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上下5000年歷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學(xué)時期只能在課本中獲得有限的歷史知識,實際上,歷史是一個廣闊無邊的海洋,里面蘊含著無限的故事和奇聞異事。今天,我為大家準(zhǔn)備了一些關(guān)于唐太宗晚年做了哪些事情?唐太宗是怎么變昏庸的?的歷史內(nèi)容,來探索這個海洋中的一部分歷史。
唐太宗晚年做了哪些事情?唐太宗是怎么變昏庸的?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唐太宗就算到了晚年,他也不是一個特別昏庸的皇帝。和歷史上那些昏庸的皇帝比起來,唐太宗還算是不錯的。不過,唐太宗確實沒能做到善始善終。晚年的時候,他確實做過不少昏庸的事情。正如魏征對他說的:“人主善始者多,克終者寡?!?/p>
(唐太宗劇照)
唐太宗晚年所做的昏庸的事情有以下六件:
一是討厭直言。唐太宗最出名的一點,就是他能聽得進去大臣們的直言進諫。就算他不認(rèn)同大臣的話,他也絕對不會打擊報復(fù)。但是晚年的時候,他聽不進去了。一些直言的大臣,比如劉洎,甚至遭到了唐太宗的打擊報復(fù)。魏征一生忠直敢言,但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卻做了毀滅其墓碑的事情,顯得有些挾私報復(fù)。
二是大興土木。大興土木是昏君們的常規(guī)動作。之所以古代皇帝大興土木會被看衰,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古代的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國力不雄厚,耗不起。唐太宗晚年重修玉華宮等宮殿,確實消耗了不少國力。
三是追求長生。追求長生不老,是古代皇帝的通病。越是在歷史上取得了大功績的皇帝,越是喜歡長生不老。畢竟他們的權(quán)力無邊,人間的享受無邊,無論如何,他們都不愿意丟掉這一切撒手人寰。唐太宗晚年也有這樣的毛病。而且唐太宗的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因為追求長生不老,亂服丹藥造成的。
四是好大喜功。唐太宗晚年的時候,發(fā)動了一些對外戰(zhàn)爭。包括對東突厥、吐谷渾,以及西域諸國的戰(zhàn)爭。另外還多次發(fā)動了對高句麗的戰(zhàn)爭。這些戰(zhàn)爭,雖然對邊關(guān)的穩(wěn)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戰(zhàn)爭太多,對國力消耗也是很大的。同時,也體現(xiàn)了唐太宗好大喜功的思想。
五是篡改史書。唐太宗為了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多次要求史官把《起居注》這樣的史料給他看。本來歷史上是有傳統(tǒng)的,皇帝不能干涉史官的行為。但是,李世民害怕包括“玄武門政變”這樣的事情在后世留下不好的影響,因此,全面介入史官的寫作行為。這樣做,在后世產(chǎn)生了很壞的影響。
六是耽于享樂。唐太宗到了晚年的時候,在政事上有些懈怠,同時耽于享樂。選了不少美女充斥他的后宮,包括武則天也是這時候選入后宮的。而他選了武則天,卻很少寵幸武則天來看,也可以看出他要的主要就是排場。唐太宗這一點,和歷史上的那些昏君也是極為相似的。
(武則天劇照)
那么,唐太宗本來是一代明主,為什么到了晚年,卻要做出這樣昏庸的事情呢?
