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上下5000年歷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學(xué)時期只能在課本中獲得有限的歷史知識,實際上,歷史是一個廣闊無邊的海洋,里面蘊含著無限的故事和奇聞異事。今天,我為大家準備了一些關(guān)于李煜是否生不逢時?李煜不當(dāng)皇帝會怎么樣的歷史內(nèi)容,來探索這個海洋中的一部分歷史。
南唐君臣宛若一道橋梁,將唐詩與宋詞這兩座巍巍大山連接在一起。而這座橋梁的代表人物正是南唐亡國之君李煜,他的存在使得南唐在歷史長河中猶如一座豐碑,永遠矗立在人們的記憶中。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曾言:“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边@句話不僅道出了唐五代和南宋詞的特點,也意味著南唐詞的獨特之處。而能夠同時擁有篇章和句子的,只有李煜降宋后的作品,以及少數(shù)幾位詞人如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軒等人。
李煜就是南唐亡國之君,他的一生充滿了辛酸和坎坷。然而,正是因為有皇帝這個頭銜,使得他的人生更加五味雜陳,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他被迫降宋,失去了南唐的王位,但他依然保持著文學(xué)才華,在困境中創(chuàng)作著感人至深的詞作。
南唐君臣的存在無疑是宋代文化史上一道重要的風(fēng)景線。南唐的滅亡并沒有讓人們遺忘他們的存在,反而使得他們更加令人難以忘懷。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李煜和其他詞人們創(chuàng)作出了一系列感人肺腑的作品,使得南唐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段瑰寶。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這是李煜創(chuàng)作的《長亭送別》中的一句詞句,喚起了人們對黃河波瀾壯闊景象的回憶。這句詞句讓人感嘆時間的變幻,也體現(xiàn)了李煜深情厚意的情感表達能力。
“唯恐雙溪咋猛舟,載不動許多愁”,這是李煜創(chuàng)作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二》中的一句詞句,道出了人們在秋夜中面對離別之難的心情。這句詞句無疑是李煜一生創(chuàng)作中的經(jīng)典之作,令人動容。
或許我們可以忘記南唐的存在,但我們卻無法忘掉那些充滿深情款款的南唐詞句。“春月秋月何時了”,這句詞句道出了人們對時光流逝的感嘆與無奈。
南唐君臣的存在如同一道橋梁,將唐詩和宋詞這兩座大山連接在一起。雖然南唐的歷史已經(jīng)過去了,但是南唐詞的影響依然深遠。李煜的創(chuàng)作不僅是對個人命運的抒發(fā),更是對時代滄桑變遷的記錄。他的存在讓人們能夠領(lǐng)略到南唐時期的驚艷詞作,體驗?zāi)嵌螝v史上的輝煌與憂傷。
李煜的一生充滿了坎坷與掙扎,然而他的文學(xué)成就卻是不可忽視的。他將南唐君臣的命運,以及那個特殊時代的氣息鐫刻在了他的詞作中。南唐雖已不復(fù)存在,但那些充滿深情和思考的南唐詞句,卻依然回蕩在人們的心中。
中國最好的詩作,三分之一散落于邊關(guān),三分之一留在了江南,還有三分之一屬于蜀地。李白由蜀地仗劍去國,高呼“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杜甫筑草堂于成都,感嘆“安得廣廈千萬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詩仙和詩圣,把蜀地的山山水水,一揉一搓,融進心里,秀口一張,吐出錦繡大唐。
詞亦如此。詞有詩余之稱,本民間小調(diào),雖興起已久,但始終難登大雅之堂。這一切隨著劉禹錫的入蜀而開始改變。他把蜀地小曲納入詩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并有“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佳句流傳。他離開蜀地七十年后,一個名叫韋莊的年輕人奉唐昭宗之命出使西蜀。不曾想到的是,這位大唐的使者,最后竟然力薦王建稱帝,做了西蜀的宰相。在政治上他背叛了唐帝國,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他也背叛了唐人引以為傲的詩,而成為詞崛起的重要鼓手。
韋莊對詞是認真的,他開始有意為之?!叭巳吮M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像這樣題為《菩薩蠻》的詞作,韋莊寫了許多。還有《浣溪沙》《清平樂》和《江城子》等等。翻開他的《浣花集》,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宋人的詞集。
與同為詞壇宗師的溫庭筠一樣,韋莊的詞也離不開男歡女愛,甚至有些比“小山重疊金明滅”還要露骨許多,“髻鬟狼籍黛眉長,出蘭房,別檀郎”這般的場景也仍然是韋莊詞的主題。但夫子都說“食色性也”,又怎好意思讓老百姓唱“卻話巴山夜雨時”?或許這些香艷的故事,正是生活留在詞中的痕跡。
“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p>
這首題為《菩薩蠻》的小詞記錄了韋莊的一段風(fēng)流韻事,這樣的場景后來也會反復(fù)出現(xiàn)在柳永、秦觀、周邦彥等人的詞作中。美人梨花帶雨,韋莊呢?他秀筆一揮寫出了“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這般的美麗的句子,把美人的情深義重和自己內(nèi)心的傷感都寄托在琵琶上,一向眼光甚高的王國維也心悅誠服。宋人晏幾道被后世傳頌的那句“琵琶玄上說相思。當(dāng)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也帶著韋莊的影子,大抵感情始終是相通的。
韋莊年少時曾留戀江南,可一入蜀地,就再未曾涉足。對于江南,他曾寫道:“如今卻憶江南樂,當(dāng)時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苯习?,不知道埋葬了多少讀書人的夢想和離愁。但那時的江南,戰(zhàn)亂連連,哪里還有什么“江花紅似火”,哪里還有“青衫少年行”。
公元937年,自稱為李唐后裔的南吳齊王徐知誥正式稱帝,并恢復(fù)李姓,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由于有了李唐的招牌,加上地處江南,又施行“息兵安民”的戰(zhàn)略,在那個混戰(zhàn)不堪的年代里,這個偏安一隅的小國,不僅招來了韓熙載等江北士人,還聚集了以馮延巳等江南才子,到公元943年李璟繼位時,更是儼然盛世在望。
李璟的運氣實在是不能再好了。秉承徐知誥奠定的基業(yè),在五代十國那個混亂的時代里,他竟然安安穩(wěn)穩(wěn)的做了將近二十年的皇帝,也正是這二十年給了詞繼續(xù)成長的土壤。畢竟無論是李璟還是他的宰相馮延巳都是詞壇圣手。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fēng)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這首《攤破浣溪沙》是李璟最為人稱道的詞,尤其是“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一句更是歷代傳誦。但這樣柔情似水的作品更像出自秦觀這般的書生之手,誰能想象一位人間帝王竟也有如此閑情逸致。只是不知道這座“小樓”是不是李煜“昨夜又東風(fēng)”的小樓。
王國維曾道李璟此詞“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對此我最開始也是頗不以為然的。但當(dāng)偶然讀到李易安暮年時寫的《永遇樂·元宵》一闕,其中“如今憔悴,風(fēng)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云云,頓覺王國維先生真乃慧眼如炬。當(dāng)美好失去的時候,回憶或者懷念是多么的沉重與無奈?王國維先生也曾感嘆“最人世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感觸很深,但似乎過于直白,不及李璟詞隱晦,不及李清照詞傷感。
馮延巳是李璟的宰相,二人為君臣亦為詞友。馮延巳曾有“風(fēng)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句子,詞中以“春水蕩漾”暗喻女子“春心波動”,一語雙關(guān),妙不可言。就此李璟詰問道:“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馮延巳也不示弱,答曰:“不若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也”。這些段子多半都是后人演繹,但馮詞風(fēng)騷也可見一斑。
馮延巳盡管也多寫離情別緒,但遣詞造景已更為講究,境界也不再局限于眼前的事物,對后世的影響也更大。在《鵲踏枝》一闕中,馮延巳寫道“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撩亂春”,這或許就是晏殊“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源頭。
在《臨江仙》一闕中,馮延巳有“夕陽千里連芳草”這般境界開闊的句子,而這一切到了柳永筆下就成了“草色煙光殘照里”。甚至賀鑄那句“一川煙草,滿城風(fēng)絮,梅子黃時雨”也與馮詞“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關(guān)系。
或許世人會覺得李璟與馮延巳,一個是皇帝一個是宰相,竟然只顧得風(fēng)花雪月兒女情長,全然不顧江山社稷。的確他們不是玩政治的人,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難道就真的更為深刻嗎?
