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子美和蘇軾是親戚嗎?是最近非常關(guān)注的一個話題
,就這個話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
蘇子美和蘇軾是親戚嗎?
蘇子美是宋代的一位才子
,他被宋仁宗特別賞識
。蘇子美性格正直純樸,因為支持慶歷新政而招致了朝廷守舊派官員的攻擊
,最終被貶出東京
。

被貶官后蘇子美寫下了著名的《滄浪亭》一文。他的文筆華麗
,懷抱宏圖偉志
,但由于被貶官而未能有所作為,年僅四十一歲便英年早逝
。
蘇子美的原名是蘇舜欽
,字叫子美。他與蘇軾并沒有親戚關(guān)系
,兩人唯一的關(guān)聯(lián)之處就是同姓蘇
。蘇子美和蘇軾是在不同的時代出生的,蘇子美是在蘇軾之前的一位才子
。
蘇子美在朝中傾向于改革派
,但不幸遭到了王拱辰的陷害,導(dǎo)致被剝奪官職
,最終郁郁而終
。蘇子美的一生經(jīng)歷令人感嘆不已,不僅展現(xiàn)了他的才華
,也揭示了朝廷內(nèi)部權(quán)力斗爭的殘酷
。
盡管蘇子美的一生被不公平地束縛了,但他的才華和志向依然留存于世
。他的文學(xué)作品代表了宋代文化的一部分
,展示了他的文采飛揚和對世界的獨特理解。
蘇子美的命運雖然悲劇
,但他無愧于一代才子的稱號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人才和正直有時并不能夠得到應(yīng)有的認可和機會
。然而
,即便命運多舛,才華終究不可磨滅
。
蘇子美的一生經(jīng)歷了風(fēng)云變幻
,他的才華被壓抑,但他的名字卻永遠銘記于世
。他是一個在權(quán)力斗爭中被辜負的才子
,也是一個被時代遺忘的英雄
。
在劇中蘇子美是官家所喜愛的青年才俊,也是國朝最有文采的一大才子
,看劇的粉絲還給他起了個外號叫“蘇懟懟”
,因為蘇子美沒有被貶出東京之前,特別敢于直言進諫
,他性情豪放直率
,對于自己看不慣的人和事,從來不會嘴下留情
。
除此之外
,蘇子美也是個癡情專一的人,他與曹皇后的閨蜜杜有蘅是神仙眷侶
,兩個人從青梅竹馬之誼
,到并肩不離不棄,曹丹姝一直特別羨慕他們這樣的愛情
。
后來蘇子美因為受到慶歷新政的牽連
,被貶官的他,不僅沒有自怨自艾
,反而攜妻兒在江南修建了滄浪亭,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神仙生活
。
“瀟灑太湖岸
,淡佇洞庭山。魚龍隱處
,煙霧深鎖渺彌間
。”誰能夠想到
,一篇《水調(diào)歌頭·滄浪亭》
,竟成了蘇子美的絕筆。官家本打算重新重用他
,可是他卻沒有等到這一天
,就因為被貶之后郁郁不得志,久成痼疾
,病逝了
,年僅四十一歲。他一生書生風(fēng)采
,清高無邪
,直言敢諫,卻最終因為遭貶官而積郁成疾
,結(jié)果壯年早逝
,實在讓人惋惜
。
劉巽這個“右班殿直”很多人沒聽過,說“保義郎”就通俗多了
,《水滸傳》中宋江有兩個外號
,一個是“及時雨”,一個是“呼保義”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坝野嗟钪薄笔瞧芳墭O低的武官,宋徽宗時重新制定武將的官職
,“右班殿直”給改成了“保義郎”
,右班殿直只有正九品。
蘇舜欽和劉巽
,這二位就是進奏院當(dāng)時的領(lǐng)導(dǎo)
,倆院長。就因為這場酒
,包括蘇舜欽
、劉巽在內(nèi),十幾個人丟了官
。
同樣按照慣例
,祭祀活動結(jié)束,一般都會有一次單位集體聚餐聯(lián)歡
。因為這不是什么官方活動
,所以沒有經(jīng)費,吃飯的錢由參與者湊份子
