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李世民自保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盛唐,是中國古代歷史中堪稱黃金期的時代;甚至一些人認為,中國歷史在唐宋之際便出現(xiàn)了劇烈的變化,并據(jù)此以唐為界,將中國封建王朝歷史分解為古代史和近世史;在唐朝400年歷史上,王朝建立后發(fā)生的第一起宮廷事變“玄武門之變”,可以說是對整個盛唐時代影響深遠,其作為一次成功的武裝奪取權(quán)力,開啟了皇位的繼承人以武裝勢力奪取皇帝權(quán)力的先例。
就當下有史可查的官修史料而言,無論《舊唐書》還是《新唐書》,對于唐太宗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的政治動機都采取隱晦或不言的態(tài)度;現(xiàn)在,如果我們查詢資料,能夠看到,很多學者、歷史讀者愿意將“玄武門之變”的原因歸結(jié)以李世民為首的勛貴集團,為求自保,發(fā)動了宮廷事變。
而本篇文章我們深挖史料,將重現(xiàn)玄武門之變的前世今生,還原事件經(jīng)過,并且深度探討:究竟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是不是為了自保?我們先來研究下正史資料:
正史記載的立場偏向于唐太宗
首先,正史上對于李世民武裝奪取權(quán)力的記載無一例外的偏向于太宗的立場;如《后唐書》寫道:“(高祖武德)九年,皇太子李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于玄武門誅之。”也就是說李世民乃是后發(fā)制人,在得知太子齊王想要加害自己后,誅殺了兩人。
歐陽修《新唐書》則記載:“太子建成懼廢,與齊王元吉謀害太宗……九年六月,太宗以并如玄武門,殺太子建成及齊王元吉?!边@里則將原因概括為太子李建成害怕失去太子的位子,讓李世民后來居上,李世民也才不得不有所回應。
李世民暗中授意史官隱匿和更改大量史料
其次,我們都知道,正史的修纂大多是依據(jù)前代王朝所遺存下來的《起居注》等詳細的史料;在唐代以前,史官往往堅持秉筆直書的德行,“不虛美,不隱惡”,有一說一,說一則不二;我們也都知道,正是從李世民開始,史官對于政事和皇帝言行的記載走向了一定的偏頗。
《資治通鑒》記載了李世民登基后和作為史官的房玄齡一次對話;太宗問:“為什么前朝的史官記載的東西都不給皇帝看?”言下之意便是,太宗自己想要看看對自己的歷史記載;而房玄齡婉言拒絕。
可這畢竟是為唐朝百年基業(yè)鋪上最重要根基的唐太宗,他的強勢、高傲、唯我獨尊豈是李淵、楊廣等能相比?于是,房玄齡只能眼睜睜看著唐太宗翻閱了自己和父親唐高祖李淵的《起居實錄》;此時的史官主筆中,有個善于溜須拍馬的人許敬宗,他在太宗的無聲授意之下,隱匿了大量史料,呈交給唐太宗,李世民看到后很滿意,重賞許敬宗。
由此可知,正史中記載,有關(guān)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的描寫乃是經(jīng)過太宗親自過目,授意修改,刻意隱藏的一段歷史,也就無從說明這段歷史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那么,“玄武門之變”究竟經(jīng)歷了哪些動態(tài)的歷程?又究竟是不是如太宗所說,是為求得自保不得已為之嗎?