如果讓我選,我還是喜歡這歡歡喜喜的清平世界,就算是悲歡離合也是人間的人情味,那些血腥,最好離詩詞遠一點!
遙夜亭皋閑信步,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數(shù)點雨聲風(fēng)約住,朦朧澹月云來去。桃李依依春暗度,誰在秋千,笑里輕輕語。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
這首詞的詞牌是《蝶戀花》,很能讓人不由自主的就想起祝英臺和梁山泊的愛情故事,但它還一些別的名字,比如《魚水同歡》,這就很是有些俗氣了。但這些男歡女愛的事情卻是李煜前半生日常生活的全部。
身為南唐的皇子,在太平盛世里,他除了這些花花草草卿卿我我還真沒有別的。他雖生而雙瞳,但對軍政大事卻著實打不起精神。再加上儲君的位置先有叔叔李景遂,后有野心勃勃又頗具治國才能的李弘冀,最不濟還有兄長李從善,怎么也輪不到他啊?玩斧鉞刀叉哪有吟風(fēng)弄月舒坦?搞民生政治哪有顛鸞倒鳳愉悅?況且江南本就不缺風(fēng)景,更不缺美人。
于是從公元937年中秋李煜出生到公元959年入主東宮甚至直到公元961年繼位,這二十四年的時光里,他儼然南唐的賈寶玉,過著一些看是荒誕卻又令世人羨慕的日子。
曉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鳳簫吹斷水云間,重按霓裳歌遍徹。臨春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歸時休放燭光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這闕《木蘭花》就是李煜紙醉金迷日子的真實寫照。他費盡心思把唐玄宗與楊玉懷的《霓裳羽衣曲》找到,重新編曲、填詞,又網(wǎng)羅美人,重演“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歷史典故,但他似乎忘記了“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凄慘,或許他不是忘記了,只是不想記得。
但李煜也并非一個濫情的人,這一點兒可以從他和大周后之間的感情得到印證,大概他只是特別單純,他以為人就應(yīng)該過這樣的日子,喝喝酒、談?wù)勄?、寫寫詞,至于“何不食肉”的傳說,還是留給其他人把。
對李煜與大周后的感情,后世用“伉儷情深”這樣的詞匯來形容。這個詞多用在世俗夫妻身上,很少用到一國之主和后宮妃嬪的故事里。
公元964年,年僅29歲的大周后香消玉損,李煜悲痛欲絕。在《挽辭》中,他寫道“秾麗今何在?飄零事已空”。不久李煜又將大周后的妹妹小周后納入宮中,一樣恩愛有加。
但同樣好景不長,只不過這已不再是活著與死去的莫測,而是歷史潮流的奔騰和大宋的馬刀?,F(xiàn)在看來,就連大周后的紅顏薄命,都是一種幸運,至少她不用再面對趙光義那張勝利者的嘴臉。
如果李弘冀稍微懂得一些韜光養(yǎng)晦,或者狠下心再重演一遍“玄武門之變”,李煜或許就成了另一個曹植。但后人最不能假設(shè)的就是歷史,無論是否喜歡,是否遺憾,都是注定的。只是南唐的龍椅,對于李煜來說,猶如火山口,隨時都會天崩地裂,魂飛魄散。
李煜登基的時候,南唐已經(jīng)向趙宋稱臣,且為了進一步討好趙宋,他還主動的去掉南唐國號,自稱“江南國主”;在帝皇的禮儀方面,更是能減則減了??上Ш推綇膩聿皇侨跽咚軟Q定的,更不是祈求所能得到的。在趙光胤“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鼾睡”理論的指引下,趙宋大軍于公元975年冬馬踏金陵,從此世上再無南唐。
對這一切的變故,李煜顯得很是茫然,很是無措。由一國之主到階下之囚,他不是劉禪,他的心會痛。李煜把這種痛寫到了《破陣子》一詞。
他懂風(fēng)花雪夜,他懂詩詞歌賦,但“幾曾識干戈”啊?金陵城破之日,他與宮女只能相擁而泣。至于命運,已經(jīng)不是他能掌握的了。
或許我們會問,他為何不以死謝國?城破之日,守將馬承信戰(zhàn)死、右內(nèi)史侍郎陳喬自縊,如果再加上國主李煜死國,南唐的君臣至少也會落一個悲壯的名聲。但李煜選擇了偷生?;钪偸呛玫模懒司驼娴氖裁炊紱]有了。也正是這種偷生,南唐才永遠的留在他的詞作中,隨著他的傷與恨而歷久彌新。
像這樣的“恨”,他還有很多。在暮春是“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在深秋是“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在空間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在時間是“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在心里是“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在身上是“夢里不知身是客,一響貪歡”。他的“恨”無處不在,以至于盡管后世詞家眾多,但寫“恨”,無人能出其右。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虞美人》可謂字字泣血。世人最為向往的春花秋月,在李煜眼中都是痛苦的源泉。因為他夢想的故國只能在明月中回首。但一切都已經(jīng)成了泡影,剩下的只有愁。愁有多少呢?你看那一江春水,水波粼粼,生生不息,世世代代都流不盡啊!
趙光義讀完此詞,遂毒殺李煜;在毒殺前,他還不忘在李煜面前再凌辱一番小周后。他知道,趙宋可以攻破金陵,可以滅了南唐,但卻無法征服這個看似柔弱的書生。他是南唐國主,盡管在趙宋屈辱的生活了這么久,他心里唯一認同的身份就是南唐國主。這樣的人,怎么可以不死?這樣的人,怎么可以讓他輕松的死?對于一個男人來說,還有什么比當(dāng)面凌辱他心愛的女人更為屈辱?
