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閣十一功臣是中國西漢王朝時期霍光等十一位名臣的總稱
,后世簡稱麒麟閣。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
,西漢中興之主漢宣帝劉詢因匈奴歸降
,回憶往昔輔佐有功之臣
,乃令人畫十一名功臣圖像于麒麟閣以示紀(jì)念和表揚
,后世往往將他們和云臺二十八將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并提
,有“功成畫麟閣”、“誰家麟閣上”等詩句流傳
,以為人臣榮耀之最。
麒麟閣坐落在未央宮中
,因漢武帝元狩年間打獵獲得麒麟而命名
。十一人中大司馬
、大將軍
、博陸侯霍光為第一
,其次為大司馬張安世
;大司馬
、車騎將軍
、領(lǐng)尚書事韓增
;后將軍趙充國
;大司農(nóng)
、御史大夫
、丞相魏相
;太子太傅
、御史大夫
、丞相丙吉
;太仆
、右曹
、給事中
、御史大夫杜延年;陽城侯劉德
;太中大夫、給事中
、少府梁丘賀
;任諫大夫、丞相司直
、御史大夫、左馮翊
、大鴻臚
、御史大夫
、太子太傅、前將軍
、光祿勛、領(lǐng)尚書事蕭望之
;中郎將蘇武共計十一人。

霍光
人物簡介
霍光
,字子孟
,大約生于漢武帝元光年間
,卒于漢宣帝地節(jié)二年(前68年)
。河?xùn)|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
。
他跟隨漢武帝近30年
,是武帝時期的重要謀臣
。
漢武帝死后
,他受命為漢昭帝的輔政大臣
,執(zhí)掌漢室最高權(quán)力近20年
,為漢室的安定和中興建立了汗馬功勛
,成為西漢歷史發(fā)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
,西漢著名將領(lǐng)霍去病的同父異母之弟
。
其父霍仲孺先在平陽侯曹襄府中為吏
,與平陽侯的侍女衛(wèi)少兒私通生霍去病
,后歸家娶妻生霍光
。至霍去病在京城任將后,方知他的生身之父為霍仲孺
。
人物事跡
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
,二十一歲的霍去病以錦旗將軍之職率兵出擊匈奴
,路過河?xùn)|
,方與其父相認
,并為其購買了大片田地房產(chǎn)及奴婢
。當(dāng)時
,霍光僅十多歲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羧ゲ〉脛龠€京時
,遂將霍光帶至京都長安
,將其安置于自己帳下
,
任郎官
,后升為諸曹侍中
,參謀軍事
。兩年后
,霍去病去世
,霍光做了漢武帝的奉車都尉
,享受光祿大夫待遇
,負責(zé)保衛(wèi)漢武帝的安全
,所謂“出則奉車
,入侍左右”
。
在跟隨漢武帝時期,他謹(jǐn)慎小心
,受到漢武帝的極大信任
,同時,他也從錯綜復(fù)雜的宮廷斗爭中得到鍛煉
,為他以后主持政務(wù)奠定了基礎(chǔ)
。
漢武帝末年
,圍繞繼位問題的一場明爭暗斗已經(jīng)逐步展開
。
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
,武帝悉心培養(yǎng)的太子劉據(jù)因巫蠱之禍被逼自殺
,這場斗爭就更趨于表面化
。
漢武帝為了避免他死后政局發(fā)生變亂
,抑制其子劉旦
、劉胥的勢力
,將幼子劉弗陵立為太子
,隨即將其母鉤弋夫人處死
,以絕母后專權(quán)之患
。
不久
,便命畫工畫了一幅周公背負周成王的圖畫賜予霍光
,囑托霍光像當(dāng)年周公輔佐年幼的周成王一樣輔佐劉弗陵
。
漢昭帝時期
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春
,漢武帝病死
,霍光正式接受漢武帝遺詔
,成為漢昭帝劉弗陵的輔命大臣
,與車騎將軍金日磾
、左將軍上官桀
、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共同輔佐朝政
。從此
,霍光掌握了漢朝政府的最高權(quán)力
。“帝年八歲
,政事一決于光”
。
帝位的確定,不等于爭奪帝位的斗爭的結(jié)束
。相反
,更引起了激烈的政治斗爭?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艄廨o政以來
,首先遇到的就是這場激烈的政治斗爭。
而促使這場斗爭趨向白熱化的
,是與霍光同時輔政的上官桀
,以及漢武帝之子、燕王劉旦有關(guān)
。
上官桀為了謀取漢朝的最高權(quán)力
,依附于昭帝之姊盍長公主。
他首先巴結(jié)公主之近幸丁外人
,極力為丁外人求官進爵
,得到公主的寵幸,與丁外人
、公主等結(jié)成死黨,而后進一步通過公主
,將其年幼的孫女送入宮中
,封為婕妤
,意欲通過公主和孫女
,來取代霍光與昭帝的地位
。
而燕王劉旦
,則因長于昭帝而不得嗣立
,心懷不滿
;另一位輔政大臣
、御史大夫桑弘羊認為在漢武帝時期制定過鹽鐵專營的政策
,使國家富強起來
,功勞莫與之比
,不甘居于霍光之下,遂產(chǎn)生了推翻現(xiàn)政權(quán)
,由他與上官桀來主政的欲念
,與燕王劉旦勾結(jié)起來
。
這就形成以長公主和燕王劉旦為首的兩股政治勢力
。他們估計到依靠各自的勢力還不足以推翻漢昭帝
,只好暫時聯(lián)合。
按照上官桀的計劃
,要先利用燕王劉旦的身份,發(fā)動政變
,在政變成功之后,再除去燕王旦
