密的開片裂紋,現(xiàn)代仿品則沒有這樣的特征,如釉色缺乏滋潤感,化妝土的白度缺乏暖調(diào)等。
宋代書畫藝術的高度發(fā)展,對同期陶瓷裝飾藝術具有重大影響,不論是繪畫還是書法裝飾,宋金磁州窯瓷器真品上的用筆、構圖、章法、韻味等,都和宋代書畫別無二致。
磁州窯系泛指以磁州窯為中心,河北、河南、山西、山東等省宋元時期生產(chǎn)化妝白瓷、彩繪瓷和化妝土剔刻花裝飾瓷器的民間窯場。 到了宋代,磁州窯開始步入興盛時期。
1.修武當陽峪窯位于河南修武縣城西北22公里、太行山南麓的西村鄉(xiāng)當陽峪村,遺址東西長約2000米,南北寬約1000米。20世紀30年代,在焦作煤礦任職的英國人R.w.Swallow曾調(diào)查過當陽峪窯址;20世紀50年代陳萬里先生在窯址發(fā)現(xiàn)了一通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德應侯百靈翁之廟記》碑刻,碑文說明了創(chuàng)建窯神廟的原因及其與耀州窯的關系。及其該窯產(chǎn)品以白釉為主,醬釉次之,黑釉、褐釉、絞胎、絞釉、三彩、綠釉等較為少見,造型有碗、盤、缽、罐、燈、壺、花瓶、瓷枕等。白底釉下彩繪劃花是當陽峪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紋飾流利灑脫而為人們所贊譽,又以強烈的黑白對比而獨具一格,裝飾之美居“磁州窯系”諸窯同類產(chǎn)品之上。當陽峪窯還以絞胎、絞釉稱奇。宋金“釉下絞彩”瓷以當陽峪窯一帶的產(chǎn)品最為豐富、精美,具有天然不琢、變化莫測的圖案效果,造型有玉壺春瓶、花口瓶、帶座瓶、碗、盤、爐、盒、罐、水注、水盂等。陳萬里1954年在《論當陽峪窯》一文中曾指出:“我以為在黃河以北的宋瓷中,除了曲陽之定,臨汝之汝外,沒有一處足以與當陽相媲美。磁州的冶子窯以及安陽的觀臺窯終遜當陽一籌?!比毡镜男∩礁皇糠蛞舱f“在北宋,沒有像修武窯那樣富有變化,紋樣優(yōu)秀、色彩豐富的窯”。根據(jù)當?shù)厝耸靠疾?,以當陽峪窯為中心,包括周邊的柏山窯、西王封窯、獅澗窯等應屬一個窯群。由于對當陽峪窯址一直缺少系統(tǒng)的考古發(fā)掘,許多問題有待深入探討。2.鶴壁集窯位于河南鶴壁市北10公里的鶴壁集西部,處于羑(you)河兩岸陳家、曹家、龍家、李家、鄧家之間的廣闊地帶,面積84萬平方米。當?shù)厍迩∪吣?1772年)《重修柏靈橋碑記》載:“邑西山下有五色土焉,可以陶,經(jīng)火燒,晶瑩發(fā)亮,邑西之人,借以養(yǎng)生者,不啻數(shù)萬家?!?952年陳萬里先生發(fā)表《調(diào)查平原河北二省古瓷窯報告》首次披露了鶴壁集窯。
該窯創(chuàng)始于唐,經(jīng)五代、北宋、金,終于元。唐至五代產(chǎn)品主要有白釉碗、注子、黑釉瓶、白釉凸弦紋罐等。入宋以后燒制品種較多,有磁州窯類型的白地黑花,白釉刻花、劃花、剔花,褐釉劃花及加彩器等,題材內(nèi)容豐富,有嬰戲、人物、龍鳳、喜鵲、鴛鴦、雁、鶴、魚、鴨、鹿等,構圖簡練,富有生活氣息;器表或器內(nèi)還書、刻、印有姓氏、詩文、吉祥語等各種題款。白底繪黑花多加褐彩,與磁州、當陽峪、扒村等窯大同小異。鶴壁集窯址中一種褐黃釉折沿大盆發(fā)現(xiàn)較多,盆里施褐黃釉,外施黑釉,器里刻劃游鵝、蓮花荷葉、草間奔兔等紋飾,在紋內(nèi)敷一層薄薄的白化妝土,然后施釉,在深褐色地上拖出褐黃色紋樣,具有特殊風格,而不見于其他瓷窯。鶴壁集窯還燒制定窯風格的印花白瓷,黑釉瓷、鈞瓷等。除生活用器外,鶴壁集窯址還出土有俑、馬、羊、狗、猴、鴨、龜、獅子等小瓷塑及吹哨、鈴鐺、象棋、圍棋、色子。3.禹州扒村窯
位于河南禹州市西北13公里的淺井鄉(xiāng)扒村,窯址東起龍母奶奶廟,西至虎頭山下,北起扒村村北高地下,橫跨扒村河,南到花果崗坳,總面積達170多萬平方米。1950年陳萬里先生來禹州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扒村窯,在《禹州之行》一文中公布后,一些專家多次來此考察,民國《禹縣志>山志》載有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張克己為東張鎮(zhèn)(今扒村)柏靈翁廟撰寫的碑記:“所居之民皆以燒造瓷器為業(yè),乃所謂凝土以為器者,其所由來遠矣。是鎮(zhèn)金國末年最為繁榮,人稠物充,幾有萬室,市井駢闐,不減城邑。