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里學習歷史時,我們只能獲得有限的歷史知識。實際上,歷史是一個廣闊無邊的海洋,里面蘊含著無限的故事和奇聞異事。今天,我為大家準備了一些關于諸葛瑾一生沒打過勝仗,憑什么成為東吳大將軍?的歷史內(nèi)容,來探索這個海洋中的一部分歷史。
當時魏軍大舉南進,曹丕親自率領軍隊來到宛城,指揮曹真、夏侯尚、張郃和徐晃圍攻南郡和江陵。江陵的守將是朱然,孫權派遣諸葛瑾和潘璋前去救援。然而,由于各種原因,諸葛瑾未能在戰(zhàn)役中取得勝利,最終江陵失守,朱然戰(zhàn)死,東吳軍隊遭到了嚴重的打擊。
盡管諸葛瑾在這次戰(zhàn)役中沒有取得成功,但孫權對他的重用卻沒有絲毫動搖。這是因為孫權看重諸葛瑾的才華和忠誠。諸葛瑾雖然沒有打過勝仗,但他在幕府時期表現(xiàn)出色,被孫權認為是一個有潛力的人才。此外,孫權也看到了諸葛瑾的專業(yè)能力和他在行軍打仗中的決心和膽識。
此后的幾年里諸葛瑾繼續(xù)參與重要的戰(zhàn)役,雖然大多以失敗告終,但他在軍事指揮和策略方面的才華得到了更多的展現(xiàn)。隨著時間的推移,孫權也逐漸認識到,諸葛瑾在軍事上的失利并非完全是他個人的責任,而是魏國強大軍力和其他不可抗力的結果。他相信諸葛瑾具備改變乾坤的潛力,只是時機和機遇還未到來。
除了諸葛瑾的才能和忠誠外,他與孫權之間的密切關系也是重要原因。諸葛瑾和孫權是長期的戰(zhàn)友和朋友,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和友誼。無論在幕府還是戰(zhàn)場上,諸葛瑾都能夠得到孫權的支持和倚重。
《三國志·諸葛瑾傳》注引《吳錄》記載了諸葛瑾在此戰(zhàn)中的表現(xiàn):“(諸葛)瑾性弘緩,推道理,任計畫,無應卒倚伏之術,兵久不解,(孫)權以此望之?!?/p>
諸葛瑾是個慢性子,他位居援軍統(tǒng)帥,率領著“大兵為之救援”,本應積極進攻魏軍以解朱然之圍。但他每天開會商議,制定作戰(zhàn)計劃,進行沙盤推演,就是沒有認真出兵和魏軍交戰(zhàn)過。以至于“兵久不解”,連孫權也很有意見。
此時再任由諸葛瑾拖下去只怕要出大問題。于是潘璋出手,趁春季水漲,用著火的竹筏順江而下燒壞魏軍的浮橋,迫使曹真退兵。
此戰(zhàn)中諸葛瑾完全束手無策,進退失據(jù),雖然最后有“全師保境”之功,但那主要是朱然和潘璋的功勞,諸葛瑾不過是撿了個便宜。
黃武五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曹叡即位。八月,孫權趁魏國大喪,親自領兵進攻江夏,同時命諸葛瑾、張霸等進攻襄陽。魏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先敗孫權,后敗諸葛瑾,并斬張霸。
孫權本打算趁人之危賺點便宜,沒想到被司馬懿打得慘敗。諸葛瑾這次可沒那么走運了,不但被司馬懿打敗,而且還賠上了部將張霸的性命。
嘉禾三年(234年)五月,為配合蜀漢諸葛亮北伐,孫權起兵攻魏,三路北進,陸遜、諸葛瑾等攻襄陽,孫韶、張承等向廣陵、淮陰,孫權自率大眾圍合肥新城,史稱“第四次合肥之戰(zhàn)”。曹睿親御龍舟東征,未至壽春,孫權退還,孫韶、張承也退軍。
《三國志·陸遜傳》記載了二人的表現(xiàn)。孫權退兵后,陸遜派去和孫權聯(lián)絡的親信韓扁也被魏軍俘獲,諸葛瑾寫信給陸遜建議跟著大部隊盡快退兵,否則到了枯水季節(jié)就不好走了。陸遜擔心再次泄密,得書不答,而是催人種菜種豆,又和諸將下棋射箭娛樂,擺出一副要打持久戰(zhàn)的樣子。諸葛瑾急了,親自趕到陸遜的大營,陸遜這才告訴諸葛瑾,如果急著撤退,魏軍一定會緊跟追擊,那樣說不定會變成大潰敗,所以要先穩(wěn)定將士之心。陸遜還把自己的計劃告知諸葛瑾,由陸遜率陸戰(zhàn)主力佯攻襄陽城,這樣魏軍就會把兵力集中到城內(nèi),而諸葛瑾則指揮水軍準備船只,就緒后和陸遜一起登船出發(fā)。諸葛瑾依計行事,魏軍果然害怕陸遜真的來攻城,悉數(shù)集結到襄陽城內(nèi),來不及追擊,陸遜和諸葛瑾順利返回東吳。