,由他來掌握朝政
。這個暫時聯(lián)合起來的政治集團
,自然要把矛頭首先指向阻礙他們奪取政權(quán)的霍光
。
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0年)
,上官桀、燕刺王劉旦等人加緊了政變的準(zhǔn)備工作
。燕王劉旦將奪取帝位的賭注壓在上官桀身上
,前后派遣十多人
,帶了大批金銀珠寶
,賄賂長公主、上官桀
、桑弘羊等人
,以求支持他奪取帝位
。
他們襲用“清君側(cè)”的故伎
,令人以燕王旦的名義上書昭帝
,捏造說:霍光正在檢閱京都兵備
,京都附近道路已經(jīng)戒嚴(yán);霍光將被匈奴扣留19年的蘇武召還京都
,任為典屬國
,意欲借取匈奴兵力
;霍光擅自調(diào)動所屬兵力
。
所有這些
,是為推翻昭帝
,自立為帝
。并聲稱燕王劉旦為了防止奸臣變亂
,要入朝宿衛(wèi)
。
上官桀企圖等到霍光外出休假時
,將這封奏章送到昭帝手中
,而后再由他按照奏章內(nèi)容來宣布霍光的“罪狀”
,由桑弘羊組織朝臣共同脅迫霍光退位
,從而廢掉漢昭帝
。 他們沒有想到
,當(dāng)燕王劉旦的書信到達漢昭帝的手中后,就被漢昭帝扣壓在那里
,不予理睬。
次日早朝
,霍光上朝,也已得知上官桀的舉動
,就站在張貼那張漢武帝時所繪“周公負成王圖”的畫室之中
,不去朝見昭帝
,以此要求昭帝表明態(tài)度
。
漢昭帝見朝廷中沒有霍光
,就向朝臣打聽
,上官桀乘機回答說:“因為燕王告發(fā)他的罪狀,他不敢來上朝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闭训凼制届o
,隨即召霍光入朝
,果斷地說:“我知道那封書信是在造謠誹謗
,你是沒有罪的”
;“如果你要調(diào)動所屬兵力
,時間用不了十天
,燕王劉旦遠在外地
,怎么能夠知道呢!”“況且
,你如果真的要推翻我,那也無須如此大動干戈
!”上官桀等人的陰謀被十四歲的昭帝一語揭穿
,所有在朝大臣對昭帝如此聰明善斷無不表示驚嘆
,霍光的輔政地位得到了穩(wěn)固
。
上官桀等人的陰謀被揭穿之后
,就干脆赤膊上陣
,準(zhǔn)備發(fā)動武裝政變
。他們計劃
,由長公主設(shè)宴請霍光,命埋伏的兵士將霍光殺掉
,廢除漢昭帝。就在這危急關(guān)頭
,長公主門下一名管理稻田租稅的官員將上官桀等人的陰謀向大司農(nóng)楊敞(司馬遷之婿)告發(fā)
,楊敞轉(zhuǎn)告了諫大夫杜延年,于是昭帝
、霍光掌握了上官桀等人的武裝政變計劃,遂在這一政變未發(fā)動之前
,就先發(fā)制人,將上官桀
、桑弘羊等主謀政變的大臣統(tǒng)統(tǒng)逮捕,誅滅了他們的家族
。鄂邑長公主
、燕王劉旦自知不得赦免
,遂先后自殺身亡
。這場由上官桀發(fā)動的政變最后被霍光粉碎了
。九歲的上官皇后因為年紀(jì)幼小
,又是霍光的外孫女
,所以未被廢黜
。霍光與上官桀
、燕王旦等人的斗爭,從性質(zhì)上說
,乃是封建官僚集團以及宗室內(nèi)部爭奪統(tǒng)治權(quán)的斗爭,它是宗室內(nèi)部爭權(quán)奪利和官僚集團長期互相傾軋的總爆發(fā)
。霍光等人在武帝時期雖長期出入宮禁
,但仍屬朝廷中默默無聞的官吏
,他們本身沒有多少權(quán)力
,更沒有多少財富
,代表著當(dāng)時社會上中小地主的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
,他們也受到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壓制
,因而
,這就不能不使他們與代表大地主
、大商人利益者發(fā)生尖銳的沖突
。從雙方斗爭的結(jié)果來看
,上官桀
、燕王旦的政變被粉碎
,這也使?jié)h朝中后期大地主
、大商人階層整體利益受到一次沉重打擊,從而有利于抑制腐朽勢力的發(fā)展
,推動社會前進。
眾所周知
,漢武帝的鹽鐵官營、酒榷均輸?shù)冉?jīng)濟政策
,是在反擊匈奴
、財政空虛的情況下實行的
。它的實行,使?jié)h朝政府廣開了財源
,增加了賦稅的收入,得以有了比較雄厚的物力基礎(chǔ)來支持長期的戰(zhàn)爭
,從而不斷拓寬了疆土
,安定了邊疆。在當(dāng)時的情況下
,這一經(jīng)濟政策的實施無疑是正確的。但是
,官營鹽鐵、酒榷
、均輸?shù)日叩膶嵭?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逐步使一部分財富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及大商人手中
,而剝奪了中小地主的利益。出現(xiàn)了官吏“行奸賣平”
,而“農(nóng)民重苦
,女紅再稅”的狀況
,以及“豪吏富商積貨儲物以待其急
,輕賈奸吏收賤以取貴”的局面
,使得中小地主和一般百姓日趨貧困
。因此
,昭帝即位之初
,霍光就圍繞是否改變鹽鐵官營、酒榷
、均輸?shù)冉?jīng)濟政策,與桑弘羊等人展開了斗爭
。
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閏十二月,霍光就派遣當(dāng)時的廷尉王平等五人出行郡國
,察舉賢良,訪問民間疾苦
、冤難以及失去職業(yè)的人
,為召開鹽鐵會議做準(zhǔn)備
。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霍光將郡國所舉的賢良
、文學(xué)等人接入京城,由丞相田千秋