逮壬辰(1232年)兵燼之余,百不存一>>”扒村窯流傳器物很多,以白底黑花裝飾為主,其次翠青底繪黑花、白釉、黑釉、宋三彩、紅綠彩等時有發(fā)現(xiàn)。窯址采集到的標本有白釉、白底刻花、白底黑花、褐底黑花、綠釉黑花、黃釉黑花、白底劃花、綠釉劃花、黃釉劃花、絞胎、絞釉、絞釉畫花、孔雀藍釉、黑釉刻花、黑釉醬彩、黑釉堆線、綠釉、黃釉、宋三彩、紅綠彩、鈞瓷、青瓷等,碗、盆居多,其次為瓶、枕、盤、壺、罐、爐、盅和人物塑像及各種動物玩具。一種折沿大盆在遺址里散布較多,又見于距此不遠的白沙宋墓壁畫。此大盆既可供婦女梳洗,又可供廚房洗菜洗碗,用途多種多樣,需求量自然很大,為扒村窯的特色器型。扒村窯瓷器胎質疏松,釉面不甚結實,容易發(fā)生小疵或失亮、剝落現(xiàn)象。白地黑花瓷器釉調(diào)鮮明,對比強烈,有的達到了白如雪、黑如鐵的程度,裝飾構圖嚴謹而繁密,喜用花草、蓮瓣、水藻、嬰戲、鳥獸等紋樣,筆調(diào)粗放簡練,在似與不似之間,富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有的精品繪畫生動獨特,在瓷器上表現(xiàn)出寫意水墨畫風格,為磁州窯系的新亮點。黑釉留白“正八”款龍紋瓶僅在扒村窯產(chǎn)品中有發(fā)現(xiàn),絞釉、絞釉上加畫花也是其獨到之處。不少品種都與臨近諸窯有密切關系,白地黑花、白底劃花近似鶴壁窯、新密窯、磁州窯,黑釉凸弦紋近似魯山窯、鶴壁窯、磁州窯,宋三彩、紅綠彩近似登封窯、磁州窯。禹州城內(nèi)北隅的鈞臺窯和禹州市西南25公里神垕(hou)鎮(zhèn)窯也燒造磁州窯風格瓷器。1974年鈞臺窯發(fā)掘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也有白瓷、白釉刻花、宋三彩、宋加彩、絞胎、絞釉器等。2001年禹州神重鎮(zhèn)劉家門鈞窯遺址發(fā)掘中,在相當于蒙古到元前期的地層中發(fā)現(xiàn)大量白底黑花器,造型有碗、盆、罐等,另有一些紅綠彩器。神垕鎮(zhèn)北乾明山真武廟《祈雨感應之記》碑和明嘉靖《鈞州志》有“瓷窯在州西大劉山下”的記載?!洞竺鲿洹逢P于禹州燒貢瓷的記載,和近年來民間人士采集的標本都表明,直到明代中期神垕窯還大量燒造白地黑花等磁州窯風格瓷器。4.登封曲河窯磁州窯》》磁州窯系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區(qū)東南35華里的告城鎮(zhèn)曲河村,發(fā)現(xiàn)于1961年3月。窯址散布在曲河村內(nèi)及村北的山坡地上,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500米,面積約50萬平方米。曲河村東一小廟內(nèi)有清光緒二十一年《重修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堂碑記》載:“地名曲河,面水勢也,其中風景物色,宋以前渺無可稽。嘗就里人偶拾遺物,質諸文獻通考,而知當有宋時環(huán)設,商賈云集,號邑巨鎮(zhèn),金元兩代亦歸淹沒?!鼻釉诒彼螘r為登封名鎮(zhèn)之一,其南臨潁河,西環(huán)石淙河,北靠風山,附近盛產(chǎn)瓷土原料,有瓷業(yè)發(fā)展的物質基礎。窯址發(fā)現(xiàn)有白釉、綠釉、白釉褐彩、白釉珍珠地、白釉刻花、白釉黑花、三彩、黃釉、青釉等品種,造型有碗、盤、壺、罐、碟、盒、杯、盂、枕等。根據(jù)地層疊壓和瓷片堆積可推斷曲河窯址始于晚唐,興盛于北宋,衰落在元明。曲河窯的代表品種要算珍珠地劃花裝飾。珍珠地劃花創(chuàng)始于新密西關窯,曲河窯對它有了改進與發(fā)展。其珍珠地劃花瓶有兩種形式,一種為橄欖形,口底大小相若,瓶身細長,腹部較廣;一種為小口、長身造型,瓶高在40厘米以上,近底部胎體厚重,下部劃不規(guī)則蓮瓣紋,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劃纏枝花卉紋。這類瓶的標本在窯址散布很多。曲河窯的剔花柳斗杯也有一定特色,有兩種不同裝飾,一為白釉,一為白赭二者相問,前者為先剔刻后上化妝土及釉,后者先上化妝土,然后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制作工序先后不同,產(chǎn)生兩種不同的裝飾效果。登封曲河窯作為河南唐宋時期一處規(guī)模較大的制瓷窯場,主要還是滿足民間需求,但民間消費者的需求不盡相同,像珍珠地劃花、剔花瓷器屬于高檔瓷器。5.