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里學習歷史時
三國是個爾虞我詐的年代。劉備白帝托孤之時
然而諸葛亮輔佐劉禪
實際就是給干兒子阿斗一個面子
但即使孔明逼劉禪讓位于己
時機不到
,是不可能篡黨奪權的,不知水壺想法對嗎,毀了你們心目中的英雄,只有等噴的份了。然而人心深如海,確實可怕在本文中,我們已經(jīng)詳細闡述了有關諸葛亮如果比劉禪退位的話 諸葛亮能滅曹魏和東吳嗎的全部內(nèi)容
在后期諸葛亮的北伐為什么沒有能夠成功
在劉備活著的時候
諸葛亮被徐庶推薦劉備之后,他必須得先熟悉軍隊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zhàn)百勝。其次他得顧忌朋友的面子,不能剛?cè)ゾ统鲲L頭。我等到徐庶被迫離開之后呢,他才真正的接手指揮戰(zhàn)斗了。赤壁之戰(zhàn)是周瑜和諸葛亮的成名之戰(zhàn),也算是英雄所見略同。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他有兩次最可能成功。但是很遺憾,要成功首先要知道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三大因素。
第一天時
。第一次北伐的時間是在公元227年,由于公元226年,曹丕死曹睿繼位
其次是地利了
,蜀國地勢險要,不需要太多的兵力駐守,諸葛亮每次都出可以抽出更多的兵力用于進攻。其實魏國自從赤壁之戰(zhàn)之后就已經(jīng)退出爭霸的舞臺了,后期多數(shù)的時候都是防守。當時三國的兵力,魏國的總兵力在65萬左右,蜀國總兵力在15萬左右,這個差距還是很大的,劉禪投降的時候蜀國滅亡,成都最低有1萬的兵力。但這位劉禪少主真是人才,有1萬兵力,竟然一點仗都沒有打就投降了
這三國時期啊,蜀國邊上有南蠻
第二次北伐是公元228年12月
,出散關攻陳倉。這次又是沒有什么戰(zhàn)果第三次北伐是公元229年的春天
第四次北伐是公元231年2月,亮復出祁山糧盡退軍時
第五次北伐公元234年
諸葛亮多次在北伐眼看要勝利的關鍵時刻
說起三國
諸葛亮
劉備死后
第一次北伐時期
第二次北伐時期
曹真去世之后
,諸葛亮再次兵出祁山,他不僅深入敵后,收割了敵人的麥田,使得魏軍軍糧短缺,還在鹵城之戰(zhàn)中大敗司馬懿,斬首三千,大挫魏軍。按照這種情況打下去,司馬懿那邊是抵擋不住了,諸葛亮完全可以趁機進攻,徹底擊潰魏軍,但這個時候
原來這次劉禪之所以下旨讓諸葛亮回來,是因為李嚴欺騙劉禪
縱觀諸葛亮的北伐征程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出三路大軍攻伐蜀漢
,鐘會、諸葛緒大軍被姜維死死擋在了劍閣,但鄧艾這一路大軍卻從陰平小道殺入了蜀漢腹地。面對鄧艾大軍,劉禪剛開始還想著抵抗一下,但當諸葛瞻戰(zhàn)死后,劉禪就失去了抵抗意志,盡管成都城池堅固,蜀漢各地還有大量援軍,但劉禪仍然是毫不猶豫選擇了打開城門,投降魏國,最終蜀漢滅亡,出乎眾人意料。
不過當蜀漢投降的消息傳到姜維這里后,姜維還一心想著復國
,他先是假裝投降鐘會,然后利用鐘會和魏軍眾將的矛盾,挑起他們的內(nèi)部爭斗,然后借此誅殺鐘會及魏軍諸將,重新起兵,光復蜀漢。不過姜維的計劃最終還是失敗了,而在他臨死之前,喊出了這么一句話。原文:維仰天大叫曰:“吾計不成
,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姜維臨死前所說的“吾計不成
,乃天命也!”這句話,實際上是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
姜維這句話實際上也是對諸葛亮為何屢戰(zhàn)屢敗的最好解釋
。首先蜀漢的國力確實比不上魏國,而且魏國精兵猛將并不少,甚至比蜀漢還多,所以說蜀漢是很難打贏魏國的。其次劉禪這個皇帝做得也非常不合格,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擊敗魏軍了,結(jié)果劉禪卻接受讒言,命諸葛亮回師,功虧一簣,諸葛亮之所以戰(zhàn)敗,劉禪要負不小的責任!結(jié)語
姜維臨死前的一句話,其實就是說的他計謀之所以不能成功
,蜀漢之所以亡國,其實就是因為魏蜀兩國實力不對等,且皇帝劉禪不作為。而這也正是諸葛亮多次北伐失敗的原因,如果蜀漢實力和魏國差距不大,諸葛亮必定能打出更好的戰(zhàn)績,如果沒有劉禪在背后掣肘(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的著名賢相之一
如果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要看看如何理解“專權”
諸葛亮在世期間,三國君民只知道有諸葛亮而不知道有蜀后主
。諸葛亮在蜀漢及其他兩國都有極高的威望
根據(jù)漢朝祖制非劉氏不得稱王
諸葛亮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可以理解為
其實我覺得諸葛亮北伐成功之后
亂世之中
諸葛亮生前一直想為蜀漢提拔人才
諸葛亮除了沒有私下里扶植諸葛家族勢力之外
,也沒有私底下扶植自己的勢力。魏延、楊儀、姜維、費祎、蔣琬、董允等人都是諸葛亮的忠實粉絲,但是他們卻不是諸葛亮的私人勢力,他們都是蜀漢的大臣,他們效忠的也都是蜀漢政權。諸葛亮選拔人才的時候,也都是以北伐大業(yè)和興復漢室為指導思想。諸葛亮沒有自己的私臣,私臣又怎么能成為諸葛亮專權的工具呢。諸葛亮死后劉禪能夠快速掌握政權,主要原因在于諸葛亮沒有扶植自己的私人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