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秦惠文王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眾所周知,秦朝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大一統(tǒng)封建王朝,它的前身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國秦國。最初,秦國不過是西北邊陲的一個小國,但經(jīng)過許多代人的勵精圖治,秦國在進入戰(zhàn)國時期后與東方的六個國家并稱為"戰(zhàn)國七雄"。
后來,經(jīng)過秦孝公與商鞅的改革,秦國國力大增,成為了戰(zhàn)國七雄當中最為強大的國家。
秦孝公去世后,商鞅也因為與舊貴族的仇怨以及在秦人當中過高的聲望而遭到了誅殺。
盡管商鞅去世,他所制定的秦法卻依然得到了很好的實施,秦國也按照著他生前的規(guī)劃不斷發(fā)展。
有人說,秦國其實早在始皇之前百年就本該統(tǒng)一天下了,無奈的是,當時的君主卻身患隱疾,在本該大展身手的壯年吐血而亡,這位君主就是秦惠文王。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秦惠文王生于櫟陽,也就是今天陜西西安的閻良區(qū)一帶的王宮內(nèi),作為秦孝公的長子,他從小就被作為下一任國君而培養(yǎng)。
十九歲那年,惠文王在父親去世后正式繼位,他雖然因顧忌商鞅的名望將其殺死,但卻沒有廢除新法,就這樣,惠文王不但鞏固了權(quán)勢,還沒有影響秦國的正常發(fā)展。
秦國與魏國積怨已久,在秦孝公時代,二者就經(jīng)常爆發(fā)沖突,如今惠文王繼位,也延續(xù)了這一傳統(tǒng)。秦惠王八年(前330),秦軍在公孫衍的率領(lǐng)下大破魏軍,盡取了河西之地。
第二年,秦軍再度出征,又連取魏國河東四地。到了第三年,魏國迫于秦國威勢足足割讓了上郡十五縣給秦,這樣,秦國就有了東出的重要前沿陣地。
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8),當年率秦破魏的公孫衍已經(jīng)成為了魏國的相國,在他的游說下,魏、趙、韓、燕、楚五國聯(lián)合攻打秦國,雙方對峙于函谷關(guān),史稱"函谷關(guān)之戰(zhàn)"。當時的秦國雖然已經(jīng)是國富兵強,但同時面對東方五國看上去還是難以占據(jù)優(yōu)勢,但秦軍卻在樗里疾的帶領(lǐng)下大破聯(lián)軍,取得了斬首八萬的好成績,聯(lián)軍各自撤退。
隨后,惠文王采用司馬錯的建議,南下消滅了蜀國,又派出張儀離間齊、楚,踐行"遠交近攻"的戰(zhàn)略方針。張儀設計讓楚國與齊國斷絕盟友關(guān)系,隨后秦國與齊國結(jié)為聯(lián)盟,孤立了楚。被張儀誆騙的楚王怒而發(fā)兵攻秦,卻正中秦國下懷,秦軍在丹陽取得大勝,楚國反而失去了漢中之地。奪取漢中后,秦國虎踞關(guān)中、漢中、巴蜀之地,徹底奠定了霸主的地位。
戲耍楚國后,張儀又靠著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楚、韓、齊、趙、燕背棄合縱,選擇與秦國停戰(zhàn)。東方六國安分后,秦惠文王又將目光放到了秦國的北方,那里有著游牧民族建立的義渠國。