新密西關窯、窯溝窯西關窯位于新密老縣城西關公路橋兩側的河溝兩岸,窯址長約1000米,寬約2000米。發(fā)現(xiàn)于1963年,同年馮先銘先生來此進行復查。發(fā)現(xiàn)的標本以白釉為主,黑釉、黃釉、珍珠地刻劃花次之,青釉較少。從窯址殘片及窯具特征推斷,燒造年代在唐末至宋初。西關窯于晚唐五代首先把唐代金銀器上的鏨花裝飾運用到瓷器上,形成珍珠地劃花裝飾,器型有珍珠地劃卷枝紋花草紋碗、卷枝紋腰形圓枕、臥鹿紋珍珠地瓜形枕等。珍珠地劃花工藝被稍晚的登封曲河窯發(fā)揚光大,在磁州窯、扒村窯、魯山窯等也有發(fā)現(xiàn)。窯溝窯位于新密東南18公里淆水河南岸的窯溝村,東起窯溝,西至大路溝,南到黑石坡,北達大廟嶺,均有遺跡分布,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堆積層以大溝西岸的黃莊南溝最為集中,窯溝村一地曾現(xiàn)13座殘窯。窯溝窯1961年冬被發(fā)現(xiàn)。燒造品種主要是白瓷,其次是黑瓷、白底繪黑花、珍珠地劃花,宋三彩也有發(fā)現(xiàn),造型主要有碗、盆、罐、注子,其次是盤、瓶、燈、枕等。從采集的標本看,該窯創(chuàng)燒于五代,北宋時期為盛燒階段。其珍珠地劃花直接繼承了西關窯的工藝,白地黑花裝飾則明顯受磁州窯的影響,和臨近的禹州扒村窯的繪畫風格有許多相似之處,與修武當陽峪窯、鶴壁集窯也有共同點?;ɑ苎b飾有其自身的獨特風格,有菊花、牡丹、蓮花、蔓卓、忍冬、梅花等,還有的以魚藻紋或蝴蝶作映襯,以弦紋、寬帶紋和花邊圖案襯托,有的碗心或枕面書寫姓氏、吉祥語、酒令等文字。近年來窯溝窯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標本,有大盆、梅瓶、花口瓶等,瓶身繪折枝花鳥和草葉紋,并有“王大”“范小三”等窯工名記。盆大者直徑40厘米左右,飾以魚明。曲河窯的代表品種要算珍珠地劃花裝飾。珍珠地劃花創(chuàng)始于新密西關窯,曲河窯對它有了改進與發(fā)展。其珍珠地劃花瓶有兩種形式,一種為橄欖形,口底大小相若,瓶身細長,腹部較廣;一種為小口、長身造型,瓶高在40厘米以上,近底部胎體厚重,下部劃不規(guī)則蓮瓣紋,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劃纏枝花卉紋。這類瓶的標本在窯址散布很多。曲河窯的剔花柳斗杯也有一定特色,有兩種不同裝飾,一為白釉,一為白赭二者相問,前者為先剔刻后上化妝土及釉,后者先上化妝土,然后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制作工序先后不同,產(chǎn)生兩種不同的裝飾效果。登封曲河窯作為河南唐宋時期一處規(guī)模較大的制瓷窯場,主要還是滿足民間需求,但民間消費者的需求不盡相同,像珍珠地劃花、剔花瓷器屬于高檔瓷器。5.新密西關窯、窯溝窯西關窯位于新密老縣城西關公路橋兩側的河溝兩岸,窯址長約1000米,寬約2000米。發(fā)現(xiàn)于1963年,同年馮先銘先生來此進行復查。發(fā)現(xiàn)的標本以白釉為主,黑釉、黃釉、珍珠地刻劃花次之,青釉較少。從窯址殘片及窯具特征推斷,燒造年代在唐末至宋初。西關窯于晚唐五代首先把唐代金銀器上的鏨花裝飾運用到瓷器上,形成珍珠地劃花裝飾,器型有珍珠地劃卷枝紋花草紋碗、卷枝紋腰形圓枕、臥鹿紋珍珠地瓜形枕等。珍珠地劃花工藝被稍晚的登封曲河窯發(fā)揚光大,在磁州窯、扒村窯、魯山窯等也有發(fā)現(xiàn)。窯溝窯位于新密東南18公里淆水河南岸的窯溝村,東起窯溝,西至大路溝,南到黑石坡,北達大廟嶺,均有遺跡分布,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堆積層以大溝西岸的黃莊南溝最為集中,窯溝村一地曾現(xiàn)13座殘窯。窯溝窯1961年冬被發(fā)現(xiàn)。燒造品種主要是白瓷,其次是黑瓷、白底繪黑花、珍珠地劃花,宋三彩也有發(fā)現(xiàn),造型主要有碗、盆、罐、注子,其次是盤、瓶、燈、枕等。從采集的標本看,該窯創(chuàng)燒于五代,北宋時期為盛燒階段。其珍珠地劃花直接繼承了西關窯的工藝,白地黑花裝飾則明顯受磁州窯的影響,和臨近的禹州扒村窯的繪畫風格有許多相似之處,與修武當陽峪窯、鶴壁集窯也有共同點?;ɑ苎b飾有其自身的獨特風格,有菊花、牡丹、蓮花、蔓卓、忍冬、梅花等,還有的以魚藻紋或蝴蝶作映襯,以弦紋、寬帶紋和花邊圖案襯托,有的碗心或枕面書寫姓氏、吉祥語、酒令等文字。