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我國幾千年歷史長河里,吃這一塊一直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由于生產(chǎn)力水平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條件的限制,古人的伙食和現(xiàn)在自然沒法比。如今我們頓頓有魚有肉,柴米油鹽一應俱全,那么,我國古人那會吃的又是什么呢?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一天吃幾頓
首先我們來看看古人一天吃幾頓。
如今,一日三餐成了國人吃飯的基本,但對于古人而言,并沒有一日三餐這么一說。在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由于農(nóng)業(yè)不發(fā)達,糧食生產(chǎn)的數(shù)量也不盡人意,這個一日兩頓還得看人來。收成不好的時候,縮減成一日一頓或者幾日一頓,也是不無可能。
不過,到了宋代后,由于經(jīng)濟開始繁榮,農(nóng)業(yè)得到大幅度提升,開始出現(xiàn)了夜市,因此一日兩餐才變成了一日三餐。但這也僅只對富人有效,窮人仍還是一日兩餐。
家庭餐
吃什么
古代窮人一般吃些什么呢?想想也不可能好到哪去。而且,隨著朝代的不同,窮人飯碗里的食物也是不固定的。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呢?主要在于如今我們看到的諸多農(nóng)作物,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不同朝代從異域傳過來的。
譬如在西周時期,那會不但沒有水稻,連小麥都不普及。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主食這塊吃的都是粟米,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小米。如今一般用來早上煮粥喝,而在當時,卻是一日兩餐的主食。而窮人和富人的差別在于,窮人或許只有粟米可以吃,但富人還能多幾個肉菜。
粟米
周朝結束后,小麥開始在中國普及,情況才慢慢好轉了一點。這個時候,饅頭就開始出現(xiàn)了,不過,饅頭需要大量的面粉才能蒸出來,當時也只是富人的食物。而窮人吃什么呢?還是以燒餅為主。而這種吃法,是漢代班超從西域那邊學過來的,并不是我國窮人的自創(chuàng)。
同時,還有一種起源于我國本土的糧食作物也是窮人的心頭好,就是大家熟知的大豆,古人稱之為“菽”(shu)。這是最常見的食材之一,隨手就能種,且生命力極強,但是不怎么飽腹,也是古代窮人常見的食物之一。
黃豆
吃肉嗎
關于肉食這塊,普通老百姓平常也就過年才能吃上一頓豬肉,窮人基本上就不要想了。有意思的是,古代權貴階層基本都不吃豬肉,在他們看來,吃豬肉是一件很跌份的事。一般吃的是牛羊肉,由于牛還有犁地的功能,除了等它自然老死外,絕不會主動屠宰。因此,牛肉比較稀少,吃的多的還是羊肉。
直到宋朝,蘇軾發(fā)明了東坡肉,將豬肉帶入了權貴階層,豬肉這才從窮人的餐桌跑到了富人桌上。但不管是哪種肉,味道都不可能好到哪去,在油鹽醬醋這些調味品稀缺的古代,大部分肉都有股腥膻味,口感并不怎么好。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時傳入中國的紅薯,對我國窮人的伙食帶來了革命性改變。
紅薯原產(chǎn)自南美地區(qū),后被外出的商人帶到了中國。其具有極高的飽腹能力和糖分,加上耕種周期短,對環(huán)境有著極強的適應性,很快席卷全國,成了窮人最喜歡的食物。也是因為紅薯傳入,從根源上緩解了“食”的問題,明清兩個朝代我國的人口數(shù)量也迎來井噴。
當然,還有野菜糟糠這類劣質糧食也是窮人的食物,直到近代都還有窮人在吃,經(jīng)歷過那段歲月的國人也比較熟悉。
紅薯
由此可見,古代窮人吃的可謂是一言難盡。沒有油鹽,基本上都還是一些相當樸素的粗糧。如今看起來是相當綠色健康,但一直堅持吃這些的話,吃飽吃不飽另說,還容易造成營養(yǎng)不良。難以想象古人是怎么活下來的,要是我們穿越回去,估計一日三餐都堅持不下來。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一個人如果想要生存下去的話,最基本的就是要吃飽飯,自古以來,糧食穩(wěn)保永遠都是百姓最關注的問題,民以食為天,一個朝代如果想要繁榮穩(wěn)定的發(fā)展的話,就需要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也許這個問題放大現(xiàn)在并不大,因為我們已經(jīng)很少有人吃不飽飯了,日常生活也越來越好,甚至頓頓都能吃上肉,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大多數(shù)平民百姓是吃不飽飯的,特別是一些饑荒年代,很多的百姓都活活餓死。也許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惑,古代的窮人都吃什么飯呢?我們如今都是一日三餐按時按點的吃,甚至很多人為了減肥故意節(jié)食,晚上會不吃飯,但是如今的日常習慣就是一日三餐,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卻不是如此,一天只吃兩頓飯,以此來維持生存,只要不至于餓死就可以了。
