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砝钽〉墓适?,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一個皇帝的一生想要選擇一個非常理想的繼承人其實是非常難的,畢竟作為皇子,沒有哪一個人的經(jīng)歷能夠超過李世民,皇子們都是在襁褓中長大的,深宮之中為人處世都要考慮周到,何況是治國呢?想要選出一個皇子作為繼承人,不能太軟弱更不能太強勢。作為一個經(jīng)歷眾多,看透世事的皇帝來說,無論選擇哪個皇子作為繼承人都會覺得太年輕,但是,畢竟人都是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固然,我們說李世民不該選擇逆反青年李承乾,同樣,陰毒后生李泰也不適合,但是最終選擇柔弱的李治難道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的么?
事實證明,其實選擇李治也并不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所以后人就會想,如果時光倒流回去,選擇第三子李恪作為接班人,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呢?為什么說選擇他會更好一些呢?因為李世民曾經(jīng)對李恪給出了一個評價,李世民曾評價李恪“英果類我”,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說李恪英武果敢,跟李世民自己很像,也就是因為這一點原因,所以李世民就想要廢了李治,立李恪為太子,但是又因為李治的舅舅長孫無忌的堅決反對,所以李世民就只能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長孫無忌在朝中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哪怕就是英明果斷的李世民也不敢因為這件事去得罪長孫無忌,要知道,深宮大院之中,處處都與政治有關(guān)。
沒有能夠成功立李恪為太子,我們自然是難以知道如果李恪真的當了皇帝,以后的唐朝會因為他有著怎樣的變化,不過,我們可以仔細研究一下李恪的生平,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他當藩王的期間,其實并沒有什么特別突出的貢獻,反而是他曾經(jīng)因為游獵,不顧及老百姓的莊稼被罷官,在這之后,李世民派去了權(quán)萬紀給他當作長史,他才有所收斂,這也是因為權(quán)萬紀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角色,從他這些所作所為,我們真的要思考李世民對他的評價是否過高了。
他的所為所謂并沒有能夠讓人看到他的任何優(yōu)點,那么李世民為什么對他如此喜歡呢?甚至還想要立他為太子呢?首先,李世民是一個非常護著自己兒子的人,只要是他的兒子他就都喜歡,所以說自己兒子犯了錯,他往往會將責(zé)任推到別人身上,就比如李恪犯了錯,李世民不說李恪的不對,而是說當時的長史柳范的不對。其次,也是李世民喜歡李恪最重要的一點,相比于李承乾、李泰,李恪能夠知錯就改,這也是作為皇帝最為重要的一個品質(zhì)。
那么我們說李恪如果真的做了皇帝之后,是否能夠做的更好呢?會是一個好皇帝么?答案自然是為止的,但是我看卻未必會是一個更好的皇帝,先拿他這個知錯就該的有點來說,其實是因為權(quán)萬紀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角色,也很嚴厲,能夠壓得住李恪,要知道之前給他做長史的人也曾經(jīng)多次對他進行勸說,但是他卻不以為然,并且他在這之前也是吃過一次虧,所以但凡是有點頭腦的人都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他也非常害怕李世民對他的懲罰,所以才能夠知錯就改的,這說明他不傻而已,但是如果說真的做了皇帝,能夠壓住他人還能有誰呢?他又會變成什么樣子真的很難說。
