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里學習歷史時
“無善無惡是心之本體”
然而需要強調(diào)的是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和追求“無善無惡”的境界呢
?從實際角度出發(f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盡量減少欲望的影響,通過內(nèi)心的平靜與專注,觀察和客觀認識自身的欲望,從而減少自我中心的驅(qū)動。同時,我們可以通過修煉和學習,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和智慧,以更加客觀的眼光看待事物,提升對于善惡的認知能力。這樣,我們可以在日常的實踐中,向著“無善無惡”的境界不斷邁進。當然了
,“無善無惡”只是一種理想中的狀態(tài),人畢竟是有思想的個體,即便修為再高的人,都不可能徹底擺脫欲望的束縛、完全達到無欲無求的境界,這種境界是不可能存在的,是不合理的。在“陽明心學”看來,“天理即是人欲”
“天理即是人欲”,人的欲望驅(qū)動意念活動之后必然會產(chǎn)生善惡之分
,既然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是“天理”,那么,我們就要面對并接受它,而不是忽視它的存在。善惡產(chǎn)生之后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正確認識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惡的,這就是“良知”,這是“認識論”中很重要的一步。因為我們只有知道善惡之別,才能知道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行動才不會走偏。因此,可以這么說,“知善知惡”的“良知”是一切行為重要的基本前提!那么
,人們在欲望的驅(qū)動下產(chǎn)生了善惡、并且能夠準確區(qū)分何為善、何為惡之后,應該做什么呢?那就是“為善去惡”,這在心學上被稱之為“格物”,是“陽明心學”的最終落腳點。所謂“格物”
從《王陽明四句教》中
,我們可以看出,雖然短短4句話28個字,但它是對“陽明心學”思想的高度概括,對認識事物到具體行動都做出了具體要求和實踐指導,它要求我們:在對事物有了正確的認識之后,就要付出相應的行動,做到“知行合一”,否則,一切都是空談。這就是“陽明心學”的核心要義,也是其最終落腳點。我中華泱泱大國
,歷經(jīng)上下五千年,留下了豐富璀璨的傳統(tǒng)文化,不論是修身養(yǎng)性,還是經(jīng)世治國,我們都能從中得到深刻的啟迪,而“陽明心學”就是這所文化大觀園中耀眼的一枝如今,我們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的關于王陽明心學揭秘:王陽明的思想主張是什么?全部內(nèi)容了,如果您是歷史愛好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164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老子李耳的妻子是誰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png" alt="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