近年來窯溝窯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標本,有大盆、梅瓶、花口瓶等,瓶身繪折枝花鳥和草葉紋,并有“王大”“范小三”等窯工名記。盆大者直徑40厘米左右,飾以魚紋、草葉紋,除白釉微黃、黑彩發(fā)暗外,形制和數(shù)量可與扒村窯同類產(chǎn)品比肩。6.山西介休窯位于山西省介休縣洪山鎮(zhèn),是上世紀50年代山西省最早發(fā)現(xiàn)的一處古瓷窯址。洪山鎮(zhèn)附近源神廟內(nèi)的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源神廟碑陰題名有“瓷窯稅務任韜”“前瓷窯稅務武忠”字樣。據(jù)調(diào)查,該窯創(chuàng)燒于北宋,歷經(jīng)金、元、明、清數(shù)代。早期以燒白瓷為主,中期開始燒制具有定窯及磁州窯風格的瓷器,窯址遺存的瓷片有白釉劃花、白釉剔花、白釉釉下黑彩劃花、白釉釉下褐彩,造型有盤、碗、罐、蓋碗、盆、洗等。其釉下彩繪多畫折枝葉紋,紋飾外罩透明玻璃釉,胎上敷有潔白的化妝土。其白底紅花與磁州窯、當陽峪窯的白釉釉下黑彩劃花裝飾極為相似,但色彩更加鮮艷漂亮,為介休窯的絕佳作品。介休窯金代黑醬釉碗有細線條印花,青黃釉印花大盤上裝飾有孩童蕩舟于蓮池的紋飾。金代黑釉剔花產(chǎn)品多以卷草、魚蓮為裝飾,造型有瓶、壺、壇等。山西省具有磁州窯風格的窯址還有位于霍州陳村一帶、創(chuàng)于金盛于元的霍窯,位于長治八義鎮(zhèn)、在金代以燒造白釉紅綠彩聞名的長治窯。7.山東淄博窯原名博山窯,位于山東省淄博市磁村、坡地、華嚴寺一帶。近代《古今中外陶瓷匯編》中曾記載。上世紀7D年代調(diào)查,1976年山東省發(fā)掘了磁村窯址,證明磁村窯創(chuàng)始于唐而終于元。磁村窯唐代時燒造黑釉,宋以后燒造白瓷,裝飾技法有剔花、劃花等,造型有碗、盤、瓶、罐、盞托等。金元時期仍以白釉占多數(shù),黑釉占有一定比例,裝飾除剔花、劃花外,出現(xiàn)了篦劃、絞胎、黑釉凸線、白底黑花、白釉紅綠彩等新品種。磁村窯產(chǎn)品中的黑釉凸白線紋器(當?shù)厝朔Q之為粉杠),是金代瓷器中最富特色的品種之一,這種裝飾與河南鶴壁窯、新密窯、登封窯同類產(chǎn)品的區(qū)別在于它們的白線紋多呈黃色,線條較細,器內(nèi)壁一般無釉或半釉,而磁村窯的這類產(chǎn)品白線紋色白而粗,器內(nèi)滿釉。磁村窯還燒造一種加彩器,過去稱之為“宋加彩”,現(xiàn)在統(tǒng)稱紅綠彩,磁州窯和河南、山西的不少窯址均有燒造,磁村窯的紅綠彩雕塑人像栩栩如生,藝術造詣很高。8.安徽蕭縣窯位于安徽省蕭縣白土鎮(zhèn),又稱蕭窯。1960年被發(fā)現(xiàn)。調(diào)查表明蕭縣窯創(chuàng)于唐代,碗形、釉色與壽州窯相似。窯址出土白瓷有明顯的定窯遺風,黑白釉瓷則有磁州窯風格,還有白釉黑花、黃釉等。器物多為白釉,造型主要是碗,另有枕、雙耳罐以及馬、牛、雞、蛙小件瓷塑動物等,應為宋金時期產(chǎn)品。1954年江蘇省文管會在蕭縣白土鎮(zhèn)窯址征集到一件白瓷瓶,瓶身刻“白土鎮(zhèn)窯戶趙順謹施到慈氏花瓶一對供養(yǎng)本鎮(zhèn)南寺時皇統(tǒng)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字樣,說明蕭縣窯的下限應為金代?;式y(tǒng)元年為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是年宋金雙方議和,南疆劃淮水為界?!肚宀s志》記載金代以仿定瓷為主要特色的宿州窯和泗州窯在蕭縣窯的南面與東南面,與蕭縣窯接壤并存。靖康之變以后中原地區(qū)窯工大量南逃,金代蕭縣窯、宿州窯和泗州窯具有定窯和磁州窯產(chǎn)品的風格,應是南逃窯工將中原制瓷工藝傳播過去的結果。
元代瓷器明顯特征,具有草原民族的獨特風格,在瓷器器物器形上都新創(chuàng)燒了許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類型。
元代設立樞府專門管理燒造瓷器。樞府創(chuàng)燒單色釉也比前代精美。
一、景德鎮(zhèn)窯
(一)單色釉瓷