這一戰(zhàn)對于東吳來說是失敗了,問題只是在于吳軍能不能安全地撤退。這個問題不是諸葛瑾能夠解決的,他只是急吼吼地想著快點跑,最終還是陸遜深謀遠慮,有計劃有秩序地撤退,否則在魏軍追擊之下,急著回家的吳軍很有可能四散奔逃,變成潰退。全靠有陸遜,才讓諸葛瑾避免了一次潰敗,保住了一點面子。
赤烏四年(241年)四月,趁曹芳即位不久,政局未穩(wěn),吳軍再次兵分三路攻魏,衛(wèi)將軍全琮攻芍陂,車騎將軍朱然攻樊城,大將軍諸葛瑾攻柤中(襄陽郡上黃縣的一處地名)。
據(jù)《三國志·齊王紀》注引干寶《晉紀》載,樊城被圍后,司馬懿督軍南征,認為南方濕熱,不宜久留,于是積極備戰(zhàn),“乃令諸軍休息洗沐,簡精銳,募先登,申號令,示必攻之勢。(朱)然等聞之,乃夜遁。追至三州口,大殺獲?!?/p>
按理說,以這樣的戰(zhàn)績,不被追責治罪就很不錯了,但諸葛瑾卻不一樣,他不但安然無恙,而且還屢屢升遷,直至進入東吳軍隊的最高層,擔任大將軍、左都護。當時大司馬呂范已死,東吳軍隊中只有上大將軍、右都護陸遜的地位與諸葛瑾相當。在重武輕文的東吳政權里,諸葛瑾可以說是除了孫權之外排名數(shù)一數(shù)二的人物。
不,恰恰相反,有跡象表明,孫權對諸葛瑾的軍事水平非常了解。自從江陵之戰(zhàn)后,孫權就已經(jīng)知道諸葛瑾不是打仗的料,所以在后來的幾次戰(zhàn)役中,孫權不再讓諸葛瑾單獨擔任統(tǒng)帥之職,而是安排陸遜、朱然等名將和他共同行動,目的是讓諸葛瑾有打勝仗的機會,即使在戰(zhàn)敗情況下,也能全身而退,保住名聲。
東吳孫氏集團的文官武將來源很雜。孫堅是吳郡富春縣人,但出身孤寒之家,在江東沒有多少社會基礎,孫堅以武職起家,轉戰(zhàn)南北,收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才,例如程普(幽州右北平郡土垠縣人)、韓當(幽州遼西郡令支縣人)、黃蓋(荊州零陵郡泉陵縣人)、徐盛(徐州瑯琊郡莒縣人)等。
孫堅死后,孫策在淮南依附袁術,在這一時期,孫策又網(wǎng)羅了一批出身淮水、泗水流域地區(qū)(大體相當于今天的江蘇和安徽北部、河南和山東南部一帶)的人士,例如張昭(徐州彭城郡人)、張纮(徐州廣陵郡人)、周瑜(揚州廬江郡舒縣人)、呂范(豫州汝南郡細陽縣人)、諸葛瑾(徐州瑯琊郡陽都縣人)、蔣欽(揚州九江郡壽春縣人)、周泰(揚州九江郡下蔡縣人)等等。
這批人出身于淮泗地區(qū),因此被稱為“淮泗集團”。孫策渡江略地江東,依靠的就是淮泗集團的力量。孫策死后,輔佐年幼的孫權立足江東繼續(xù)創(chuàng)業(yè)的,仍然是淮泗集團。此后孫吳政權逐漸吸納江東本土士人進入統(tǒng)治階層,但始終仍以淮泗集團為根本。孫權臨死前指定的三名輔佐孫亮的顧命大臣,諸葛恪(徐州瑯琊郡陽都縣人)、滕胤(青州北??】h人)、呂岱(徐州廣陵郡海陵縣人),全部都是淮泗集團人士。
但是,淮泗集團有個弱點,這些人雖然大多出身地方豪族,但門第都不高。張昭雖然號稱名士,但主要得益于他自身的努力,彭城張氏并非名門望族。在當時的社會觀念里,沒有名門望族參與的政治集團,難免會被人瞧不起,也缺乏吸引力。
在淮泗集團中,只有諸葛瑾出身的瑯琊諸葛氏門第較高,是西漢名臣諸葛豐之后,可以算得上是名門望族。諸葛瑾的叔父諸葛玄一出仕就是二千石級的豫章太守,這是只有名門望族子弟才能享有的特殊政治待遇。由此也可看到瑯琊諸葛氏在時人眼中的崇高地位。
諸葛瑾是孫權所依賴的淮泗集團中唯一的名門望族、高第世家子弟,是個標桿性的人物,孫權不斷扶持諸葛瑾上位,目的不外乎是提升孫吳政治集團的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以吸引更多的士大夫,將更多的人才納入麾下。