長久以來,義渠國都與秦紛爭不斷,而如今秦國強大,很輕易就擊敗了義渠,逼其首領(lǐng)俯首稱臣。秦國不但奪取了大片優(yōu)良牧場,還在那里設置縣來加強管理,對義渠的用兵換來了對秦國騎兵部隊的極大補強。
可惜的是,就在秦國逐漸成為最強霸主,擁有了和六國一較高下,甚至逐步將其消滅的實力時,惠文王卻逐漸染上了惡疾。一種說法認為,是常年的操勞導致他心力交瘁,也有人說,是感情上的私人問題導致了惠文王心病發(fā)作。我們不去計較這些,總之是,在統(tǒng)治秦國十四個春秋后,四十六歲正值壯年,本該大展宏圖的惠文王與世長辭。
秦惠文王去世后,先是其子贏蕩繼位,也就是秦武王。秦武王喜愛舉重無心政事,在位時間又短,因此沒能留下什么成績,在因舉重傷到大腿而死后,其弟嬴稷繼位,也就是秦昭襄王。昭襄王在位期間任用白起、范雎,進一步奠定了秦國的霸權(quán),但因為當時六國已經(jīng)重新聯(lián)合,秦國雖然勝多負少,卻始終無法真正做到東出與六國爭天下。
綜合來看,秦惠文王時期的六國被張儀游說而各自為戰(zhàn),不像昭襄王時期那么團結(jié),比較而言更容易被擊敗,所以說惠文王想要統(tǒng)一,難度或許是小于昭襄王的。
當然,惠文王時秦國剛進行變法不久,國力的提升還沒有取得太大成效,想要一舉消滅六國并非易事,但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比惠文王足足多了四十多年。
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再給惠文王三十年,以他的雄才大略,天下未必不會被秦所統(tǒng)一。
鄙人認為沒有誰,秦國也能一統(tǒng)天下,而具體來說:
1、六世余烈,多年奮斗
秦國的崛起是好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秦朝能夠統(tǒng)一全國,也是奮六世余烈 的結(jié)果。所以從這里就可以知道,始皇一統(tǒng)六國,靠不是一個人,而是好幾代人的共同的努力的結(jié)果,因為沒有當年秦穆公的東進的示范,秦人不會勵志效法先賢;沒有秦孝公和商鞅的跨時代的改革,秦國不會走上發(fā)展快車道,壓在河西的魏國軍事壓力不會從此消失;還沒有,秦惠文王的兼并巴蜀,南下商於,秦國西側(cè)的壓力不會消失,南部不會有沃野。對長江中下游,都不會構(gòu)成威脅,更不要說秦昭襄王的多種舉措,遠交近攻,消滅義渠,坑殺強國精銳的舉措,更是大手筆!
所以秦始皇皇以前的三四代長壽的君主,各個都是好樣的,他們帶領(lǐng)下的秦國,正是在蒸蒸日上的,幾代人的努力,讓秦國富國強兵,步步為營的面對著,戰(zhàn)國時代下各懷鬼胎的六國。所以沒有?他? ,秦國一統(tǒng)六國的歷史進程,也一直在不可逆轉(zhuǎn)的延續(xù)著。
2、賢人政治,水到渠成
其次,眾所周知,賢人政治是錯誤的,因為歷史的發(fā)展,造就英雄,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故此將秦國一統(tǒng)山河,歸結(jié)為幾個賢人的功績,也是錯誤,因為秦國的成功不光是精英的勝利,也是人民大眾的勝利,因為戰(zhàn)國最強者,符合當時國家需要的統(tǒng)一的需要,所以得道多助。
