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雍正是否篡改遺詔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中國歷史悠久,在華夏大地上更是出現(xiàn)過很多王朝,清朝作為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對我們而言,還是比較接近的,因此,關(guān)于清朝的歷史,也是更加便于研究。清朝是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的王朝,雖然在后期,因為統(tǒng)治者一些失敗的決定,導致引發(fā)了中國近代的屈辱史,但是曾經(jīng)清朝清朝也是為中國帶來了繁榮的景象。
比如說,清朝有一段十分繁榮的時期,跨度從康熙到乾隆,歷史將這段時期稱為“康乾盛世”,在這段時期,清朝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甚至很多外國都慕名而來去,前來朝拜,可以說是非常有面子的。
另外說起這段時期,人們往往會提到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認為這段盛世是由這兩人創(chuàng)造的,但是實際上,在他們中間,還有一位雍正皇帝,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是因為雍正皇帝并不長壽,僅僅執(zhí)政了很短時間,因此才被人們常常忽視。
雍正皇帝雖不能說是最好的皇帝,但是確實在勤勞方面,他是不輸于其他皇帝的,也正是因為他十分勤勉,所以才會導致身體勞累過度,中年去世。不過,除了勤勞之外,關(guān)于他的話題還有一個歷史懸案,那就是雍正是依靠篡改遺詔才當上的皇帝。那么,這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歷史上,康熙皇帝晚年的時候,對于皇位的繼承人遲遲拿不定注意,因此皇子們都陷入了爭奪皇位的斗爭中,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現(xiàn)象,民間流傳了很多雍正皇帝皇位來歷不正的傳言,甚至在我們?nèi)缃窈芏嘤耙晞∽髌分?,雍正皇帝更是將遺詔中的“傳位十四阿哥”中的十字,改成了于字。正是因為聽上去十分合理,導致很多人信以為真。
直到今天專家們對遺詔進行了研究,才發(fā)現(xiàn)這都是政敵用來抹黑雍正的,實際上遺詔并沒有什么改動的可能,首先遺詔都是用三種文字分別書寫的,就算漢文可以玩文字游戲,那么滿文又如何改動呢?所以,雍正皇帝的皇帝來的名正言順,雖然他并不一定是眾多皇子中最出色的,但是他一定是最適合做皇帝的一位皇子,因為他確實為乾隆的盛世打好了基礎(chǔ)。
第一,遺詔繼位說。就是遵照康熙遺詔雍正繼位,這就是合法繼位。主張這一說法的有三個理由。第一個理由就是雍正表現(xiàn)比較好,深得康熙的信賴,怎么證明呢?就是康熙61年病重的時候,派雍正代他到天壇祭天。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祀??滴醢堰@么大的事情派雍正親自代他去祭天,意思將來可能讓他繼位。第二個理由,就是康熙臨死這一天,康熙61年,11月13日,早上寅時,大約四點鐘左右,康熙把他七個兒子和尚書隆科多,召到暢春園御榻前面,康熙向他們宣布了諭旨說:“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康熙口諭,很明確。第三個理由就是康熙遺詔,康熙死了留了一個遺詔,遺詔很長,最后關(guān)鍵的話和剛才說得一樣。根據(jù)這三點理由,所以一些學者認為,雍正是根據(jù)康熙的遺詔繼位是合法的,那就不存在疑案了。另外一些學者不同意。 第二,改詔篡位說。就是說,雍正篡改康熙遺詔,篡奪皇位。那就不合法了,這種意見也有理由,第一個理由康熙讓雍親王代他天壇祭天,不能證明把皇位讓他繼承啊,那你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就是軍事了,那他派他皇十四子做撫遠大將軍,按照這個邏輯那也是讓繼承皇位,所以這個理由不成立。