宣武門之變的背景過程
如果將玄武門事變的前后動態(tài)過程一一梳理,可以分:前期準備、雙方初斗、事變經(jīng)過、事件結(jié)局。前期準備階段也可以被稱為唐初儲君勢力和秦王黨兩大陣營的形成階段;不同的政治陣營必然是不同的利益集團,這一點毫無疑問。
李唐開國,始于公元617,隋朝唐國公李淵主導的晉陽起兵;李淵這一支李氏宗族本為平民,適逢南北朝天下亂局,李淵祖父李虎為北朝之一的西魏立下汗馬功勞,逐漸晉升為西魏的八柱國之一。后來西魏讓國于北周,李虎后人恩蔭被封為唐國公,后來傳爵位到李淵手中,實力主要是在太原、隴右等地,成為關(guān)隴貴族集團的一部分。
隋末戰(zhàn)亂不斷,隋煬帝將守備權(quán)力交給李淵
隋煬帝統(tǒng)治末期,暴虐的政治使得國內(nèi)矛盾激化、紛爭不斷、戰(zhàn)亂頻發(fā);李密、劉黑闥、劉武周等一眾豪強地方紛紛拉起一桿義軍,誅暴隋,伐無道;公元617-618年,僅僅兩年時間,反隋稱王、建立年號的便有李密,稱永平元年;劉武周,稱天興元年;林士弘,稱太平元年;薛舉,稱秦興元年;梁師都,稱永隆元年。
誠然,此類地方小政權(quán)壽命極短、勃興與衰亡周期都很短暫;然而這類事件的密集化出現(xiàn),乃至形成當時主流的歷史現(xiàn)象,無不有力證明了隋朝建成之初的煊赫已然是大勢已去、大廈將傾??杀M管在此境況下,隋煬帝楊廣依舊是巡幸江南,乘龍船沿大運河一路游覽,仿佛在國家大局面前置身事外,反倒是將守備任務交由給一眾國公大臣,李淵便是其中之一。
在李淵起兵過程中,形成李建成和李世民兩股勢力
公元617年,也就是隋煬帝被毒死的前一年,李淵以維持隋朝社會安定的名義從太原起兵,六個月后便控制隋都大興城(今陜西西安),擁立楊廣之子楊侑為帝,可此時楊廣尚在人間,李淵晉陽起兵和后續(xù)的操作,已經(jīng)使其居心昭然若揭。
李淵手下大將的人選自然豐富,而李淵的幾個兒子也是不負眾望,頗具軍事才能,各率一支強大軍隊,厲兵秣馬,東西征伐;例如,在進軍關(guān)中前的西河郡攻略戰(zhàn)中,李建成就是主帥,而李世民則是其麾下副將。
自李淵控制隋末朝政起,李建成以嫡長子守備大本營,與李淵一同處理政務;李世民則不斷征戰(zhàn),如向東討伐王世充、竇建德集團,屢立戰(zhàn)功;由此,兩人的勢力呈現(xiàn)出明顯的分野,利益集團也各自形成。
儲君派與李世民陣營明爭暗斗,矛盾激化
雙方的初次爭奪是暗地里發(fā)生的、也是間接的;如李唐開國后,李淵朝的心腹大臣裴寂構(gòu)陷劉文靜,使其抄家;而劉文靜乃是李世民陣營親信,劉文靜被殺,使李世民心理的危機感與日俱增,不斷刺激他的權(quán)力欲望;而幾年后,原儲君派手下的宿衛(wèi)楊文干起兵叛亂的事件,也是值得玩味的一次交鋒。
公元626年,太子李建成派任送了一批鎧甲到楊文干都督的轄區(qū),豈不料,運送的人中途倒戈告發(fā)楊文干叛亂,并且以鎧甲為物證;同時,中央朝廷的皇帝李淵也接到了告發(fā),李淵震怒,不僅囚禁太子李建成,也派人去捉拿楊文干。
此時楊文干見事情已經(jīng)出乎自己的控制范圍,索性直接起兵,可很快就被李世民率軍擊敗;楊文干的叛亂可以說沉重地打擊了儲君派的勢力,李建成更是在李淵宮殿前,磕頭磕了一天一夜,才求得父皇的寬恕,不再使其追責。
李世民先聲奪人,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
揭開事變經(jīng)過的,也正是一次小人告密,這次的主角是一個叫王晊的底層官員,王晊是太子李建成手下的率更丞,是一個計時的官員;據(jù)資治通鑒記載王晊告密李世民,報告太子和期望密謀在秦王李世民出征之時,假意踐行,實則欲滅李世民集團。
李世民聽聞后,決定先聲奪人,以雷霆手段進軍玄武門,并在此誅殺太子和齊王,徹底解決顧慮和憂患。王晊的告密可以說是正史承認的官方說法,然而考究這段史料,可以清楚的發(fā)現(xiàn),王晊不過是太子府中一個小官,如何能得知太子齊王間的密謀,又是因何告密,史書在此運用了春秋筆法。這個說法在司馬光看來,如同兒戲。
但不管王晊是否有過告密,玄武門之變的開端早已落下伏筆?!顿Y治通鑒》中記載,李世民心腹長孫無忌,親信高士廉、侯君集、尉遲恭等,日夜勸諫李世民除掉建成和元吉。而儲君派中的魏征等人也是力勸太子下手滅掉李世民集團。所以,無論是哪方提前準備發(fā)動宮廷事變,最后先出手的李世民還是笑到了最后。
李世民發(fā)動宣武門之變是否為自保?