雖說李恪的一生并沒有那么優(yōu)秀,但是后人確實對他確實非常的懷念,這里面有兩點可以證明:唐朝有兩部史書,《新唐書》跟《舊唐書》,《舊唐書》在寫李恪所犯的錯誤時候,說李恪當初被罷官是因為游獵破壞了老百姓的莊家,但是在《新唐書》之中,在寫這一段的時候,是說他在跟他乳母的兒子玩“博簺”的游戲,關(guān)于“博簺”到底是是什么并沒有給出解釋,但是僅僅是玩一種游戲,他的錯,顯然是比破壞莊稼的性質(zhì)輕了許多。其實《新唐書》這樣記載也不過是有意的掩飾李恪的所犯的過錯而已,而中國人民大學(xué)教授孟憲實先生解釋到,“簺”其實也是一種打獵捕獸的設(shè)置,如此說來,李恪還是在“游獵”也就是不過是換了種說法而已。
還有一件事情,南唐為了讓國家顯得正統(tǒng),特地在李唐宗室之中找了一個人來作為他們的“義祖”,而他們所找到的人就是曾經(jīng)當過吳王的李恪,我們知道,李恪最終可是被殺掉了啊,即便這樣,南唐仍然還是要將他作為他們的“義祖”除了對他的懷念,更重要的就是對他的認可啊。我們不得不說李恪最后的遭遇確實是非常慘,而這也是源自李世民,其實當初李世民決定不選擇李承乾跟李泰之后,就不應(yīng)該草率的選擇李治,而為什么說李世民為什么要為李恪的死負責(zé)呢?一切從他開始找到長孫無忌商量廢掉李治的時候就已經(jīng)給李恪的死埋下了隱患。
我們可以設(shè)身處地的想一想,他想把太子換成李恪找誰商量不好,卻偏偏找到了長孫無忌商量,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作用的,因為不用想也知道,長孫無忌怎么可能會同意呢?試想誰會同意把自己的外甥給廢黜了,而去同意選擇一個跟自己沒有關(guān)系的人呢?畢竟每個人首先考慮都是自己的家族,其次才會真正考慮國家,真正有大氣度,把國家放在第一位的大臣,放眼整個幾千年的歷史中,不是國家存亡時刻,真的沒有幾個人會先去為了國家考慮的。
而李世民在找到了長孫無忌的時候也知道這一點,竟然還直言點明了長孫無忌心中的想法說到:你一定要堅持不廢李治,無非就是因為他是你自己的外甥而已,而李世民在認識到了這一點的時候,在后來也沒有做出防范,而長孫無忌知道李世民要換掉李治,這也成為了他的一塊心病,所以才有了后來利用房遺愛造反案,成功的將李恪給冤枉了,導(dǎo)致最終被冤殺,而其實也是因為他被冤殺,大家一直以來都覺得相比之下,他的能力其實還是非常不錯,所以千百年來人們才對他如此的懷念,而人們也才會設(shè)想,如果他真的做了皇帝是不是會讓國家更加的輝煌,如果說李恪真的做了皇帝,大家會覺得他會做的更好么?
李恪自小便聰明機敏,被長孫無忌陷害謀反,最后被謀殺致死。只能說生在皇室便有生在皇室的悲哀,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母親是楊廣的女兒,按理說也是出身顯貴。說來這也是位傳奇的皇子,兩歲,便被封為郡王,十歲,便晉升為蜀王,可見李恪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人。唐太宗也非常偏愛這個兒子,對他的管教十分嚴格。李恪還因為與乳母的兒子賭錢被免去了官職。李世民專門寫了《勸子書》教導(dǎo)李恪做人的道理,告誡他要有治國的胸懷。李恪也都一滴滴記在心里,自此之后也從未犯過大錯。
但是即便這樣,他最后讓落得個慘死的下場?;适抑疇?,本就是明爭暗斗,你死我活。親情在皇室一族本就薄弱,雖然李世民對李恪賞識有嘉,有心立他為太子。但怎奈他的對手太強大,當時能夠有能力與李恪爭太子之位的正是長孫皇后的兒子李治。而李治的舅舅正是大唐朝的重臣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不但是開國功臣,而且身居朝廷多年,早就培養(yǎng)了一大批自己的勢力。而對于李恪來說,勢力相對單薄。為了將皇位留在長孫家,長孫無忌一方面極力反對李恪成為太子,另一方面,尋找各種辦法來陷害他。
而就在這個時候就恰好有把柄送來。唐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為了和房遺愛的哥哥房遺直爭奪家產(chǎn),誣告房遺直對自己無禮,直接給了長孫無忌調(diào)查房家的理由。而房家恰巧是李恪一黨,高陽公主這一鬧,不但給自己和夫君扣上了謀反的罪名,與房家交好的李恪也被帶進了坑,被扣上了謀反的帽子。如果沒有長孫無忌的陷害,也許大唐的格局也會修改。