。
不過這一次蘇舜欽和劉巽沒和單位同事聚餐
,而是邀了各部門十幾個平常比較能玩到一塊兒的酒友文友,縱情狂歡
,還從軍中召來了兩個營妓助興
。
作為活動組織者,蘇舜欽自己出了“十緡”錢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耙痪嚒本褪恰耙回灐保磺腻X
,“十緡”就是一萬文錢
,可抵十兩銀子,大約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3000塊錢
。
在宋代
,進奏院的主要職能是接收、呈遞各地送來的公文,以及向下轉(zhuǎn)發(fā)公文
,類似現(xiàn)在收發(fā)室兼辦公室部分內(nèi)容
。
轉(zhuǎn)抄、拆封文件
,是進奏院每天的日常工作
,所以每天都會有很多的廢紙。同時
,進奏院還負責(zé)編輯印刷邸報分發(fā)給各地
,這是一種官方時政類報紙,也會產(chǎn)生很多有印刷問題的廢報紙
。
蘇舜欽院長這次收入多少呢?“故紙錢四五十索”
。這個“一索”就是一千文錢,“四五十索”換算成人民幣大概一萬五左右
。
按說這沒啥
,過去都這樣,“每歲院中賽神
,例賣故紙錢
,為宴飲之費”。而且自己和參與者還都湊了錢
,所以蘇舜欽玩得特開心
,一點也沒多想。
蘇舜欽這次活動請的多是館閣清流
、文化名人
,李定也想?yún)⒓舆@次聚會,他跟蘇舜欽一說
,沒想到蘇先生一口回絕了:“樂中既無箏琶篳笛,坐上安有國舍虞比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這明著是把人捧起來,實則是看不起
,蘇舜欽這是譏諷李定
,你沒資格參加我們的聚會。李定很惱火
,立刻到御史中丞王拱辰那通風(fēng)報信
。
王拱辰真快,一刻沒耽誤
,等這伙人正吃到熱鬧的時候
,安排人在旁邊偷聽著,一聽到有酒喝多了胡說八道的,立刻去宋仁宗那舉報
。
宋仁宗真快
,雷厲風(fēng)行,立刻安排人去抓現(xiàn)場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食撬尽㈤_封府“糾風(fēng)辦”很快殺到
,一看風(fēng)頭不對
,喝酒狂歡的這幫慌了,四散而逃
。
“臺中謂去端闈不遠
,以榷貨務(wù)較之孰近?若謂費用過當(dāng),以商稅院比之孰多?舜欽或非時為會
,聚集不肖
,則是可責(zé)也。原書
、濟叔輩
,皆當(dāng)世雅才,朝廷尊用之人
,因事燕集
,安足為過?賣故紙錢,舊已奏聞
,本院自來支使
,判署文記,前后甚明
。況都下他局亦然
,比之外郡雜收錢,豈有異也?當(dāng)時本惡于胥吏輩率醵過多
,遂與同官各出俸錢外
,更于其錢中支與相兼,皆是祠祭宴會上下飲食共費之
。今以監(jiān)主自盜定罪
,減死一等科斷,使除名為民
,與貪吏掊官物入己者一同
。”
再說了
,其他單位都這樣啊
,這點小事跟那些巧立名目亂收錢的比簡直不值一提!更何況我們都討厭公款吃喝,還自己出了一部分錢。這不能算違規(guī),更別說“監(jiān)主自盜”罪了。
退一萬步說
,即便罪名成立
,你“除名勒停”也太重了,跟整死也差不多了。律法有規(guī)定,“私貸官物有文記準盜論
,不至除名,判署者五匹
,杖九十
,其法甚輕”,貪污公家財物不至于除名啊
,打90大板
,我接受。
蘇舜欽丟官的理由
,咱們現(xiàn)在聽起來都是個樂子
,不過,《清平樂》中王拱辰說的沒錯
,按當(dāng)年的規(guī)定
,如果定為貪污,這些錢夠“死罪”的了
。
覺得在京城處處遭人白眼
,沒法待了,蘇舜欽把家搬到了蘇州
,“羸馬敝仆
,日棲棲取辱于都城,使人指背譏笑哀憫
,我亦何顏面
,安得不謂之愁苦哉!”