《三國志·諸葛瑾傳》稱贊諸葛瑾“以德度規(guī)檢見器當世”?!暗露取笔侵干鐣赖乱?guī)范,“規(guī)檢”是嚴格遵守的意思,這是說諸葛瑾做事小心嚴謹,嚴格遵守道德。
《三國志·諸葛瑾傳》注引《吳書》評價諸葛瑾:“瑾才略雖不及弟,而德行尤純。妻死不改娶,有所愛妾,生子不舉,其篤慎皆如此?!敝T葛瑾妻子死后不再續(xù)娶,與愛妾所生的子女,都不養(yǎng)大(意思是殺死或丟棄)。以現(xiàn)代的眼光來看,這似乎不近人情,但當時的人覺得這恰恰是諸葛瑾為人謹小慎微、堅守倫理道德的表現(xiàn)。
《三國志·諸葛瑾傳》還載,諸葛瑾對孫權有所進諫,都是以溫和委婉的方式進行,使孫權容易接受。正是諸葛瑾這種小心翼翼的做事風格,讓孫權覺得這個人非??孔V,因此放心重用。
孫權其人很有才干,但他和父兄一樣都是暴脾氣,經(jīng)常遷怒于人。這就需要有個高情商、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人來替他協(xié)調(diào)、緩和與下級的關系。
這個高情商的人,就是諸葛瑾。據(jù)載,朱治、虞翻、步騭、殷模等人都曾因孫權的一時之怒險些要被重罰,都是諸葛瑾巧妙設法,不動聲色地化解孫權的情緒,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避免不必要的政治風波。
諸葛瑾與孫氏宗室也有密切交往,常受孫權委托處理涉及宗室的事情。比如孫權堂兄弟孫皎,“與諸葛瑾至厚”。孫皎曾與甘寧發(fā)生爭執(zhí),孫權致書訓誡,說“今故煩諸葛子瑜重宣吾意”,也就是讓諸葛瑾去處理孫皎與甘寧的糾紛。
孫權是多疑的人,諸葛瑾能夠結交宗室而不引起孫權的猜忌,還能受命協(xié)調(diào)敏感的宗室關系,可見諸葛瑾情商很高,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多疑的孫權非常需要這樣的人才。
古代帝王處于孤寡之位,內(nèi)心往往極為寂寞,難得有可以傾吐真心的對象。而諸葛瑾由于情商高,說話辦事小心穩(wěn)妥,正好可以成為孫權推心置腹傾吐真心話的對象。
陸遜在曹丕死后曾上表孫權,稱曹睿治國有方,不宜輕易對魏用兵,孫權把陸遜的上表拿給諸葛瑾看,批評了陸遜的看法。當時諸葛瑾和陸遜分別為左右都護,地位相當,孫權可以當著諸葛瑾的面批評陸遜,卻從來沒有當著陸遜的面批評諸葛瑾,可見在孫權的內(nèi)心,對諸葛瑾的信任遠勝于陸遜。
諸葛瑾與諸葛亮時同胞兄弟,這一層關系,使諸葛瑾在對蜀漢的外交中居于特殊的地位。事實上諸葛瑾也曾多次充當使者與蜀漢交涉,特別是在吳蜀關系緊張的時期,諸葛瑾代表東吳去索取荊州、在劉備起兵伐吳時勸說劉備退兵,都是吃力不討好的差使。
諸葛瑾之子諸葛恪,自幼聰慧過人,引起了孫權的注意。“(孫)權甚異之,欲試以事”。這是指孫權有意培養(yǎng)諸葛恪,讓他在各種崗位上鍛煉,增長見識和才干,以便在孫權死后可以輔佐新皇帝。
諸葛恪不負厚望,先是平定了丹陽郡的山越,又屯駐柴桑以防備司馬懿南侵,屢立功勛,歷任騎都尉、左輔都尉、撫越將軍、丹陽太守、威北將軍,陸遜死后,諸葛恪代陸遜任大將軍,駐武昌,領荊州事,負責長江上游防務。
諸葛恪做事剛愎自用,孫權對此有些意見,但諸葛恪總的表現(xiàn)基本令孫權滿意。孫權臨終之際,急召諸葛恪入宮,命諸葛恪輔相幼主。
諸葛恪之所以會被孫權委以重任,除了他本人足智多謀之外,還在于他是諸葛瑾的兒子,是孫權最為信賴的淮泗集團的第二代中的佼佼者,因此早就被孫權內(nèi)定為諸葛瑾和陸遜的接班人,并且有意識地加以鍛煉培養(yǎng)。
另一方面,諸葛恪作為未來接班人的特殊地位,也提升了諸葛瑾的地位。孫權把諸葛瑾安排好了,當然有利于讓諸葛恪更加死心塌地效忠于東吳。
可惜的是,諸葛恪的性格與父親諸葛瑾完全不同。也許是諸葛瑾平時小心謹慎過了頭,反而引起諸葛恪的抵觸和反感。
