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后的犯人下場是什么,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寧古塔位于今天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zhèn)古城村,算是滿人龍興之地,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時在此駐軍。滿人入關后,對東北地區(qū)的保護,就是給圍起來,不許民間私自進入,按今天的話說,絕對是特別環(huán)保,是國家行為形成一個特大型的自然保護區(qū)。但那么大的一塊地方,也得有人守著啊,所以寧古塔就是最北邊的軍事集結重鎮(zhèn)。所以流放寧古塔,也不一定就是到寧古塔,而是到寧古塔后,再由寧古塔的駐軍根據(jù)管轄地區(qū)的情況分配到所需要的地方去,好在以前的交通狀況,也不容再另外分到多遠多野的地方去了。
順治年間開始, 寧古塔便作為發(fā)配流放犯人的首選之地,就像小說和影視劇里一樣 ,動不動就發(fā)配寧古塔,永世不得回朝。滿清之所以把犯罪的人發(fā)配到寧古塔,是因為此處實在是太荒蕪的不毛之地,再加上惡劣的環(huán)境和氣候,就可以起到一個懲治犯人的效果。
這里我們要弄清一個概念,就是清朝為什么要把重犯流放到寧古塔?那種苦寒之地也需要有人負重前行,可也沒法讓負責前行的壯士們一面負擔戍邊任務,一面還得自己負責民生后勤建設,甚至不能說你讓人去為國戍邊一輩子,結果連老婆都討不上吧?而且駐守在那么遠地方的部隊,還得是放心的嫡系部隊,軍隊可以靠命令指派,多給別的好處進行補償,但民夫可就難了,誰愿意去這么偏遠的地方?所以就只能靠流放犯人過去,很多人一聽這個,就想當然的隨口亂嚷什么過去的人十不存一,要搞清楚,清朝是有目的朝那里投放有質(zhì)量的人口,花大錢弄一幫人凍死、餓死在半路好玩啊?這些人死在半路還可以說無所謂,但寧古塔戍邊沒后勤、沒家人怎么辦?!
所以還不是隨便什么人都有資格流放寧古塔,是有選擇的富戶、官紳家庭流放,有專人指導準備工作。寧古塔也有專人負責沿途護送監(jiān)管,這里面好多女子過去是要給他們當老婆的,半道上凍死餓死,被狼叼跑了,再輪下一波流放的來分配,得等到那一年?
再說了,沿途本來就有相對完善的驛站系統(tǒng),所以在古代條件雖不能說有多好,但死的人數(shù)也沒那么夸張,大多數(shù)人還是可以活著到寧古塔的。說是給披甲人為奴,但到了人力匱乏的邊遠軍鎮(zhèn),女的就是給披甲人當老婆,寶貝的不得了,混得差的都輪不到分配,分到的還能不稀罕?
男的也是緊缺的勞動力,有大用,舍不得隨便弄死掉,而且女性都分出去給人當老婆了,一下子多了不少親戚,還都是混的好的親戚,打打招呼過個安穩(wěn)日子還是可以的。這些家庭帶來的資金和物資,就是寧古塔開發(fā)的重要資源。
就這樣,積累近二百年,寧古塔開發(fā)的其實挺不錯,到清朝后期,再有罪犯流放也都不安排到這里了,得去新疆。而清朝末期,東北地區(qū)是完全失控狀況,寧古塔先是被俄國控制,因為地處北滿,后來又是日俄戰(zhàn)爭,清朝對這邊完全沒有管理能力,戰(zhàn)亂中按古代那種戶籍管理水平,早一塌糊涂了,誰還記得什么流放犯人的事情?你想想林則徐就是流放新疆,寧古塔這邊的流放犯早都老死完了,活下來的人都未必記得誰是流放過來的,當然也就不存在安置問題,總之就是恰逢亂世,別說已經(jīng)沒流放犯了,就是有,也沒人管了,大家各安天命,自己努力活著去吧。