江南始終是人間的天堂,這與誰當(dāng)皇帝沒有多少關(guān)系。就算到了南宋,經(jīng)歷了靖康之役,姜夔也仍然寫出了“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的句子來。只是這已經(jīng)是普通人的傷感,已是人間之詞。帝王之詞,在李煜手中就已經(jīng)終結(jié)。
李煜去世后約六十年的一個深秋,一位叫柳永的落魄書生浪跡江南。他行走在長江邊,歲月蹉跎,而他還一事無成,一時萬千愁緒涌入心中,于是《八聲甘州》成。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fēng)凄緊,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dāng)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桿處,正恁凝愁!
這里面也有愁,也有家,但已經(jīng)不是“雕欄玉砌”,已經(jīng)不是“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而更多的是自我的感傷?;蛟S任誰面臨這秋雨這江水,都會有的一種感傷。當(dāng)然柳永也有思鄉(xiāng),但這種思念相較于李煜的泣血之念已經(jīng)淡薄甚至平靜許多。在這種思念中,還多多少少隱含著自己一事無成的尷尬。這或許才是平常人應(yīng)該有的心態(tài),也是詞的本色。
與柳永同時代的晏殊,一生可謂享盡清平安樂。與柳永江湖漂泊不同,他的詞多誕生在酒足飯飽或者倚紅偎翠之際,但這也是一種生活,精英士大夫的生活。
這闕《浣溪沙》就精準的記錄了這一切。與美人飲酒作樂,甚至為賦新詞強說愁,然后再來一些自己的感嘆,簡直是完美的不能再完美的生活。
晏殊和柳永,一個在廟堂,安穩(wěn)富足,歌頌盛世;一個在江湖,漂泊流浪,吐槽人生。這或許就是生活的兩個面,無論在大宋,還是在當(dāng)今,無不是如此??傊@是凡人的世界,悲歡離合,是是非非,都是人間氣味。
無數(shù)人都在想,如果李煜不當(dāng)皇帝會是怎么樣?沒有那些刻骨銘心的傷痛,他也就寫不出那些哀傷的句子。盡管這些哀傷是他人的,但那樣心扉的感觸,無論如何都會在后世讀書人的心里留下鮮明的種子。種子生根發(fā)芽之日,也就是詞崛起之時。
其實從李煜到柳永也不過五十年,五十年很長嗎?對于一個哀問“春花秋月何時了”的人,連一分一秒都太過漫長,但對于我們這些后世的仰慕者,不過是一個瞬間。
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離詩和詞已經(jīng)很遠很遠,遠的讓我在很多時候都只想做一個只和自己說話的傻子。什么春花秋月,什么曉風(fēng)殘月,都抵不過一只羊肉串來的干脆。
不知道是我們遺忘了歷史,還是歷史把我們遺忘。對于這些曾經(jīng)的過往和記錄過往的句子,我們竟然舍得讓它們在舊紙堆里腐爛而無動于衷?!
本文涵蓋了關(guān)于李煜是否生不逢時?李煜不當(dāng)皇帝會怎么樣的所有內(nèi)容,希望能夠為讀者們提供有關(guān)該主題的全面了解。如果您對歷史人物及歷史相關(guān)知識感興趣,我們強烈建議您關(guān)注我們的,我們提供豐富多彩的歷史內(nèi)容,包括歷史事件、歷史名人、歷史文化等等。
李煜不適合也不想做皇帝,可他作為皇子無法抉擇自己的命運。古時一般是嫡長子繼承制,雖然李煜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由于李璟的次子到第五子均早死,故李煜長兄李弘冀為皇太子時,其為事實上的次子。又由于后來李弘冀殺死其叔父李景遂(李璟即位初曾表示要位終及弟),七分病 情三分“罪”,在景遂死后不到3個月即不滿三十歲暴卒。李煜便在父親的堅持下,登基做了皇帝。所以,李煜到底做不做皇帝是由他的身世決定的。
在中國歷史上,為爭奪帝位,或父子叔侄相互殘殺,或嫡親兄弟大動干戈,可是,卻也有人本不想做皇帝,而硬是被人推到了皇帝的寶座上,這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在嫡親兄弟中排行第六,說起來君位與他無緣。但他的五個哥哥中,除長兄太子弘冀外,其他幾個都死得很早。他23歲的時候,叔父景遂與弘冀爭權(quán),被弘冀派人下毒鴆殺。過了一個月,弘冀又莫名其妙暴卒。這在膽小懦弱的李煜心中留下了可怕的陰影。權(quán)臣鐘謨也覺得李煜不是當(dāng)皇帝的材料,于是提議立他的弟弟、李_的第七子李從善為太子,但李_說什么都不同意。于是,對李煜來說,這太子是非當(dāng)不可了。
建隆二年,李_病逝,李煜即位于金陵,時年25歲。就在此前一年,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宋朝,已擺出一統(tǒng)天下的架勢。李煜讓大臣帶著大量金銀財寶向宋奉表進貢,請求承認自己繼位的合法性,等宋降詔批準后,李煜才稍稍寬了點心。
李煜有絕代的藝術(shù)才華,擅長詩詞,工于書畫,精通音律。他的詞感情真摯,直抒胸臆,雋永清秀,生動傳神,論藝術(shù)成就,當(dāng)時無人企及。藝術(shù)家追求浪漫的生活,可李煜的浪漫已接近于放蕩的程度,他的詞中有這樣的描述:晚上的宴會結(jié)束了,但還覺得不能盡興,于是煌煌白日,繼續(xù)宴樂,此處美女們剛剛停下舞步,舉杯暢飲,另一處宮殿中又傳來簫鼓之聲。真正是紙醉金迷、醉生夢死了。
他鐘情于藝術(shù),寄情于浪漫,卻又癡迷于佛教,經(jīng)常出錢募人為僧,金陵僧人多達萬人。有時退朝之后,便和皇后穿戴僧人衣帽,青燈黃卷,誦讀經(jīng)書,參悟佛性。據(jù)說北宋政府專門挑選了口齒伶俐、聰明善辯的少年,南渡去見李后主,和他討論佛理,誦經(jīng)參禪。幾番討論之后,李后主以為真佛出世,對于治理國家,更是心灰意冷,守邊安邦的事情均置之度外了。
南唐的大臣都知道,這樣下去,亡國就為時不遠了。有一次,南都留守林仁肇求見后主,說自己愿意領(lǐng)兵北上,收復(fù)舊地。他知道李煜綠擔(dān)心的是宋主降罪,于是為他想好了開脫的理由:起兵以后,你可以對外說林仁肇叛變,這樣宋主就不會怪罪你了。但是李煜就是不同意。他不僅不敢與北方宋朝交戰(zhàn),對東邊十分弱小的吳越,也奉行和平相處的政策。沿江巡檢盧絳勸他說,現(xiàn)在應(yīng)該先下手滅掉吳越,以免它將來和宋朝一道攻擊咱們。李煜根本聽不進去。
_寶七年,宋朝滅掉了荊南、后蜀、南漢,開始著手收拾南唐了。這年秋天,趙匡胤派使者到金陵,請李煜去開封參加祭祀活動。李煜清楚,這一去肯定是有來無回,于是以有病為由推辭不去。與使者送別的時候,他嚇得連宋使的船也不敢上去。
這年冬天,宋朝的軍隊渡過長江,包圍了金陵
李煜頓時慌了神,一面組織抵抗,一面派人赴宋乞和。使者說得唇焦舌燥,結(jié)果趙匡胤一句話就把他打發(fā)了回去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安眠!夜半,金陵被攻破。李煜早在宮中準備好了干柴,打算自焚
可是看著那熊熊大火,他又害怕了,最終選擇了投降。王室子弟官屬全都成了俘虜,被宋師押送到汴京。