對于這個“監(jiān)守自盜”的判決,蘇舜欽氣惱了一輩子
。慶歷八年,在臨終前一年
,蘇舜欽寫給宰相文彥博的信中還提到自己當(dāng)年恨不能去死的心情:“夫為吏作賄
,國典之所永棄,人情之所不堪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這是宋代文人的特色,“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無”
,因為公事直言被貶那一點不丟人
,還特光榮。但像“貪污”這樣的事
,人人不齒
。
本文總結(jié)了關(guān)于蘇子美和蘇軾是親戚嗎?的全部內(nèi)容。如果你對歷史人物感興趣
,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有關(guān)歷史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們強烈推薦您關(guān)注我們的。我們提供豐富的歷史資源
,包括歷史人物的傳記
、歷史事件的詳細描述以及歷史文化的探討。
蘇洵和蘇軾是什么關(guān)系?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洵簡介
人物生平
青年游蕩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
。蘇洵少時不好讀
,由于父親健在,沒有養(yǎng)家之累
,故他在青少年時代有點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俠與壯游
,走了不少地方。北宋祥符九年(1016年)
,約于此年蘇洵開始讀書
,學(xué)習(xí)斷句、作詩文但沒有學(xué)會就放棄了讀書
。
北宋天圣六年(1027年)
,蘇洵與眉山大理寺丞程文應(yīng)的女兒程氏結(jié)婚,程氏時年18歲
。
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
,蘇洵尚未發(fā)奮讀書,終日嬉游
,不知有生死之悲
。程夫人生長女但未滿一歲夭亡。
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
,蘇洵仍未發(fā)奮讀書
,其父“縱而不問”。
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
,蘇洵游成都
,于重九日至玉局觀見青城山張仙師畫像
,用身佩玉環(huán)換回安置于家中,每日旦起焚香禱告祈求得子
,是年冬生長子景先
。
發(fā)憤讀書
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蘇洵母親史氏病故
,葬于眉山縣修文鄉(xiāng)安道里蘇氏祖墳
。蘇洵第一次上歐陽內(nèi)翰書說:“洵少年不學(xué),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
,從士君子游
。”時間實已太晚
,何況一開頭的時候
,態(tài)度又不很認真,仗著聰明
,看看與他同輩的人
,都不見得比自己高明,以為讀書沒有什么難
。但是到第一次應(yīng)鄉(xiāng)試舉人
,他卻不幸落第。這次失敗
,使他痛自檢討
,再搬出幾百篇自己的舊作細讀,不禁喟然嘆道:“吾今之學(xué)
,乃猶未之學(xué)也
!”憤然將這批舊稿,一把火燒個干凈
,決心取出《論語》
、《孟子》、韓愈文來從頭再讀
,繼續(xù)窮究詩書經(jīng)傳諸子百家之書
,貫穿古今。每日端坐在書齋里
,苦讀不休者達六
、七年,并發(fā)誓讀書未成熟前
,不寫任何文章
。此時,蘇洵已二十七歲
。所以歐陽修作墓志銘
,張方平作墓表,史本傳皆言:“年二十七
,始發(fā)憤讀書
。”
生兒育女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
,老泉自序二十五歲
,始知讀書。程夫人生次女
。
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
,蘇洵發(fā)奮讀書,立下壯志
。程夫人生 ***
,因排行第八古稱“八娘”
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在家繼續(xù)發(fā)奮讀書
。程夫人生次子蘇軾
。兄長澹居家中,仲兄蘇渙為開封士曹官有兩子兩女
。
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
,蘇洵去京師禮部考取進士,未被錄取
。長兄澹病逝于家
。
北宋景佑五年(1038年),蘇洵次年又舉茂才異等不中
,返回家中
,繼續(xù)閉門苦讀。長子景先年僅八歲而亡
。
增廣見聞
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
,蘇洵居家竭力苦讀,考究古今治亂得失
。程夫人生幼子蘇轍
。是年蘇洵到閬州(現(xiàn)在的四川閬中縣)去探望在那兒做官的哥哥蘇渙,看到哥哥治理地方成績很好
,頗受感動
,不久東下出夔州巫峽,順流而到荊州(現(xiàn)在的湖北襄陽縣)一帶
,游學(xué)各地
,結(jié)交有學(xué)問的師友,增加不少見聞和人生經(jīng)驗
。
北宋寶元三年(1040年)