吳王李恪,作為一名皇子,一生中不可避免地卷入了皇位的爭斗中,不管是前期的太子之爭還是后期皇權(quán)的斗爭,空有一身能力,卻沒有太多的機會施展。下面我們就來具體介紹一下李恪這個人。
唐朝吳王李恪簡介
李恪出生于公元619年,是唐太宗比較喜歡的第三個皇子,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擁有當朝皇帝和前朝公主雙方高貴的帝王血統(tǒng)。李恪年僅兩歲就被封為長沙郡王,五年后又被封為漢中郡王,之后升級為漢王。公元628年,當時只有十歲的李恪被任命為益州大都督,不過后來由于年齡太小沒有上任,那時的他已經(jīng)是蜀王了。后來李恪又被派去做了刺史,公元634年,他第二次被任命為益州大都督,開創(chuàng)了親王掛名不親自赴任的先例。
貞觀長歌李恪
李恪曾經(jīng)有較短的被罷官時期,有說是因為在游獵中破壞了農(nóng)作物,也有傳是由于跟奶娘的兒子賭博,被罷免安州都督的職務(wù),不過具體是什么原因就不知道了。李恪被罷免官職后,唐太宗曾怪罪輔佐他的權(quán)萬紀,加上不久后還特地寫信教誨再復(fù)職的李恪,可以看出唐太宗對李恪是有偏愛的。
吳王李恪是怎么死的
李恪才活了三十幾歲就死了,可以說是英年早逝,生在帝王家的不幸,最終還是淪落為權(quán)力爭斗的犧牲品。李恪的死是意料之中的,即使是以平常心安分地過日子,也不能避免殺身之禍,也就是應(yīng)了那句話,你不找麻煩,麻煩也會來找你。那么李恪是怎么死的呢?
公元643年,齊王李佑造反牽連了太子,太子又控告弟弟魏王想爭儲位,加上長孫無忌的建議,唐太宗勉強立了李治為儲君。但是唐太宗覺得李治性格懦弱,擔(dān)當不了大任,有意另立李恪,長孫無忌聽了極力說服唐太宗另立太子的想法,并由此視李恪為威脅。
公元653年,高陽公主對付房遺直,卻被其揭發(fā)了造反的計劃,為了活下去的房遺愛在長孫無忌的脅迫下指控李恪造反,使得李恪白白蒙冤,最終被縊殺。直到公元659年,李恪的冤案才被平反,被追封為郁林郡王,并以國公的禮遇為他下葬。
從出身來看,李恪的結(jié)局其實早就注定,無論他有多優(yōu)秀、多有才干,唐太宗有多偏愛他,都注定沒有資格爭皇權(quán)。作為隋煬帝的外孫,他永遠都會被認為是前朝的遺孤,不管是當朝的功臣還是前朝的叛臣,都會擔(dān)心他將來坐上皇位,也不能接受帶有前朝血統(tǒng)的人成為當朝的主人。
另外,根據(jù)儲君的選拔規(guī)定,只有嫡子才有機會,古代有嫡尊庶卑之說,嫡子的地位一定高于庶子,這樣的話,只有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皇子有機會,但是這三個人偏偏沒有李恪這樣的才能。所以當李治登基后,李恪的能力相對就凸顯出來,也得到朝臣的認可,但卻被長孫無忌視為眼中釘。剛好高陽公主謀反的事情發(fā)生,他就順勢將李恪除掉,解決了這個后患。
李恪果敢堅毅,文武雙全,具備一朝之主應(yīng)有的素質(zhì),也得到了李世民的認可,甚至認為他是眾多兒子中最像自己的人。李恪的一生可謂是一個悲劇,特殊的身份和出眾的才能讓他成為權(quán)位斗爭中的犧牲品。只能說他輸在了不是長孫皇后所出,也說明他還沒有父親當年發(fā)動政變的魄力和勢力。
其實,那只是電視劇中的說法,真實的李恪并不是這樣的
大唐王子李恪從一出生,就注定了他的悲情命運。帝王之家的身世,不僅沒使他終其富貴頤養(yǎng)天年,反而使其命運多舛英年早逝,成為大唐史冊上最悲情的王子。
李恪,這個唐太宗李世民與隋朝公主所生的兒子,既是大唐的皇子又是前朝的皇孫,繼承了兩代帝王的血脈,是兩個朝代興衰榮辱的見證。誠然,李恪“善騎射,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名望素高,欲立為太子,”(《舊唐書.太宗諸子傳》),但李恪卻有天生無法改變的血緣,他的母親是隋煬帝之女,他的身上永遠擺脫不了隋朝的陰影,朝堂上的官員既是大唐的功臣,也就是隋朝的叛臣,李恪的血統(tǒng)會讓朝臣們忌憚,李恪敏感的身份,注定他只能與皇帝的寶座失之交臂。這雖然不是歷史的必然,但卻是歷史的選擇,無論是哪個朝代,都無法容忍一個有著前朝血統(tǒng)的王子成為儲君,哪怕他是最優(yōu)秀的,是融合了兩代帝王血統(tǒng)的。這個最像唐太宗的隋唐之子上臺,只能再次揭起隋唐之間的舊疤新怨。