一、需要消除的惡劣影響已經(jīng)消除。
唐太宗最讓人稱道的,是他的“納諫”。也就是說,他不但愿意重用各方人才,包括敵對陣營里的人才,還愿意聽取這些人才的各種建議。就算這些人才說的話讓人很不舒服,他也會聽取,不會打擊報復(fù)。
這一點,在皇權(quán)社會是十分稀有,也是彌足珍貴的。因為皇權(quán)社會里,皇帝的權(quán)力無邊無際,不受約束,自然也不受挑戰(zhàn)。而大臣提出的建議,很多其實就是為了限制皇權(quán)。限制皇權(quán),皇帝就不可能獨裁,因此就很不高興。所以,從古至今,能夠做到“察納雅言”“從善如流”的皇帝,少之又少。
唐太宗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除了與唐太宗本人的性格,以及他對皇權(quán)的認(rèn)識有關(guān)外,最重要的,是他想消除他通過“玄武門政變”上位時的惡劣影響。他因為能夠包容各方力量,聽取各方意見,讓眾人覺得,唐太宗雖然“殺兄逼父”,但是,選擇唐太宗當(dāng)皇帝,還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而唐太宗通過“善于納諫”,確實實現(xiàn)了這個目的。
當(dāng)唐太宗實現(xiàn)了這個目的后,他就不再想再這樣做了。因此聽取“直言”也就變得越來越少了。
(李承乾劇照)
二、沒有選好太子產(chǎn)生灰心喪氣。
唐太宗在繼承人的選擇上,是很失敗的。他著力培養(yǎng)的太子李承乾,最后卻選擇造反,想逼迫他提前退位。他的兩個兒子李承乾和李泰明爭暗斗,互相傾軋,最后發(fā)展到兵戎相見。
因為皇位至高無上,皇帝和王爺?shù)拇霾顒e非常大,因此后代爭奪皇位,也算是正常。但讓唐太宗心里覺得很悲哀的是,李承乾和李泰的做法,與他和李建成、李元吉的做法,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仿佛就是他和李建成、李元吉爭斗的時光重現(xiàn)。
這種結(jié)論,對于唐太宗來說是觸目驚心的,同時也是讓他灰心喪氣的。他覺得,自己雖然經(jīng)過了那么多年的勵精圖治,但是依然逃不掉當(dāng)年“殺兄逼父”的懲罰。于是,他想要努力修改史書,把不該留下來的消除掉。
三、年邁造成身體和精神的懈怠。
這其實是所有皇帝存在的問題。
古代皇權(quán)社會,皇帝是終身制。就算他們身體衰敗,精神懈怠,他們依然是皇帝,而且還會更加留戀皇位。
因為身體衰敗,因此就總是極力追求長生不老。因為精神懈怠,之前那種勤政的作風(fēng)就不存在了,而且還會抓緊時間享樂。同時,由于留戀皇位,他們變得疑神疑鬼,擔(dān)心別人會奪去他們的皇位。
唐太宗也是皇帝,雖然他曾經(jīng)是不錯的皇帝。但是,他依然逃脫不了皇帝的這個怪圈,最終就造成了晚年的昏庸。
關(guān)于唐太宗晚年做了哪些事情?唐太宗是怎么變昏庸的?內(nèi)容就是這些了,是否有幫助到你呢,如果覺得還不錯的話,歡迎您繼續(xù)關(guān)注我們,之后我們會一直為大家?guī)砀嘤腥ぞ实臍v史相關(guān)內(nèi)容,不要錯過哦。
唐高宗為什么被人們嚴(yán)重低估?
李治字雉奴,是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在長孫氏所生諸子中排行第三。由于他得了風(fēng)眩病,眼睛無法看東西,就讓替他處理政務(wù)。武則天最后控制了朝廷大權(quán),于是人們對唐高宗的昏庸就堅信不疑了。不過,一些人有不同的看法
李治是唐朝第三代君主,在位33年。由于病弱,655年,在武則天成為皇后之后,他就讓武則天參與朝政,時人稱為二圣。對唐高宗在歷史上的作用,一般認(rèn)為他是個昏庸之主。范文瀾先生說:唐高宗臨朝,臣下來奏事,不會作判斷,要宰相提出意見,才算自己有了主意
他這種昏懦的性格,勢必扶植起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腐朽勢力,引導(dǎo)國家從亂到亡的道路。這樣的說法,把唐高宗這個人徹底否定了
主張高宗昏庸的觀點認(rèn)為唐高宗患風(fēng)眩不能視物,百官奏本常由武后代為參決。自顯慶五年起,政事都委托給武后,權(quán)力和皇帝相等。但武則天不久就作威作福,連唐高宗要辦的事也受她控制,唐高宗十分不滿
