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曾國藩不反清朝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曾國藩,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中國近代第一人,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之所以存在感如此強,就是因為他不辱使命,幫助清廷剿滅了近30萬的太平軍,繼而保住了大清江山,延續(xù)了清朝命脈。
咸豐二年(1852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曾國藩奉命組建湘軍,平息叛亂。湘軍在曾國藩領導下,經(jīng)過十幾年的艱苦奮戰(zhàn),終于力挽狂瀾,在同治三年(1864年)7月攻滅了太平天國,全殲太平軍。曾國藩本人也因為替朝廷立下了絕世奇功,被加封太子太保銜、一等侯爵,世襲罔替,并賞戴雙眼花翎。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當年八月,曾國藩主動奏請裁撤湘軍25000人,并馬上獲得朝廷批準。很多人納悶:曾國藩當時手握數(shù)十萬湘軍精兵,全軍士氣正旺,連弟弟曾國荃都勸他自立為王,為什么曾國藩就是不敢擁兵自重呢?
許多人猜測了很多他不敢反叛清朝的原因:第一,曾國藩忌諱另外兩位猛將——左宗棠、李鴻章,所以不敢輕舉妄動;第二,湘軍雖然說是有30萬大軍,但是能真正被曾國藩所調(diào)用的也只有10萬大軍,所以不足以和整個清軍對抗;第三,剿滅太平軍后,朝廷對湘軍不放心,派人嚴加監(jiān)視湘軍,稍有風吹草動,便會下手。
上面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是要真正弄懂曾國藩為什么手握精兵而不敢自立為王的原因,還需要走進他的內(nèi)心世界,了解他的人生經(jīng)歷和為人,然后再做成客觀的評價。琢磨君研讀《曾國藩》的時候,終于找到了曾國藩不敢擁兵自重的三個真實原因,分享給大家!
★1、懂得感恩,
曾國藩的祖父是個普通農(nóng)民,由于大字不識,被一個秀才欺負了,于是他發(fā)誓要讓子孫后代發(fā)奮讀書,出人頭地。但是曾國藩父親天賦很一般,到了40歲才考上秀才,于是祖父將所有期望寄托在長孫曾國藩身上。
曾國藩也真的不負所望,21歲考中秀才,23歲考中舉人,27歲考中進士,入翰林院,正式踏上仕途之路。曾國藩在京為官那段時間,深得伯樂(道光皇帝)的賞識,十年七次升遷,從一個從七品的小官(翰林院庶吉士)一直升為正二品大員(內(nèi)閣學士,禮部侍郎,兵、工、刑、吏部侍郎)。
所以在曾國藩看來,他是蒙受皇恩浩蕩和祖上積德,心中滿懷感恩之心,而無以報答,正如他在《曾國藩家書》中所說:
“格外之恩,非常之榮,將來何以報稱?惟有時時惶悚,思有補于萬一而已?!?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孫名次不如陳文肅之高,而升官與之同,此皇上破格之恩也。孫學問膚淺,見識粗鄙,受君父之厚恩,乃祖宗之德蔭,將來何以為報?惟當竭力盡忠而已。”(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余蒙天恩,得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日)“侄三次閾官,皆御門時特擢,天恩高厚,不知所報?!?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初一日)
而且,清朝還有一個誥封制度,即:對現(xiàn)任文武官員的祖父母或父母贈予爵位名號,而且是高一級的封賞。曾國藩每升遷一次,他家中的祖父母和父母都會爵位升級,曾國藩也會將相應的封賞衣服和官帽寄回家,這些朝廷的賞賜與恩澤都讓曾家在當?shù)睾苡忻孀雍偷匚?。所以說,不管是曾國藩和其家人都對道光皇帝感恩戴德。
道光皇帝去世后,咸豐繼位,而且咸豐皇帝繼續(xù)賞識和重用曾國藩,不僅虛心接受了曾國藩在奏章《敬陳圣德三端預防流弊疏》中的批評,而且升任曾國藩為刑部右侍郎。從道光皇帝到咸豐皇帝,都如此器重自己,于是曾國藩更加感恩戴德,誓死要為皇帝分憂艱難,肝腦涂地。
正如曾國藩在家書中所言:
“余之意蓋以受恩深重,官至二品,不為不尊;堂上則誥封三代,兒子則蔭任六品,不為不榮;若于此時再不盡忠直言,更待何時乃可建言?余敬體吾父之教訓,是以公而忘私,國而忘家。計此后但略寄數(shù)百金償家中舊債,即一心以國事為主,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掛于意中?!?/p>
意思就是說:
我自己所受的皇帝恩澤太深重了,官到了二品,不能不算尊貴;堂上大人則封賞了三代,子女又承蔭任六品,不可謂不榮耀;假設在這種時候,再不盡忠直言,那還等什么時候進言呢?