血緣的關(guān)系糾纏不休,那些功臣們又打出了另一張王牌。按照隋唐之前的封建禮制,君王立太子,不是優(yōu)勝劣汰,而是立嫡不立庶。大臣褚遂良上疏諫曰:“昔圣人制禮,尊嫡卑庶。然庶子雖愛,不得超越嫡子,正體特須尊崇”。雖然李世民發(fā)動玄午門之變,廢掉李建成,迫使李淵禪位于他,但他也沒敢逾越出立子以嫡的宗法制度。所以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只能是長孫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李恪再優(yōu)秀,也掙脫不了庶出的背景,只能望著皇位郁悶了。
但是,以唐太宗李世民的睿智和魄力,何以不知繼承人的選擇關(guān)系國家社稷安危呢?何以分辨不出幾個皇子的高低優(yōu)劣呢?其實,李恪的身世和身份在李世民的眼里根本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李世民的確有所忌憚和隱憂。他忌憚李恪的對立面,那些世族士大夫。以士族集團為基礎(chǔ)的統(tǒng)治階級左右著大唐的國家政權(quán),長孫家族出現(xiàn)了輔政達三十多年的長孫無忌和正宮娘娘長孫皇后,成為打著封建禮制的幌子誓死保衛(wèi)嫡子繼承權(quán)的龐大勢力,觸動這些人或集團的利益,必將影響李氏江山的穩(wěn)定性和延承性。李世民這個靠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的大唐皇帝,在打破封建禮制之后,又偽裝封建衛(wèi)道士,竭力避免誅殺手足兄弟的殘酷事實重演。是以,盡管李世民英武絕倫,但他不敢輕易拿政權(quán)開玩笑,立子以庶。是以,李世民只能沖長孫無忌發(fā)發(fā)火:“公豈以非己甥邪?”
電視劇在塑造李恪人物形象時,解讀他雄心壯志,有才能,有智慧,做事雷厲風(fēng)行,但也濃墨重彩地突出了李恪急功近利,行事鹵莽等特點,甚至子虛烏有地勾畫了他強奸太子妃一幕。似乎只有這樣的人物性格缺欠,才為李恪不能接掌皇權(quán)開釋了理由。但人無完人,與李世民殘殺同胞兄弟,李治截留父親的嬪妃,李隆基強占兒媳婦相比,李恪的這點過錯反而使人物豐滿可愛,欲恨不能。論智謀,李恪遠勝于太子承乾,論學(xué)識,他不遜于魏王李泰,論膽識,他更勝過晉王李治。他出眾如斯,卻偏偏逃不過命運的掌控。若他平庸如其他王子,也許可以善終,做一世的閑散宗室。然名望如他,出色如他,心高氣傲如他,卻注定以悲歌作為生命的終曲。所以,唐太宗去世后,長孫無忌借口“謀反案”殺李恪,“以絕眾望,海內(nèi)冤之”。李恪自縊,年僅34歲,成了大唐三百年最悲情的王子。
其實,李恪的悲情,不在于他奇特的身世和復(fù)雜的背景,那只是放棄選擇的詰口,更不在于他融天地精華,木秀于林,風(fēng)必吹之的孤傲。究其根源,在于封建王朝幾千年的迂腐固執(zhí),在于封建制度的最高維護者李世民權(quán)衡利弊、棄英選庸的冠冕堂皇,無論其為了遵從封建禮儀,立太子以嫡,還是搞政治平衡,求得天下太平,他最終要維護的還是士族大夫的利益,因此立李治不立李恪在當時可能是一個比較明智的選擇,但在歷史上卻是最大的遺憾。毛澤東對此評價說:“李恪英物,李治朽物,而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一世英明,一時糊涂?!笨上v史不能重來,后人只能為一個有才之士的冤屈而扼腕嘆息。
李恪這一代的皇位之爭實在不如他們老子那一輩玩得驚心動魄,如果李恪野心大一些,索性再發(fā)動一次玄武門事變,那唐朝的歷史必將要改寫了?;蛟S就不會出現(xiàn)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會有著名的開元盛世,不會有安史之亂,一切或許有更好的發(fā)展,或許有更糟的結(jié)局。然而,歷史沒有那么多假設(shè),“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李恪終究沒能象父皇一樣通過爭奪戰(zhàn)登上皇位,施展雄韜偉略。