再加上秦國通過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調(diào)整,適合了封建生產(chǎn)力的惡發(fā)展,而他國不是改革不徹底,就是忙于爭權(quán)內(nèi)斗。所以生產(chǎn)關(guān)系更加適合封建生產(chǎn)力的秦國,在事實意義上,早就來開了和六國的時代差,一統(tǒng)山河就更是水到渠成的了。
秦惠王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其中以魏國人為最多。魏國是一個盛產(chǎn)外交家和軍事家的國家,張儀、公孫衍、魏章、司馬錯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由于秦惠王上任后首要任務是打通秦國通往中原的道路,對手就是魏國。于是秦惠王重用知己知彼的公孫衍和張儀,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且,秦惠王在公孫衍和張儀之間有意的制造了一些矛盾,使這兩個魏國人成了死敵,從秦國國內(nèi)一直打到了國際舞臺上。 魏章就是當初商鞅詐取的公子魏昂。魏章在魏時就已經(jīng)是名滿華夏的名將。商鞅知道,如果憑戰(zhàn)場上的真功夫,秦軍肯定不是魏章的對手。要想戰(zhàn)勝魏章,只能靠詐取。魏章被俘后,得到了秦孝公的熱情接見。當時秦國由商鞅獨掌朝政,朝中能人不多。孝公有意留魏章在秦,魏章在聽說家人由于自己喪師辱國而被法辦后,也就留在了秦國。秦惠王對魏章是十分器重的,在攻楚戰(zhàn)爭中,公子疾和甘茂兩位秦國的重臣被作為魏章的助手使用,足可以看出魏章在秦惠王心里的位置。而魏章也不負秦惠王的厚望,連敗齊楚名將,奪取了戰(zhàn)略要地漢中。 司馬錯更是歷經(jīng)惠王、武王、昭王的三朝元老,在伐蜀、楚、魏、韓的戰(zhàn)爭中立有大功。 楚人甘茂、異母弟公子疾也是秦惠王的重臣,在武王朝還當上了左右相。 惠王朝的大批能臣造就了惠王朝的輝煌,也反映了秦惠王的識人馭人的本領(lǐng)。秦惠王即位后的第一個對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秦國的法治建設已基本成功,倒是獨掌大權(quán)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國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脅。秦國的法治建設是靠強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說的霸術(shù)。在法治建設完成后,秦國有兩個人是雙重性質(zhì)的,秦惠王和商鞅。他們由于擁有巨大的權(quán)力,既是法治的最強維護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制下的法的象征只能是一個人。商鞅的悲劇根源就在這里。就算秦孝公沒有暗示,秦惠王也要除掉商鞅。象商鞅這種人,秦國不用,也必然是不會讓別國來用的。秦惠王在除掉商鞅后,以商鞅造反查無實證,公子虔和公孫賈純屬陷害為由,順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黨羽。秦孝公沒有完成的收尾工作,由秦惠王出色地完成了。