麟德元年,武后常讓道士入宮行厭勝之術(shù),被宦官王伏勝上告。高宗大怒,找西臺侍郎上官儀來商量。上官儀說:皇后專恣,海內(nèi)所不允,請廢之。唐高宗就命上官儀起草廢皇后詔書。不料武后安插在唐高宗身邊的耳目隨即將此事報告武后,武后立刻到高宗面前解釋
唐高宗昏庸懦弱,心有不忍,又怕武后發(fā)怒,竟說:我本來沒有廢你的心思,都是上官儀教我的。于是,武后指使許敬宗誣告上官儀、王伏勝和廢太子李忠謀反,都被處死,與上官儀有來往的大批朝官,都遭流放或貶官。從此,每當(dāng)唐高宗上朝,武后都坐在簾后,大小政事都參與裁決,升黜官員或生死大事,都憑武后決定。此后,唐高宗只是名義上的皇帝,直至弘道元年在洛陽宮中病死
與其相反的觀點認(rèn)為,說唐高宗昏庸是缺乏根據(jù)的。說他昏庸,最早見于新唐書。新唐書卷76則天順圣皇后武氏傳說:已得志,即盜威福,施施無憚避,帝也懦昏,舉能鉗勒,使不得專
同書卷105傳也說:帝暗于聽受。同卷褚遂良傳說:帝昏懦,牽于武后。歐陽修說他昏庸的主要論據(jù),認(rèn)為唐高宗為武則天所控制,并按其旨意貶殺了褚遂良和長孫無忌
其實,褚遂良被貶在武則天當(dāng)皇后之前,長孫無忌的被殺,是在武則天當(dāng)上皇后不久的事情。一些專家認(rèn)為,這時的武則天還沒有把皇后的位子坐熱,怎么就能夠盜威福貶殺高宗的顧命大臣?實際上,貶殺褚遂良和長孫無忌的不是別人,恰恰就是唐高宗自己
在立武則天為皇后的過程中,這兩位老臣堅決反對,而一心想立武則天的是唐高宗,因而他是武則天最有力的支持者,很明顯,褚遂良、長孫無忌和唐高宗在立武后問題上產(chǎn)生了較大的矛盾。不僅如此,長孫無忌憑著國舅的地位,專橫跋扈,而褚遂良以顧托之重,也是悖戾犯上
兩人以元老重任自居,一心想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只是想著曾經(jīng)對唐高宗有功,根本沒有把高宗放到皇帝應(yīng)有的崇高地位,而唐高宗此時血氣方剛,對他們的表現(xiàn)早已不滿。當(dāng)許敬宗誣陷兩人時,唐高宗不派人仔細(xì)調(diào)查,立即削去長孫無忌的太尉官職和封地,安置到邊遠的黔州
已死于貶地的褚遂良,也被削去官爵。兩人的兒子都在放逐途中被處死??梢?褚遂良和長孫無忌被殺,是武則天的心愿,但更是高宗的旨意。整個過程中根本不存在唐高宗被武則天控制的問題,唐高宗的昏庸無從談起
一些人認(rèn)為,高宗顯慶以后,唐中央政府與吐蕃、突厥、高麗等或戰(zhàn)或和,以及研討方略、獎懲將士等全系唐高宗決策,對公卿宰臣的任用黜陟也是如此。從唐高宗去世到武則天稱帝,共經(jīng)歷了7年時間,武則天的力量主要是在這個時期集聚起來的,而在此之前,武則天雖然預(yù)問朝政,但權(quán)力有限,不能左右朝政
唐高宗在位的業(yè)績:
唐高宗在位前14年中,他的政績之犖犖大者主要有:
一、他繼續(xù)推行了唐太宗時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各項制度
二、唐高宗在位前期,至少是尚能維持國力于不墜,而統(tǒng)治區(qū)域還稍有擴展
三、唐高宗在位期間社會經(jīng)濟仍在向上發(fā)展。唐高宗政績之所以史書記載較少,也不突出,其原因可能是即位初期元老勛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等權(quán)重,精明而又有才干的武則天為皇后后,又直接參與執(zhí)政
也有人指出,唐高宗根本沒有昏庸之舉。在即位之前,曾參決朝政,頗得唐太宗稱贊。即位之初,也勤于國政,每日臨朝,孜孜不倦。他不僅能夠遵循唐太宗的大政方針,而且也表現(xiàn)出了管理國家的才干。具體表現(xiàn)在他十分重視法制建設(shè)
他令長孫無忌等修成永徽律,還逐條對之進行注釋,寫成唐律疏議30卷頒行天下。他在即位之初,鼓勵臣下進諫,他自己也能很好納諫。他賞罰分明,對貪贓違法者堅決予以打擊,不留一點情面。褚