那么,在玄武門之變的過程中,李淵作為當時的皇帝,也是太子、秦王的父親,在其中又扮演怎樣的角色?事變發(fā)生于武德九年,也就是唐高祖李淵登基的第九年,這時的李淵已經(jīng)年老體衰,每日居于深宮,雖然李淵對于兩大陣營的情況可謂洞若觀火,卻并沒有實行直接有效的遏制措施,而是盡量從中調(diào)和折衷。
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李淵執(zhí)政后期,出于對李世民等功臣集團的忌憚,極為親近太子,全然沒有重新立儲的行為;當玄武門之變發(fā)生,太子、齊王身死,木已成舟,李淵遜位,雖留性命,但無異于監(jiān)禁。也就是說,李淵在事前發(fā)生前和稀泥失敗,事件發(fā)生后,已無力回天。可見,玄武門之變對于唐朝政局形成了摧枯拉朽的影響,直接改天換日。
通過上述文對于唐太宗李世民執(zhí)行“玄武門之變”的前因后果上的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出,李世民引發(fā)玄武門之變,絕非僅為自保,原因如下:
李世民勢力發(fā)展已到達瓶頸
首先,李世民集團自身的發(fā)展已到達瓶頸;李世民集團的主基調(diào)是軍事,在那個名將輩出的大爭之世,秦瓊、尉遲恭、程咬金、羅士信、徐茂公等一干軍事人才皆被他納于麾下,并且在對外討伐的過程中,戰(zhàn)功赫赫,無論是勢力、軍事實力還是影響力都已經(jīng)超越了太子李建成。
此外,李世民手下的天策府,也就是秦王府中的文臣謀士集團,也可謂是濟濟一堂;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長期為他出謀劃策,勢力發(fā)達至此,李世民已經(jīng)是騎虎難下,縱使自己不愿出兵,手下眾人也加以規(guī)勸。
例如,當李世民接到所謂的“王晊告密”時,起初并沒有立即行動,而是在天策府與謀士們商量事態(tài);長孫無忌、房玄齡等既是李世民的姻親,又是它麾下的重臣,這時便力勸他先下手為強;王晊告密是否屬實,已經(jīng)無從考證;然而可以確定的是,李世民手下的天策府文士,是玄武門之變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李世民賴以決策的重要助推力量。
李世民已成為李建成繼承皇權(quán)的最大隱患
其次,儲君派已經(jīng)感受到了來自李世民集團的威脅,于是開啟對李世民的削弱;軍功的積累,李世民的政治野心也處于不斷地膨脹階段,隨著上述以山東豪杰為主體的秦王府集團的形成,李世民已經(jīng)成為了太子李建成甚至是皇帝李淵的重要隱患。
李建成作為名義上的太子,占據(jù)了道義和傳統(tǒng)的高點,并且太子東宮中黨羽也相對豐厚,儲君派的支持者也不乏有之,如魏征、薛萬徹等。還有部分朝堂上的重臣,如楊恭仁、封德彝等“墻頭草”、“騎墻派”也成為了儲君派一直爭取的政治合作對象。
此外,李淵為了平衡奪儲現(xiàn)實,嘗試了一系列的和稀泥行為,在管理過程中也采取或隱身,或折衷地可以均衡全局。例如,在劉黑闥在河北重新掀起反叛時,李淵沒有選擇閑散在京城的李世民,而是悖于常態(tài)地派遣李建成、李元吉統(tǒng)領(lǐng)軍隊出征,李世民則作為后備力量,為太子李建成所指揮。在征討叛逆的過程中,李建成、李元吉集團也聯(lián)絡山東一些豪杰,如控制幽州“燕云十八騎”的大將羅藝,便是在此時成為了儲君派的支持者。