、御史大夫桑弘羊主持
,正式開始了鹽鐵會議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艄怆m然沒有親臨會場,參與辯論
,但他改變鹽鐵官營
、酒榷
、均輸?shù)冉?jīng)濟政策的意圖是很明確的
。會議圍繞堅持還是罷廢鹽鐵官營
、均輸問題展開的辯論
,涉及到各個方面
,包括對待匈奴
、國內(nèi)的治理等重大問題,實際上是對漢武帝時期政治
、經(jīng)濟的總評價,也是昭帝實施新的政策前的一次大討論
。因為鹽鐵官營
、酒榷、均輸?shù)日叩膶嵤?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直接損害了中小地主的利益,因而賢良
、文學(xué)大聲疾呼,要求改變這一政策
;而代表當(dāng)時大地主、大商人利益的御史大夫桑弘羊
,以這一政策給漢朝帶來強盛為理由,堅決反對改變這一政策
。經(jīng)過這場討論,由漢昭帝下令
,于是年七月
,廢除了鹽鐵官營
、均輸?shù)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這就從根本上抑制了大地主
、大商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
,調(diào)整了階級關(guān)系,從而
,使?jié)h朝的經(jīng)濟走上了恢復(fù)發(fā)展的道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拔涞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海內(nèi)虛耗
,戶口減半
,霍光知時務(wù)之要
,輕徭薄賦
,與民休息
。至是匈奴和親
,百姓充實
,稍愎文
、景之業(yè)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是班固在《漢書》中對當(dāng)時情況的評價,由此也可證明罷廢鹽鐵官營的必要
。
漢昭帝在位13年,由于霍光的輔佐
,為漢朝的鞏固
,為社會的安定和發(fā)展都奠定了一定基礎(chǔ)
。昭帝死后
,漢朝的政局曾一度發(fā)生混亂
,但由于它的政治基礎(chǔ)比較穩(wěn)固
,政局在短暫的混亂之后很快就平靜下來。死后謚曰宣成侯
。
共11頁:1234567891011下一頁
漢朝劉徹身邊重臣有哪
1.衛(wèi)青
,字仲卿
,河?xùn)|平陽人
。西漢時期名將
,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wèi)子夫的弟弟
,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
,封長平侯
。衛(wèi)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zhàn)爭反敗為勝的序幕
,曾七戰(zhàn)七捷,收復(fù)河朔
、河套地區(qū),擊破單于
,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
。
2.霍光
,字子孟
。河?xùn)|平陽人
。西漢權(quán)臣
、政治家
,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
,大司馬霍去病異母弟
、漢昭帝皇后上官氏的外祖父
、漢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艄馍砀咂叱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皮膚白皙
,眉目疏朗,胡須很美,是當(dāng)時有名的美男子
。歷經(jīng)漢武帝、漢昭帝
、漢宣帝三朝
,官至大司馬大將軍
。
3.霍去病出生于公元前140年
,公元前117年去世
,漢族
,河?xùn)|平陽人
,西漢名將
、軍事家
,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
,封冠軍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羧ゲ∈敲麑⑿l(wèi)青的外甥,善騎射
,用兵靈活,注重方略
,不拘古法
,勇猛果斷,善于長途奔襲
、快速突襲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戰(zhàn)
。
我國歷史上具有威武不屈品質(zhì)的人有 ?很急,各位幫忙下
。謝謝
!
1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
,初名云孫,字宋瑞
,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
、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qū)富田鎮(zhèn) )人
,南宋末政治家
、文學(xué)家
,愛國詩人
,抗元名臣
、民族英雄
,與陸秀夫
、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
。
德祐元年(1275年)
,元軍沿長江東下
,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
,入衛(wèi)臨安。旋為浙西
