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褚遂良傳》有個記載——太子承乾以罪廢,魏王泰入侍,太宗面許立為太子,因謂侍臣曰:“昨青雀(魏王泰小名)自投我懷云:‘臣今日始得與陛下為子,更生之日也,臣惟有一子,臣百年之后,當為陛下殺之,傳國晉王?!缸又?,故當天性,我見其如此,甚憐之?!睘樗炝妓G止……
這段小文,用現在的話說起來就是——
唐太宗李世民最初立的太子李承乾因涉嫌謀逆被廢,另一個兒子李泰這天來看他爹,太宗當面許諾立他為太子。
太宗事后對侍臣說:“昨天李泰這小子跑來,硬往我懷里鉆,說:‘兒子我今天才真正能給您老人家當兒子盡孝,真是再生之日呀。兒子我無能,就生了一個兒子,我死時,一定先把他掐死,把皇位再給您兒子、我兄弟李治?!?/p>
唐太宗接著說:“李泰畢竟是我兒子,父子情深,天性如此呀。我看他這樣,我都覺得可憐……”
可后來,立李泰為太子的事,被褚遂良勸說,沒能成真。
這事,按唐永年先生的《唐盛衰三百年:唐史十二講》上所說,應該是假的,并說“司馬光不察,竟采入《通鑒》”。理由是:舊史好以成敗論人,《舊唐書》好些東西都是根據高宗朝修的《太宗實錄》來的,有些根本就是附會之辭。《舊唐書·褚遂良傳》一些內容或出遂良后嗣所撰家傳之類之所增飾,《魏王泰傳》等均無此項記載。
為什么終沒有立為皇帝 ? 四子 ,封魏王,喜好文藝。 因此在他的王府里設立文學館??梢宰杂傻慕右袑W問的人。 于是聽屬吏的話,學習古代平原、孟嘗君的方法,養(yǎng)了許多的文學之士以著書、立說。于是上書給 ,經過允許,花費數年時間,編成五百五十篇的《括地志》一部。 也很喜歡這個兒子?!独ǖ刂尽分?,李世民令藏之于秘閣,賜李泰錦緞上萬。李泰腰圍較大,于是允許他坐轎子上朝。后李世民親自訪問李泰的王府所在地延康坊第。心情不錯,于是下詔赦免長安犯死罪的囚徒。免延康坊第一年租稅,王府屬吏都按級別賜予衣帛。>但李世民這種過份寵愛子的行為也引起了大臣們的憂慮。紛紛上奏章,意思是皇帝對庶子的待遇超過了太子,容易引起外間猜測。而且過份寵愛某人,容易驕縱他的行為,也會引起其它兒子的不滿和引起妒忌。引古譬今,歷史上皇帝過份嬌寵兒孫都沒有好的下場。這引起李世民重視,于是稍稍有些控制。>當時皇太子李承干走不動路,李泰想取而代之。于是交結朝中群臣,依附為朋黨。李承干害怕,私下叫人自稱李泰王府上書給皇帝。李世民一看,是控訴李泰罪行的。于是馬上找上書的人,卻人影無蹤。不久李承干真的被廢,一些人要擁立李泰為太子。李世民私下也想立李泰。而長孫無忌卻一定要立晉王李治。這時太原出現了一塊石頭,上面刻有「治萬吉」幾個字。也就是「李治萬歲吉祥」的意思。李世民又動了改立李治的念頭。(因為太原是李唐王朝起家的地方,古人多迷信孅緯,對莫名出現的天象、文字總有些敬畏的態(tài)度。)李泰知道有這個動向,就找機會恐嚇李治:「你和李元昌關系好,不會像他那樣嗎?」李元昌是李承干黨羽,以謀反罪先被殺。李治于是整日一副郁悶的樣子。李世民很奇怪,經詢問李治說出緣由,李世民心中更有了看法。之后又召李承干責問他欲謀反的理由。廢太子說:「臣下貴為太子,還要求些什么呢?只因李泰有企圖,所以與一些朝廷大臣謀求自保罷了。因此有一些壞人趁機讓臣下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如果李泰成為太子,正好讓他的計謀得逞?!?gt;>太宗李世民說:「是的,如果立李泰。太子就是可以用詭計可以求得了。讓李泰立為太子,則李承干、李治都要死;李治立太子,李泰、李承干可無恙。」于是冷落李泰,并同時下詔說:「今后太子沒有德行,藩王想取代之的,雙方都要拋棄。下詔頒行這個法令。」然而李世民仍然有顧慮,對長孫無忌說:「公侯勸我立雉奴為太子,雉奴個性仁義但懦弱,(治理國家的能力不夠有氣魄)不會讓國家產生憂患吧?」雉奴是高宗李治的小名。>李泰被降封為順陽王,住均州鄖鄉(xiāng)。李世民拿著李泰上的奏章對左右說:「李泰遣詞用字非常好,難道不是有才之士?我心中想念李泰沒有停止之時。但為江山社稷打算,還是派遣他住在外面。使他和李承干都無恙啊!」>李泰死在勛鄉(xiāng),死時才三十五歲。賜號太尉、幽州牧。> 李泰生平(第四子) >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四子,母長孫皇后。雅好文學,工草隸,集書萬卷,是當時的書法家、書畫鑒賞家。史載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寵冠諸王,是太宗 寵愛的兒子。按慣例皇子成年后都應去封地,不得長駐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愛,特許「不之官」。