秦惠文王繼位時也稱“公”,在位十三年后改稱“王”。秦惠文王的最大貢獻,是適時轉(zhuǎn)移戰(zhàn)略重點,由對內(nèi)變法圖強轉(zhuǎn)變?yōu)闁|向戰(zhàn)略取勢。在戰(zhàn)略上,“勢”的概念很重要,劣勢與優(yōu)勢,逆勢與順勢,守勢與攻勢,一字之差,情況大不一樣。 可是,秦惠文王繼位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卻是車裂商鞅。為什么?因為商鞅變法之初遇到極大阻力,阻力主要來自秦王宗親。秦惠文王當太子時帶頭犯禁,商鞅毫不客氣,先懲罰太子。當時的懲罰辦法是在違法者臉上刺字,商鞅說,太子將來要當秦王,臉上刺字不好,那就“黥其傅師”。商鞅果然厲害,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么一整,誰都不敢胡作非為了,“于是法大用”,秦國大治。但這件事對太子的刺激太大了,他咬緊牙關(guān),記在心里,總有一天要報復商鞅。商鞅心里也清楚,他在秦國變法,對秦國貴族的利益?zhèn)μ?,恨他的人太多。秦孝公去世后,太子惠文王即位,“宗室多怨鞅”,商鞅準備離開秦國??墒峭砹?,公子虔等人誣告商鞅準備謀反,秦惠文王將商鞅“車裂以徇秦國”,滅其家。不過,秦惠文王有一點還算好,他報私仇不廢公法,商鞅的一套新法繼續(xù)推行不廢。憑這一點,秦惠文王仍可算得上是一位明君。假如他因私廢法,把商鞅幾十年變法成果統(tǒng)統(tǒng)推倒,那中國歷史不知要被改寫成什么樣子了。 秦惠文王的戰(zhàn)略取勢,包括“文攻”與“武略”兩個方面。
“文攻”
他先后起用了公孫衍和張儀兩位著名縱橫家擔任大良造和相國,以“連橫”之計破山東六國的“合縱抗秦”。戰(zhàn)國時期,有一批縱橫家活躍在諸侯各國的外交舞臺上,如公孫衍、張儀、蘇秦、李兌、信陵君魏無忌等,“合縱”與“連橫”是當時外交斗爭的主要內(nèi)容。《韓非子·五蠹》中對“合縱”與“連橫”有專門解釋:“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而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痹谇鼗菸耐鹾笃冢ㄟ^張儀的“連橫”游說活動,挑動山東六國無休無止地生死相斗,最終得益的都是秦國。 公孫衍(號犀首),魏國華陰人,初入秦,任大良造,為秦國出謀劃策、帶兵打仗好多年,立過不小的戰(zhàn)功。在同魏國爭奪山河之險的戰(zhàn)爭中,秦國取得了很大進展。公元前329年,魏國另一位縱橫家張儀入秦,張儀與公孫衍是死對頭,兩人勢不兩立,你來我就走。秦惠文王用張儀取代公孫衍任大良造,公孫衍回到魏國當將軍。從此,公孫衍的立場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zhuǎn)變,成為“合縱抗秦”的急先鋒。第二年,張儀就當上了秦相,與秦國公子華率領(lǐng)秦軍攻下了魏國的蒲陽(今山西隰縣)。張儀對秦惠文王說,這次要用蒲陽與魏國做一筆買賣。秦惠文王問他這筆買賣怎么做,張儀說,秦國不僅要主動把蒲陽退還魏國,還要派秦公子繇到魏國去當人質(zhì),同魏國和好。至于讓魏國拿什么來回報秦國,這些話由我去說。秦惠文王說,那就試試吧。張儀回到魏國,把秦國主動歸還蒲陽、派秦公子繇前來當人質(zhì)的話一講,然后對魏惠王說,你看看,秦國對魏國真是不錯啊,魏國應該知恩圖報,再不要同秦國作對了。魏惠王當場表態(tài),這次秦國很大方,魏國也不能小氣,把上郡十五縣(今陜北米脂、延安一帶)獻給秦國!這樣一來,使秦國把北段國界也推到了黃河一線。消息傳回秦宮,秦惠文王高興得敲著酒杯連聲說,好!