、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
,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
,退守余杭
。
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
,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
,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
,在福州與張世杰、禮部侍郎陸秀夫
、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fù)江浙
,為陳宜中所阻
,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
,再攻江西
,終因勢孤力單
,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
,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
,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
,令招降張世杰
。文天祥拒之
,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
,許以中書宰相之職
。文天祥大義凜然
,寧死不屈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
,于大都就義
。終年47歲
。著有《文山詩集》
、《指南錄》
、《指南后錄》
、《正氣歌》等
。
2
、蘇武
蘇武(前140年—前60年)
,字子卿
,漢族
,杜陵(今陜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
。西漢大臣。
武帝時為郎
。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jié)出使匈奴,被扣留
。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
,欲使其投降
。
后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
,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
。蘇武歷盡艱辛
,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jié)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
,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后
,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jié)操
。
3
、于謙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
,號節(jié)庵
,漢族
,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qū))人
。明朝名臣
、民族英雄。
永樂十九年(1421年)
,于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
,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
,因嚴(yán)詞斥責(zé)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
,頌聲滿道。
宣德五年(1430年)
,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
。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quán)臣王振送禮
,遭誣陷下獄
,因兩省百姓
、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fù)任。
土木之變后
,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
,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
。明代宗即位
,整飭兵備
,部署要害
,親自督戰(zhàn),率師二十二萬
,列陣北京九門外,抵御瓦剌大軍
。
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
,他以“社稷為重
,君為輕”
,不許
。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
。和議后
,于謙仍積極備戰(zhàn)
,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
,又遣兵出關(guān)屯守,邊境得以安寧
。
當(dāng)時朝務(wù)繁雜,于謙獨運征調(diào)
,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