第二,剛才說康熙臨終前那個口諭,宣讀口諭的時候,雍正沒在場,因為雍正在天壇齋戒所要祭天,所以雍正沒在場,但是就在這一天,雍親王三次奉召到暢春園去見他父親,上午八點鐘左右,第一次見到他父親?!肚迨プ鎸嶄洝酚杏涊d,康熙對雍親王說,“朕病勢日臻”,就是說我的病的情況逐漸見好,那這說明康熙這時候還不糊涂,還能說話,但是為什么沒有告訴雍正說,你將來繼我的位呀?有人說康熙保密,他跟七個兒子和尚書隆科多說了,怎么會跟繼承人保密?不可能的。所以這些學者就說,康熙的這個諭旨是偽造的。 第三,就是剛才說那個康熙遺詔,在康熙54年的時候,康熙頒布一個詔書,很長。最后康熙說“此諭已備十年,若有遺詔,無非此言”。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康熙的遺詔,基本上是這個諭旨的文字。也有不同的意見。就是最后加了一句話,就是我們剛才說那句話:“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這些學者就提出來,你這個康熙遺詔應(yīng)該是康熙死之前就做了,他要同意,可是康熙死的時候沒有宣布。康熙13號故去了,16號才拿出來,那這中間你雍正做了手腳。所以這些學者認為康熙的這個遺詔,漏洞百出。懷疑前頭那些文字是康熙的,后頭關(guān)鍵這句話是雍正加上去的。 第四,雍正知道他繼承皇位,不是因為他看到詔書,不是因為他看到遺詔,也不是因為他親耳聽到他父親的口諭,他自己說,是舅舅隆科多口傳給他的。在帝制時代,誰繼承皇位是第一等大事,這么大的事情,隆科多沒有當著諸大臣的面,也沒有當著諸皇子的面,宣布康熙的遺詔,單獨跟雍正一個人說,沒有旁證。 第五,康熙死了之后。北京城九門戒嚴,親王和皇子沒有雍正的諭旨,任何人不許進入皇宮。就是康熙的兒子,到皇宮里吊唁他父親的資格都受到了限制。所以這些學者說雍正這樣做,說明他有鬼。 第六,皇十四子撫遠大將軍在西北,得到他父親故去之后,急忙到北京奔喪,快到北京的時候,就向胤禛奏報,說我先賀新君登極,還是先吊唁皇父?在理呀,雍正怎么答復的呢?讓他不能進城,讓他到河北遵化景陵去守著,后來就把他的胞弟皇十四子從東陵弄到景山的壽皇殿囚禁起來。你要正大光明的繼承皇位,用不著這樣子,他父親正式有遺詔,哪個兄弟可抗拒?不可能。 第七,雍正死了之后,他不埋在東陵,他埋在西陵。有人說,為什么雍正他不敢埋在清東陵呢?就是怕死了之后,他的靈魂不敢見他的祖父順治和他的父親康熙。第八,他繼承皇位之后,對他的兄和弟進行了處理。從側(cè)面說明他可能得位不正。第九,他繼位之后,把幫助他繼位出力最大的兩個人,年羹堯和隆科多,都給殺了,殺人滅口,說明他得位不正。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理由,總之,改詔篡位說,就認為雍正篡改了康熙遺詔,篡奪了皇位。 現(xiàn)在我們考慮一下,雍正遺詔繼位說是有引起人們懷疑的地方,你說雍正改詔篡位,這個詔怎么改的呀?也沒有著著實實的堅強有力的證據(jù)來證明這一點。所以兩種觀點相持不下,相持了282年。
一直以來,清朝時期雍正皇帝的皇位,都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有很多人都認為,雍正皇帝的帝位是他篡改了康熙帝的遺詔而得來的,也就是說,原本康熙想要立的新皇并不是雍正,卻被他改了遺詔坐上皇位。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原因到底是什么?康熙有沒有留下傳位的遺詔?上面又是怎么寫的?雍正究竟有沒有篡位呢?
雍正即位之初,很多人都懷疑他得位不正。因為這一結(jié)果,不是康熙親口所講,而是隆科多“轉(zhuǎn)述”的。
據(jù)雍正自己回憶:十一月十三日那一天,父皇派人把我從南郊齋所召回。我到暢春園之前,父皇命七位皇子還有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宣諭說: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即皇帝位?!洞罅x覺迷錄》
意思是說:皇四子出身貴重,特別像朕,一定擔得了皇位,命接替朕即皇帝位。據(jù)雍正回憶,當時和隆科多一起聽旨的還有七位皇子,寢宮外面還有四位皇子在守候。我們看一下這11位皇子有誰?