李泰好士愛文學,太宗就讓他在府邸設置文學館,任他自行引召學士,著有《括地志》。由于寵祿過驕,屢次遭到大臣的進諫阻擾。后因涉嫌與太子李承干爭位,太宗為了達到讓嫡子們共存,只好采取隔離政策,改封其為順陽王,徙居均州之鄖鄉(xiāng)縣,后進封濮王。高宗即位后,優(yōu)惠有加,永徽三年死于鄖鄉(xiāng),高宗追贈為其太尉、雍州牧,謚曰恭。>他的父親是大唐太宗文皇帝,母親是母儀貞觀的文德皇后長孫氏。太子同母弟,高宗同母兄。>他一生榮寵,享盡萬般父愛,受到的種種逾矩寵愛,屢屢招徠朝臣的側目,就連史官都不得不心生感慨。>他的記載,在各卷唐史中舉之無盡列之不竭,雖曾因奪嫡遭貶,然而不出四年又重獲進封,在唐史上獨屬一例。>他,就是濮王李泰。>《舊唐書》:「魏王泰寵冠諸王?!?gt;《魏鄭公諫錄》:「魏王,文德皇后所生,太宗特所寵異?!?gt;《貞觀政要》:「越王,長孫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聰敏絕倫,太宗特所寵異。」>《唐會要》:「泰為太宗所愛,禮秩如嫡?!?gt;《新唐書》:「王為陛下愛子。」>《資治通鑒》:「魏王泰有寵于上?!?gt;翻開各卷與唐朝有關的史料,處處可見唐太宗這位愛子的身影。而「陛下愛子」這樣的說辭,究竟只是史官隨口一提的泛泛之談,還是發(fā)自內心的由衷感慨?>>其實透過白紙黑字分明的史書,答案已經盡在其中了。即便是透過千年前的泛黃書卷,我們依然能夠深深感受到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拳拳之愛——即便那位父親,是高高在上的大唐天子天可汗。>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與王妃長孫氏的次子李泰呱呱墜地。>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同年,甫一出生的李泰被自己的祖父唐高祖李淵冊封為宜都王。>次年,李泰進封衛(wèi)王,又被授予上柱國。作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后的爵位原本最高不過是從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淵卻將其封為了正一品的衛(wèi)王(而不是從一品的嗣衛(wèi)王)以繼李元霸之后,這對李世民父子來說是莫大的恩寵。>貞觀二年,九歲的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為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督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等十六州軍事揚州刺史,又督越、婺、泉、建、臺、括六州,不僅不之官,封地更是多達22州!至于同時受封的蜀王李恪,封地也就只有區(qū)區(qū)8州而已。>貞觀五年,李泰在任揚州大都督的同時,又兼領了左武候大將軍一職,卻并不之官。>貞觀六年,李泰受封鄜州大都督及夏、勝、北撫、北寧、北開五都督,余官如故,仍舊并不之官。>貞觀八年,李泰不僅仍舊沒按照慣例前往封地,還在遙領鄜州大都督及夏勝北撫北寧北開五都督、兼領左武候大將軍的同時,又被授予了雍州牧之職。而雍州是什么地方,雍州牧又是個什么樣的官職?>根據《舊唐書·地理志》的記載,雍州即指京兆府,也就是大唐王都所轄之地,所以雍州牧就是掌管西京長安的長官。如此拉風的官職,就被唐太宗這么輕描淡寫地封給了自己的愛子。>貞觀十年,李泰徙封魏王,遙領相州都督,督相、衛(wèi)、黎、魏、洺、邢、貝七州軍事,余官如故。然而唐太宗不僅舍不得愛子離開自己去封地,甚至還一度下詔想讓心愛的兒子搬進武德殿居住。武德殿是什么地方?那是極為靠近東宮的宮室,魏征便曾說過「今武德殿近儲后焉」「在東宮之西」,其地理位置之重可以見一斑。更何況想想當年的李元吉就是住在武德殿與李建成互通有無的,再想想唐玄宗即位之初便是在武德殿聽政的,也就怪不得魏征要極力諫止此事了。>不過唐太宗因為疼愛兒子而做出的種種出格舉動,并沒有因為大臣們的極力勸諫而就此作罷。>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泰「腰腹洪大」,不過唐太宗見到愛子如此圓滾滾的模樣,擔心的卻不是太胖的話會影響身材,而是覺得兒子這樣上朝參拜的時候一定會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別準許他乘著小轎子到朝所。