到了開封,李煜被封為違命侯,囚禁在一個小院子里,過著朝不保夕的屈辱生活。沒了往日的歌館樓臺、輕曲曼舞,有的只是亡國的悲傷,悔恨的淚水。據(jù)說,他最心愛的小周后每次隨同各位降王命婦入宮請安時,都被宋太宗強留數(shù)日,回來后必痛哭大罵。眼看國家被人所滅,妻子被人強占,這是何等的恥辱!正如他自己說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正是他對屈辱悲苦生活的傾訴。
李煜的舊臣徐鉉投降宋朝后做了散騎常侍。太平興國三年的一天,宋太宗想知道李煜的思想動態(tài),于是派他前去探視。李煜見了往日的舊臣,什么心里話都想說出來。他說,當(dāng)年潘佑、李平極力主張抗擊宋朝,可我卻把他們殺了,想起來真是后悔莫及??!可憐這個書呆子,做了囚徒還不會說一句假話。徐鉉把他的話如實告訴了宋太宗,太宗又聽說他寫過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樣的詞,大為惱怒,于是當(dāng)晚讓人送去毒藥。李煜死了,年僅42歲。
南唐代吳
吳國的創(chuàng)立者楊行密死后,其子楊渥昏庸殘暴,肆意殺戮。徐溫等發(fā)動政變,殺楊渥,立楊溥為吳王。徐溫自任大丞相,都督內(nèi)外諸軍事,居金陵,吳王成為傀儡。其子徐知訓(xùn)駐吳國都城廣陵,控制吳王。徐溫的養(yǎng)子徐知誥居潤州,防備地方變亂。徐知訓(xùn)貪殘暴虐,驕奢淫逸,時常凌辱吳王,為吳臣朱瑾襲殺。吳天_十五年,徐知誥入居廣陵,執(zhí)掌政權(quán)。乾貞元年,徐溫卒,知誥遂出居金陵,以其子徐景通駐廣陵,總理朝政。
徐知誥在金陵修建宮殿,欲取吳而代之,遷都此地。天祚元年,徐知誥脅迫吳王加封自己為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稱齊王。自建天子旌旗,改金陵為西都,稱廣陵為東都。天祚三年正月,徐知誥建齊國,立宗廟社稷,設(shè)置百官,建騎兵8軍,步兵9軍。二月,吳正式冊命其為齊國王。八月,吳主楊溥下詔禪位。十月,徐知誥即位稱帝,建都金陵。徐知誥本姓李,被徐溫收為養(yǎng)子后改姓徐,稱帝后復(fù)本姓,改名為鼻,又以唐朝后裔自詡,故改國號為大唐,史稱南唐。
古往今來,不乏有些人,他出生在高位,卻并不志于此。在別人給他安排的職位中,他無所作為被后人所詬病,但是可能在他所熱愛之處,他卻干的風(fēng)生水起,甚至開辟了一番新的天地。書畫兩絕的藝術(shù)帝王宋徽宗如此,沉迷手工的木匠皇帝朱由檢亦如此,被稱為千古詞帝的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如此。
借用郭麐一句話就是——“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
李煜 畫像
機緣成帝出身于公元937年的李煜,作為南唐元宗李璟的第六個兒子,原本按理說是沒有可能成為皇帝的,即便據(jù)說他才華橫溢,并且和舜帝、項羽一般具有重瞳異象,但項羽不也沒稱帝嘛,所以這也不能說明什么。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他五位兄長里的四個都逐漸夭折,兄弟六人徹底變成兩兄弟。而即便只剩兩兄弟,當(dāng)然也輪不到做弟弟的他,更別說兄弟之間關(guān)系并不好,大哥李弘冀更是聲名赫赫的軍事天才。
這個問題就恰恰出在了他老爹的頭上,本來自夏啟篡位之后,公天下變成家天下,皇位就一直都是父死子繼,可李璟這個人吧就是和別人不一樣。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他曾在即位的時候在他爹牌位前發(fā)過誓,他過世以后這個皇位就是他弟弟的了,也就是說他準備兄終弟及。甚至,他怕自己反悔,連退路都沒給自己留,把他弟弟,也就是當(dāng)朝皇叔李景遂直接給摁在了太子之位上。于是皇太子就變成了皇太弟了。
李煜 劇照
這本來也沒什么,但是李璟他大兒子李弘冀不樂意啊,憑什么別人長子都能繼位,到了我這就使不通了呢。而且他李弘冀還不是個草包,不僅有勇有謀,而且能征能打,帶兵期間奪得了不少戰(zhàn)事的勝果,在軍中威望頗深。隨著權(quán)勢和威望越來越大,李弘冀的心里也就越來越不平衡,甚至達到了一個爆發(fā)點。
該來的終究還是要來,矛盾也就徹底爆發(fā)了。公元959年八月,已經(jīng)放棄太子之位的晉王李景遂在返途的路上遇害。一個月后,入主東宮不久的太子李弘冀也身死。前者當(dāng)然是李弘冀所殺,至于后者,史書記載或因猜忌和不滿被李璟賜死。
就這樣,李煜在完全沒有出力的情況下,莫名其妙成為了東宮之主。
李煜 劇照
亡國之君公元961年,被趕上皇位的李煜,面對北宋勢力壓迫,不得不承認北宋的正統(tǒng)地位,每年給北宋納貢,并且把后唐國主改名為江南國主,正式成為了宋太祖趙匡胤的小弟。
而事實上,李煜也并非沒有對后唐的局勢做出努力。在他上任期間,他不僅厚待功臣,重視科舉,而且愛民如子,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并進行土地改革。而軍事方面,他也并非一事無成,不然也不至于能夠讓積貧積弱的南唐存活15年之久。
可惜李煜即位時的南唐,不僅政治上和社會上矛盾重重,而且自淮南之戰(zhàn)戰(zhàn)敗后,南唐每年都要向北宋繳納大量的貢稅,經(jīng)濟上也逐漸蕭條。
在嘗試一段時間后,從小走傷感路線的李煜,對此深感無奈并且自怨自艾了起來。而隨著大小周后的出現(xiàn),深受內(nèi)外困擾的李煜更是無心處理國事,開始沉迷于后宮,整日流連于妃嬪的柔情和嫵媚之中。
李煜 劇照
公元973年,宋軍攻破南唐都城金陵,南唐就此徹底煙消云散,而愛民如子的李煜為他的百姓做了最后一件事。那就是按照北宋的要求,攜帶家眷和朝臣,歷時數(shù)月長途跋涉至開封,朝見宋太祖趙匡胤并得到了一個極具侮辱色彩的爵位“違命侯”。為了南唐的子民,李煜坦然請降,終于保全了金陵百姓。
降宋后的李煜一直被關(guān)押在汴京,整日面對祖先靈位以淚洗面,以表達自己作為亡國之君,愧對先祖,愧對百姓的愧疚之情。978年,終于被暗生歹意的宋太宗趙光義所毒害,與之情深意切的小周后眼見此景,也追隨而去。就此,一代君王,死于非命;一代美人,香消玉殞。
虞美人
千古詞帝李煜作為皇帝雖然不算合格,但讓他名傳千古恰恰是他在宋詞之上的成就。
他的詞早期因為身居高位,縱情聲色,所以多為宮廷生活和男歡女愛之類,帶有強烈的奢靡,纏綿之感,深得花間派詞人的精髓。
而隨著國破家亡,身居囚籠。他的風(fēng)格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代表作就是他臨死前作出的那首《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 流。
李煜 畫像
南唐后主李煜的一生,可謂是讓人心生感嘆,若不是生在帝王家,他也不至于背負那么多沉痛。但細想之下,若不是處生在帝王家,他又怎會有這些不同于常人的經(jīng)歷呢,而沒有這些經(jīng)歷,他到底能否成為千古詞帝也很難說得清。所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古人誠不欺我!