在這樣的局勢下,除非李世民安心做自己的秦王,否則儲君派的勢力必然會不斷對李世民的勢力進行長期的削弱,并且即便李建成能夠即位登基,李世民及其特定同盟的利益也絕難保證。此外,唐高祖李淵的低效的、消極的協(xié)調(diào)手段,不僅沒有實現(xiàn)預想般的斡旋作用,反而促使時局更為動蕩不止、變動不定。而這都是使得玄武門之變不得不最終促成的重要背景。
歷史和現(xiàn)實狀況促使李世民發(fā)動宮廷事變
再次,歷史前車之鑒和現(xiàn)實的境況,促成李世民有完成宮廷事變意志;在唐朝前的隋朝,隋煬帝楊廣便是以陰謀手段、鬼蜮伎倆再加上自身的一些顯赫的軍功,最終將太子楊勇拉下了臺,從而推動自己即位。
比起善于奇技淫巧的楊廣,李世民無異手段更為簡單粗暴,但也更有效;楊廣和李世民的處境極為相似,二人奪取權(quán)力的手段雖然有所不同,終究是殊途同歸,所以,隋朝既然有類似的先例,自然能夠促進李世民及其團隊有完成“玄武門之變”的決心。
討論
筆者認為,而對于時局而言,李世民的羽毛可謂極為豐厚,太宗自身有著鮮明的性格和才華,有著極高的個人魅力,同時做事決絕果毅;此時的朝堂上,特別是政治中心的三省中,李世民自身就是尚書省首席——尚書令。
這本是李淵為培養(yǎng)出李世民,為李建成即位后的宰相而做出的準備,于是李世民在這三省宰相之一的官位盡到了自己的職責,也豐滿了自己的羽翼;尚書省右仆射蕭瑀,門下省侍中宇文士及等重要官員都是李世民的親信黨羽。
朝廷其他官僚如門下省侍中陳叔達、中書令楊恭仁始終保持中立,中書令封德彝則是始終的機會主義者,騎墻派。于是,民意看到的是李世民的軍功和開國諸多戰(zhàn)爭中的貢獻;朝堂之上也有著大量的中立者和李世民支持者。
現(xiàn)實的政治狀況,對于李世民爭奪實際的皇位可以說是有著巨大的輔助作用,這樣的政治局勢也正是在李世民獲得“玄武門之變”的成功后,能夠在很快的時間內(nèi)平息事件影響,最大程度上恢復正常的政治、社會秩序,促進王朝迅速走向正軌的一個基本原因。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鑒》、《宋書》、《唐會要》、《全唐文》等
玄武門是宮城的北門,地位重要,是中央禁衛(wèi)部隊屯守之所。武德九年六月三日,李世民秘密向父親上奏說自己的哥哥即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淫亂”后宮。李淵一聽,不禁愕然,決定第二天問個清楚。李淵當然知道三個兒子之間早就不和,所以六月四日這天他先是召集了大臣裴寂等商量此事,想然后再召三個兒子勸和。但他有所不知的是這個時候李世民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伏兵于玄武門了。
后宮張婕妤探知李世民有所動作,立刻向李建成報告。李建成找來李元吉商量,想想自己也早已作好在京城的軍事準備,自己的舊屬常何守在玄武門,所以還是決定入宮上朝。當二人行至臨湖殿時,發(fā)覺有點反常,剛想撥馬東歸,李世民隨后呼喊,一箭射死李建成。尉遲敬德帶領(lǐng)七十騎兵奔馳而來,射殺了元吉。東宮和元吉齊府的精兵二千人發(fā)覺事情有變,結(jié)陣猛攻玄武門。玄武門的將領(lǐng)常何、敬君弘等早已為太宗收買,這時奮不顧身,率兵堅決抵抗。不明就里的部分駐守玄武門的士兵則采取觀望的態(tài)度,一時之間戰(zhàn)斗不分勝負。
由于李世民方人數(shù)較少,越戰(zhàn)越不利,眾將士驚恐萬分。尉遲敬德靈機一動,提著元吉和建成的頭展現(xiàn)在齊府和東宮將士前,眾人一看自己的主人已經(jīng)人頭落地,便無斗志,紛紛潰散。當尉遲敬德殺氣騰騰地向李淵報告為何在玄武門發(fā)生戰(zhàn)斗時,李淵馬上明白了整個局面,只能寫下手敕,命令所有軍隊一律聽秦王的處置。同時又派黃門侍郎裴矩到東宮曉諭諸將卒,事變很快平息了下來。