1、青白瓷: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鎮(zhèn)主要品種。元代繼續(xù)燒造,但胎、釉、造型、裝飾方法等和宋代有所不同。元代青白瓷的胎子很白,堅致,細密,胎體較厚;施釉略厚,白中透青,不透明,除了部分光素無紋的以外,也有用刻、劃、印、堆塑、點彩、鏤雕等方法裝飾的。常見刻蚜紋飾有云龍、卷枝、卷草、牡丹、蓮瓣等;或在盤和碗內(nèi)心凸印朵花,堆塑常用于器蓋或器身的裝飾,元代青白瓷器型較多,除了日常用的盤、碗、高足杯、瓶、罐、爐以外,還有一些新器型如葫蘆形的執(zhí)壺、扁執(zhí)壺、多穆壺、匜、硯滴、筆山等。
2、白釉瓷:白釉也稱卵白釉。元代白釉瓷數(shù)量不多,但制作精細。這類瓷器胎子極細白,堅致,胎體較厚;施釉亦厚,白中泛青似鵝卵,潤如堆脂;多印花裝飾,有云龍、龍鳳、花卉、纏枝蓮、卷草等。
3、藍釉瓷:藍釉瓷是元代景德鎮(zhèn)創(chuàng)燒的新品種。它是以鈷藍為著色劑,經(jīng)高溫一次燒成的。元代昨釉瓷有光素無紋,有的飾有刻白紋飾,有的加繪金彩。
4紅釉瓷:元代景德鎮(zhèn)創(chuàng)新品種,是以銅紅為著色劑、經(jīng)高溫在還原氣氛雖燒成的。由于銅紅的燒成技術比鈷藍還要難以掌握,因此成品極少。僅元大都遺址有少量出土,只有盤、碗、印盒等小件器物。
(二)釉下彩繪瓷
1青花:青花是用鈷料在白色坯胎上繪紋飾后罩透明釉,在還原氣氛中經(jīng)高溫一次燒出的白地藍花瓷器。不罩釉燒出來的紋餓是黑色的。元代中、晚期青花瓷器、大致可分為為兩大類:一類多為小件器物,胎子輕薄,不甚精細,多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顏色灰暗迷蒙,紋飾稀疏但奔放灑脫,有的可以說相當潦草,所有鈷料含錳量高含鐵量低。還有一類青花瓷器,以大件器物為多,其共同特點是大器者胎體厚重,小件輕薄,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閃青,青花顏色濃艷鮮亮,色濃處有黑褐色斑點,紋飾層次多,有的甚至多達十來層,來得很滿期,但繁而不亂,層與層之間留一周空白,器底端兩層之間無空白,每層紋飾內(nèi)容之間沒什么關系,如經(jīng)常是在纏枝菊、蕉葉、纏枝蓮、纏枝牡丹之間夾雜云鳳、云龍、雜寶、海水江牙等,將毫不相干的紋飾組合在一件器物上。
2、釉里紅:釉里紅是用氧化銅在坯胎上繪畫紋飾后罩透明釉,在還原氣氛中一次高溫燒出的白地紅花瓷器。于花和釉里紅除了所有繪畫原料不同、成品效果不同以外,其制做技術、繪畫方法和燒制工藝基本相同。只是釉里紅的燒成氣氛比青花的更嚴格,更不好掌握,元代釉里紅瓷與元青花瓷一樣,具有胎子細密、堅致、潔白,釉子白中閃青,非常光潤的特點。紋飾多見纏枝菊、牡丹、蓮花、云龍、云鳳、云鶴、孔雀、蘆雁、人物故事等,邊飾多為變體蓮瓣、云肩、靈芝云、蕉葉、回紋、弦紋等。器型多為大罐、高足杯、匜、玉壺春瓶、塔式罐、谷倉、大盤、碗、瓷雕人物等等。
二、鈞窯
元代河南禹縣繼續(xù)燒造鈞瓷,和宋、金不同的是元鈞瓷的胎了更厚,更粗糙、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子顏色深灰或土黃。胎釉結合不如宋鈞緊密、釉子略粗,有大氣泡和宗眼。顏色一般是淺淡的月白色或藍灰色,個別器物上有紫紅色彩斑,顏色一般是淺淡的月白色或藍灰色,個別是器物上有紫紅色彩班,是人工有意涂抹而不是釉中所含銅元素在高溫中的自然暈散。釉厚,自然垂流不到底,底足無釉,露深黃色或淺褐色胎。元鈞瓷一般光素無紋、爐、罐、瓶等立器有的模印貼花或堆塑紋飾,由于釉厚,紋飾模糊不清。元鈞瓷常見有盤、碗、罐、爐、瓶、盆等。
三、龍泉窯
元代龍泉窯的生產(chǎn)規(guī)模比宋代擴大了四五倍,產(chǎn)量很高,除了民用,主要外銷。元代龍泉窯瓷器的胎質比宋代的要粗厚但仍很堅致,白中閃灰,施釉厚,釉面不如南宋時潤澤,但很光亮,有很強的玻璃質感,呈黃綠色或蔥綠色。主要裝飾方法是劃、印、貼、堆塑、鏤空、點彩等。貼花分有釉、元釉兩種,多在碗、盤、洗的內(nèi)心貼雙魚、小兔、荔枝、飛龍等,元釉的是元代新創(chuàng)品種,常見紋飾有折枝花、荔枝、蓮花、月影梅、秋葵、靈芝、牽?;?、松竹梅;這時期新添紋飾有四如意、八吉祥、八仙、銀綻、雜寶、山水等,還大量出現(xiàn)文字,因釉厚,紋餓不很清晰。元龍泉器型有盤、碗、罐、爐、執(zhí)壺、洗、瓶、尊、高足杯、高足碗及人物塑像等。
四、磁州窯
元代磁州窯瓷器的胎子厚重,略顯粗糙,多灰黃色,施白色化妝土、釉子白中閃灰黃,有的欠精細光潤,黑彩多閃黃褐色。裝飾以素白瓷、白釉黑花為主。宋代出現(xiàn)的在黑彩上劃紋飾的裝飾方法,元代也有,一般用于在魚、龍身上劃鱗片或在雁、鳳身上劃羽毛。也有黑釉鐵銹花、白釉黑花瓷上又罩低溫孔雀藍釉的,后者由于溫度較低,釉子極易肅秒。白釉繪黑花瓷器紋飾常見的有龍鳳、云雁、魚藻、卷云、花卉、嬰戲、人物故事、花鳥、詩句等等。元磁州窯瓷器的器型較大,多碗、盤、罐、瓶、枕、盆、扁壺、玉壺春瓶、高足碗等。