>又因為李泰愛好文學,唐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學館,任其引召學士,后來與李泰共同編撰《括地志》的蕭德言、顧胤、蔣亞卿、謝偃等人,便是在此時招納的。>至于「居地三十頃,周回十七里」,大名鼎鼎的芙蓉園,也正是唐太宗賜給愛子的。不僅如此,唐太宗還將東都洛陽中盡占了惠訓坊一坊之地的大宅一并給了李泰,而李泰于此處為池、池與洛河之間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后堪稱「都城之盛」的魏王池與魏王堤二景。>魏王池與魏王堤,李泰因父親的寵愛而得,而如此勝景,又因魏王李泰而馳名于世。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騷客,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詩篇。韓愈便曾在《東都遇春》一詩中寫道:「有船魏王池,往往縱孤泳。水容與天色,此處皆綠凈。」白居易的《魏王堤》《魏堤有懷》等數首詩作中,吟詠的正是魏王堤之景;韋莊的《菩薩蠻》《中渡晚眺》等詩詞中,隨處可見魏王池、魏王堤的身影;劉禹錫于此處泛舟時亦曾說過:「川色晴猶遠,烏聲暮欲棲。唯余踏青伴,待月魏王堤。」>貞觀十二年,虞世南病逝,唐太宗悲慟非常,于是手敕給愛子李泰說:「虞世南和我,猶如一體。我有了小的過失,他一定會犯顏而諫。如今他不在了,我的痛惜哪里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呢!」>貞觀十三年,王珪逝世,唐太宗為此悼惜了很長時間,又下詔令李泰親率百官親往臨哭。唐太宗曾令禮部尚書王珪做李泰的老師,李泰見到王珪也從不以親王身份自居,不僅見師以禮,拜答如禮,還主動向王珪請教忠孝之道。見自己的兒子如此崇師問道,唐太宗大喜,說:「我兒以后可以不犯過錯了?!?gt;>貞觀十四年,唐太宗親臨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并因此特別赦免了雍州及長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賦,還賞了魏王府的官員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東西。說到這只青雀的府邸,早在還沒有正式搬進來入住之前,便因為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進諫。而唐太宗照舊是對岑文本的上疏夸獎賞賜了一番,卻唯獨不見對李泰的行為有任何的不樂意與制止。>更甚至有一次,李泰對父親抱怨說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對自己不夠尊重,結果唐太宗一聽自己心愛的兒子受了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話不說,立馬把那些大臣召進宮來嚴詞質問一番。房玄齡等人被嚇得是不敢說話,唯有魏征梗著脖子據理力爭。最后唐太宗承認自己是因為對李泰的私愛而忘公了,然而事后對這只青雀的寵愛依然是該怎么來還是怎么來,大臣們也無可奈何。>貞觀十五年,由李泰主編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興,如獲至寶,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先是賜「物萬段」,緊接著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財物,數量之多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guī)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勸諫。結果唐太宗是樂呵呵地表示贊同他的觀點,卻并沒有因此削減李泰的開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開支限制,等于是變相地維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銷。>就在這一年的十一月辛卯,李泰發(fā)愿為母親長孫皇后所造的龍門山三龕落成,唐太宗親自前往,大閱于伊闕。而伊闕佛龕之碑上的《三龕記》則是由岑文本撰文、「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書寫。