唐太宗
像三天后,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而且表示大小政事今后全聽太子處理。過了幾天,他又提出自己應加尊號為太上皇,表示自己想早點退位。兩個月后,他下制傳位于太子,李世民正式即位。
“玄武門之變”以李世民的徹底勝利而告終,所以以后各種史書在記錄這一事變時都站在唐太宗的角度闡述事情的經(jīng)過,而把失敗者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以及他的父親李淵描寫成昏庸無能的樣子,使得后人大多認為“玄武門之變”是正義的,是不可避免要發(fā)生的。然而,隨著對這一歷史事件研究的深入,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了一些疑問,如事變到底是誰發(fā)起的?李淵在立李世民為太子之后,為什么在短短的兩個月內(nèi)就讓位了?
有人根據(jù)現(xiàn)有史料的記載,認為唐高祖愛好酒色,昏庸無能,他用佞人,忌功臣。太子李建成愛好酒色畋獵,親近賭徒惡霸,同李淵一樣是個紈绔無賴子。第四子李元吉,也是兇險的一個人。他們勾結(jié)宮中寵妃們,極力想謀害李世民??梢赃@樣說,這種時候唐朝的前途十分危險,唐太宗其實是無奈之下的自衛(wèi),對國家來說是有利于大局的行動。一些學者發(fā)現(xiàn),李建成、李元吉看到在實戰(zhàn)中不斷建立功名的李世民,心中十分不安,引樹黨友,想置李世民于死地。早在武德七年夏天,李建成就私自召募健兒,打算用武力除掉李世民。甚至還讓宮中妃嬪向李淵報告,李世民曾經(jīng)說自己有天命,應該為天下主。玄武門之變的前幾天,李建成乘征北突厥的機會,還想奪秦王府的兵權(quán),只是沒有成功而已。
不同意這種觀點者認為玄武門之變的實質(zhì)其實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爭奪皇位,是同室操戈,自相殘殺。要搞清楚歷史的真相,首先要從史書的真實性談起。從史源上說,現(xiàn)在的史書主要是來自于朝廷編修的實錄。然而自清代以來,就不斷有學者指出唐初的實錄不實,不能盡信其記載。自唐初起,史官由國家任命,負責編修本朝國史,宰相負責監(jiān)修。當時負責修改實錄的是許敬宗?!杜f唐書·許敬宗傳》中記載他喜歡憑個人的愛憎隨意刪改實錄,而且也有史料記載太宗自己也曾強行審讀過實錄,并命令史官按其意進行修改。由此可見,太宗和高祖兩朝實錄的真實程度確實值得懷疑。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中一方面對實錄的諸多記載表示懷疑,但同時有關(guān)唐初政治內(nèi)容還是大量參照了實錄。如此一來,實錄之后的史書,包括兩唐書和《資治通鑒》在內(nèi),均沒有擺脫實錄記載的影響。因此所有史書關(guān)于這一事件的記載是不能全部相信的。
實錄不實,我們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就要多加個心眼了。史書記載李淵是庸愚昏暗,李建成是冥頑不靈,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這些是真的嗎?