其實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已經(jīng)有一部分的犯人,由自己的親戚好友贖了回去或者自己逃了出去了,但是絕大部分的人在清朝覆滅后,選擇留在寧古塔,并一代一代繁衍生息下去。
當然,在清朝初期,各種物質(zhì)條件都比較差,流放犯的條件更是惡劣,所以在流放途中死亡率還是很高的,至少要比流放其他地方要高。所以,久而久之,“發(fā)配寧古塔”這句話應該是清朝的犯人最害怕聽到的一句話,沒有之一。寧古塔被人們稱為“人間地獄”,因為被發(fā)配到這里來的人,在發(fā)配令下達的那一刻起他們就等同與“死人”畫上了等號,到了這里的犯人,不是被凍死、就是被毒死、累死。的確在清前期,發(fā)配“寧古塔”與走一遭“黃泉路”沒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
根據(jù)《研廷見聞雜記》的記載,也印證了這一說法,被流放者,很多被發(fā)配的時候還沒有走到寧古塔便被野獸給吃掉了;又或者走著走著餓死了,然后被同行的人“分而食之”;到寧古塔之前能活下來的其實所剩無幾,就算能夠活下來,到了那邊還要給當?shù)氐呐兹水斉`。所以在當時很多人,寧愿自殺都不愿意去寧古塔。
而到了清朝中后期,逐步繁榮的寧古塔已經(jīng)沒有那么可怕了
其實清朝將犯人“發(fā)配寧古塔”的最主要目的便是“建設”和“發(fā)展”了?!皩幑潘边@個地方其實是滿族人的祖先居住的地方,也被清朝稱之為“龍興之地”,只是從京城過去路途遙遠,一路上風餐露宿,條件艱苦很多人都死在了路上了,死的人多了,漸漸的也就變得“可怕”了起來。
隨著被流放的人多了起來,這些犯人們在寧古塔開墾荒地、建橋修路,漸漸的寧古塔也發(fā)展的越來越好了,在不是之前的那個不毛之地,在這些被流放過來的人基本都是朝廷大員,因為犯了錯被發(fā)配到寧古塔,所以到了這個時候,當?shù)氐墓賳T和披甲人們也不會在難為這些人了。畢竟發(fā)展和建設“龍興之地”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了,說不定這些大員還有可能會被皇帝給召回去這都說不準。
還有一種說法,清朝滅完以后,是袁世凱不讓寧古塔的人回來,把他們?nèi)繌娭屏粼诹四抢?,但其實無論是否確實如此,留在寧古塔的還是大多數(shù)。
在我國古代,有一種刑罰——流放,就是將已定罪之人放逐到邊遠地區(qū)。流放刑罰在我國起源甚早,并且沿用歷史悠久,歷經(jīng)了幾千年,到清末才被廢除。它的要義在于通過將犯罪之人押解到荒蠻或遠離故土的地方,以對案犯進行懲治,并以此來維護治安和鞏固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
我們都知道,在清朝電視劇中,臣子如果犯了大罪,但皇帝又想放他一條生路的話,一般都會讓太監(jiān)過來裝模作樣的傳一道圣旨,末尾最后一句話就是,“發(fā)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聽到這句話的那個人肯定會突然面色慘白,甚至有些連跪都跪不穩(wěn)了,那么,披甲人究竟是什么,為何會讓人聞之色變呢?