父親每次家信,都教育我盡忠報國,不必掛念家里,我恭敬地體會父親的教訓,所以,以公而忘私,因國而忘家。今后,準備只略寄幾百兩銀子,清還家里的舊債,便一心以國家大事為主,一切升官得到差使的念頭,絲毫不掛在心上。
由此可見,曾國藩打內(nèi)心里感激清朝兩位皇帝賞識和重用,又怎么敢欺君罔上,擁兵自重,自立為王呢?
★2、求缺惜福,
曾國藩飽讀詩書,自幼就養(yǎng)成了“求缺惜?!钡乃季S習慣,即:好事不能過頭,過頭了就會招致災禍。所以,他每次獲得上天好福氣的時候,就讓自己福分少一點,不求十全十美,甚至不惜舍財免災。
比如說,他從翰林院檢討(從七品)升為翰林院侍講(從五品)后,就往家里寄去了1000兩銀子,而且告訴祖父說:其中600兩用以家中還債,剩余400兩用以饋贈親友族人。曾國藩還向家人解釋原因,說道:
“一則我家氣運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為持盈保泰之道,舊債盡清,則好處太全,恐盈極生虧,留債不清,則好中不足,亦處樂之法也;二則各親戚家皆貧,而年老者,今不略為資助,則他日不知何如?!?/p>
意思就是說:一是我家氣運太盛了,不可以不格外小心,要注意持盈保泰的道理,舊賬還盡,好處最全,恐怕盈到極點便轉(zhuǎn)為虧損,留點債不還清,那雖美中不足,但也是處于樂處的辦法;二是各親戚家都窮,而年老的,現(xiàn)在不略加資助,以后不知怎么樣。
還比如,曾國藩在道光二十六年仕途平平,六弟也參加鄉(xiāng)試不中,家人都很憂愁,曾國藩反而覺得還高興,他的解釋是:
“蓋天下之理,滿則招損,亢則有悔,日中則昃,月盈則虧,至當不易之理也。男毫無學識,而官至學士,頻邀非分之弟,祖父母、父母皆康健,可謂盛極矣?!?/p>
眾所周知,物極必反,太滿就會招致?lián)p失,位子太高容易遭致敗亡,太陽當頂便會西落,月亮圓了就要殘缺,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曾國藩自認為學識不夠,但做官做到學士,還多次得到不該得的榮譽,家中祖父母、父母又都健康,可以說是盛極一時,就已經(jīng)很知足。所以,他不敢謀求非分的榮寵,但求堂上大人睡眠飲食正常,全家平安,這就是最大的幸運!
通過列舉《曾國藩家書》中的兩個小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求缺惜福、盈虧平衡的思維已經(jīng)深入他的內(nèi)心,他不敢去奢求過分之想,只是求“花未全開月未圓”的美好人生境界,穩(wěn)穩(wěn)當當過完一生足矣。所以他不去擁兵自重、自立為王,也是很好理解的!
★3、不貪名利,
曾國藩多次在家書中表示自己官至二品,已經(jīng)很知足了,但愿能夠告老還鄉(xiāng),照顧父母,以盡孝道。要知道,曾國藩從道光十九年(1839年)離開家鄉(xiāng),一直到咸豐二年(1852年),整整14年都身居京城,沒有機會回家看望祖父母、父母和叔父母,而就是在這其間,他的祖母、祖父先后去世,他是悲痛萬分,但也不敢和不能回去奔喪。
在曾國藩看來,有得必有失,自己升官了,親人卻一個個離自己而去,而自己盡不到半點孝道,所以他寧愿舍棄官職,回家好好照顧父母,與兄弟姐妹團聚。但是自己又身在官場,身不由己,一切要聽朝廷安排。
咸豐二年6月,曾國藩被任命為江西鄉(xiāng)試正考官,準備借此機會與家人團聚,沒想到途中聽聞母親去世,于是馬上回家奔喪。正巧,洪秀全領導的太平運動爆發(fā),朝廷命令曾國藩和湖南巡撫張亮基辦理團練,用以剿滅太平軍。于是乎,曾國藩從辦團練到創(chuàng)辦湘軍,走上一條不歸路,征戰(zhàn)了10多年,直至最后完全平息太平運動。
所以說,曾國藩的內(nèi)心是不貪高官厚祿的,他只想安安心心過老百姓的日子,但是大趨勢和朝廷都不允許他那樣做。
其次,曾國藩更是不貪錢財!