諸葛恪下定決心不像父親那樣只做低調(diào)的好好先生,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形成了強勢的個性和獨斷專行的作風,最終因連年用兵失敗,失去人心,被孫峻謀殺。
諸葛恪被誅之后,其弟弟諸葛融自殺,兒子諸葛竦、諸葛建先后被殺,瑯琊諸葛氏中諸葛瑾這一支遂不復存在。這也是東吳淮泗集團走向衰落的標志性事件之一。
本文涵蓋了關于諸葛瑾一生沒打過勝仗,憑什么成為東吳大將軍?的所有內(nèi)容,希望能夠為讀者們提供有關該主題的全面了解。如果您對歷史人物及歷史相關知識感興趣,我們強烈建議您關注我們的,我們提供豐富多彩的歷史內(nèi)容,包括歷史事件、歷史名人、歷史文化等等。
1、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漢族,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
2、經(jīng)弘咨推薦,為東吳效力。胸懷寬廣,溫厚誠信,得到孫權的深深信賴,稱為“神交”,并努力緩和蜀漢與東吳的關系。
3、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呂蒙病逝,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諸葛瑾(174-241),字子瑜,漢族,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吳國大臣,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經(jīng)魯肅推薦,為東吳效力。胸懷寬廣,溫厚誠信,得到孫權的深深信賴,努力緩和蜀漢與東吳的關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呂蒙病逝,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孫權遣諸葛瑾使蜀通好劉備,與其弟諸葛亮在公館見面,未談私事。最后雙方以分界結束。
諸葛瑾同孫權無論談話、勸諫,從不急迫直言,只是稍微表示出自己的傾向,大略道出自己的意圖,點到為止。如有與孫權心意不合時,他便放棄正在進行的內(nèi)容而轉向其他的話題,漸漸地再借其他事情從頭開始,以對同類事情的看法求得孫權的贊同,于是孫權的思想也往往得到開通。吳郡太守朱治,是舉薦孫權為孝廉的將領,孫權曾對他有怨望的地方,只因平時對他很敬重,難于親自啟齒責備他,故而心內(nèi)忿怨無法排解。諸葛瑾揣摩到其中的緣故,又不敢公開明白地說出口。于是自求用孫權的意思來自問,這樣他就在孫權面前寫信,廣泛地闡明事物的常理,借題用自己的思想迂回地推測分析孫權的內(nèi)心活動。寫完后,他將信呈交孫權,孫權看后很高興,笑著說:“我的疙瘩讓你給解開了。顏淵之德,是要人更為親愛,難道就是這個意思吧!”孫權又責備過校尉殷模,所定罪名令人難料。很多大臣為殷模求情,孫權更加憤怒,與求情人們反復論爭,只有諸葛瑾默不作聲。孫權說:“子瑜怎么不說話?”諸葛瑾離開座席說:“臣下與殷模等因遭受故土淪陷,生靈滅絕。離棄祖墳,攜老帶幼,披荊斬棘,前來歸順圣明的教化,在流亡 *** 中,蒙主公生身養(yǎng)命之福,不能自我互相督責砥礪,以報答萬分之一的恩德,致使殷模辜負圣上的恩惠,自我陷入罪惡之中。為臣認罪尚來不及,確實不敢說什么。”孫權聽后很為傷感,于是說:“我特為您而赦免他。”[2]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跟從呂蒙討關羽,封宣城侯,以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164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乾隆真實容貌:不妨看看郎世寧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