《盛京通志》中記載:“寧古塔舊城東門外三里,有樹林,名為覺羅,被視為努爾哈赤祖龍興之地。”從順治十二年陳嘉猷被發(fā)往寧古塔開始,這里便成為清初流放重犯之地。這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丁酉科場案。
寧古塔是中國清代統(tǒng)治東北邊疆地區(qū)的重鎮(zhèn)。滿語數(shù)之六為寧古,個為塔,相傳清皇族先祖兄弟6人曾居此地,故名。今為黑龍江省海林縣舊街鎮(zhèn)。寧古塔是清代最著名的流放地之一。清八旗制度“以旗統(tǒng)軍,以旗統(tǒng)民”,平時耕田打獵,戰(zhàn)時披甲上陣。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種。阿哈即奴隸,多是漢人、朝鮮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寧古塔轄界在順治年間十分廣大,盛京以北、以東皆歸其統(tǒng)。隨著設廳,疆土逐漸減少。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員的接收地。黑龍江省東部的海林縣,是三百多年前清廷流放人犯的寧古塔所在地。被遣戍寧古塔的流人,能生還的極少,大部分都客死該地。
平日里榮華富貴享受慣了,突然一下子給派到苦寒的邊疆,還要遭受到當?shù)伛v軍“披甲人”的折辱,自然心里是接受不了的,所以“發(fā)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這道圣旨無疑是讓你慢性自殺。披甲人,多指受降后披甲上陣為統(tǒng)領部族征戰(zhàn)討伐的人,民族不一,地位低于一般軍人,高于奴隸;滿清時,多有朝廷大員犯重罪,發(fā)配邊疆,與披甲人為奴。一旦被發(fā)配到寧古塔,極少數(shù)人能活著回來,聽到這個消息當當被嚇死的人不在少數(shù)。
在我國古代,流放是一種很常見的刑罰,所謂流放就是將罪犯放逐到荒僻、人煙罕至的地方,來實現(xiàn)對罪犯的懲治。
看上去是一種溫和的刑罰,其實它是用來懲罰重刑犯、謀逆之臣的重刑,我們看《水滸傳》的時候,像武松、林沖等許多梁山好漢或殺人或失職,都被流放過,那時流放的主要地點是滄州、江州。
古代流放都是讓罪犯遠離家鄉(xiāng)、跋涉千里,去往荒僻之地定居,除了背井離鄉(xiāng)的跋涉之苦,還要負責流放地的開墾工作,幾代人流放至此,荒涼之地也就變得繁華了,國家沒耗費人力財力就多了一座城池,之后再選一處荒蠻之地作為流放之所,周而復始,到了清朝,關內(nèi)地方都被發(fā)掘的差不多了,便想到去發(fā)展關外的龍興之地,流放之地便選為了寧古塔。
寧古塔不是塔,而是清軍在黑龍江戍邊的一個軍事駐地,當時沈陽以北的吉林、黑龍江都在其統(tǒng)轄范圍內(nèi),負責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向戍邊部隊送戰(zhàn)備物資,后來甚至成為了與盛京齊名的藩國進貢禮品的代收點。
這么介紹寧古塔,是不是有種軍事要塞,繁華發(fā)達的感覺,其實清朝入關之初許多年,東北都因為氣候條件的原因,人煙稀少,無奈那是邊關又是清朝發(fā)家之地,所以必須得有皇室信任的封疆大將帶領八旗兵駐守于此,條件也是很艱苦的。
也因此,清廷才想著把犯人流放到寧古塔,給戍邊的旗兵將領做披甲奴,伺候主子的衣食住行,也算是對他們艱苦戍邊的補償,這些流放的犯人命如螻蟻,根本無人在乎,戍邊士兵壓力大、無聊苦悶時,都會拿披甲奴解悶,習武之人的解悶方式都比較粗暴,出人命是常事,也不會有人追究責任。
同時發(fā)配至此的罪犯也承擔起修路搭橋、開墾荒田、移山填海以及奴隸主交代的各種雜活粗活,清朝流放的犯人中很多都是知名的江南文士,不用說干體力活,讓他們?nèi)币律偈车脑跂|北活下去都很難,寧古塔埋葬了無數(shù)文人的白骨。
身強體壯、能克服惡劣條件生存下來的,若是有幸遇到開明的主子,娶妻生子,也算在寧古塔安了家、扎了根。
寧古塔承載了大清的興盛衰亡,流放至此的人們目睹了世事變遷、滄海桑田;
寧古塔聽到過世人的淺酌輕歌與悲痛呻吟,也見證了雁飛長空與碩米肥魚。
清朝的滅亡,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時代也隨之結束,一個民主共和的新中國即將誕生,
奴隸制度被廢除,寧古塔里的披甲奴們得以脫離奴籍,成為自由人。
不過新中國建立之前,中國經(jīng)歷一段軍閥混戰(zhàn)的歲月,許多人都被迫參軍或是死在了混戰(zhàn)之中,能夠僥幸活下來的去處基本就三地:
許多犯人當年都是一人發(fā)配全家充公、或者干脆全家發(fā)配的,囚居寧古塔多年,家鄉(xiāng)已無牽掛,所有的親人、朋友都在這里,自己的青春也在這里,也已經(jīng)習慣了這里的生活,索性就留在這黑土地上。
也有些人想著落葉歸根,再跋涉千里回到故里終老。
再有就是隨軍作戰(zhàn)或是逃難流落在外,抗戰(zhàn)結束時孑然一身,就留在當?shù)囟ň?,飄到哪算哪。
從很多清朝的影視劇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作為朝廷的官員或者是他們的家人,在受到了嚴厲的刑罰過后,基本上都會發(fā)配到邊遠的地區(qū)。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寧古塔,以至于當犯人聽到自己即將被發(fā)配到這個地方時,基本上都會唉聲嘆氣甚至還有不少人會當場昏厥,那么這個地方為何會如此的恐怖,讓人是心生絕望?