字畫奇?zhèn)?,名垂千古,既可見李泰對母親長孫皇后的一片孺慕之心,更可見唐太宗父子對此佛龕之重視。>而唐太宗不僅對這只青雀是百般寵愛,經常帶著他四處游幸不說,甚至不過短短一日見不到他,就要派自己養(yǎng)的一只名為「將軍」的白鶻去送信,一日之內如此鴻雁往返數次。就連李泰的長子李欣,也因為父親的原因「特為太宗所愛」,受到了唐太宗的特別寵愛,四歲的時候便被接進宮中撫養(yǎng)。>也或許正所謂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吧,李欣小小年紀就非常乖巧伶俐,長孫皇后問他剛來這里住的可還習慣,他立馬拱著一雙小手說道:「孫兒有幸住在皇宮里,已經很開心了?!归L孫皇后聽了既驚訝又高興,不僅親自為他取名為「欣」,還把這個孫子當做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養(yǎng)育。李欣也因此得以常常和年歲相仿的小叔叔李治一同玩耍,叔侄二人感情非同一般,所以李欣作為濮王的繼承人,直至弱冠之年才離開京城去了自己的封地。>唐太宗對李泰這種種逾越禮制的寵愛,就連史官都不得不感慨到:「其寵異如此」。也正因為這樣無盡的溺愛讓李泰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為只要把親哥哥承干拉下了馬自己就能登上儲君之位了,所以李泰最終還是選擇踏上了一條注定無法回頭的路。>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干被廢,李泰借機向自己的父親撒嬌,聲稱自己百年之后定會殺了自己的兒子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而唐太宗一見圓滾滾的青雀投進自己的懷中,立馬心就軟了,再一聽這樣的保證,當即便許諾要立他為太子。不過這樣的謊言卻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唐太宗冷靜下來也明白殺子傳弟的事根本不可能發(fā)生,于是為了保證自己的這三個愛子能夠同時活下來,果斷地立了李治為太子。>不過太子易立,如何處置李泰這個自己曾經萬般溺愛的兒子,唐太宗是操碎了心。最后,唐太宗不得不在廢黜李泰的詔書中沉痛地說道:「魏王李泰,是我極為心愛的兒子,我對這個兒子實所鐘心。此子年幼的時候就很聰敏伶俐,又十分愛好文學,我對他的寵愛是那么的不同尋?!欢也荒茏尯笫雷訉O認為皇位是可以通過謀劃得到的,所以將魏王李泰降為東萊郡王?!?gt;李泰是如此傷了自己父親的心,然而唐太宗卻仍舍不得對自己的愛子如何責備,依然對這只青雀掛念不已。>就在李泰被貶后不到四年的時間,唐太宗將他重新進封為濮王。不僅如此,唐太宗還拿著李泰的上表對周圍的大臣說:「泰文辭美麗,豈非才士,我心中有多記掛他,你們也是知道的。但也只能忍痛割愛,這也是保全他們三個兄弟的兩全之法?!?gt;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駕崩于含風殿,是年李治即位。李治即位后對自己的哥哥也是優(yōu)待異常,「車服羞膳,特加優(yōu)異」。只是沒過幾年,李泰還是郁郁而逝。>永徽三年十二月癸巳,濮王李泰薨。>唐高宗對哥哥的逝世十分傷心,特別以最隆重的喪葬規(guī)格來為李泰舉哀——不僅將其追贈為太尉與雍州牧,謚曰恭,還為之輟朝,又下令「班劍卌人,羽葆鼓吹,賻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賜東園秘器,葬事官給,務從優(yōu)厚」,并特意請了法藏禪師來為哥哥的往生祈福。>而縱觀李泰的一生,可謂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雖然地位略亞于哥哥李承乾,不過受到的寵溺卻是不輸年幼的弟弟李治。更重要的是,李泰本人堪稱是才華橫溢,史載其「聰敏絕倫」,因為他不僅對文學十分精通,所藏書籍甚至和皇室的藏書樓一樣多,還寫得一手好書法,對書畫鑒賞也相當在行。>根據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的記載,李泰有兩枚書畫鑒賞印,分之為「龜」、「益」二印,而周穆王的《八駿圖》亦是因為李泰才得以流傳下來。>李泰主編的《括地志》旁征博引,保存了許多六朝地理書中的珍貴資料,對后世影響甚深,創(chuàng)立的新的地理書體裁也為唐宋總志體例開了先河。李泰逝世后還留下了二十卷文集,只不過可惜的是,這些文集至今已經失傳了。