好!好?。」?23年,張儀根據(jù)遠交近攻的策略,主張與齊、楚結(jié)好,以孤立魏、韓。為此,他約齊、楚兩位相國會于嚙桑(今江蘇沛縣西南)。會見時,張儀用重金賄賂齊、楚兩位相國,使齊、楚、秦三國交好。 這時,魏國的惠施察覺魏國已陷入被動,向魏惠王建議,魏國應當聯(lián)合齊、楚抗擊秦國。魏惠王心想,去年剛剛通過張儀同秦國建立了友好關(guān)系,你惠施不是存心搗亂嗎?一氣之下,逐走惠施,邀請張儀回魏國來做相國。張儀一來,建議魏國帶頭屈從秦國,以便讓別國仿效。魏惠王這才如夢初醒,發(fā)覺張儀原來是魏奸,一直在為秦國的利益出謀劃策,去年把上郡十五縣獻給秦國是上了一個大當,后悔莫及。一怒之下,把張儀趕回秦國。山東各國覺得公孫衍的抗秦立場很堅定,都替公孫衍說話,于是魏惠王提拔公孫衍為相國。公元前318年,公孫衍發(fā)動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推舉楚懷王為縱長。但五國都打自己的小算盤,互相觀望,誰都不想帶頭去同秦國硬拼。真正出兵的是魏、趙、韓三國,燕、楚兩國虛以應付。五國聯(lián)軍進攻秦國的函谷關(guān),秦軍反擊,聯(lián)軍大敗,函谷關(guān)仍然牢牢控制在秦國手中。第二年,秦軍乘五國聯(lián)軍“合縱抗秦”大敗后軍心渙散,乘機伐韓,大敗韓軍于修魚(今河南原武縣東),斬首八萬,震驚了諸侯各國。這時魏惠王已亡,剛繼位的魏襄王年紀太輕,沒有主見。張儀又從秦國來到魏國,他用這次韓軍大敗的事例威脅年輕的魏襄王退出了“合縱抗秦”的盟約,單獨向秦國請和。就這樣,五國聯(lián)軍第一次“合縱抗秦”以失敗收場。公孫衍沒有斗過張儀,失去了魏相職位,又跑到韓國去擔任相國。 當時齊、楚結(jié)好,對秦國東向擴張極為不利。張儀乘勝行動,主動要求出使楚國,去拆散齊、楚聯(lián)盟。張儀見了楚懷王,開門見山對他說,楚國如果能同齊國毀約閉關(guān),斷絕往來,秦國將向楚國獻地六百里,并送秦國美女給大王做小妾。張儀是個伶牙俐齒的政治騙子,楚懷王卻是個十足的政治呆子。騙子騙呆子,一騙一個準,“楚懷王悅而許之”。張儀這一次真把楚懷王騙慘了。楚國滿朝文武,聽說秦國愿意割六百里地給楚國,都忙不迭地向楚懷王敬酒祝賀。惟獨有一位清醒者陳軫,到大殿上來“吊喪”。他用十分悲傷的語氣對楚懷王說:“楚國遭受這么大的不幸,我深感悲痛啊!”楚懷王極其掃興,責問陳軫:“我不動一兵一卒,白白得到秦國六百里土地,你來吊哪門子喪啊?”陳軫回答說:“這六百里地是肯定得不到的,張儀的要害是要拆散齊、楚聯(lián)盟。現(xiàn)在齊、楚、秦三國,哪兩國聯(lián)合起來,對另一國都不利。楚國如果與齊國毀約閉關(guān)、斷絕關(guān)系,齊、秦兩國馬上就會結(jié)盟攻楚,楚國就要大難臨頭了!”但這時的楚懷王只信張儀,不信陳軫。他把楚國相印授給張儀,以示重獎,并派了一位將軍跟隨張儀一同到秦國去簽約劃地。 張儀回到秦國,假裝摔斷了腿,躲了起來,三個月不上朝,跟他來的楚國將軍根本見不到張儀的影子。楚懷王一分析,可能是與齊國斷交斷得不夠堅決徹底,致使秦國拖延割地。于是派了一名勇士,借了宋國的關(guān)防,到齊國邊境去“北罵齊王”。齊王大怒,立刻與楚國斷交,與秦國結(jié)盟。張儀得到這一消息,出來了,接見那位楚國將軍。楚國將軍催促他趕快簽約割地六百里,以便早日回國復命。張儀卻改口道:“哎呀,你們當時都聽錯了,我說的是獻地六里??!”這就是張儀搞政治詐騙的一個著名例子。