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砉糯鷶”?,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古代,往往一個將領或者一支部隊打了敗仗后,就會稱之為敗北,甚至于現(xiàn)在漢語中,在知識競賽,考試,參加活動,體育比賽等失敗后也都稱之為敗北。那么問題就來了,敗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難道古代失敗的人都會往北方逃跑嗎?那為什么沒有敗西,敗南或者敗東這一說呢?
首先我們先要搞清楚,失敗為什么會和北面聯(lián)系到了一起呢?其實這就要從古代的傳統(tǒng)禮儀說起了。在《漢書禮定國傳》中說:定國乃吟詩學春秋,北面遵師為禮。所以說尊師重道,北面就象征著一種禮儀文化。同時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通常把南面立為尊,而北就被對立著象征著卑微和失敗。
《周禮》當中也說道,君南臣北是當時的一個很重要的禮制度,否則就是大逆不道,違反人倫綱常,遭到世人唾棄。《赤壁之戰(zhàn)》中,諸葛亮勸說孫權聯(lián)劉抗曹的話也能說明這一點,他說:若能與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視之?北面而視之,意味著向曹操投降并俯首稱臣?!吨芤住分幸灿姓f道: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
皇帝登基之后,便會向南而坐,指的是面向南方,代指南面稱王或者南面稱帝。由此在以南為尊,以南為貴的社會文化當中,北固然就被賦予了相反的意思。從而也就用敗北來形容作戰(zhàn)失利,做事失敗。同時,這個北字也特別有考究。北字從象形上來說就像兩個人背對著坐在一起,而且北字的古文就是背字,只是加上了一個肉(月字在文字當中大多代表肉)。所以古代打仗失敗后就會逃跑,把背露給了敵方。
說到這里,估計人們就會問,為什么北就是背的意思呢?古代打仗都是要排兵布陣的,大多會選擇一個較開闊的地帶,兩軍對峙,相視而立。當有一方了軍隊打敗之后,就會向相反的方向逃跑,把背部露給了對方。一逃跑就意味著失敗和投降了。
古時打仗很講究一個“勇”字,其實也就是勇敢。大家是決不允許把后背露給敵人的。而且古代在設計鎧甲的時候,大多在身體的正面有鎧甲,而身體的背面是沒有鎧甲的(將軍除外),大家可以從某些影視劇中看到。這就意味著戰(zhàn)爭的本意是不允許失敗的,人們是不會把后背露給敵人的。表現(xiàn)出戰(zhàn)士們視死如歸的戰(zhàn)斗精神,寧死也不準轉(zhuǎn)身逃跑。因此,北就有了失敗的意思。
從秦漢之后,北字就成為了一個失敗的意思,所以敗北并不是指的是往北逃跑,無論往哪個方向逃跑,失敗了就是敗北,敗北是相對說的,而不是絕對的方向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16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