,蘇洵經(jīng)過五六年的刻苦研讀學(xué)問已成
,仲兄蘇渙從開封士曹移任閬州通判。
教子讀書
北宋慶歷二年(1042年)
,蘇洵在家讀書考究古今治亂得失
,并教授蘇軾讀書。是年蘇洵次妹病亡
。
北宋慶歷三年(1043年)
,蘇洵送蘇軾入天慶觀北極院小學(xué)讀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
。
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
,蘇洵居家讀書,教授蘇軾
。是年離家出外游學(xué)
,自眉州出發(fā)到嘉州,游峨眉山
,然后順流而下從夔州巫峽下荊諸
,準備前往京師。程夫人在家教授蘇軾范滂專
。
北宋慶歷七年到至和二年(1047年到1055年)
,蘇洵繼續(xù)居家讀書,考究古今治亂得失同時教授蘇軾和蘇轍讀書
,年間蘇洵的 *** 八娘在舅父(公公)家遭受虐待
,蘇軾的表兄也就是八娘的丈夫助虐,憂憤而死
,蘇洵蘇軾蘇轍與程浚及程之才斷絕來往
。蘇洵也多次遠游,和成都官員張平交好
,張平曾向歐陽修舉薦蘇洵
,未果。
三蘇游京
北宋嘉初年(1056年)
,蘇洵帶二子進京應(yīng)試
,謁見翰林學(xué)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衡論》
、《權(quán)書》
、《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劉向
、賈誼相媲美
,于是向朝廷推薦蘇洵。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蘇洵
,蘇洵文名因而大盛
。在京期間
,認識了保聰禪師,“予在京師
,彭州僧保聰來求識予甚勤
,及至蜀,聞其自京師歸
,布衣蔬食以為其徒先,凡若啊年
,而所居圓覺院大治
。”
北宋嘉二年(1057年)
,二子同榜應(yīng)試及第
,轟動京師。
北宋嘉三年(1058年)
,宋仁宗召蘇洵到舍人院參加考試
,蘇洵推托有病,不肯去應(yīng)詔
。
北宋嘉四年(1059年)
,蘇洵帶領(lǐng)全家乘船沿岷江而下,東出三峽
,走水路進京
,在豐都參觀了仙都觀,傳說這是陰長生升仙的地方
,寫有《題仙都觀》詩憑吊這個仙人
。
北宋嘉五年(1060年),經(jīng)韓琦推薦
,蘇洵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
,后為霸州文安縣主簿,后與陳州(今河南)項城縣令姚辟一同修撰禮書《太常因革禮》
。
北宋嘉六年(1061年)
,七月,日蘇洵被任命為秘書省試校書郎
,霸州文安縣主簿
,是月命蘇洵去禮院與陳州項城縣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禮書,是月仲兄蘇渙出知漣水軍
,未行提點利州路刑獄
,蘇洵父子于西郊送別。八月蘇軾蘇轍參加制科考試及殿試
。九月蘇軾被任命大理評事
,蘇轍被任命秘書省校書郎
。十一月蘇軾辭別父親去鳳翔赴任。
北宋志平三年(1066年)
,三月
,《太常因革禮》編撰完成。蘇洵所著《易傳》尚未完成即病重
,命子蘇軾述其志寫完《易傳》
。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師,時年58歲
。六月具官船載洵由蘇軾蘇轍扶護出都城
,蘇軾妻王弗靈柩亦隨載而行,自汴入淮溯江而上抵江陵
,十二月入峽延水路于第二年四月護喪還家
,十月二子尊父命于其母合葬。
主要成就
散文
蘇洵手跡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
,論據(jù)有力
,語言鋒利,縱橫恣肆
,具有雄辯的說服力
。歐陽修稱贊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
,出入馳驟
,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曾鞏也評論他的文章“指事析理
,引物托喻”
,“煩能不亂,肆能不流”(《蘇明允哀詞》)
,這些說法都是比較中肯的
。藝術(shù)風(fēng)格以雄奇為主,而又富于變化
。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變
、紆徐宛轉(zhuǎn)見長。蘇洵在《上田樞密書》中也自評其文兼得“詩人之優(yōu)柔
,騷人之清深
,孟、韓之溫淳
,遷
、固之雄剛,孫、吳之簡切”
。他的文章語言古樸簡勁
、凝煉雋永;但有時又能鋪陳排比
,尤善作形象生動的妙喻
,如《仲兄字文甫說》,以風(fēng)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寫
,即是一例
。蘇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語言犀利,言必中時之過
,對北宋社會的陰暗進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撻
;但同時在剖析問題嚴重性的過程中蘇洵又會巧妙地折轉(zhuǎn)筆鋒,淡化筆勢
,改變文章節(jié)奏,緩和文章語氣
,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與委婉