李煜是個好皇帝嗎?如果我們對一位皇帝的評價是他在位期間的作為,而不是這個國家最終的結(jié)局。 筆者認為:李煜是個好皇帝!
前段時間,在跟朋友討論一個話題,有關(guān)秦始皇到底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對于秦始皇,我們評論的一大問題就在于標(biāo)準的巨大差異。這個問題也出在評論李煜上。 我們好像先入為主的認為,末代皇帝就是最糟糕的。畢竟我們知道夏桀,知道商湯。可是,如果我們看到的是李煜在位十五年的作為,我們或許就更容易得出他是個好皇帝這個答案。
李煜,公元961年即位。當(dāng)時,宋已經(jīng)建立,在南唐以北對其虎視眈眈。而南唐周圍,還有五代十國末年正一步步進入“風(fēng)燭殘年”的各種小國。南唐國內(nèi),是先皇李璟頻繁征戰(zhàn)后的積貧積弱。就在南唐風(fēng)雨飄搖之時,時年二十四歲的李煜坐上了南唐皇位。
作為中華大地上的皇帝,李煜有著一些皇帝普遍具有的特點。他勸課農(nóng)桑,鼓勵耕種。把從父親手中接過的貧弱南唐,一點點積累復(fù)蘇。
然而在南北夾擊的政治和軍事環(huán)境下,又讓他重視軍隊建設(shè)。李煜手下的南唐軍隊,不僅有傳統(tǒng)兵種,還設(shè)置了龍翔軍,專門來操練水軍。
但李煜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還是來自宋。 李煜上位之初,就主動向宋臣服。有人說這是他懦弱的表現(xiàn)??墒?,如果南唐這時候來反抗,又哪是宋的對手?如果南唐在李煜上位之初就硬碰硬,那么,南唐的 歷史 ,恐怕就很難再多這十五年。此后,李煜多次上表,請求宋把他當(dāng)做臣子,把南唐當(dāng)做附屬。因此,譏諷李煜“賣國”的大有人在。
這是李煜帶領(lǐng)不夠強大的南唐存活于世的最合適方法了。如果李煜真的懦弱,他就不會暗地里操練軍隊。如何李煜真的無能,他就不能把南唐的生命延續(xù)十五年。
而李煜之所以采取這樣的溫和甚至算是委屈求全的策略,和他本人的仁義善良也分不開。 李煜是位居士,又是深諳佛法之人。就是這位飽讀詩書的仁慈君主,做出為救兄弟幾乎低聲下氣的乞求宋高抬貴手放他的弟弟一命。
李煜作為皇帝,有勇,敢在強大的宋手中找生存空間。也有謀,能夠把一個羸弱之國一點點壯大。他更有許多君主沒有的仁,有充沛的 情感 ,能理解百姓,體味人間。
李煜如果生于太平盛世,他可以做一個守成的好皇帝,初繼位李煜實行輕徭薄賦,于民休息的政策,對宋表面臣服暗地備戰(zhàn),也是很有些策略的,只可惜他生于史上最亂的五代十國,他的治國才略在宋太祖的光芒下很快暗淡了。
李煜跟他爹李璟一樣都是文學(xué)愛好者,并且在詩文書畫方面都很有造詣,但 歷史 證明藝術(shù)帝往往都當(dāng)不好皇帝,像畫家宋徽宗,音樂家李隆基后期,木匠朱由校,不過老朱比他們幾個幸運,沒因為愛好丟了皇帝。
李煜早期的詞風(fēng)偏婉約旖旎,那時候他在大小周的溫柔鄉(xiāng)了可是不知愁滋味啊,前期的杰作:
一斛珠
晚妝初過,沈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羅袖裛殘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
后期畫風(fēng)突變,字字血淚,像《虞美人》、《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等等,都是千古名作,王立群老師在點評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時說:用最平實的言語,寫出了常人無法體會的 情感 ;李后主后期的詞中,只能看到兩個字“絕望”。
酈波老師評價李煜:一個不朽的傳奇。
亡國毀了李煜,也成就了李煜,讓他在史上若干亡國君里脫穎而出,成為“詩詞世界的千古帝王”,但是如果有來生,相信李煜會說“愿生不在帝王家”。
李煜在我們的心中通常有兩個身份,皇帝,詩人,有人說李煜當(dāng)皇帝是個笑話,當(dāng)詩人是個“神話”,對于后半句我完全認同,但對于前半句我卻有不同的看法。
撿來的皇位 作為南唐后主,亡國之君,李煜本來是沒機會享受這個“殊榮”的,因為他的皇位就是撿來的,而他根本不想要。
李煜的父親李璟在位時曾立其弟李景遂為“皇太弟”,本意是“兄終弟及”,但是李景遂審時度勢力辭了“皇太弟”的位置,李璟轉(zhuǎn)而立李煜的哥哥嫡長子李弘冀為太子,可是李弘冀竟然毒殺親叔叔李景遂,而被廢除太子之位,李煜被“趕鴨子上架”成了南唐最后一任國君。
繼位后的無奈 李煜繼位后,形式已經(jīng)非常緊迫,南唐籠罩在一層陰郁的氣氛中,李煜也是借酒消愁每日醉生夢死,通過詩歌來抒發(fā)自己的 情感 ,李煜確實不精通國事,因為他對權(quán)利沒有欲望,如果是在盛世,李煜或許能成為一位心地善良,寬宏大量的好皇帝,但是身逢亂世,李煜確實沒有力挽狂瀾的實力。
極力避免戰(zhàn)爭 李煜繼位后直至南唐被滅,都在極力的避免戰(zhàn)爭,李煜繼位之初就派人入宋進貢,表示臣服愿奉宋正朔。后來甚至將唐的國號都去掉,改稱“江南國主”。
而當(dāng)大宋真正發(fā)動進攻的時候,李煜有能奮力一搏,死守金陵。據(jù)說李煜還曾有殉國的打算。雖然實力懸殊巨大導(dǎo)致亡國,但是并不能說李煜就是位昏君,只是大勢不可逆。而李煜的出降也使得江南免受戰(zhàn)火洗劫。
李煜是一位好皇帝嗎?顯然不是,說嚴重點兒或許算個昏君,因為他確實不懂治理國家,而且他的對手是雄才偉略的趙匡胤。但李煜是絕不是暴君,只是不應(yīng)該生在那個年代。
李煜是不是好皇帝,這得看評價標(biāo)準是什么?至少我覺得在“后主”里面 沒人比李煜更好 了。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李煜的老爸李璟病逝,李煜在金陵接過了這個注定要滅亡的國家,也就是說在他接手南唐皇位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jīng)注定要成了一個亡國之君了。為什么這么說呢?