而且有的窮人一天也只能吃上一頓飯,甚至還吃不飽,但是富人的生活卻奢侈不已,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在吃的方面就將等級差異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古代的王公貴族在吃飯方面都是非常奢侈的,比如說古代皇帝,吃的可都是山珍海味,不管是質量還是數(shù)量都是非常豐盛的,但是對于普通的貧苦百姓來說,能夠吃上白米飯已經(jīng)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了。一日三餐這樣的習俗,是從宋代夜市出現(xiàn)后逐漸形成的,但這也只是那些有錢的人才能夠吃得起的,貧窮的百姓是吃不起三頓飯的,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的窮人是吃什么東西呢?我們吃的最主要的糧食就是五谷,分別是稻、黍、稷、麥、豆,但在周朝之前是沒有小麥的。
古代人能夠吃的食物種類還是比較少的,主要是吃粟米,也就是如今人們所說的小米,如今我們主要用小米來熬粥,但是這放在古代的時候卻是主食,周朝后出現(xiàn)了小麥,從而出現(xiàn)了饅頭,慢慢的小麥成為了主要的糧食,但是在古代的時候,也只有那些有錢人才能夠吃得起,有了主食還是需要菜的,但是在元代之前,大多數(shù)情況都是吃野菜的。到了明朝的時候,紅薯傳入了中國,成了大部分窮人喜歡的食物,不但味道香甜,還有很強的飽腹感,窮人的飲食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百姓們在吃飯方面變得好了起來,紅薯也成為了主食之一。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些食物都是比較普通的,但是確實古代窮人最主要的食物,如果現(xiàn)在我們每天都吃小米野菜的話,相信一天都堅持不了,能夠堅持下來的也寥寥無幾。
也許有人會為古代的人就不會吃肉嗎?其實古代的窮人是吃不起肉的,也許一年都吃不上一口肉,但是肉放到現(xiàn)在確實非常普遍的一種食物了,最主要吃的是豬肉,而在古代的時候,有錢的貴族是不會吃豬肉的,覺得吃豬肉很沒面子,古代人大多都是吃牛羊肉,但是古代是農(nóng)耕經(jīng)濟,牛是非常重要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力,是不允許私自宰殺的,只有牛死后才能吃牛肉,所以牛肉也是非常稀少的,大多數(shù)吃的還是羊肉。在古代也只有那些有錢的貴族才能吃得起肉,而且吃肉的味道甚至非常差,畢竟古代的飲食結構還是非常簡單的,而且調料也沒有現(xiàn)在的豐富。對于大部分窮人來說,能夠吃飽飯就是他們最大的追求了,只要可以填飽肚子就可以了,至于吃的是什么東西,好不好吃,他們并沒有太高的要求。
如今我們的飲食結構越來越完善,好吃的東西層出不窮,調味品也非常的豐富,但是古代的時候卻沒有這么多的講究,人們覺得只要能夠填飽肚子就可以了,而且對于大部分食物,只要能吃,只要熟了就可以。古代窮人吃的東西是非常簡樸的,能吃就行,只要讓他們能夠生存下去就可以,但是對于古代人吃的東西,如果放到現(xiàn)在的話,相信很多人一天都堅持不下來,如今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豐盛的一日三餐,除了為了不餓肚子,也是為了滿足味覺上的享受,但是古代人卻沒這么多要求,只要能夠讓他們吃飽就可以了。
古代人一天只吃兩頓,分別是早上一餐,晚上或下午一餐,中午是不吃飯的。現(xiàn)代人與古人之間有很大的差別,不管是生活習慣還是娛樂方式,就連最平常的吃飯都是不一樣的?,F(xiàn)代人如果是回到了古代生活肯定是哪里都不適應。我覺得有意思的生活習慣,就是古人每天只吃兩餐。
1.一天吃兩餐的傳統(tǒng)。一天吃兩餐的習慣是從商朝開始的。那時的人,每天只能吃兩頓。不管是平民還是諸侯、君王。每天兩頓是大家的共識。對于一些貧苦人家來說,有的時候一天不一定有兩頓,就算有兩頓也不一定能吃飽。而對于高高在上的君王來說,即便一天只有兩頓,他們餓了還是能吃很多其他的美味佳肴。一天兩餐雖然是傳統(tǒng),還是會因為人們的家境情況有所不同。
2.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而這種兩餐的傳統(tǒng),很可能是因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古代人沒有熬夜的說法。因為他們使用的是蠟燭、油燈,天黑了不能出門干活。工作的時間就只有天亮的那段時間。一般來說早餐的時間是在7點到9點或者是9點到11點,另一餐則是在下午3點到5點之間。
那么古人很可能是天一亮就起床就吃早餐,然后便出門干活;或者是天一亮就干一段時間的活,之后吃早餐再接著干活,而下午那餐很可能是在這一天的活動結束后才吃飯。而這樣的生活方式完全以太陽的起落為標準。
3.近代才出現(xiàn)的三餐的概念。三餐這個概念最早是在唐朝中后期出現(xiàn)的。因為當時的唐朝有許多的外國人來往,外國人來得多了。一些城市中居住的人,也接觸到了外國人的習慣,比如一日三餐。不過這種習慣只在城市居住的一部分人中流行,大部分人還是堅持著一日兩餐的習慣。后來北宋似乎也延續(xù)了這樣的習慣,三餐的概念更加流行,不過對象都是那些有錢的人家。
到了清朝時期,皇宮中的人就是一天吃三餐的,但是平民還是以一日兩餐為主。直到近代西方文化的傳入,這種一日三餐的說法逐漸流行,很多平民都接受了這樣的三餐安排。到了現(xiàn)代,三餐只不過是很平常的事情。
總的來說,古人每天只吃兩餐,很可能是在農(nóng)活開始前和農(nóng)活結束后的這兩個時間段里吃飯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04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