>由李泰這一生所留下的大量史料,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身為大唐天子天可汗,縱然有著世上最耀眼的身份,然而作為一名父親,唐太宗也只如尋常人一般,會為了疼愛兒子而做出種種不合規(guī)矩的舉動,會為了教育兒子而煞費苦心,會為了兒子犯下的過錯而痛心,更會為了同時保全三個心愛的嫡子而絞盡腦汁。>都說天家無親情,而唐太宗的確可以對別的皇子說一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這樣冠名堂皇的話,然后將這些皇子打發(fā)去封地以「絕覬覦之心」,卻因私愛而將對太子之位最有威脅的李泰、李治留在身邊不讓其之藩;唐太宗也可以對別的皇子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兒子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們財物,卻在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的東西甚至比太子還要多;唐太宗同樣可以在別的皇子謀反時對他說出「往是吾子,今為國仇」這樣大義凜然的話,然后毫不猶豫地將其賜死,卻惟獨在面對自己最心愛的承干、李泰、李治時會有種種不舍,為了保全他們的性命而絞盡腦汁。而唐太宗這些猶如世間任何一位尋常父親疼愛兒子的舉動,卻時常招徠魏征、岑文本等人一篇接一篇的上疏,就連褚遂良最后也不得不感慨道:「今天之所以會有奪嫡的事情發(fā)生,正是陛下你沒有節(jié)制的寵愛造成的!」>而李泰也正是在這萬千父愛中一時迷失了方向,選擇踏上了一條不歸路,這又如何不教人悵惘痛惜!>
得病死的。
唐高宗對哥哥的逝世十分傷心,特別以唐朝最高的喪葬規(guī)格“詔葬”的形式來為李泰舉哀——不僅將其追贈為太尉與雍州牧,為之輟朝,還下令“班劍卌人,羽葆鼓吹,賻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賜東園秘器,葬事官給,務從優(yōu)厚”,又特意請了法藏禪師來為哥哥的往生祈福。
李泰墓曾多次被盜,但1985正式發(fā)掘清理時仍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可見當時下葬之奢華。后李泰的子孫也都安葬于此,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墓。
擴展資料:
歷史上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這兩位皇子都是長孫皇后親生嫡子,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按理說同母兄弟應該相親相愛,然而這兩位皇子為了得到皇位,各種你爭我奪勾心斗角,最終卻“鷸蚌相爭”,讓李治這個“漁翁”得了利。
年幼時的李承乾也是個惹人疼惜的“小可愛”。史書記載承乾“性聰敏”,“特敏惠”,“豐姿峻嶷、仁孝純深”,意思就是說他聰明伶俐乖巧可愛善良孝順,深得唐太宗喜歡。
八歲時就被立為太子,從此過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矚目生活。成為太子的李承乾幫助太宗處理家國事務,把握大體,舉措得當,很受朝臣們贊頌。
然而逐漸長大的太子開始步入了“叛逆期”。太宗臨朝時,李承乾還恭恭敬敬,很有分寸,滿口忠孝仁義,但一回自己的東宮,馬上吃喝嫖賭,褻童泡妞,無所不為。
還寵幸“美姿容,善歌舞”的美男子太常樂人稱心。太宗得知后大怒,處死了稱心。承乾一聽自己老爹殺了自己的“好基友”,又悲又氣,自此,李承乾與父皇之間便有了隔閡。
這就讓一直覬覦皇位的魏王李泰找到了機會。李泰本就深得父皇喜歡,史載李泰“聰敏絕倫”,雅好文學,工草隸,集書萬卷,是當時的書畫鑒賞家。
他召集文人,歷時四年,編寫了一本《括地志》,唐太宗非常高興,如獲至寶,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秘府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
李承乾預感自己太子之位不保的李承乾走了極端。先是刺殺胞弟李泰,失敗后又勾結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被貶為庶人,流放黔州,最后郁郁而終。
-李泰
自古言“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錯一句話,不僅會得罪人、走背運,甚至引來殺身之禍。在唐朝,就有一位皇子,因為說錯一句話,被貶為郡王,遠走他鄉(xiāng)!