磁州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漢族民間瓷窯,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臺鎮(zhèn)與彭城鎮(zhèn)一帶,磁縣宋代屬磁州,故名。磁州窯創(chuàng)燒于北宋中期,并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明清仍繼續(xù)燒制,燒造歷史悠久,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流傳下來的遺物也多。
磁州窯的器型和紋飾為漢族民間所喜聞樂見,影響范圍較廣,發(fā)展迅速。北方各地紛紛仿制,中心窯場以邯鄲市的觀臺鎮(zhèn)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磁州窯體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鶴壁集窯,修武當陽峪窯,禹縣的扒村窯,登封曲河窯,山西介休窯,霍縣窯,山東淄博窯,江西吉安吉州窯,福建泉州,四川廣元等,都大量燒造與磁州窯風格相近似的瓷器。
磁州窯以生產(chǎn)白釉黑彩瓷器著稱于世,黑白對比,強烈鮮明,圖案十分醒目,刻、劃、剔、填彩兼用,并且創(chuàng)造性地將中國繪畫的技法,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它開創(chuàng)了我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同時也為宋以后景德鎮(zhèn)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歷史上有關宋代磁州窯瓷器的文獻記載,宋代尚未見到,主要集中出現(xiàn)在明清兩朝。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論》、王佐《新增格古要論》、謝肇制《五雜俎》、清初《磁州志》、《明會典》、朱琰《陶說》、蘭浦《景德鎮(zhèn)陶錄》和許之衡的《飲流齋說瓷》等書,磁州窯瓷器在造型、釉色、燒造地及工藝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記載和描述。
磁州窯是中國著名的漢族民間陶瓷窯系,位于今河北省邯鄲市彭城和磁縣等地,是北方陶瓷的代表。
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 磁州窯是宋代成就突出,富有民間特色的瓷窯。
磁州窯的釉色較為豐富,有白釉,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尤以白釉最為出名.在裝飾上主要采用黑白對比的方法,其中以畫花,剔花及珍珠地最為盛行.畫花系以當?shù)厮a(chǎn)的花斑石為繪料,在白色的釉地上畫出黑色的花紋,其紋飾多以枝葉并茂的折枝花和生動多姿的魚間窯以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一改宋代以前我國南青北白的單色裝飾方式,開創(chuàng)白地黑花釉下彩繪陶瓷制品的裝飾先河。并創(chuàng)造一系列的裝飾紋式的格律。在色釉基礎上,又創(chuàng)造了在已燒制的白瓷表面加彩,二次燒烤成色的世界上最早的釉上彩繪宋紅綠彩。單以上兩項技術成果與藝術成就,已確立了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賦予創(chuàng)造性的磁州窯匠,在宋、金、元時代共創(chuàng)造了三十多種裝飾陶瓷技法,如:白地刻劃、鐵銹花、珍珠地、白地褐彩、白剔花、黑釉剔花、芘紋刻劃等等。簡直可以說集陶瓷裝飾方法之大成,影響著后世。特別是黑繪白地黑花寥寥數(shù)筆寫出個圖形,生動無比。形成了獨特的有規(guī)無束剛勁豪放,瀟灑自如的藝術風格。在表現(xiàn)題材上,世俗所見、花鳥魚蟲、龍鳳鹿馬、市儈景物、童叟仕宦、詩歌詞賦、兒歌詞曲無所不繪,真可謂是一部歷史民俗圖象。