,多體現(xiàn)于針砭時弊的文章中。
蘇洵的散文多為論辯文
,據(jù)王水照《新選新注唐宋八大家書系》統(tǒng)計
,蘇洵論辯文與雜文的比例為六比一,而字數(shù)之比為十比一
,前者字數(shù)約有七萬字
,后者則只有七千字。論辯文必須把道理說深說透
,使人沒有反駁的余地
。蘇洵為了達到這個要求,他毫不掩飾地承認自己對戰(zhàn)國縱橫家的愛好
,說“吾取其術(shù)
,不取其心”,即汲取縱橫家的雄辯手法
,不學(xué)習(xí)他們的為人
。縱橫家往往善于用對偶
、排比等鋪張的手法
,使文章氣勢磅礴,感情充沛
,鋒芒所至
,所向披靡,給人一種雄健、剛強的感覺
,極具鼓動性
。這一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一般的議論社會現(xiàn)象、歷史現(xiàn)象
,或闡明個人見解的文章中
。
蘇洵精于物理而善識權(quán)變。在他的論說文中
,論點精深
,說理透徹。他所發(fā)的議論
,見人之所未見
,發(fā)人之所未發(fā)。另一方面
,他有高度駕馭語言的能力
,把精深的道理用簡切的語言表達出來,把道理說得清晰明了
。
蘇洵的文章
,少或百字,多或千言
,但不管文章內(nèi)容多少
,也不管是議政的還是議兵的,是議經(jīng)的還是議史的
,蘇洵都在文章的結(jié)構(gòu)上
,精心布局謀篇,因物賦形
,構(gòu)思出工整嚴謹而又富于變化的形體
。他就像一位高明的建筑大師,把文章的內(nèi)容和形式有機地統(tǒng)一在一起
,獨具匠心地設(shè)計出一幢幢風(fēng)格各異的建筑
。
蘇洵文章的語言,字字珠璣
,句句珍寶
,既古樸凝練,又生動形象
,妙語連篇
,內(nèi)涵豐富,讀了使人回味無窮
。蘇洵論文
,見解亦精辟
。蘇洵提倡學(xué)習(xí)古文,反對浮艷怪澀的時文
;主張文章應(yīng)“有為而作”
,“言必中當(dāng)世之過”;強調(diào)文章要“得乎吾心”
,寫“胸中之言”
。他還探討了不同文體的不同寫法和共同要求。他特別善于從作品比較中品評各家散文的風(fēng)格與藝術(shù)特色
。
詩作
蘇洵作詩不多
,擅寫五古,質(zhì)樸蒼勁
。宋人葉夢得評其詩“精深有味
,語不徒發(fā),正類其文”(《石林詩話》)
。其《歐陽永叔白兔》《憶山送人》《顏書》《答二任》《送吳待制中復(fù)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為佳作
,但總的成就遠遜于散文。
在宋代以多種版本流行的蘇洵著作
,原版本大都散佚
,今存的有北宋刊:《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殘卷。通行本有《嘉集》《15卷
、《四部叢刊》影宋鈔本。
譜學(xué)
蘇洵在譜學(xué)領(lǐng)域貢獻巨大
,他創(chuàng)造了現(xiàn)代修譜方法之一的蘇氏譜例
,影響巨大,時至今日仍然是許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譜范例
。其體平列
,世序直陳,用表格的形式記述先祖世系
。在表中人名下注出其仕宦
、行跡、配偶
、死葬
、享年并依次書寫子孫后代,各代標明輩分
。其譜例以五世為表
,以宗法為則,詳近而略遠
,尊近而貶遠
,主張睦族、恤族、化俗
。其特點是篇幅大
,記載內(nèi)容多。蘇氏譜例與歐陽修創(chuàng)立的另一譜例一道
,被世人稱為“歐蘇譜例”
。
人物評價 毛澤東評論道:“看何等淵谷。若大河深溪
,雖有勇者
,如不善水,無由跳越
。此等皆書生欺人之談
。”
曾鞏:“其文言當(dāng)世之要
,頗喜言兵”
。“指事析理
,引物托喻”
,“煩能不亂,肆能不流”
歐陽修:“博辯宏偉”
,“縱橫上下,出入馳驟
,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葉夢得:“精深有味,語不徒發(fā)
,正類其文”
軼事典故
信奉道教
道教則是中國土生土長之宗教
,產(chǎn)生于東漢,到南北朝經(jīng)陸修靜
、陶弘景的改造
,由民間道教發(fā)展為成熟的官方道教,受到統(tǒng)治者的歡迎和支持
,到唐宋也發(fā)展到了頂峰
。
宋承唐制,是一個重儒
、崇道的時代
。以道教為例,北宋崇道以真宗
、徽宗二朝為盛
。宋真宗時期,階級矛盾
、民族矛盾和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矛盾都比較尖銳
,真宗為了掩蓋矛盾
,粉飾太平,便以神道設(shè)教
,于是天書屢降
,東封西祀,大建宮觀
,普度道士
,整理道教經(jīng)籍,編集道教事跡
,提高道士地位
,掀起了北宋時期的第一次崇道熱潮。真宗的崇道活動對宋代道教的普及和發(fā)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堕L編》卷70載:"道教之行,時罕習(xí)尚
,惟江西
、劍南人素崇重。及時
,天下始遍有道像矣
。"由于真宗的過度崇道,浪費了巨大的人力
、物力
、財力,招致眾人的非議
,所以自仁宗起
,接連幾位皇帝都采取了一些抑制政策,道教的發(fā)展由此處于一種停滯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