李恪,這個敗于時運的悲情王者,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皇子,注定只能在我們追憶大唐的時候用“盛唐之殤”來唏噓感嘆了。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其出身也頗有傳奇色彩,其母楊妃乃是隋煬帝之女。如此說來,他與隋唐兩朝皇室都有密切的血緣關(guān)系,稱天潢貴胄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他一生的命運確是不幸的,因為畢竟不是嫡出,再加上其隋朝宗室身份,想在激烈的宮廷權(quán)力斗爭中安身立命談何容易。 據(jù)史料記載:從《新唐書》的“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和《舊唐書》的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可以明顯看出,李世民對于這個寶貝兒子還是贊賞有加的。在李世民的兒子中,李恪是最像唐太宗的,也最有文韜武略,且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 由于李承乾、李泰等太宗諸子為了爭奪太子的名分而兩敗俱傷,此時李世民曾想立李恪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長孫無忌的反對,最后在長孫無忌的周旋下,太子的名分最終落在了名不見經(jīng)傳的晉王李治身上,這對于當雄心勃勃的李恪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打擊。 因此有了太宗賜恪書的以下一段對話: “吾以君臨兆庶,表正萬邦。汝地居茂親,寄惟籓屏,勉思橋梓之道,善侔間、平之德。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三風(fēng)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則克固盤石,永保維城。外為君臣之忠,內(nèi)有父子之孝,宜自勵志,以勖日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故誡此一言,以為庭訓(xùn)?!?這段話似是勸告,更像是警告。至于當時的太宗皇帝的心理,外人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看的出,他對于自己的親生兒子還是有一定的憐愛之心。而編劇就憑這句話而把李恪寫的如此不堪讓我等不能接受。 至于當時的國舅長孫無忌,更是視其為眼中釘,假如不是他當時強烈反對李恪當太子,恐怕唐朝的歷史都要改寫。 等到李治登基,長孫無忌掌權(quán),后來的事態(tài)發(fā)展就越來越朝著不利于李恪的形勢發(fā)展,后來其憑借手中的權(quán)勢,先謀立太子李忠,后又相繼冤殺了吳王李恪以及江夏王李道宗。 史載: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長安自盡,年約三十四歲。 至此,長孫無忌由此掃清了獨攬朝政的一切障礙。至于后來武則天當權(quán)后,如法炮制,陷害國舅長孫無忌謀反,那是后話,不再細說。 唐朝的宮廷可謂是血雨腥風(fēng),只要和權(quán)力沾上點關(guān)系,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毛澤東 《新唐書》600多字專門寫李恪,很大篇幅是說他“封官的經(jīng)歷”:先是“長沙王”,后來又封“漢王”,沒多久,又叫“蜀王”,然后是“吳王”,最后死了,還被改封“郁林王”,一生大部分時候是在京城外地轉(zhuǎn),也所謂“王運多舛”。為什么會這樣呢,李世民對臣子們說出了實話,“不是我不想常常見到李恪在身旁,但太子皇位早已有主了,讓他在外地當官,這樣即使我死后,他們兄弟間也不會自相殘殺?!保ǖ壑^左右曰:“吾于恪豈不欲常見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歲后,庶兄弟無危亡憂?!保?