磁州窯系龐大黃河南北均有此類風格制品,清末民初,此窯大量生產(chǎn)青花制品,覆蓋華北華南廣大地區(qū),蘭花花碗、盤等用品。代表民間青花的盛世?,F(xiàn)代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瓷區(qū)之一,其產(chǎn)品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具有極高的欣賞、收藏、使用價值。 位于磁州地區(qū)的峰峰先民們,早在7500年前便開始了燒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時期的遺址,曾出土過大量的夾砂褐陶和紅陶器,中國社會科學院將其命名為“磁山文化”。從而確定了這個地區(qū)作為古老陶器發(fā)祥地的歷史地位。
兩晉南北朝時期,彭城、臨水地處中原經(jīng)濟文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成為京師鄴城西郊的名勝之地。陶冶技術也趨于成熟,已經(jīng)燒制出了青瓷和化妝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飛躍。在過去的考古調(diào)查中曾發(fā)現(xiàn)臨水窯窯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開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妝土,上罩以青黃色透明釉,化妝部分顯現(xiàn)出黃白色,這是磁州窯釉陶向化妝白瓷過渡的初級階段。1975年又在臨水發(fā)現(xiàn)了一處唐代古窯址及化妝白瓷器殘片。說明此時磁州窯化妝白瓷的燒制已經(jīng)步入成熟時期,窯器也由支燒改為籠(匣缽)缽裝燒。
到了宋代,磁州窯開始步入興盛時期。磁州窯是宋代北方地區(qū)漢族民間瓷器的典范,無論在造型或裝飾上都著眼于實用、美觀和經(jīng)濟。在長期的陶與瓷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獨特風格與特征(即白化妝技法),多用統(tǒng)一的造型、獨特的裝飾技藝構成了磁州窯產(chǎn)品的風格體貌,體現(xiàn)出地方特點、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它的產(chǎn)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須的盤、碗、罐、瓶、盆、盒之類的用具,線條流利、自由奔放,表現(xiàn)出民間藝術所共有的豪放樸實的風格。宋代的磁州窯汲取題材廣泛,形成多樣,寓意豐富。并將陶瓷技藝和美術揉融在一起,將陶瓷器物提到了一個嶄新的藝術境界,開創(chuàng)了陶瓷藝術的新紀元。在磁州窯的諸多品種中,尤以白地黑花(鐵銹花)、刻劃花、窯變黑釉最為著名。它的裝飾技法突破了當時流行的五大名(官)窯(汝、官、鈞、哥、定)的單色釉局限,運用了數(shù)十種豐富多彩的裝飾技法。磁州窯的匠師們吸收了傳統(tǒng)的水墨畫和書法藝術的技法,創(chuàng)造了具有水墨畫風的白地黑繪裝飾藝術,開啟了中國瓷器彩繪裝飾的先河,它那一氣呵成的嫻熟畫藝,令許多藝術大師嘆為觀止。
到了元代,彭城地區(qū)的磁州窯又掀起了一個制瓷高潮,除繼承宋金時期傳統(tǒng)品種外,又擴大了生產(chǎn)規(guī)模,大型器物的生產(chǎn)也增多。產(chǎn)品趨向厚重,器型碩大、圓渾,紋飾主要有云龍、云風、云雁和魚藻紋等。1973年,在彭城大路溝曾出土有“大元國至元三年……”的石制碾槽,并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魚藻盆殘片。其型制、裝飾風格與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魚藻盆極為相似。一直以來,在彭城的舊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規(guī)模地發(fā)現(xiàn)和出土了數(shù)以萬計的元代瓷器、瓷片。
明代彭城磁州窯仍保持著相當大的產(chǎn)量,并在彭城設置了官窯,在磁州南關設立了存放官家酒壇的倉庫——“官壇廠”,以備順滏陽河舟運入京。彭城作為磁州窯的中心,也隨之而成為北方瓷都。