在御前聽旨的七位皇子是:皇三子:允祉,皇七子:允祐,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皇十二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
在寢宮外守候的四位皇子是:皇十五子:允禑,皇十六子:允祿,皇十七子:允禮,皇二十子:允祎。
等雍正進宮問安,康熙告訴他病情越來越重的原因,胤禛含淚勸慰。當天夜里戌時,也就是晚上9點,康熙去世。胤禛哀慟號呼,實不欲生。這時,隆科多乃述康熙遺詔,胤禛聞之驚慟,昏仆于地。
這是當日的情形,也是與后來官方記載幾乎一致的一個版本。關(guān)于雍正即位之謎,史料記載中的當時傳位之說的確漏洞百出,具體理由如下:
第一,傳位不當面說??滴趿璩坎≈?,急召在南郊齋所的雍親王進宮,就是清楚自己大病不起。而傳位是天大的事,在胤禛到達之前,康熙已向七位皇子還有隆科多宣布傳位給雍親王,但雍親王進宮后,康熙當時口語便利,頭腦清楚,為什么不當面向雍正表示付托之意,卻只告訴他病情所以日重的話?
第二,康熙有時間說。胤禛當天中午進宮,隨后又三五次進宮,康熙晚上去世,這說明康熙有充足的時間親口告訴他,自己做出的傳位決定。如果說為了保密,但都已經(jīng)向七位皇子、隆科多宣布,還有什么密可保?更何況,此時根本不需要保密,而是要詔告天下,以示大位有屬,才能避免諸皇子兵戈相向。
第三,旁人為何不說?七位皇子、隆科多已經(jīng)得知傳位給胤禛,為什么當胤禛到來時,以及在與胤禛共同守候康熙的十個小時里,他們沒有任何反應(yīng)?他們是沒有時間、機會嗎?顯然不是。
第四,傳位為何死后宣布?既然七位皇子、隆科多已經(jīng)于胤禛到來前,即十點前聽到傳位諭旨,為什么不在康熙清醒,乃至彌留之際宣布,這樣也便于胤禛向父皇叩謝隆恩,而偏偏要等到康熙死后才宣布?
總之,從康熙宣布傳位的寅刻,到他去世的戌刻,其間有十六個小時,歷經(jīng)八個時辰,大寶歸屬早已傳遍宮廷內(nèi)外,即便以胤禛到達寢宮,到康熙去世算來,也有五個時辰十個小時之久,胤禛絕對不可能在康熙去世之后,由隆科多傳皇帝遺詔,才知道大寶歸己,而且表現(xiàn)出驚駭欲絕的樣子。這與邏輯、情理,特別是康熙做事的一貫風格,都大相背離。
按照學術(shù)界的研究,所謂七位皇子與隆科多一起聽旨的情節(jié),是雍正偽造的。因為雍正親自操刀撰寫的《大義覺迷錄》成書在前,并且家喻戶曉,而《清圣祖實錄》成書在后,后書不能否定前書,所以編寫《實錄》者根據(jù)頒發(fā)到全國各府州縣的《大義覺迷錄》一書,斟酌情節(jié),編到《實錄》里,但這并不是康熙臨終時的真實情形。
然而,能證明雍正偽造傳位現(xiàn)場的,其實還有一個人!他就是雍正所說的在寢宮外守候的允禮。允禮是康熙的十七阿哥,出生于康熙三十六年,時年25歲。而證明允禮不在現(xiàn)場的不是別人,正是雍正自己??滴跞ナ赖漠斕焱砩?,十七阿哥允禮在紫禁城大內(nèi)值班,得悉父皇去世,立即騎馬奔往暢春園。他到西直門大街時,正好遇到警蹕御道的步軍統(tǒng)領(lǐng)隆科多。
兩人相遇,隆科多告訴他,康熙指定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繼承皇位。胤禛即位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允禮聽到后神色乖張,像瘋了一樣,立即調(diào)轉(zhuǎn)馬頭,奔回自己的府邸,既不奔喪,也不在紫禁城迎候父皇的靈柩。允禮對于父皇去世不感到震驚,而當他聽說四阿哥即位時,好像瘋了一樣。這種反應(yīng)不是他個人的,而帶有普遍性。
九阿哥允禟向來直爽。得知即位的是胤禛,他突然跑到四阿哥的面前,極其傲慢無禮,對坐箕踞,故意向胤禛示威,表現(xiàn)出根本沒把這個繼承人放在眼里的樣子。雍正后來回憶說,“其意大不可測”,如果不是朕鎮(zhèn)定隱忍,肯定會激成事端。同一時間,八阿哥允禩與三阿哥允祉得知胤禛即位后,在院里密語多時,一直到深夜,商量對策。
以上通過雍正所說的康熙去世當天,幾位皇子得知傳位給他的過激反應(yīng),不外乎說明兩點:第一,所有人都感到非常意外;第二,眾人素知胤禛狡詐嚴刻,他將威脅到自己的性命。