其實在五代十國末期,實力最為強大的后周已經(jīng)開始了一統(tǒng)南北的戰(zhàn)略計劃,其中后周的南征計劃最主要針對的就是當(dāng)時的江南霸主—南唐。由于兩國軍事實力的差距,周世宗的南征行動非常成功。公元958年,不斷戰(zhàn)敗的南唐只有把長江以北的所有土地都獻給后周,并且李璟本人還去掉帝號,改稱國主,使用后周年號,既南唐中主。
所以當(dāng)李煜接手南唐的時候,南唐滅亡不過是時間問題了。在這種情況下,在外交方面,李煜對此時已經(jīng)接替后周的宋朝放低姿態(tài),尊奉宋朝,以給南唐爭取喘息的時間;在時政上對前朝文武官員不計前嫌,唯才是舉;在民生上,減免稅收、免除徭役,重組戶籍,極為重視農(nóng)業(yè)恢復(fù)。
但由于南唐經(jīng)過前朝的戰(zhàn)亂,通貨膨脹嚴重,早就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再加上北宋一統(tǒng)已經(jīng)是不可違背的 歷史 軌跡,最終導(dǎo)致了南唐的滅國。
只是當(dāng)我們評價李煜的時候,并不能給他戴“昏君”的帽子,甚至比絕大多數(shù)的“后主”李煜都可以算相當(dāng)不錯的,他關(guān)愛民生,不殘暴不好大喜功,這樣好皇帝中國 歷史 可并不多。正如南唐舊臣潘慎修,對宋太宗說的:
“若其真為無識無能之輩,何以守國十余年?”
其實我唯一對李煜有所微詞的就是當(dāng)初在北宋一統(tǒng)之勢已經(jīng)完全不可擋的前提下,李煜依舊率領(lǐng)南唐國民負隅頑抗。其中宋軍從開寶七年十月正式出兵到最后攻破金陵李煜投降整整過了一年零一個月的時間,這場戰(zhàn)火致使無數(shù)南唐國民流離失所,湮滅于戰(zhàn)火之中,是為李煜的責(zé)任。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國的最后的一位國君,不是皇帝,自然就沒有帝號的。史稱“南唐后主”。
他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國”的后主――其祖父南唐國的開國皇帝李升(889――943),字正倫,原名徐知浩。937年稱帝,先國號“齊”,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又稱其“南唐先主”。 其父李璟(916――961),字伯玉,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即位。拓展了疆土。因好武喜文(著有《南唐二主詞》),奢侈無度,政治腐敗,國力大降。后被“后周國”之武力威脅,自削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 李煜961年即位,尊宋為正統(tǒng),以納貢保國安寧。在971年趙匡胤滅“南漢國”后,李煜自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975年降宋,被封為右千牛衛(wèi)上將軍、違命侯。978年去世。史稱“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歷史 的看,亡了國的李煜是“政治上的低能兒”,治理國家是無建樹的。可以說是即誤國誤民,又誤家誤己的。他的才華主要體現(xiàn)在書法、工畫、音律、詩詞等藝術(shù)領(lǐng)域之中,尤其是在詩詞等藝術(shù)上造詣極深,有人說他“詞冠天下”,有人說“詞樹旗幟” ,是中國史上有名的“亡國詩人”、“千古詞帝”,其作品被收錄在《宋詞》。南唐被宋所滅,李煜降宋后,被封“違命侯”。其詩詞大都不是其在“太平盛世而作”,尤其是“傳世詩詞”大多是思念故國、感懷往事、憂國憂民,被宋太宗趙光義疑有“復(fù)國不純動機”而被毒死。李煜精通書法、繪畫、音樂、詩詞,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傳世作品有《虞美人 · 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令 · 簾外雨潺潺》、《相見歡 · 無言獨上西樓》、《破陣子 · 四十年來家國》、《浪淘沙 · 往事只堪哀》等詞,不僅歸錄于《宋詞》,而且大都是中國詞史上的傳世不朽之作。李后主是一個好的詩詞等全面發(fā)展的“藝術(shù)高人”,但在治國上承祖、父之基業(yè)“沉迷于淫樂”,無所建樹?!断嘁姎g.無言獨上西樓》反映內(nèi)心的孤寂,《破陳子.四十年來家園》是對國破家園的無限思念。李煜站在藝術(shù)高地上的詩詞,是亡國之后無奈心情的寄托,只能以“詩詞”空懷抱國憂民之志。
答案是,李煜不是一個好皇帝。李煜不但不是好皇帝,連做一個平庸的皇帝都不夠資格,他是一個典型的昏君。
我上小學(xué)的時候,電視臺播放一個電視劇《絕代雙雄》,我看了之后就疑惑,李煜如此的昏聵無能又軟弱,憑什么和趙匡胤并列為“雙雄”?現(xiàn)在我才悟出來,原來所謂的“雙雄”,并不是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太祖趙匡胤,而是趙匡胤和弟弟趙光義兩個人。趙光義雖然文韜武略比哥哥差,但環(huán)視五代十國,能比他強的還真沒有幾個。所以,把趙光義和哥哥趙匡胤并列為“雙雄”,也大體說的過去。