環(huán)境惡劣
要知道清朝的前身是后金,然而當年努爾哈赤正是在白山黑水之間起兵叛亂,在當時由于生產(chǎn)力限制的原因?qū)е聳|北地區(qū)是處于相對較為落后的地區(qū)。除此以外,在清朝前期由于棉花并沒有大規(guī)模普及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在東北地區(qū)很少使用棉制品,因此在冬季到來之時取卵大多數(shù)都是使用野獸的皮毛??墒菍τ谶@些犯人而言,恐怕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況且東北在冬季到來之后,氣溫往往會下降到零下30度左右,而在漠河地區(qū)溫度則更低在極端的情況下還會下降到零下50度左右,顯然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對于這些犯人而言基本上是走了一趟鬼門關。
路途遙遠
從目前來看寧古塔并沒有確切的位置,但是指大致方向來看距離北京也長達2000公里,那么在此情況下,作為南方或者是其他區(qū)域的囚犯帶著枷鎖一路向北,期間所受到的痛苦恐怕是常人難以忍受的。有相當一部分罪犯還沒有來到靈谷塔,就因為種種原因在路途上喪命,此外就算是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來到了這里,想要活下來也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要知道東北地區(qū)冬季氣候寒冷,普通的農(nóng)作物基本上是無法存活,而流放到這里的罪犯,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通過自己的雙手獲得,并且還需要繳納部分的收成給旗人,因此生活是極其艱難挨餓受凍也是常事。
野獸威脅與旗人的欺壓
相比寒冷的氣候,在這里進行勞作的罪犯,最為擔心的恐怕還是東北的老虎和各種野獸。要知道在清朝時期由于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在人口急劇減少的情況下,各種野生動物尤其是食肉動物的繁衍速度極快。這樣一來也給流放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威脅,此外在這里流放還會受到旗人的欺壓,畢竟是天高皇帝遠身處窮山惡水,恐怕就算是死在了某些角落,也沒有人去過問。
受一些歷史劇的影響,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古代的皇帝是那種可以為所欲為的角色,其實不然,絕大多數(shù)朝代的皇帝都沒有為所欲為的權力,而且也沒有為所欲為的文化習慣。因為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善待大臣的文化習慣,儒家亞圣孟子曾經(jīng)這樣來形容君臣關系的相對性: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孟子當然不是自己一廂情愿地胡說了,因為儒家的絕大部分主張都是從周禮當中脫離出來的,所以他們的言論一般也是圍繞周禮展開的。周朝認為大臣是國家的顏面,雖然他犯罪了應該處罰,但是不能夠侮辱他。所以周禮規(guī)定,一般大臣犯了罪,君王是賜予他私下自盡,以保全尸首和朝廷名聲。
而大臣們這時候也比較知道羞恥,他們不會因為害怕死亡就逃跑,因為那會給他的家族帶來恥辱。這種情況到了后期由于君臣斗爭加劇有所改變,但是尊重臣子的習慣仍然在皇帝們身上流傳暴君除外。?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也成為了皇帝維系大臣與自己親密關系的重要準則,所以很多君臣之間的關系非常親密。
相傳明朝皇帝朱瞻基就跟三朝老臣楊士奇關系非常好,朱瞻基想法很多,經(jīng)常晚上想找楊士奇聊天。按照我們的想法,他肯定是一紙圣旨就讓楊士奇這個?老家伙?半夜跑過來跪在自己前面了。然而他不是,他自己跑到楊士奇家來敲門,楊士奇驚訝道:?陛下奈何以宗廟社稷之身自輕??朱瞻基卻說:?朕欲與卿一言,故來耳。?
