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銅雀臺和二喬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唐朝的詩人杜牧老先生在黃州任刺史的時候,跑到三國赤壁之戰(zhàn)的古戰(zhàn)場上憑吊,寫下了一首詩《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故此,以文學的筆法,坐實了曹操建銅雀臺的目的,是色心作怪,為了虜來二喬囚禁在銅雀臺里,尋歡作樂。
就連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也杜撰了諸葛亮以銅雀臺鎖二喬來激怒周瑜的故事。諸葛亮歪曲了曹植的《銅雀臺賦》,將“連二橋于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备某闪恕皵埗逃跂|南兮,樂朝夕之與共?!弊罱K激怒了周瑜,達到了聯(lián)吳抗曹的目的。
其實,詩人與小說家都違背了歷史的真實。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而銅雀臺則建在赤壁之戰(zhàn)之后的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由此可見,曹操發(fā)動赤壁之戰(zhàn)的時候,銅雀臺并沒有建造,就算歷史改寫,曹操贏得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就算曹操俘虜了二喬,又怎么可能出現(xiàn)“銅雀春深鎖二喬”的結(jié)果?
當然,杜牧不可能不知道歷史,也并非故意歪曲史實,這就是歷史與文學的區(qū)別。他寫的是詩,借詩歌抒發(fā)心中的情感,所以不必要對歷史的細節(jié)考慮過多,也不需要拘泥于史實。有感于歷史卻不受史實的束縛,不被歷史的細節(jié)限制了想象力,這就是文學的特征。羅貫中也是基于文學的需要,來對史實進行演繹的。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第三十四回,介紹銅雀臺出世的時候,寫道:“卻說曹操於金光處,掘出一銅雀,問荀攸曰:‘此何兆也?’攸曰:‘昔舜母夢玉雀入懷而生舜。今得銅雀,亦吉祥之兆也'。操大喜,遂命作高臺以慶之。乃即日破土斷木,燒瓦磨磚,筑銅雀臺于漳河之上”。這種說法毫無根據(jù),是羅貫中虛擬出來的情節(jié),只能說明羅貫中也不知道銅雀臺名字的出處,采用了文學的手法進行了塑造。
銅雀臺位于河北臨漳縣境內(nèi),距縣城18公里。銅雀臺初建于建安十五年,亦即公元210年,后趙、東魏、北齊的時代,屢有擴建。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曹操在銅雀臺南建造了一座金虎臺,后來改名金鳳臺。第二年,又在銅雀臺北面建造了一座冰井臺,合稱三臺。三臺之間用閣道式浮橋相連,其中銅雀臺最為壯觀,臺上樓宇連闕,飛閣重檐,雕梁畫棟,氣勢恢宏。據(jù)史書記載,銅雀臺最鼎盛時臺高十丈,臺上又建五層樓,離地一共27丈。按漢制一尺合市尺七寸算,也高達63米。
銅雀臺也是建安文學的發(fā)源地,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劉幀等,經(jīng)常聚集在銅雀臺上宴會,吟詩作賦,直抒胸襟。曹操曾經(jīng)在銅雀臺上接見并宴請才女蔡文姬,蔡文姬就是在銅雀臺演唱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曹操還曾經(jīng)在銅雀臺接待過王修。
自古以來文史不分家,文學是一只眼睛,歷史是一只眼睛,我們就是用這兩只眼睛來了解浩瀚的中華文明。不能因為文學里存在與史實不符的細節(jié),就否定了文學的價值所在,但是也不能因為文學里的精彩描述,從而忽視歷史的真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103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