至于李煜,純粹是一個膿包和紈绔子弟。李煜做一個藝術(shù)家沒有問題,做了皇帝,則是國家和人民的災(zāi)難。面對大宋強敵壓境,李煜從來沒有勵精圖治,富國強兵,而是寄托于求神拜佛,幻想佛法無邊可以幫助他渡過危機。為此,李煜把國庫的錢都掏了出來,只要你愿意出家為僧,就立即賞賜給你一大筆。一時間,滿大街都是和尚,南唐僧侶迅速超過十萬人,比士兵還多。
一些臣子為了巴結(jié)李煜,就猛拍他的馬屁,說陛下您是佛的轉(zhuǎn)世。李煜聽了心花怒放,既然我都是佛的轉(zhuǎn)世了,我還怕大宋什么呢?于是,李煜繼續(xù)在他的皇宮里面花天酒地,醉生夢死,還搜刮大量民財,為他龐大的后宮提供享樂。
李煜上位是南唐無奈的選擇,他自己本來就不喜歡做皇帝,喜歡搞藝術(shù)寫詩詞,只是 歷史 把他推上了政治的舞臺。在李煜當(dāng)政的時候,可以說他做了一個皇帝該做的事,他也試圖和北宋抗?fàn)帲龀鲞^努力,可見李煜不是一個昏庸的皇帝,他是個善良的皇帝。后世對他的評價,說他的詞作很不錯,是一代詞帝,只是對他的政績卻貶低,說他親手亡了自己的國家,其實我們都誤解了李煜,處在當(dāng)時的環(huán)境,李煜做的還是不錯的。
李煜接手南唐的時候,南唐已經(jīng)是個爛攤子了,前一任皇帝李璟把南唐都敗的差不多了。南唐的開國皇帝李升干的不錯,讓南唐的經(jīng)濟富強,但了中主李璟的時候,李璟好高騖遠,覺得南唐富強,就對周邊的國家發(fā)動戰(zhàn)爭,結(jié)果仗是打勝了幾場,不過讓南唐陷入戰(zhàn)爭的泥沼中不能自拔,卻在這個時候,后周乘機攻打南唐。李璟頂不住,只好對后周稱臣,去掉帝號,稱南唐國主。
李璟死后,其實帝位還輪不到李煜呢!李煜有五個哥哥,怎么都輪不到李煜繼位。但事情就是那么戲劇化,首先是最有繼位資格的長子弘翼聽信謠言,說李璟要傳位給自己的弟弟,于是他把叔叔給干掉了,自己莫名其妙三個月后暴病而死。李煜的四個哥哥更有意思,誰都說自己不要當(dāng)皇帝,一味的推辭,最詭異的是,李煜的這四個哥哥居然也全不明不白的都死了。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不想當(dāng)皇帝的李煜卻順理成章的當(dāng)皇帝了,只能說是造化弄人啊,也許這冥冥之中意味著南唐會滅亡嗎?
李煜當(dāng)上皇帝后,他知道南唐就是個爛攤子,根本無法對抗北宋。于是他立刻給趙匡胤寫信,信里是極其的低微討好。說自己本來是個文人,做皇帝是無奈的選擇,自己絕對不會對北宋有絲毫的不敬,自己會一直對北宋稱臣,年年對北宋進貢只多不少,對北宋是俯首帖耳絕沒有二心。李煜的信至少讓趙匡胤放下了不少的戒心,他覺得李煜是個文弱書生翻不起什么大浪。李煜如此對趙匡胤俯首帖耳,為的是讓南唐爭取時間,既然南唐打不過北宋,該認孫子就認孫子,李煜在這點做的不錯。北宋當(dāng)下戒心后,李煜就暗地里努力籌建南唐的新兵,日常鍛煉新兵,為的是將來某一天對抗北宋。兵有了,要有人才輔助自己啊,所以李煜就想啟用老臣韓熙載,韓熙載是個有才能的人,他輔助南唐開國皇帝李升,讓南唐初期富強。在李煜當(dāng)政的時候,韓熙載卻不想從政,只知吃喝玩樂,李煜就想試探韓熙載到底怎樣一個人。于是李煜就派一個畫家去韓熙載家里偷看韓熙載到底是個什么人,回來后的人把韓熙載晚上玩樂的場景畫了下來,這就是有名的《韓熙載夜宴圖》,在畫里韓熙載那真是放蕩不羈啊,李煜就覺得韓熙載不能依靠了,所以他沒有任用韓熙載,可惜啊,如果李煜仔細看韓熙載的眼神就會發(fā)現(xiàn)韓熙載的目光還是那么的清醒和銳利,只是一切都晚了。
趙匡胤死后,趙光義繼位,趙光義可不會對李煜客氣,立刻攻打南唐,李煜的新兵抵擋不住宋兵。為了讓北宋破城后屠殺金陵的老百姓李煜決定獻城投降,做了亡國的后主。在北宋羈押的三年里,李煜過的并不好,自己的老婆小周后常常被趙光義叫到后宮侮辱,李煜毫無辦法,只能痛在心里。在他生日的當(dāng)天,他悲傷的寫下虞美人。趙光義知道后,認為李煜還有故國之心,因此用毒酒毒死了李煜。李煜的一生是悲慘的,也許他如果不當(dāng)南唐的國主可能好過一點吧,只是一切不能假設(shè),至少他是個善良的皇帝,對于那些沒有在南唐滅國時保住性命的老百姓來說,李煜應(yīng)該是個好皇帝吧,至于南唐滅國,李煜已經(jīng)是盡力了,無可厚非!
李煜是個好皇帝嗎? 應(yīng)該不是,他是一個充滿悲情色彩的皇帝。
滅國被俘,妻子也被旁人當(dāng)面霸占,別說是一皇帝,就是一普通人,這也是奇恥大辱。
但是,南唐最終被滅,卻不能都怪在李煜一個人身上,這是不公平的。
每一個王朝,到了氣數(shù)將盡時,都是回天乏術(shù),
所謂 大廈將傾 獨木難支。
有史載,趙光義曾經(jīng)問南唐舊臣潘慎修: “李煜果真是一個暗懦無能之輩嗎?”
潘慎修: “假如他真是無能無識之輩,何以能守國十余年?”
徐鉉在《吳王隴西公墓志銘》也有寫到:“ 李煜敦厚善良,在兵戈之世,而有厭戰(zhàn)之心,雖孔明在世,也難保社稷;既已躬行仁義,雖亡國又有何愧!”
由此可見,李煜并不是我們通常印象中的昏庸無能,于治國安邦一無是處的君王。
歷史 上建都金陵的亡國之君有不少。
三國 吳后主孫皓,“一片降幡出石頭”,白棺素服,自縛出降;
南朝梁武帝蕭衍崇信佛,終起侯景之亂,被囚餓死于景陽樓;
陳朝后主陳叔寶,金陵城破時,同寵妃張麗華藏于胭脂井中,后被隋將吊出處死。
李煜同樣是亡于金陵的末代君主,卻是遭到后世的斥責(zé)非議,討論最多的一位
為什么呢?