但是到了清朝就不一樣了,大臣見皇帝必須下跪曾經(jīng)乾隆他叔叔被乾隆?特許?可以不準下跪,他真信了,最后被乾隆撤職查辦。對自己的親叔叔都這樣狠,對其他的大臣就更是如此了,因此清宮劇的演員大約是膝蓋最累的因為一集之內(nèi)總有無數(shù)個下跪的鏡頭。而明朝、唐朝等其他朝代,不是特別重要的場合,大臣沒必要處處下跪。
但是相對而言,下跪其實不算啥,清朝的流放寧古塔,那才是讓人聞風喪膽的刑罰了。甚至于一些人在聽到自己將要被流放寧古塔時,直接就自殺了去寧古塔可比死可怕多了!有的膽小的犯人,聽到寧古塔3個字直接就被嚇死了。
而且這個寧古塔一般是給重犯的?特殊待遇?,一般老百姓就是偷雞摸狗啥的,也不至于被拉去寧古塔。所以寧古塔主要針對的就是那些朝廷大臣了!一般的朝廷大臣在朝中都是坐轎子,抱著美女,連太陽都不怎么曬過的,一聽說要去寧古塔這個?鬼地方?,直接就嚇得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希望皇帝賜死自己。
那么寧古塔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讓清朝人如此害怕呢?寧古塔是滿語音譯過來的名字,意為?六個?,名字的來源是因為曾經(jīng)的努爾哈赤6個兒子都在那里駐扎過。但是寧古塔離北京城有2000里-3000里,當了皇帝的努爾哈赤后代肯定不會去那種?蠻荒之地?了,他們就把那塊地交給一些當?shù)氐耐林⒁叭笋v扎,也編入八旗的編制,稱為?披甲人?。
所以清宮劇當中經(jīng)常說?發(fā)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不要小看這個懲罰,莫說把你交到?披甲人?手上當奴仆活不了幾天,就是去寧古塔的路上,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死掉,人們這樣記載那個恐怖的寧古塔行程:
?半道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饑人所啖,無得生也?
被野獸吃掉都算是小事了,還能被人吃掉是不是覺得很驚訝?因為當時流放寧古塔要求50天內(nèi)趕到,所以對體力的消耗是非常大的,而對于這些罪犯,難道清軍還會給你什么好的糧食嗎?所以吃不飽是尋常事,實在餓極了,就得想辦法比如吃人。如果走慢了,過了50天才到,雖然活著到了那里,但是也得死,失期當斬!
等到了那里,生活苦寒的披甲人當然不會把罪犯當人看了,女的拿去反復淫樂,男的就當作會說話的畜生去干活,據(jù)說只要挺過去10年寧古塔生活就可以得到赦免的機會不過一般十年之后犯人連骨頭都被狗吃光了。
寧古塔雖然讓人畏懼,但是也阻擋不了人們反抗封建腐朽統(tǒng)治的決心,老子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清朝200多年,人們關于反清復明的活動沒有一天停止過,直到1911年,宣布繼承朱元璋事業(yè)的孫中山先生推翻了清朝的統(tǒng)治。清朝滅亡,寧古塔這種泯滅人性的刑罰也就消失了。
雖然當時還有少數(shù)流放在寧古塔的罪人,以自己滄桑的身體訴說著寧古塔的罪惡,但是大多被人遺忘,最后在落寞中死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00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