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蒙汗藥是怎么制成的呢?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一般來說,蒙汗藥就是一種迷藥,成分可能不一,但是主要成分應該就是具有麻醉作用的植物浸液,比如曼陀羅花,就是最常見的一種,麻醉效果好而且在世界各地都有、方便取得。
曼陀羅花中的化學成分主要有東莨菪堿,莨菪堿,還有有阿托品,曼陀羅素等。許多人看到這些化學成分第一時間肯定對它們的概念是模糊的。
東莨菪堿是一種生物堿,它對大腦皮質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生物上可用于阻斷副交感神經,也可用作中樞神經系統(tǒng)抑制劑。莨菪堿是副交感神經抑制劑,阿托品也是一種抑制劑。
總得來說,這三種化學成分都對神經系統(tǒng)有抑制作用。
曼陀羅花中含有的這三種成分,使得曼陀羅花自身就具有極強的麻醉作用,使肌肉松弛,所以吃了蒙汗藥的人會渾身無力,而且還會使汗腺分泌受到抑制,所以古人就叫“蒙汗藥”。
曼陀羅和尋常的花朵不一樣,越到秋天越涼爽,反而開的花朵越多,早晨開花,晚上就可以采摘了,為了防止花瓣腐爛,采摘以后,要把曼陀羅的花晾干,然后再保管。
古人制作蒙汗藥也是特別簡單,只需要將曼陀羅晾干的花磨成粉末,就可以了。
而且神醫(yī)華佗曾經用曼陀羅用作麻醉劑,可以看出,曼陀羅只是暫時抑制人的神經,所以等到藥性散了,自然就解了。
蒙汗藥到底是誰發(fā)明的,在什么時候發(fā)明的,書中沒有記載,但是古書中關于蒙汗藥的記載還是頗多的。
明代魏浚在《嶺南瑣記》中記載了,用風茄的粉末放在酒中,喝了酒,就會馬上睡著了。同樣的,書中所提到的風茄,和曼陀羅花屬于同一個茄種,兩者成分相近,都有麻醉神經的功效。
有人說風茄和曼陀羅花根本就是同一種植物,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曼陀羅花屬于曼陀羅屬,一般說的風茄是曼德拉草,不是同一個植物,但屬于一個種,根據生物學上對于種屬關系的分類,我們可以判斷這兩種植物的親疏遠近關系。
但是無論是野生的曼陀羅,還是家養(yǎng)的曼陀羅,都是有毒的,如果在現代不小心中毒了,還是最好去找醫(yī)生看看。
黑店那么多,該怎么躲過蒙汗藥的傷害呢?
蒙汗藥這個詞語在許多影視劇和小說中都會頻繁的出現,如果有人吃了蒙汗藥,就會昏睡過去,甚至趁此機會將他們殺了也不會有知覺。
在《七俠五義》中,提到了徐慶用蒙汗藥迷倒了人,盜取了黃金,也許大家對《七俠五義》沒有多少了解,但是《水滸傳》大家應該是相當了解的。
在《水滸傳》中,擁有大量蒙汗藥元素,比如十字坡開黑店的孫二娘,沒啥本事,全憑蒙汗藥“麻翻”住店的人后,做人肉包子賣。
在智取生辰綱時,吳用和晁蓋等八人將蒙汗藥放在酒桶里,雖然楊志只喝了半瓢,還是渾身癱軟,動彈不得,書中寫到他們晌午喝下,直到二更天才醒,也就是現在的十多個小時,可見蒙汗藥的作用是很強的。
由于古代交通不發(fā)達,往往很長一段距離才能看到人家,這就導致黑店特別多,尤其是亂世之時,政府管控能力下降,各種牛鬼神蛇就會出來禍害人。
除了上文說的十字坡的孫二娘,大概在水滸里面的每一個黑店,都是采用蒙汗藥將人麻翻,然后在殺人越貨,蒙汗藥可以說是必備的良方。
想要不中招,只能是多行走江湖,多一些閱歷,武松被發(fā)配的時候路過十字坡,就識破了孫二娘的詭計,武松為何能夠識破呢?
根據清代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中記載:“用風茄為末,投酒中,飲之,即睡去,須酒氣盡以寤。”
蒙汗藥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到酒里面,然而由于不能完全融化,因此會有懸浮的東西,酒看起來就顯得黃了,我們知道武松是一個極度嗜酒的人,喝酒比喝水都多,所以,他自然輕而易舉的就發(fā)現了其中的問題。
關于中了蒙汗藥如何解,這也是一個麻煩的問題,在水滸中,一般都是用冷水往臉上一潑就見效了,《廣西志》里也記載:“曼陀羅人食之則顛悶、軟弱,急用水噴面,乃解。”
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還是值得懷疑的,如果說蒙汗藥里面真的是有麻醉劑成分,想要用冷水直接沖醒,也不是很容易。
程衡在《水滸注略》中介紹到,用濃甘草汁可以解蒙汗藥,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說到了:甘草可以解百毒,具體效用如何,咱就不知道了,畢竟咱也沒吃過蒙汗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02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