戰(zhàn)國時期的那些游說之士,他們有機智,有計謀,善詭辯,尤其擅長搞政治詐騙,他們是那個特定時代孕育出來的一批政治怪胎。 楚國將軍回去把張儀的原話向楚懷王一報告,楚懷王氣得眼睛鼻子都挪了地方,他決心用武力去奪取那六百里地。這時陳軫又站出來勸阻說:“不可,現(xiàn)在楚國把齊、秦兩邊都得罪了,這時向秦國輕率出兵,將會遭來更大災禍。”這時的楚懷王哪里還勸得住,立即下令楚國將領(lǐng)屈匄領(lǐng)兵伐秦。次年春,楚軍與秦軍戰(zhàn)于丹陽(武關(guān)外丹水之陽,今陜西商南縣西南),楚軍慘敗。秦軍殲滅楚軍八萬,俘獲楚將屈匄以下官員七十余人,占領(lǐng)了楚國漢中郡。楚懷王于心不甘,調(diào)動楚國全部兵力,向秦國境內(nèi)進軍,以圖報復。兩軍戰(zhàn)于藍田,楚軍再次大敗。韓、魏兩國聞楚軍大敗,趁火打劫,攻取了楚國邊境的幾座城邑。楚懷王再也無力反擊了,萬般無奈,只得割漢中郡向秦國求和。
“武略”
北滅義渠,南并巴蜀。 北滅義渠雖然沒有打多少仗,但對擴大和鞏固秦國北部疆域的軍事意義很大。打下巴蜀兩國,是秦國名將司馬錯立下的戰(zhàn)功。秦國在西南方向高山深谷地區(qū)作戰(zhàn),主要靠司馬錯指揮。秦國南并巴蜀后,既得糧豐物富之利,又在長江上游對楚國形成了居高臨下的戰(zhàn)略態(tài)勢。秦惠文王在位的最后一年(前311),他想使巴蜀與楚國的黔中郡連成一片,派使者去向楚懷王傳話說,秦國愿以武關(guān)外的土地與楚國交換黔中郡。黔中郡是楚國腹地的一片廣闊地域,轄境包括今湖南沅水流域、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四川黔江流域和貴州東北部地區(qū)。楚懷王恨透了張儀,對秦國使者回了一句氣話:“本王不要秦國一寸土地,愿得張儀之頭而獻黔中郡?!睆垉x一聽,對秦惠文王說,行,我去。秦惠文王為他的安全擔心,張儀說,不用怕。第一,秦國強大,楚國已衰弱,楚懷王不敢胡來。第二,我認識楚國一位嬖臣靳尚,靳尚深得楚懷王愛姬鄭袖的信任,楚懷王對鄭袖的話沒有一句敢不聽,大王您就放心吧。張儀一到楚國,楚懷王立即將他關(guān)了起來,要殺他。靳尚馬上進宮去見鄭袖,說張儀是秦王的寵臣,秦國要用六個縣的土地和秦國的美女來贖他回去。秦國的美女一來,一定得寵,那么夫人您的地位就要一落千丈了!靳尚一通挑撥,鄭袖對楚懷王哭哭啼啼說:“天下為臣的都是各為其主,張儀只是奉秦王之命辦事而已。你今天殺了他,秦國怎肯罷休。你趕快把我們母子都遷到江南去算了,免得秦兵來了我們都成刀下鬼!”鄭姬一哭,楚懷王的心就軟了。第二天,楚懷王接見張儀,袖子一拂說,嗨,過去的事都算了,請坐,喝酒。張儀挺直了腰桿,侃侃而談,又向楚懷王展開了新一輪外交攻勢。他說,那些熱衷于“合縱抗秦”的人,無異于驅(qū)趕一群肥羊去攻擊一只猛虎,后果是不言而喻的。秦兵一旦攻楚,不出三個月就能拿下楚國。楚國想等待諸侯各國來相救,他們即使肯來,至少也得半年才能到達,救得了楚國嗎?張儀連唬帶蒙,把楚懷王嚇住了。楚懷王連忙表態(tài): “那好吧,楚國愿與秦國換地。”楚國遂“允割黔中郡,與秦和”。恰在這時,楚國大詩人屈原從齊國出使回來,他聽說楚懷王放走了張儀,責問楚懷王:“你為何不殺了他?”楚懷王后悔不及,?人去追,哪里還追得上?楚懷王身為大國之君,他的政治判斷力還不如屈原這位大詩人。 秦惠文王時期,秦國的戰(zhàn)略取勢獲得了巨大成功,占據(jù)了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上游地區(qū),虎視眈眈地俯瞰著河山以東的萬里河山。