這話里看出了李世民是比較喜歡李恪的,甚至一度認為他很像他自己,是心目中比較完美的接班人,《舊唐書》說“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新唐書》里不僅認為“恪善騎射,有文武才”,也記載了李世民對長孫無忌說的話,“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保汩L孫無忌是不是不把李恪當作你外甥,其實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啊,將來說不定也能像對待親舅舅一樣對待你,保護你的。) 但這番話并沒有打動長孫無忌,李世民最終也沒有選擇李恪作為自己的接班人,而是讓他的嫡子,也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長孫皇后生的李治當了皇帝,這注定了李恪后來的悲劇所在。 李世民臨死前,長孫無忌成為托孤大臣,自然對他的親外甥——高宗李治格外關(guān)照。關(guān)照的一個具體行動,就是幫李治鎮(zhèn)壓反叛、清除異己。李治當皇帝的第四年,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和總給他戴綠帽子的老婆,也是李世民真正最寵愛的女兒——高陽公主試圖謀反被朝廷察覺,長孫無忌借題發(fā)揮(叫“因遂誅恪”),不僅殺了房遺愛、高陽等幾個人,順帶著荊王李元景和“時任”吳王的李恪也一并干掉了,“以絕天下望”(就是讓那些希望李恪當皇帝的人徹底死了這份心)。李恪當然不服氣啊,“臨刑呼曰,‘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意思是詛咒長孫無忌不得好死,全家死光光。后來這話果然應(yīng)驗了,長孫無忌因當初阻止李治立武則天為皇后,結(jié)果事后被武則天逼得上吊自殺,還好家族成員只是流放邊疆,沒有滅族而已。 這史書上除了說李恪的優(yōu)點和不幸遭遇外,有沒講他的壞處或者說真正想篡位的野心呢?也有,《新唐書》載,李世民曾經(jīng)給李恪寫過信,告誡他要遵循禮制、守本分,不要胡思亂想。(“汝惟茂親,勉思所以籓王室,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外之為君臣,內(nèi)之為父子,今當去膝下,不遺汝珍,而遺汝以言,其念之哉”),這說明李恪確實曾經(jīng)表露過想當皇太子,繼承皇位的端倪。相比懦弱無能的李治,文武雙全又很得父皇欣賞的李恪有這樣的念頭并不奇怪,怪就怪他沒有一個像長孫無忌那樣的好舅舅罷了。 至于有些朋友考證出五代十國時南唐的建立者李昪(就是大詞人、南唐后主李煜他爹)就是李恪的幾世孫,并追尊李恪為“定宗孝靜皇帝”,終于一圓李恪的皇帝夢,這實在有些誤會,因為李昪追認的這個祖宗是唐憲宗李純的第四個兒子李恪,并不是李世民的兒子李恪。 吳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楊妃。 恪天然帝王的資質(zhì),又深得太宗的器重,僅僅是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愛女,他便只能與皇帝的寶座失之交臂。恪慢慢地對這一點看得很深也很透徹,所以他才能當機立斷,決意清心寡欲,遠離長安這權(quán)力的中心,在偏遠的江南做他天高皇帝遠的吳王。然而,最終,他還是被褥冤枉地連坐于房遺愛的謀反案件。 史書里描述恪是“甚為物情所向”的性情中人。 恪是宮廷里孕育出來的一個溫文爾雅的偉岸的男人,他身上流淌著極盡奢欲的隋煬帝的血,他是天生的王孫貴族。他擁有最最非凡的氣質(zhì)。 他的唯一把柄是和他的妹妹,高陽公主過從甚密,最后這段情感的曖昧竟被長孫無忌專權(quán)的政治所利用,所以新、舊《唐書》都大大地為吳王李恪鳴不平,說長孫的誅戮李恪是“以絕天下望”,是“以絕眾望,海內(nèi)冤之”。 《李氏家譜》稱這支李氏為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之后,且附有李世民敕封李恪為吳王的水誥(詔書),并列有李恪自唐至民國末期的后世子孫46代,綱目清楚,演變遷徙代代有據(jù)。因此,譜中尊李恪為這一支李氏之始祖。 李恪何人?對歷史無多大興趣的人自然不甚了解。應(yīng)該說,李恪是大唐一位極卓越的王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15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