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清朝軍隊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軍人武裝政變,這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出現(xiàn)過。在中國歷史上,也曾多次發(fā)生。但在清朝,卻沒有看到軍事政變的事情發(fā)生。要知道,清朝軍力并不差。
在清朝前期,軍隊以八旗軍和綠營為主。八旗常年在二十萬人左右,綠營則是六十萬。后期八旗、綠營衰落,但又有湘軍、淮軍的出現(xiàn)。雖然軍隊數(shù)量較少,但戰(zhàn)斗力一樣不弱。
而且,當時朝廷的勢力已經衰落的情況下,仍沒有發(fā)生過軍事政變。即便是到了最末期,北洋新軍仍在明面上效忠朝廷,依然沒有發(fā)生過軍事政變。這種情況,其中必然有緣由。
因為這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情況都不同。所以,我們主要分析的,將是清朝前期有八十萬軍隊的時候,如何保證不會發(fā)生軍事政變的緣由。
第一點:文官鉗制武將。這并非清朝首創(chuàng)。唐朝末年,軍人擁兵自重,割據(jù)混戰(zhàn),搞得天下大亂。宋朝開國后,便削弱了武將的權力,用文官鉗制。明清兩朝,都繼承了這一做法。
到了清朝,具體的做法就是,相同品級的情況下,武將地位要比文官低。
比如說,同樣是省級別的官員。提督和總督都是從一品。提督是綠營的一省最高長官,而總督則掌管著幾個省份的軍政大權。作為文官,以及職權上的設置,總督可以直接管轄提督。
這種壓低武將的做法,可以極大程度避免他們擁兵自重的可能。這也是為什么,在清朝歷史上,經??梢砸恍┪墓贀诬婈牭慕y(tǒng)帥。這并非沒有緣由的。
第二點:軍隊直接歸朝廷調動。前面提到的,像總督這樣的地方官,雖然可以直接管轄提督這樣的武將。但他們的軍務范圍,主要也就是管轄軍官,以及調集少量的親兵,負責一些特殊事務。
如果是遇到戰(zhàn)事,或者想要大規(guī)模調兵,就要上奏折,請示朝廷。由皇帝、軍機大臣,以及各部官員商定后,確認是否調動軍隊。
調兵的命令,由兵部發(fā)出,直接送到地方。如果沒有送到地方,就不能私自調動軍隊。這個做法,其實是為了防范像總督、巡撫這樣的封疆大吏。他們掌管著一個地區(qū)的軍政大權,人事財政。
如果再讓這些人擁有軍隊。搞不好就是一個槍桿子出政權。大清朝的江山,就不穩(wěn)了。
第三點:軍隊分散。跟過去的朝代不同,清朝很少在某個地方集結大量軍隊。除了像清朝初年,江南不穩(wěn),曾在這里集中駐扎大量軍隊外。大部分時候,軍隊都是分散到全國,類似攤大餅的形式,駐扎在不同地方。
每個地方都分散著數(shù)量不同的軍隊。因為清朝的時候,軍隊還擔任著維持地方治安的任務。
所以,這個做法,其實還是很有必要的。如果遇到戰(zhàn)事,再由朝廷調令,奔赴前線。但是,到了清朝后期,面對西方武器的先進,這種調兵方式就很難奏效了。還往往貽誤戰(zhàn)機。
因為調兵的速度很慢。如果是從四川調到廣東,仗都打完了,軍隊還在半道上。當然,這個情況是下一個階段的分析。
第四點:以八旗監(jiān)視綠營。清朝維持地方治安的任務,基本都是綠營完成的。因為他們的人數(shù)更多。而八旗的主要任務,就是監(jiān)視綠營。八旗是清朝皇族從關外帶來的,骨子里更親,更容易被信任。道理也簡單,八旗再怎么樣,總不會反了自家的江山,那對他們沒有好處。
況且,他們待遇極好,根本就沒有發(fā)動軍事政變的必要。所以,清朝正是靠著這些做法,在早期有八十萬軍隊時候,依然能避開軍事政變的可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16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