秦國在秦惠王朝是一個大發(fā)展時期,不僅打通了中原通道,而且奪取了魏國的河西郡和上郡,攻滅了巴蜀,占領(lǐng)了漢中,使秦國的領(lǐng)土面積驟然擴大了數(shù)倍。更重要的是,巴蜀、漢中與秦國的本土關(guān)中一樣,是當時第一等的良田。
秦惠王雖然車裂了商鞅,但商鞅的法令卻沒被廢止。因此,秦國的崛起并未因秦孝公和商鞅之死而中斷。秦惠王不因人廢法,實為過人之舉。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這句話想必各位讀者都耳熟能詳。這很正常, 經(jīng)過數(shù)代秦王的努力,到了該嬴政摘果子的時候了 ,前人種樹后人乘涼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就像為什么漢武帝能收拾匈奴而文景兩帝卻不能,因為文帝和景帝給劉徹攢足了實力,劉徹就可以大展手腳去揮霍了,乾隆皇帝也是一樣的。
山東六國沒有扛把子,蘇秦、公孫衍這樣謀劃的人也沒有。趙國國君德不配位,耳根子還軟,從“洎牧以讒誅”就可見一斑。 燕國國君是個無能的人,太子丹刺秦后為了自保被他先流放后殺掉。至于齊國國君,看看他在復國后是怎么對待大功臣田單的,就知道他沒法成大事。至于楚國,內(nèi)亂中通過搞事上臺的國君,忙著穩(wěn)定內(nèi)部。韓國一分為二后只能茍延殘喘。 魏國國君當年要是大度一點,不猜忌信陵君倒是有可能憑借他的威望當一把合縱長 。
其次,戰(zhàn)國里這幾個國家的國力都不怎么強。最弱的無疑是韓國,燕國除了五國伐齊高光了幾年(伐齊前險些被齊滅國,要不是齊宣王太跳了可能輪不到秦滅燕了)和出了個荊軻外也毫無存在感,楚國屬于一直打醬油,頂級攪屎棍,自保有余進取不足。論實力初期魏國最強,中期齊秦,后期秦趙。戰(zhàn)國時的楚國沒這么弱。楚國的問題和大多數(shù)諸侯國的問題一樣, 封君權(quán)利太大,削弱了楚王的實力 。戰(zhàn)國初期的魏國確實強,但是那種強只夠當個霸主,沒有統(tǒng)一的實力。
秦滅楚需要六十萬秦軍,就可以說明楚國的實力。只不過楚悼王死的太快,導致吳起改革失敗,不然最后統(tǒng)一天下的是誰,還說不好。 在中國 歷史 上,完成統(tǒng)一戰(zhàn)爭,大概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 。漢代從劉邦項羽起兵到漢代建國,也就是8年的時間。唐代建國大概花了7年的時間。明代大概是15年的時間。清代大概也是15年到16年的時間。那么從秦漢一直到清朝建國,基本上都還是8年到15年的周期。這個時間,基本上就是一個意志和目標比較明確的起事者,準備比較充足,推翻比較腐敗衰落的舊王朝和統(tǒng)一全中國所需要的一個時間。
最開始變法的是魏國,采用李悝的變法。以法家思想治理國家,使魏國迅速強盛起來。但是變法,勢必會帶來新舊勢力的沖突。李悝也就開了個好頭,然后在政治斗爭中被殺害。魏國的變法也就不了了之了。其余國家的變法也都和魏國差不多。要么改革不徹底,要么后繼者無能。使變法不能繼續(xù)下去。只有秦國的商鞅變法堅持了下來,雖然在秦孝公死后,商鞅也被殺害。但是新上位的秦惠文王,依舊執(zhí)行了商鞅的變法。