這個皇子是誰呢,他就是李世民最愛的兒子——魏王李泰。李泰是第四子,文德皇后長孫氏所生,從小就“聰敏絕倫”,被李淵、李世民所寵愛。
剛一出生,李泰就被爺爺李淵冊封為宜都王、上柱國,到九歲時,李淵更是破例,封他為正一品的衛(wèi)王。
等到李世民登基后,對這個寶貝兒子更是寵愛得不得了,封李泰揚州大都督、北寧都督、左武侯大將軍、京兆府長官,每年俸祿、福利就有上萬兩。
唐朝祖制,皇子滿16周歲就必須封王,遠離京城,受到地方長官的監(jiān)督,可李世民實在是太寵愛這個兒子了,不僅不讓他到封地,還一度想把李泰搬到靠近東宮的武德殿居住。
李世民對這個兒子,是頂在頭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經常帶著他四處游歷,一天見不到兒子,就得讓信鴿去通信。李泰特別胖,有兩百多斤,“腰腹洪大”,李世民看著兒子圓滾滾的模樣,每天上朝參拜很辛苦,就心疼地不得了,特意允許他乘小轎子入朝。
受到父親如此的寵愛,李泰也確實很爭氣,雅好文學,公草書,集書萬卷,是著名的書畫鑒賞家。不僅如此,李泰還組織人員編寫《括地志》,被收入皇家藏書閣。
當時太子李承乾雖然也聰明可愛,但是腿有殘疾,行為不良,對父親陽奉陰違,所獲得的寵愛遠遠不如李泰多。貞觀十六年,李承乾因為嫉妒,派人暗殺弟弟李泰,行動失敗后,勾結奸人起兵逼宮,被太宗所挫敗。
李世民為了保全李承乾,將他充軍黔州,太子之位就此空缺。
李泰從小受寵,心中早已膨脹,對太子之位覬覦已久,如今見李承乾被廢,心里也癢癢了。為了得到太子之位,李泰甚至撲倒父親懷里撒嬌:“如果我當儲君,百年之后,一定會把兒子殺了,傳位給弟弟”,李世民見愛子如此懂事,心里早就酥軟了,答應了兒子。
可是和大臣商議時,褚遂良卻立馬就看穿了李泰的謊言:“四皇子連自己的愛子都舍得殺,會對弟弟仁慈嗎?”李世民聽到此言,也立馬冷靜下來,李泰生性要強,好勇斗狠,如果讓他上位,難免會重蹈“玄武門之變”的覆轍;九皇子李治為人懦弱,忠厚老實,反而是個不錯的人選。
為了同時保全自己的兩個兒子,李世民把李泰貶謫為東萊郡王,遷居湖北丹江口市,而把李治立為太子。
李治登基后,對哥哥李泰也十分尊重,“車服羞膳,特加優(yōu)異”。
李泰去世后,李治異常悲痛,不僅以唐朝最高的喪葬規(guī)格“詔葬”來為李泰舉哀,還追贈他為太尉與雍州牧,輟朝三天。李泰墓多次被盜,但1985年正式發(fā)掘仍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可見當時下葬之奢華。
李泰因為說錯一句話,就被貶謫郡王,遠走他鄉(xiāng),這樣的教訓,不得不讓人深思?。?/p>
李世民傳位于李治。
貞觀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以謀反之罪被廢,唐太宗遂將其第九子晉王李治立為太子,并嚴加教管。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死于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于昭陵。
唐高宗上元元年加謚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天寶八年加謚文武大圣皇帝,天寶十三年加謚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是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戰(zhàn)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他非常聰明果斷,擅長騎射。
李治介紹
李治幼而聰慧,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貞觀十年六月,文德皇后長孫氏去世,晉王李治才九歲,悲哀思念之情感動了左右之人,唐太宗多次加以安慰,從此特別受到寵愛,不久被任命為右武候大將軍。唐太宗晚年,由于寵愛第四子魏王李泰,而導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一方爭奪儲位。
貞觀十七年,由于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李承乾被廢黜。唐太宗打算立四子李泰為儲君,李泰許以唐太宗將殺子傳弟。
以上內容參考:—李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005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