在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曾國藩寫個弟弟的家書中,他說道:
“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fā)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fā)財以遺后人,神明鑒臨,予不食言。故立定此志,決不肯以做官發(fā)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后人。若祿入較豐,除堂上甘旨之外,盡以周濟親戚族黨之窮者。此我之素志也?!?/p>
曾國藩從30歲后立志做圣人,以做官發(fā)財為恥辱,也發(fā)誓決不留錢財給子孫,多余的錢都用來孝敬父母,幫助親戚朋友。而且曾國藩還說,如果自己退休后,只有兩樣東西:一是藏書,二是衣服,書要收藏在“利見齋”,大家可以一起看,但兄弟和后輩都不能私自拿取一本,衣服和諸位兄弟抓鬮平分。
看到這里,我們不得不佩服“完人”曾國藩,他不虧是被人稱之為圣人!所以說,曾國藩打內(nèi)心都不貪名利,他也不想稱王稱帝,自然不敢也不想擁兵自重、自立為王了!
以上就是琢磨君根據(jù)《曾國藩家書》,深入曾國藩思想內(nèi)心,分析得出的曾國藩不敢自立為王的三個真實原因,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曾國藩,你為何不反了滿清,憑你的實力大有可能啊,如果成功了,八國聯(lián)軍也不敢來啊,歷史也將改寫。”
最近,聽到一些歷史迷有這樣的見解,那么,我們叩問歷史,為什么曾國藩至死都沒有扯起反清的大旗呢?
我們先看看當時曾國藩的實力。
一,軍事實力。
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后,湘軍兵力在40萬以上,占清軍總兵力的50%以上。湘軍的戰(zhàn)斗力也遠遠勝過八旗軍,清朝晚期的八旗軍已經(jīng)是一群廢物,十個也頂不了一個湘軍。
二,財政實力。
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后,湘軍掌握著湖北、湖南、安微三省賦稅,財力雄厚。
三,人才實力。
曾國藩的湘軍里, 幾乎囊括了晚清所有著名將領 。整個湘軍系統(tǒng)中位至總督者15人,位至巡撫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員不勝數(shù)。
全國各地優(yōu)秀人才都投到曾國藩麾下,還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師、科學家(如李善蘭、徐壽、容閎等),當時他的 幕僚多達三四百人 。
曾國藩手下當時有曾國荃,左宗棠、李續(xù)賓、羅澤南、彭玉麟、郭嵩燾、李鴻章、劉坤一、曾國葆、曾國華、江忠源、江忠濟、胡林翼、楊岳斌、劉長佑、李續(xù)宜、劉蓉、程學啟(太平軍降將)、丁汝昌(太平軍降將)、蔣益灃、劉檡昭、劉錦棠、王錱、孫開華、塔齊布等名將??芍^ 精英云集,陣容強大 。
當時的湘軍,從上到下只服從曾國藩一人命令。剿滅太平天國后,如果他一聲號令滅大清,貌似是輕而易舉。
當九弟曾國荃攻到天京城下,包括曾國藩在內(nèi)的所有有識之士都知道一個事實—— 太平天國要完了!
那么問題來了,這仗打完了,弟兄們何去何從?曾國荃在問,左宗棠在問,胡林翼在問,彭玉麟在問,三十萬湘軍將士在問,包括曾國藩自己,也在自問,于是晚清政界一股暗流開始涌動。
曾,左,胡,彭四人被后人稱作“晚清中興四名臣”,面對這個問題,后三人均對曾國藩做出了試探——一句話,干不干?
首先是左宗棠, 略微了解近現(xiàn)代史的人,對于左宗棠的大名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這老哥考場運氣不好,讀書做學問倒是不如曾國藩,但他偏偏不服,還自比諸葛亮。
這曾國藩明擺的比自己笨嘛,憑啥他能高官厚祿,老子四十了還勉強考個進士,給人縣官當師爺?。?br>
天天叫著,老子不服!老子不服!還老說“既生瑜,何生亮”這種話。
所以他總是跟曾國藩過不去,而曾國藩口才不如他,吵起架來總是要落下風,所以曾國藩對左宗棠也每以克星視之。
別看他囂張,人家干仗罵人那還真是一把好手,收復新疆那是何等的豐功偉績!后來有這樣一句話:
“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現(xiàn)在這個克星居然派人送了一封密信給自己,信的內(nèi)容是用鶴頂格題神鼎山聯(lián):
“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尤其是下聯(lián)這句“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國藩一見,可謂觸目驚心。因為問鼎就是問鼎中原、問鼎天下的意思。
好家伙,這左宗棠的意思很明白啊———
怎么樣,老大,天下大勢已明,眼見太平軍撐不了多久了,咱要做長遠打算啊,想不想反了滿清,奪了天下?!