而關(guān)于遺詔,也是迷霧重重。遺詔前后,也曾出現(xiàn)了兩件令人詫異的事,說明這一過程有些“異常”。
第一件發(fā)生在頒詔前。禮部上奏宣讀大行皇帝遺詔的程序,雍正審閱后不滿意,說:這個程序里怎么只有諸王大臣,沒有議及朕?禮部回奏說:遺詔是為了頒行天下,歷代典禮只記載“遺詔”自宮中捧出,沒有記載皇上行禮之處。我們是照章擬議。雍正對此解釋大為不滿,斥責禮部說:“遺詔從乾清宮捧出時,朕豈可安處苫次?應(yīng)如何行禮之處,總理事務(wù)王大臣、禮部,共同議奏。”
雍正還沒即位,大臣就知道他是個特別難侍候的主。雍正即位不久,就把禮部尚書陳元龍,即民間俗稱的“海寧陳閣老”罰去辦理陵寢事務(wù),又找個理由趕回家,一切應(yīng)該享有的待遇全部取消。接替他的就是后來鼎鼎有名的張廷玉。王大臣會同禮部破例增加一個環(huán)節(jié):遺詔捧出時,皇上在乾清門外,東立西向,大學士奉遺詔由中道出,皇上跪,俟遺詔過,乃起回苫次。第二件發(fā)生在頒布遺詔時。這次頒布的遺詔,只是“清文”,即滿文,而沒有宣讀漢文遺詔。幾乎所有漢大臣,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這種做法違背常理,御史楊保等人當即聯(lián)名上疏,彈劾鴻臚寺官員:如此重大之事,豈能不宣讀漢文遺詔?雍正出來打圓場,故意往滿漢關(guān)系上扯,他說:“楊保等人參奏一案,雖非大事,亦有關(guān)系。朕今若將此事交部察議,則以后滿漢人員必生互相異視之見。且宣讀清文詔書時,大小臣工既已共聞,即與宣讀漢字詔書無異。有何分別?著將本發(fā)還?!?br>
雍正的解釋非常牽強,御史參奏的重點是國家的規(guī)制不能亂,哪里是滿漢關(guān)系?而且,文武百官,不要說漢官,就是滿官,也不是都能聽得懂清文。因此,人們有理由懷疑:到底有沒有“遺詔”?這個“遺詔”是康熙傳的,還是雍正造的?
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康熙遺詔”共有四份,分別收藏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都是各有一份漢文和一份滿漢合璧文?!翱滴踹z詔”因為關(guān)系雍正即位的合法性,因此每次展出,都在海內(nèi)外引起巨大轟動。學術(shù)界對此分歧也非常大。
在皇八子允禩的兒子弘旺的《皇清通志綱要》中,也明確記載:十三日甲午戌刻,上升遐。亥刻回都。隆科多受遺詔。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康熙晚上去世,夜里11點回到大內(nèi)。隆科多承康熙遺詔,是回到皇宮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說,康熙去世幾個小時后,才傳遺詔。這也就否定了在暢春園寢宮七皇子與隆科多一同聆聽康熙末命的說法。
由此,多年研究雍正的林乾老師認為,爭論遺詔真?zhèn)危呀?jīng)沒有意義。除非康熙生前已有遺詔,秘藏多年而不示人,臨終時交給大臣等?,F(xiàn)存北京、臺北的兩份滿漢合璧遺詔,滿文部分在最關(guān)鍵處,即“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部分,殘損得沒有只字,因此有人認為,這是雍正篡改遺詔的證據(jù)。
遺詔有沒有被篡改
盡管康熙死得突然,但他只要一息尚存,就會把接班的問題解決好,否則,真的會出現(xiàn)他擔心的情況:把朕的尸體置于乾清宮,諸皇子兵戈相爭。朝鮮的情報官員,僅在康熙六十一年,就多次向他們的國王密報,康熙因為不立太子,死后兵亂的概率十之八九。
由此,我們不禁要問,康熙即便對自己的身體有信心,但正如他多次對大臣們說的那樣:建儲大事,豈能一日忘耶?康熙沒有“再活五百年”的想法,他也從不諱言死亡,那么,他對儲君就沒有任何安排嗎?他一生“心為天下耗其血,神為天下散其形”,他將大清的江山社稷看得比他的生命還重要,怎么會實現(xiàn)不做任何安排?
