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為什么皇帝總是斗不過太后?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讀中國歷史,尤其是“帝王將相的家譜”,我們總會有這樣一種印象,皇帝的位置不好坐,每時每刻都有人惦記著你的龍椅。作為一國之君主,稍有不慎,就會變成他人掌中之傀儡。這個“他人”就很多了,包括宦官、權臣,乃至于后宮。
但是話也說回來了,無論宦官和權臣有多大能耐,只要皇帝本人不是酒囊飯袋,就總有辦法將其各個擊破,比如年輕的康熙皇帝打倒了權傾天下的鰲拜。因為在古代,由君臣大義所限定的一整套政治文化秩序中,宦官與權臣試圖控制皇帝本人的行為,本就名不正言不順,所以皇帝如果措置得當,還是可以保住皇帝的寶座與尊嚴。
但是,有一種勢力對于皇帝的影響,是任何皇帝都難以克服的,這就是皇帝的母親。當然,有時候也不一定是生母,比如慈禧太后就是光緒皇帝的大姨。為了方便,我們將她們統(tǒng)稱為太后。
01 皇帝背后的隱形君主
太后成為皇帝背后的隱形君主,翻開史書,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先看漢朝,漢高帝劉邦死后,年輕的惠帝暗弱,朝政的核心權力很快為呂后所把持,劉氏子弟雖然在地方當藩王,又有軍隊,但也不敢輕舉妄動。至于朝廷中的開國元老蕭何、曹參、陳平等,更是緘默不語,偶爾老將王陵出來發(fā)幾句牢騷,也被呂后借助皇帝的命令所奪權罷官。
至于惠帝本人,更因親眼目睹呂后迫害情敵戚夫人與其子的殘忍舉措戰(zhàn)戰(zhàn)兢兢,惶惶不可終日,呂后,也因此成為了繼劉邦之后在朝堂上說一不二的隱形君主。
呂后干政以后,在北魏又出現(xiàn)了一個馮太后攝政。馮太后本為北燕貴族之后,是拓跋氏的階下囚,戰(zhàn)利品。因為出身卑賤,導致其始終有著嚴重的不安全感,當她成功問鼎權力巔峰之后,她便把獻文帝、孝文帝等玩弄于鼓掌之中。縱使孝文帝有勇有謀,也不得不等到她死后,才敢無所顧忌的處理國家大事。
唐代,武則天在自己的丈夫唐高宗駕崩后,臨朝稱制,先后控制著唐中宗、唐睿宗兩個皇帝。后來她覺得僅僅是控制自己的皇帝兒子太不過癮了,于是她干脆把自己的兒子廢了,自己當上了皇帝。當然,她也做過一些形象工程,顯得自己對權力沒有什么欲望。
668年正月,武則天下詔還政于李旦,李旦知道自己的母親是什么樣的人,她的讓位沒有誠意可言。于是李旦“奉表固讓”,武則天仍臨朝稱制。
告別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我們再來看看被后世人譽為“君主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黃金時代——宋朝,竟然也出現(xiàn)了太后臨朝稱制的現(xiàn)象。宋神宗死后,高太后趁哲宗年幼,得以掌握權柄,并將反對變法的司馬光一干人召回主政。隨著哲宗的長大, 他也和父親一樣,對保守勢力生出不滿,可是礙于高太后顏面,哲宗也未敢改弦易轍。所以太后在宋代政治中的地位,同樣是難以撼動的,就算是皇帝本人也不行。
清代的慈禧太后,同武則天稱帝一樣,都是為世人所熟知的太后干政并達到權力頂峰的重要時期。她先是把控朝政,讓自己的兒子同治皇帝始終處于壓抑的狀態(tài)。當同治皇帝得病去世之后,她又違反祖制,堅持從同治皇帝的同輩中選人當新皇帝。
因為當太皇太后,跟皇帝之間差了兩個輩分,不方便垂簾聽政。如果繼續(xù)當太后,就可以繼續(xù)控制新皇帝。在她的如意算盤之下,她選了自己妹妹的兒子,即后來的光緒皇帝作為同治皇帝的接班人。
▲影視劇作中的西太后
光緒皇帝剛入宮時,還是個吃奶的嬰兒。因此慈禧太后可以名正言順的“幫助”他把控朝政,君臨天下。然而,當光緒皇帝成年后,慈禧太后迫于朝野上下要求她歸政的壓力,只得暫時去頤和園住,把國家大權交還給光緒皇帝。當然,這種歸政只是形象工程,事實上,她的眼睛無時無刻不在盯著紫禁城里發(fā)生的一切,隨時準備打壓氣血方剛的皇帝。
甲午戰(zhàn)爭中國慘敗,光緒帝任用康有為等維新派實施變法。為此,他果斷撤掉了禮部四堂官之職,還把李鴻章驅逐出總理衙門。結果,光緒初嘗到運用權力的快樂,就迅速被西太后的戊戌政變拉回到了現(xiàn)實當中。
日后,光緒被囚禁于瀛臺,連心愛的女人珍妃都被慈禧暗中派人推入井中殺死,做皇帝做到這份上,也是窩囊極了。而太后在對皇帝斗爭中的絕對優(yōu)勢這一規(guī)律,也得到了反復應驗。
02 太后占領倫理道德制高點
說了這么多,咱們就得總結一下了,為什么皇帝永遠斗不過太后呢?或者說,即便能斗過,也得等到太后駕鶴西去才能勉強重塑皇帝權威。而且就算是太后肉體隕滅,皇帝的決策也未能偏離太后干政時代所確定的發(fā)展軌道,例如北魏馮太后與孝文帝一以貫之的漢化改革。我們不禁要追問,導致這種皇權不振的原因何在?