我想這和他在詩詞上輝煌燦爛的成就是分不開的。
作為詩人,李煜真是大神一般的存在。
李煜,自小通音律,好詩詞,形象俊美,有漢魏風(fēng)采,
這要放到現(xiàn)在,活脫脫就是一翩翩公子 文藝青年 大才子呀
但是呢,天不遂人愿,
“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
開寶九年,976年,李煜38歲,宋軍攻入金陵,漫天的喊殺聲,殺戮的刀劍聲,一瞬間就席卷了整個皇宮,
琴聲在響,卻已惶恐不成調(diào),宋軍部隊舉著嗜血的刀劍,睜著殺紅的雙眼,來到了驚慌的李煜和花容失色的小周后面前,
這時,
弦斷了,
國滅了。
昔日的華服,已不能相符這殘敗的身軀,赤身裸體的李煜和小周后,攜手走進了宋軍的囚車。
李煜面對滿眼瘡痍的江山寫下了
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作為亡國之君的李煜被押往開封,忍屈負辱地過起了囚徒生活,
每到深夜,他站在小樓之上,抬眼南望,思念故國,
眼淚都會沾濕衣襟,
更讓他無比氣憤,而又無能為力的是
趙光義對小周后的侮辱,當(dāng)眾將小周后的衣服脫光,然后用幾丈紅綾包裹起來,命人抬進趙光義的寢宮。
更為匪夷所思的是,有一次,他在強暴小周后時,不僅讓宮女太監(jiān)們圍觀,
還把宮廷畫師召來,進行紀實繪畫《熙陵幸小周后圖》。額,這放現(xiàn)在就是一馬賽克.avi
這里不得不說一句 ,趙光義這人有點兒變態(tài)呀,小時候是不是收到過什么心理創(chuàng)傷呀。
在這期間,李煜寫下了
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 公元978年,七夕之夜,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
此時四十二歲的李煜,在軟禁的梧桐別院中,只能用詩詞慰藉一下凄涼無奈的心境,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卻不料,正是因為這首詞,斷送性命。
安排在他身邊的密探迅速將這一情況匯報給了趙光義,趙光義聽后震怒。
認為李煜賊心不死,妄想復(fù)國,
怒不可遏的趙光義連夜給他賜了“牽機藥”。
所謂“牽機藥”,是古來帝王要將近臣和妃子賜死時所用的毒藥。
牽機藥是中藥馬錢子,馬錢子的主要成分是番木鱉堿和馬錢子堿。
吃下去后,人的頭部會開始抽搐,最后與足部佝僂相接而死,狀似牽機,所以起名叫“牽機藥”。
就這樣,一個充滿悲情色彩的皇帝,一個才情萬丈的詩人,
在浪漫的七夕節(jié),帶著痛苦,帶著無奈,帶著一絲牽掛,在這個人世間消失了 。
李煜是個好藝術(shù)家,卻算不上好皇帝。
他是很有才華的人,但是當(dāng)上南唐國主卻是個悲劇,不僅是個人悲劇,也是國家之悲劇。原因很簡單,他在才華乃是在文學(xué)上,而非政治軍事上。如果僅僅只是沒有政治才能,但兢兢業(yè)業(yè)、日理萬機也不失為一個好君主??墒抢铎贤耆褪腔杈粋€,史書上說他“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一眼望去便是個亡國之君。
南唐是盤踞在東南的一個地方割據(jù)政權(quán),建國于公元937年。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大宋政權(quán)后,接連滅荊、湖、蜀等割據(jù)政權(quán),南唐偏安一隅,后主李煜就沒有一點危機感嗎?
他也有危機感。但他并不是勵精圖治、富國強兵,而是沉溺于佛學(xué)中,幻想著佛法無邊,幫他度過危機。他甚至把國庫里的錢掏出來,招募人削發(fā)為僧,一時間滿大街都是和尚,國都的僧人超過一萬人,這些人的供養(yǎng)都由官府承擔(dān),無疑令國家財政不堪重負。更荒唐的是,他還深信自己乃是佛的轉(zhuǎn)世,既然自己是佛,還犯得著擔(dān)心宋師入侵嗎?他的心思完全不放在治國守邊之上,遂令國家一天比一天糟糕。上行下效,后主李煜崇佛,底下自然有一大堆人跟著吆喝。大臣們投其所好,每見后主,不談?wù)拢徽摲鸱?,或是不吃肉食,只吃蔬菜,持戒修佛?
從國主到大臣都不務(wù)正業(yè),這個政權(quán)不亡才怪。公元975年,宋軍攻破金陵,李后主終究不是一佛出世,終究只是個凡夫俗子。事實證明,孔子不云怪力亂神是對的,神佛幾時曾展現(xiàn)過其無邊的威力呢?從一國之君跌落為俘虜,心理上的落差之大,可想而知。宋太祖雖未殺李煜,卻封他一個“違命侯”,明顯帶著譏諷與貶意。
在半囚徒的最后日子里,李煜寫了不少詞章,其中最著名的當(dāng)屬《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正是亡國之痛,才能寫下如此傳誦千古的詞篇。回首自己身為帝王時的春花秋月,回想王宮中的雕欄玉砌,再看看如今的自己,被囚禁于小樓,仿若隔世。想到這里,怎么能不滿腹憂傷哀愁呢,那愁啊,就像一江春水,綿綿不絕。
在李煜寫下這首詞時,宋太祖趙匡胤已經(jīng)去世,宋太宗趙光義在氣量上顯然不如哥哥,他見了這篇詞后大怒:一個亡國之君,能保全性命,已是朝廷莫大的恩賜,還牢騷這么多,莫不成想造反么?他送了一杯毒酒給李煜,這位南唐后主終于解脫了。
有一句話我十分欣賞,“天才也怕入錯行”,寫詩詞,搞音樂,李煜絕對是天才,可惜他入錯行,誤打誤撞當(dāng)了皇帝,結(jié)果誤國誤民,也誤了自己。
生活在詩歌之中的南唐后主李煜! 當(dāng)我們提起李煜時,大家會想到什么呢?是《浪淘沙》中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或者是《清平樂·別來春半》中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又或許是亡國之痛。但是這些并不足以向我們展示出一個真實全面的李煜。李煜是南唐元宗李璟的第六子,是我們今天江蘇南京人,也是南唐的最后一位國君。與其說李煜是一個皇帝,不如說李煜更像是一位詩人。
其實李煜所在的南唐亡國其實是一種必然現(xiàn)象,就南唐國來講,其不亡是不可能的。在當(dāng)時整個中國的形勢和 歷史 發(fā)展趨勢來看北宋統(tǒng)一是 歷史 的必然。事實上,早在李煜繼位以前南唐的國勢就已經(jīng)衰敗,李煜即使有能力也無力回天,更何況南唐的國策早就有失誤。
通過以上對后唐國主李煜的分析和介紹,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李煜其實在從政方面可以說是乏善可陳,但其在文學(xué)方面的造就可以用出色來形容,與其說李煜是一個皇帝,不如說其更像一個文學(xué)家詩人。
以上為本文的全部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圍觀討論交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163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歷史上安樂公主的結(ji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