別看我老左平常喜歡跟你較勁,但你要反,我還是會唯你馬首是瞻,還是把你當大哥!
據(jù)說曾國藩看完密信后,面色沉重,沉吟半晌不語。后來過了很久,才拿起筆來在這八個大字上改了一個字,然后又轉(zhuǎn)給了左宗棠。
據(jù)說左宗棠看了曾國藩的回復后,冷笑一聲,什么也沒說,把這封只改了一個字的密信放火上燒了。
那么,曾國藩到底改了哪一個字呢?是那個“似”字,他把“似”字改成了“未”字,于是這句話就成了———
“鼎之輕重,未可問焉!”
意思也很明確: 兄弟,我不當老大很多年!不要迷戀哥,哥也只是個傳說!這種造反的事兒,咱是堅決不做的!
其次是胡林翼。 左宗棠的密信是經(jīng)胡林翼轉(zhuǎn)交的,他在轉(zhuǎn)還這封信的時候,還附有自己的一句話。
叫: “一似一未,我何詞費!”
說明他和左宗棠一樣,也想勸曾國藩造反,可見了曾國藩改字表明不反的心跡后,也頹然無話可說。
但即使無話可說,胡林翼還不死心,他后來專門寫了封密信給曾國藩,信中只有一句話:
“東南半壁無主,我公豈有意乎?”
意思是說,就算不取天下,至少我們湘軍可以獨占東南,劃江而治,只要你曾公有意,湘軍上下,莫不舍生相從!可曾國藩還是不為所動。
此后不久,曾國藩手下水師主帥彭玉麟也派人給曾國藩送來密信,說:
“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
只把胡林翼的話改了兩個字,可見左、胡、彭之間都是有默契的,那還是讓曾國藩造反。
因為趨勢很明朗,胡、彭的意思是打下天京之后,就算不趁勢打過長江打到北京去,依我們的實力,占據(jù)東南半壁江山,清廷拿我們也是沒辦法的。
曾國藩接到彭玉麟的勸反信時,正在自己的帥船上,據(jù)當時在身邊的親信內(nèi)巡撫官倪人塏回憶說,曾國藩當時看完信后,連連說:
“不成話,不成話,雪琴(彭玉麟的字)還如此試我!可惡,可惡!”
說罷,把信揉啊揉啊,一張口,塞嘴里嚼爛掉,當時就把這封勸反信吞下去了。
反正,說一千道一萬,管你是兄弟還是戰(zhàn)友,再怎么試,再怎么勸,我老曾就是不反,堅決不反!
我想,不反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想反,這是曾國藩的性格決定的。
曾國藩是傳統(tǒng)的儒家弟子,儒家強調(diào)了忠君思想。曾國藩長期受儒家教育影響,自身很難做出造反的事情。
曾國藩一生奉行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爸揖彼枷朐谒哪X子里根深蒂固,他根本就沒有造反之心。
二,不能反,湘軍的組成部分就有問題。
湘軍內(nèi)部的將領并不全都是南方人,也有一些是清廷派來的滿族將領。換句話說,清廷對曾國藩并不完全信任,因此派來很多人來牽制。
從太平天國初期,湘軍便開始與其反復死磕。打了10多年的仗,終于平定了太平天國。
在此之后,湘軍官兵都獲得了一大筆財富。出于當時官兵的傳統(tǒng)心思,這些官兵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帶著這些金銀財寶,會湖南老家蓋房子買地,做一個富家翁。
如果曾國藩在這個時候要求官兵們繼續(xù)打仗,而且是和清朝軍隊作戰(zhàn),湘軍存在嘩變的可能。
三,沒機會,早有防備了。
曾國藩沒有反清之心,出于民族以及政治方面的原因,清朝卻對他加倍小心。
當時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欣商議了多次,對曾國藩的湘軍百般警惕。
它們也擔心平定了太平天國以后,曾國藩會不會割據(jù)一方。因此,清朝保留了對軍隊的最后一點控制力。