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太后再心狠手辣,獨斷專行,可除了武則天外,呂后、馮太后、西太后等始終未直接走到宮廷政治的前臺,而是始終躲在權力斗爭的幕布之后,對皇帝進行遙控。這實際上就維持了一種太后與皇帝乃至于朝官之間的平衡。通俗的講,皇家的顏面至少是保住了。
不過,要是有人攻擊太后干政該怎么辦呢?這是否會撼動太后的地位,乃至于改變皇帝與太后之間的力量對比。答案是否定的。這里我們需要明確,太后能夠干預政治運行,其所依賴的,正是身為皇帝母親的角色,而不是女性的角色。
母親的角色,屬于一種道德倫理上的制高點,而掌握了這樣一個制高點,便使得其對政事的參與顯得名正言順?!罢Φ卫?,我兒子當皇帝年幼,缺乏經驗,老身幫助他來管理國家不行嗎?”。
按照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說,中國古代的皇帝“實際上已經不是國事的處置者,而是處置國事的一個權威性的象征。他應該做到寓至善于無形。如果他能夠保持感情與個性的真空,經常演習各種禮儀,以增強抽象的倫理觀念,他就和上述要求恰相符合?!?/p>
古人以孝道治天下,皇帝不得不為天下臣民做出表率,只有這樣,全國的風俗才能更加醇厚,才能彌補帝國在國家治理中技術上的不足。
因此,皇帝對于太后的專橫霸道,自己很難做出反抗。即使反抗成功,自己也會失去道德上的合法性。而臣子們也在這種倫理道德的壓力下,僅能贊頌專權的太后“母儀天下”,而不敢說三道四。更何況他們自己也常常面臨孝道方面的壓力,比如萬歷首輔張居正,他就曾被其他文官彈劾,說他沒有盡守孝道,因此他不配做首輔。
近幾年來,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太后干政能夠成功,與其所處文化環(huán)境中男尊女卑意識的淡漠有關。例如唐王朝的締造者關隴集團深受鮮卑文化影響,對中原地區(qū)的倫理綱常并不看重,即使是在玄宗時期,依然會出現(xiàn)皇帝將兒媳婦立為皇后的駭人聽聞的事情。武則天一介女流干政,似乎也并不稀奇。
但是筆者不認同這種說法,因為文化背景與實際的政治斗爭之間,并無必然直接聯(lián)系。否則,為什么唐代,甚至是整個古代社會僅有武則天一個女皇帝,而試圖效法前者的韋后與太平公主等卻難以被文官集團所接納,最終統(tǒng)統(tǒng)敗在唐玄宗李隆基之下呢?
因此,武則天等能夠在權力斗爭中壓倒皇帝,乃至于吞噬前者的政治生存空間,其決定性因素,應該是她的太后身份與豐富的政治經驗,而非性別那么簡單。
03 太后政治才能異于常人
太后能夠在權力博弈中保持對皇帝的優(yōu)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太后本人政治經驗豐富,你看呂后干政時期,整情敵戚夫人的手段是殘忍了些,但她能夠控制理智,不把這樣一種感性帶進國家政治中來,反而始終不渝地遵循老皇帝定下的無為而治治國方針。
面對匈奴單于露骨的羞辱,呂后雖然惱怒異常,但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從客觀實力對比出發(fā),去韜光養(yǎng)晦,而不輕易啟戰(zhàn)端。因此,在呂后干政的時代,西漢王朝經濟發(fā)展迅速,雖然匈奴擾邊之事仍有發(fā)生,但社會整體發(fā)展勢頭卻是蒸蒸日上的,這也為后來的文景之治與武帝時期開疆拓土的事業(yè),開了一個好頭。
至于素來被后人妖魔化的慈禧太后,其政治能力,更是不可低估。慈禧干政時期先后提拔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名臣理政,并給予了他們極大的處置自由。一大批洋務企業(yè)與新式軍隊建立起來,締造出中興的氣象。
庚子國變后,西太后吸取教訓,支持地方督撫開展新政,派留學生、廢科舉、裁撤冗余機構人員等措施,都是維新黨人當年想做卻無法做到的。所以對待慈禧,不僅應該看到他的保守性一面,更應看到她懂得審時度勢進行改革與知人善任的一面。這種政治素養(yǎng),正是他能夠壓制光緒,也攝政四十余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04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