遂良就是因為低價強買中書省翻譯人員的土地,被左遷為同州刺史。他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討伐西突厥,鞏固了唐王朝在西域的統(tǒng)治。他有過錯,如容忍和支持武則天對王皇后、蕭淑妃的殘酷迫害,在對褚遂良和長孫無忌等人的處理上,也沒有很好地站在公正的立場上,但這并不能說明他是個昏庸之君。用昏庸來解釋武則天參預(yù)朝政的原因,顯然是不妥的
上元二年,高宗風(fēng)眩癥加重,曾想禪位給則天皇后,使攝知國政,正式臨朝稱制。宰相郝處俊進諫說:昔魏文帝著令,雖有幼主,不許皇后臨朝,所以杜禍亂之萌也。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后乎!中書侍郎李義琰也附和郝處俊的意見,高宗無奈作罷
如果說高宗不是昏庸之君,那么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但如果我們說他真是個昏庸國君,那么史書上描述他尊禮大臣,問百姓疾苦,稱為永徽之政,有貞觀遺風(fēng),這又是怎么得來的呢?所謂的唐高宗昏庸,至今仍是一謎,令我們左右為難,無法圓滿解釋
唐玄宗后期昏庸原因如下:
談不上過分昏庸,不如說是一種懶惰。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后,不去享受一下“物華天寶”這個時代是不可能的。,“安史之亂"是一次叛亂,而非人民起義,這點說明國家并未到滅亡邊緣,而且這次事件并非難到不能處理,但是唐玄宗府經(jīng)歷了數(shù)十年的富貴,志向早已消磨殆盡。
面對強大的安軍先是貿(mào)然派兵出擊,后又畏戰(zhàn)棄都西逃,即自大又膽小成了他的真實心理寫照,這與當(dāng)年那個豪氣沖天,志向遠大的三郎成了鮮明對比??隙ú皇且驗闂钣癍h(huán),但沒有她就不會有楊國忠,正所謂美麗不是罪過,只是一個屬于玄宗的開始。
唐玄宗,前明后暗,殊為可惜,正所謂“善始者眾,善終者寡”。開元盛世由他開創(chuàng),安史之亂也由他而起。其實英明如唐太宗,晚年也是逐漸剛自用,走入歧途,如遠征高麗,立李治為太子等等,若不是死的早,結(jié)果很難說?;实鄣臋?quán)力實在太大,賢如太宗,也得依靠魏征等人的不斷勸諫,才能避免犯錯,太宗有罕見的容人之量,知人之明。
后世帝王能如唐太宗者寥寥!唐玄宗天寶之前也算英主,任人唯賢,從諫如流,可惜晚節(jié)不保。人在高位的時候真的很難保持清醒,玄宗的一生經(jīng)歷了前半生的輝煌,也經(jīng)歷了后半生的凄涼。其實對我們普通人也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如果把玄宗人生的前半生和后半生掉個個,那將是完美的,可惜人性的弱點大多數(shù)人都不能避免。
在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的為帝期間,出現(xiàn)了一個很明顯的分水嶺,這就是貞觀十九年的親征高句麗事件。如果說之前的太宗皇帝是精明強干的、英明神武的,那么從高句麗戰(zhàn)場上回來的太宗皇帝就是疲勞多病的、安于享樂的。
人在死亡面前很容易妥協(xié),轉(zhuǎn)而變得易怒、多疑,并且開始享受人生,即便享樂的代價是沉重的。比如說太宗皇帝,他在貞觀末期的驕奢享樂一直成為世人攻擊他的證據(jù),甚至很多人忘記了他所做的那些政績,而津津樂道于他如何如何昏庸,須知昏庸是相對的,太宗皇帝的昏庸只是相對于他為帝前期開創(chuàng)的貞觀之治而言的,實在不應(yīng)該大加苛責(zé)。
武德九年,一場玄武門之變成就了李世民的皇帝夢,在登上皇位的同時,伴隨著李世民的就是永遠的爭議,皇位得來不正這件事是無論如何抹殺不了的,況且李世民還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兄弟。但正因為如此,李世民在為帝期間更加的嚴(yán)格要求自己,希望向世人證明他這個皇帝是最合適的。而李世民也的確做到了,由他和他的團隊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雖然不能稱之為盛世,但是正是因為李世民為后來的大唐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這一點是不可以否認(rèn)的。