此外,還有一點,也值得我們說說,那就是雍正為康熙辦的喪事。據(jù)說,當時康熙去世,雍正為老爸辦了一場史無前例氣派的葬禮,而只為自己辦了最簡單的登基禮,這其中有什么特別深意?
中國最晚自漢代起,皇帝大喪儀和登基大典,已經(jīng)有了一套非常固定而“標準”的程式,是喪禮和吉禮的第一宗大事。就拿清朝來說,61年前,順治帝去世,康熙帝即位,也是按照這套儀式進行的。前車后轍,雍正帝只要照此做下去就萬事大吉了。
而雍正有意一高一低,一揚一抑,把喪禮辦成“古今未有”,把登基大典辦得異常草草,并把禮部照例提出的程式,一次又一次給駁了回去。而貫穿這兩件大事始終的,是新皇帝故意表現(xiàn)出來的古代帝王所未曾有的“孝道”,這就難免引起人們種種猜測:莫非這里藏著什么玄機?難道是欲蓋彌彰?
雍正也覺得這樣做不合禮儀規(guī)矩,除了明令以后的大清皇帝下不為例外,還多次發(fā)布上諭,做解釋工作。他擔心八旗人家辦喪事也效仿他“不守規(guī)矩”,還專門下諭旨禁止。那么,雍正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第一,表明他是皇考指定的接班人。自康熙去世到安葬,前前后后,舉辦數(shù)十場大喪禮,而每一次雍正都在重復一個主題:我雍正是康熙皇帝指定的繼承人,我的“來路”是正的。至于表現(xiàn)出來的“孝道”,都服從這一主題。這更讓人覺得“此地無銀三百兩”。
第二,表明他是合格的接班人??滴醯凵斑x擇接班人的重要標準是“誠孝”,我雍正在此期間表現(xiàn)出來的,與康熙對繼承人的要求完全吻合。我這個皇帝,做得稱職。
第三,以死人壓活人。越是抬高大行皇帝,雍正的合法繼承就越顯得合理。而凡是有不遵從我雍正的,就拿皇考制服你們。我們前面提到的海寧陳閣老陳元龍,雍正派他守陵后,又給他安上“推諉不前”的罪名,把他罷了官,而例應(yīng)得到的“恩典”全沒了。廉親王即康熙的皇八子允禩,當時排在四總理大臣的首位,僅僅因為存放皇考遺容的宮殿有氣味,雍正就罰他在太和殿前跪了一夜。而所謂提高康熙守陵人的規(guī)格,也是為了打壓不服他的人,包括他的親弟十四阿哥允。
第四,表明他雍正是主角,主角已登場。不管如何抬高康熙皇帝,他雍正才是真正的主角。說白了,他才是所有劇目的總導演。雍正煞費苦心,大辦喪禮,并把追隨皇考掛在嘴邊,但他為什么沒有選定東陵作為自己的萬年吉地?理由是東陵沒有找到好地方,那為什么乾隆,乃至咸豐、慈禧等都葬在這里?
雍正的目的達到了嗎?基本達到了。我們在清宮檔案里,查閱到很多大臣寫給雍正的密折,這些大臣們都稱贊雍正“孝本性成,自古帝王所未有”,還特別勸皇帝不要哀毀過甚,傷了龍體。
雍正即位,表明大清朝正式迎來了君臨天下的新主人。從此,歷史的指針進入雍正時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01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