清朝初期,彭城磁州窯又進入一個比較繁榮的時期,窯場增多,窯型改大,品種增多,產(chǎn)量增大,日用瓷覆蓋民間市場?!洞胖葜尽酚涊d,“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屬,舟車絡繹,售于他郡”。民間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清未由于“洋瓷”的大批調(diào)入,致使磁州窯生產(chǎn)下降,品種銳減,傳統(tǒng)的藝術風格漸趨沒落,彭城鎮(zhèn)僅剩缸磁窯130等座,瓷業(yè)工人千余名。 磁州窯的胎體使用的是當?shù)匾环N比較特殊的高嶺土,結構較疏松,淘煉不細,顆粒粗,常有未燒透的孔隙和鐵質斑點,含鋁量較高,另外原料中含量鐵、鈦等著色雜質高,胎色呈灰白或灰褐色。主要有青土、白堿、缸土、籠土、黃土(黑藥土)、紫木節(jié)、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長石等。磁州窯瓷器的胎質有兩種,一是胎質堅細,呈灰白色。另一種是胎質粗松,呈紅褐色。器物拿在手里感覺不是很重,而民國及近代仿品普遍是堅硬偏厚重。磁州窯的制坯技藝也豐富多樣,有雕塑、拉坯、盤條、印坯等技法。
磁州窯還往往使用化妝土施加在胎的表面,化妝土最早為白色優(yōu)質瓷土制成的泥漿,是為了適應粗瓷細作,掩飾胎體表面的凹凸不平,從而提高瓷器的外觀質量和釉的白度及光亮度。后又出現(xiàn)了有色化妝土。從館藏陶瓷枕來看,白釉黑花臥女枕,其赭黃色衣衫即施了一層赭黃色化妝土,上繪黑花,再施透明釉燒制而成。白釉剔花嬰戲蓮紋枕是在較厚的化妝土上進行剔刻,再剔去紋飾外的化妝土,亦是化妝土藝術的變化。珍珠地劃花枕,亦先施較厚的白色化妝土,經(jīng)刻劃紋飾、戳印珍珠地后,又在紋飾內(nèi)著一層色粉,(有的不著色粉)用力蹭擦,使花紋、珍珠地的凹處著滿色粉,施釉燒好之后,紋飾內(nèi)呈褐紅色,非常漂亮。磁州窯巧妙利用化妝土,達到了不同的藝術效果,使化妝土成為一種裝飾藝術,并達到了高超的水平。燒制方法,多采用匣缽裝燒,燒成溫度在1250℃左右。器內(nèi)一般多掛釉。碗、盤一類采用疊燒法,器內(nèi)留有五個條形支燒痕。瓶、罐的圈足及枕的底部往往露胎無釉。白釉多是白中泛黃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質感,釉層也不是很厚,沒有肥潤感及垂釉現(xiàn)象,不太透明勻凈,釉面光澤感不是很強,常見有細碎開片。這時期還燒造黑釉、綠釉、黃釉、醬釉及孔雀藍釉、紅釉、三彩。另外在白瓷基礎上燒出釉下彩繪,如:白釉綠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黑彩劃花、白釉釉下劃花填綠彩、白釉釉下醬彩、白釉釉下醬彩劃花,珍珠地劃花、綠釉釉下黑彩、白釉紅綠彩、白釉紅綠黃黑彩等。
磁州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窯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的觀臺鎮(zhèn)與峰峰礦區(qū)的彭城鎮(zhèn)一帶,磁縣宋代屬磁州,故名。磁州窯創(chuàng)燒于北宋中期,并達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續(xù)。磁州窯以生產(chǎn)白釉黑彩瓷器著稱,開創(chuàng)了我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同時也為宋以后景德鎮(zhèn)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磁州窯以黑釉剔花瓷和鐵銹花瓷著名,黑釉剔花瓷是在上有黑釉的瓷胎上剔刻紋飾,將紋飾以外的黑釉剔去,留出原始白地,燒成后黑白對比分明,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裝飾效果。
感謝您對大道家園的認可,以上就是本次小編整理的“磁州窯瓷器真品特征”,希望能幫到各位小伙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wan-1/213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怎樣鑒別紫砂壺
下一篇: 如何鑒別青銅器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