這樣一個文治武功的時代,是令后世懷念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李世民善于納諫,這是極為難得的,魏征和王珪這兩個東宮舊臣時刻不忘規(guī)勸李世民,而李世民也愿意納諫,留給了后世一段非常好的佳話。但后期李世民逐漸不再納諫,變得獨斷專行,這一方面是因為李世民對于自己建立的功績開始自信起來,另一方面自然就是李世民為帝日久聽不進去別人的勸諫。
令人耿耿于懷的就是李世民在魏征去世后推到了他的墓碑,起因就是李世民得知魏征生前曾將進諫的時間和內(nèi)容等拿給褚遂良看,目的很可能是為了青史留名,而且魏征推薦的杜正倫和侯君集接連犯下大錯。這讓太宗皇帝覺得自己被魏征蒙蔽了,因此在為魏征親筆題寫墓碑之后又將其推倒,但在后來,李世民發(fā)泄完心中的不滿后還是下令為魏征重修墓碑。
重修墓碑這件事發(fā)生在親征高句麗之后。從貞觀十八年開始,李世民就打定主意要親征高句麗,并在派出李績和張亮的兩路大軍之后,于貞觀十九年的春天帶領(lǐng)十萬大軍親征高句麗。李世民征高句麗這件事被看成是李世民貞觀末期的窮兵黷武,實際上這還真算不上窮兵黷武。李世民在最初繼位之后并沒有開始對外戰(zhàn)爭,而是第一時間改革內(nèi)政,發(fā)展經(jīng)濟,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diào)制,既減輕了農(nóng)民的負(fù)擔(dān),又最大程度發(fā)展了農(nóng)業(yè)。為了先提升國力,李世民甚至忍下了渭水之盟,為的就是在國力充足的條件下對外開戰(zhàn)。
而經(jīng)過幾年的發(fā)展,國力確實大大提升,然后李世民才開始收拾騷擾邊境的小國家。并數(shù)次取得勝利。攻滅高句麗是中原王朝從隋煬帝開始就有的夙愿,但是很不幸的,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并沒有達到預(yù)想的結(jié)果,雖然攻下了十余座城池,但是高句麗并沒有就此滅亡。但李世民的身體卻遭到了致命的打擊。
實際上在回師的路上李世民就病了,從此之后,李世民再也沒有真正好起來,太子李治開始長時間的監(jiān)國。至于病因則是多方面的,但最大的因素就是勞累過度。他20歲隨李淵晉陽起兵,之后的數(shù)年之間一直征戰(zhàn)沙場,天下平定之后就是和太子李建成爭權(quán)并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再之后就是勤勉政事,一直到貞觀十七年李祐、李承乾、李元昌、李泰等等謀反的謀反,謀嫡的謀嫡,給李世民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再加上李唐皇室遺傳的風(fēng)疾,終于在持續(xù)近一年的高句麗戰(zhàn)場上爆發(fā)了出來。
李世民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脅,他開始享樂,比如大興土木,將終南山上的太和宮重修擴建為翠微宮,將仁智宮重修擴建為玉華宮,做為李世民的避暑行宮(李世民一直很怕熱)。兩處宮殿都是富麗堂皇,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更是不可勝計。
李世民的另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開始尋找長生不老藥,而年輕時候的他曾恥笑過秦始皇求長生不老。這很可能就是病魔和死亡帶來的恐懼,讓李世民想抓住一切可能讓他繼續(xù)活下去的可能,為此他寧愿相信曾經(jīng)不肯相信的東西。但他不知道的是,服食長生不老藥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貞觀二十三年的五月,李世民在翠微宮含風(fēng)殿去世,時年52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016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馬超投奔劉備為什么不見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