變法在秦國沒有半途而廢。奮六世之余烈雖然短短一句話,但是是很難做到的。雖然說中華農(nóng)耕文明很有大一統(tǒng)的趨勢,但是在秦國統(tǒng)一后,北方的匈奴實力到達了頂峰,十多年后冒頓即將圍住中國的皇帝;亞歷山大即將或者已經(jīng)開始征服亞洲,打到印度;中東這個火藥桶,雅利安人四處討伐,先后滅亡印度、巴比倫、埃及,建立各個王國…… 歷史 的蝴蝶效應不容假設,強秦的統(tǒng)一,導致無論是雅利安還是匈奴人都難以撼動這個統(tǒng)一而又遼闊的帝國。
最弱的韓國說沒就沒了,趙國把最有可能給自己續(xù)命的李牧殺了,混吃等死的魏國,只有楚國是硬茬子,能逼得秦國舉國一戰(zhàn),如果這個時候齊國能有所作為。在東線給秦國壓力,三晉死灰復燃或許還能有點看頭,但齊國的帶路黨真是一言難盡,秦滅齊比滅韓都輕松還有這個燕國,完全就是滅趙和滅楚當中,順手收拾了,滅完楚才想起把燕國清理干凈這樣的一群對手,甚至不如漢末的那些諸侯軍閥,大概也就楚人還有反秦的決心和斗志了,秦始皇打完可能都不過癮。
自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起,歷代君王勵精圖治,不斷壯大秦國的實力,為統(tǒng)一打下基礎。秦王政掌權(quán)后,積極推行統(tǒng)一戰(zhàn)略??梢哉f,他靠的就是秦國的歷代皇帝給他攢下的家底。六國經(jīng)過多年的征伐,彼此不能協(xié)力統(tǒng)一,同時實力大為下降。
嬴政功不可沒,居功至偉,不是他的話,也有可能一手好牌打個稀爛。評價他應該是偉大的六國統(tǒng)一,結(jié)束天下紛爭局面的締造者和創(chuàng)造者。他的心胸寬廣,容得下天下。秦國所處的時代,導致了秦國的統(tǒng)一之路和后世的劉邦,李淵,朱元璋,司馬集團不同。如果說劉邦李淵集團僅靠一代人的奮斗還尚可把功勞歸到人和。那么秦國在整個戰(zhàn)國時期的表現(xiàn)除了秦人的自身性格外(但是說句實話商鞅來之前后秦風變化很大),也有天命所在。這就好比玩大明,天命一直都在還不降。
如果考慮到秦代的疆域比清朝要小很多,秦用10年時間征服天下,并不算很快。如果統(tǒng)一戰(zhàn)爭要用幾代人來完成,那所消耗的戰(zhàn)爭資源就太大了,而政府也很難在兩代三代人之間保持一個完整一致的統(tǒng)一政策。一旦開國之君死去,疆域基本上很難再擴張,就是這個道理。
最后,從秦孝公開始,秦國的每一代統(tǒng)治者都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完成了自己的 歷史 使命,沒出什么大錯。即便如秦武烈王 秦孝文王 秦莊襄王,在位時間太短,長期來看形象有限。雖說長平之戰(zhàn)秦國是慘勝,但此前的積累能夠讓秦國迅速恢復。等到秦莊襄王的時候,秦國的實力就已經(jīng)再次超過六國的總和,而此時唯一有資格支棱兩下的趙國還是一蹶不振。然后就等秦始皇整合好國內(nèi)之后,一舉吞并就是順理成章了。
所以, 當秦國萬馬奔騰的鐵蹄橫掃六國的時候,當秦國的將士奮勇殺敵千里奔襲的時候,必然是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 。其他的六國勢必淪為待宰的羔羊,毫無招架之力,拼死抵抗,也不過換來多幾日的茍延殘喘。所以,天下必歸于大秦帝國,此乃天道,也是 歷史 的必然。
參考資料:
《史記》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12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