學者指出,其實李淵出身于北周軍事貴族,富有政治、軍事經(jīng)驗。雖然他舉兵反隋時已年過五十,但仍不失為一個雄心勃勃、英勇干練的領(lǐng)導人物。溫大雅在《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中稱他“身懷經(jīng)世之略,有經(jīng)綸天下之心”,且待人接物不論貴賤都表現(xiàn)得謙遜有禮,在當時頗得人心。他策劃了太原起兵,并成功地引導唐軍進入隋都。在大唐建立之初,李淵又利用自己與舊貴族和官僚的關(guān)系,網(wǎng)羅了一批周、陳、隋朝的宗室貴戚在新朝中央供職。在經(jīng)擠上實行租庸調(diào)法與均田制,前者在開皇舊制的基礎(chǔ)上擴大了納絹代役的范圍,后者對抑制土地兼并和保證農(nóng)民獲得少量土地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這些都可說明李淵不僅在整個反隋建唐的戰(zhàn)爭過程中功不可沒,而且在他統(tǒng)治的武德時期也頗有作為,為后來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奠定了基礎(chǔ)。
至于太子李建成,他為人寬簡仁厚,有政治軍事才干。在輔佐李淵處理政務、穩(wěn)定后方、支援前線方面起過巨大的作用,在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爭中有顯著軍功,決非實錄描繪的是荒唐無能之人。李建成的威望之所以沒有李世民那樣高,是因為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北方邊疆防御突厥人,比起李世民接連戰(zhàn)勝竇建德和王世充,他的戰(zhàn)功表現(xiàn)得不太明顯。
既然李淵不是昏君,李建成也并非是無能之輩,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史書在刻意掩蓋事實,那么玄武門之變也決不會是一場正義全在唐太宗這一邊的戰(zhàn)爭。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就已經(jīng)說過:“唐自開國時建成即號為皇太子,太宗以功業(yè)聲望卓越之故,實有爭嫡之圖謀,卒釀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門之事變。”陳先生的話可謂一針見血。問題的實質(zhì)其實是李世民想搶皇位,而李建成想保持皇位,所以雙方明爭暗斗。
更有一些人直接指出,玄武門之變是一場宮廷政變。立長不立賢是古代社會的傳統(tǒng),建成身為嫡長子,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又不見其有失德之事,由他繼承皇位,本無可爭議。建成無除掉李世民的本意,而李世民卻是蓄謀已久地發(fā)動了玄武門之變。因為如果通過正當途徑他是無法登上皇位的,只能用殺兄戮弟逼父的辦法達到個人的目的。按例殺掉建成自己當上太子,事變應該結(jié)束,但唐太宗并不滿足,殺建成僅僅是第一步,接下來他先把李淵架空,二個月后干脆連皇帝也搶了過來。至于當時為什么不馬上搶皇位,主要是李世民為了避免得到逼父篡位的惡名而已。
與上述問題相關(guān)的是,在玄武門之變中,李淵的態(tài)度也成了討論的焦點。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明爭暗斗的過程之中,李淵的態(tài)度是有傾向性的。如果光從史書的記載來看,他似乎更加青睞李世民。太原剛剛起兵之時,他就對李世民說過,事成之后,要立他為太子。楊文干造反時,他也許諾李世民,等討平楊文干后,“立汝為太子”。李世民自己也說:“武德六年之后,太上皇有廢立之心而不之定也?!庇写蟪加X得唐朝建立后,秦王李世民權(quán)力過重,威脅到太子建成的地位,建議乘早將他外放為官,李淵不但沒有聽取,反而擢李世民為天策上將,開館延四方學士,從而導致了李世民周圍聚集了一大幫心腹。玄武門之變時,李淵似故意在太極高泛舟海池,并不急著去阻止兒子間的爭斗。當大臣勸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時,他立刻表示“此吾之夙心也”。因此許多人認為李淵從一開始就是偏袒李世民的,到最后他其實是放手讓李世民與其兄弟一爭高低。
然而,正如眾所周知的那樣,初唐的實錄并不可信,李世民在當上皇帝后,對自己的這段歷史盡力加以粉飾,從而使自己的即位顯得合情合理。因此,又有人認為,高祖其實是傾向于李建成的,因為他默許李建成增募長林兵以加強長安的力量,又眼睜睜看著李世民的兩個最重要的謀士房玄齡和杜如晦被革職而不聞不問。李元吉被派往抵御突厥人之時,隨身帶走了李世民手下最優(yōu)秀的將軍和精銳的士兵,對于這件事,李淵也并無反對意見。作為一位封建帝王,嫡長子繼位的觀念在他身上從沒有動搖過。除非建成身上出現(xiàn)什么問題,否則廢立太子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實上建成也很有軍事才能,唐初在安排職務時,建成統(tǒng)率左三軍,李世民統(tǒng)率右三軍,建成在軍事上的能力并不亞于李世民。相反,李淵對李世民的哆哆逼人是有所看法的,曾經(jīng)不滿地說:“這個兒子帶兵的時間太長了,在外面專制獨斷慣了,周圍的一幫讀書人教了他許多壞點子,已經(jīng)不是我原來的兒子了。”
除了以上兩種相反的看法之外,還有人認為李淵并沒有什么傾向性。眼看著兩個兒子爭權(quán)奪利,他只想把一碗水端平。因此,他一方面空許諾李世民,要立他為太子,一方面又對李建成、李元吉兄弟的諸多陰謀視而不見。
玄武門之變的結(jié)束是以唐高祖李淵退位、唐太宗李世民即位而告終的,但史書對這一過程記載十分簡略,因此李淵禪位十分讓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
有人認為當時的唐高祖已年邁花甲,精力不足,當上皇帝之后,安逸的宮廷生活消磨了他當年帶兵打仗時的銳氣。宮中妃嬪眾多,生活日益腐化。他在關(guān)中各地巡幸、打獵,好不快活。然而由于唐王朝建立才不久,隋朝滅亡的過程還記憶猶新,他雖不愿再為朝政而日理萬機,但也不想斷送辛苦建立的唐朝政權(quán)。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定把大權(quán)交給才華橫溢的李世民,自己當太上皇,坐享奉養(yǎng)之福。其次李世民的地位已經(jīng)確立,做皇帝只是早晚的問題,對高祖來說,讓位比不讓位要保險得多。持這種觀點者還稱贊高祖主動禪位是明智之舉。
也有人認為高祖的讓位是被迫的。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奪取皇位,六月四日喋血禁門只是達到目標的第一步,即對高祖釜底抽薪,逼他讓出帝位才是真正的目的。為了緩和輿論,李世民先讓高祖當傀儡皇帝二個月,之后演了一出內(nèi)禪劇。所謂內(nèi)禪,無非是將高祖軟禁后逼其退位的代名詞。而李淵的確害怕李世民像隋煬帝那樣為了奪取皇位最終殺害自己的父親,所以只能選擇禪位的形式。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fā)動的一次政變。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太子自知戰(zhàn)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lián)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聽從魏征的引導,收服被李世民重創(chuàng)的竇建德嘗試拿回兵權(quán),李淵也嘗試任用裴寂,最終導致大敗,不得不再用李世民領(lǐng)兵。
以李世民為首的功臣集團,為求自保,在玄武門發(fā)動兵變,李世民親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后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后禪讓皇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開啟了22年的“貞觀之治”。
玄武門之變發(fā)動的原因是當時的太子嫉妒李世民的成就,怕他會危機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在突厥入侵的時候想趁機奪得他的軍權(quán)。李世民在被逼無奈下發(fā)動了政變,殺掉了他的兄弟,逼自己的父親退位,自己成為了皇帝。
不過也不排除這其實是李世民早就事先計劃好的情況,因為在他的身邊一直有武將跟隨,證明他早就預料到了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所以正好可以趁這個機會奪得皇位,也是沒有可能。實際上,在玄武門之變發(fā)生前,李世民曾經(jīng)和智囊團精心策劃了一次政治陷阱,幾乎用和平方式讓李建成垮臺,可最后功虧一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17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