雖然湘軍是曾國藩一手組建的,但是這支軍隊也需要朝廷提供后勤補給。即使在戰(zhàn)爭的末期也不例外,清廷這么做就是為了以防不測。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湘軍有異常情況,清廷肯定會切斷對湘軍的后勤補給。而且在曾國藩的湘軍圍攻南京時,北方的清軍各部也做好了準備,清廷做出了一切準備。一旦曾國藩真的有什么動作,清廷在軟硬都有應對之策。
四,不敢反,說的是當時的形勢。
對付太平軍的隊伍并不僅僅只有湘軍,還包括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楚軍。如果曾國藩有不臣之心,首先需要聯(lián)合李鴻章和左宗棠。
問題是這三個人可不是當年的三藩,他們?nèi)齻€人之間矛盾重重。如果曾國藩真的有那個心思,他首先就會遭到李鴻章和左宗棠的夾擊。尤其是左宗棠,這位大神級人物一直看不上曾國藩。
五,反不了,反旗都樹不起來。
曾國藩建立湘軍的初期,就強調(diào)自己組建湘軍的原則是擁戴皇帝、維護華夏傳統(tǒng)。在曾國藩看來是太平天國搞亂了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文明,自己平定了太平天國,那自然就萬事大吉。
剿滅太平天國后,立刻把湘軍拆散,在大量裁減湘軍的同時,分解曾國藩兵權,李鴻章、左宗棠自立了門戶,湘軍這塊鐵板被清廷打破,曾國藩即使有反心也反不了大清了。
正是由于這一系列的原因,曾國藩根本不可能推翻清朝的統(tǒng)治,甚至割據(jù)江南都做不到。這是當時的客觀事實造成的,湘軍沒有這個實力,曾國藩也沒有這個機會。
所以,歸根到底,一句話,因為不想反,加上不能反,不敢反,最后結果就是反不了。
曾國藩很聰明,最終也沒有絲毫造反的舉動,清廷也成全了他忠孝節(jié)義之名。
曾國藩隨后出任了兩江總督,并得到各種封賞,曾國藩去世以后,被儒家神化成了完人,甚至堪比王陽明。
章太炎曾經(jīng)說:“吾嘗謂曾文正之克金陵也,豪俊之士,雜沓云合,龍壤虎步,高下在心,不以此時建號金陵,,而俯首下心以事辮發(fā)之屠胡,其昧于大義,而為中國遺無窮之患也,亦甚矣?!庇么蟀自捳f,就是曾國藩沒有自己稱帝給中國帶來了很大的后患。之前小佛也曾看到有前輩說:如果太平天國之亂時曾國藩推翻北京的朝廷,就不用等到五十年后的辛亥革命,中國革命早早就成功了。(小佛說史原創(chuàng),請勿轉(zhuǎn)載)
的確,在湘軍攻下南京后,就軍事實力而言,曾國藩可以說是所向披靡,若振臂一呼,也許能奪回滿清政府的政權,而且在這期間,左宗棠,王?運,曾國荃,彭玉麟等十余名湘軍大將也曾聯(lián)合上書對曾勸進。有人說,從曾國藩手書對聯(lián)“倚天照?;o數(shù),流水高山心自知”就可以看出,曾國藩自己無意于造反。
然而,小佛并不這樣認為,曾國藩并不是不想當皇帝,他的權力欲望其實也很大的,不然他怎么會在湘軍中任命自己的親屬密友為其統(tǒng)兵頭目,自己人聽話啊,可以直接控制軍隊。那么為什么他沒有造反?清政府早就做出了周密的防范。
咸豐四年,曾國藩攻占武昌,皇帝很高興,準備封賞,有大臣說“曾國藩以侍郎在籍,猶匹夫耳,匹夫居間里,一呼,撅起從之者萬余人,恐非國家福也。”咸豐一聽這話,如同醍醐灌頂,對曾國藩就有了防范之意,并且嚴格遵守祖宗之法,不肯將地方督撫王權給手握重兵的曾國藩。也就是說,曾國藩雖然手握重兵,但是糧食補給等等命脈并沒有在自己手里,被朝廷握的死死的。
除了不給地方實權,清政府還很注意提拔一些和曾國藩關系不太好的人,左宗棠便是其中一個。最初的時候,左宗棠其實算曾國藩的人,畢竟是曾國藩一手帶出來,但是曾國藩管兵太嚴,左宗棠對這一點就很不滿。而這恰好被慈禧和奕?ü看在眼里,于是乎,1863年破格提拔左宗棠為閩浙總督,讓左宗棠與曾國落地位相等,并且不讓曾國藩節(jié)制浙江的軍事,,可以說這一招可謂釜底抽薪,從而破壞了曾國藩和左宗棠的兩個人之間的從屬關系,斷曾國藩一臂,還讓同樣有軍隊基礎的左宗棠對自己的政權死心塌地。
分化了曾國藩手里一個武官以后,文官也沒有放過,沈葆楨,曾在曾國落帳下管理營務。曾國藩任西江總督、節(jié)制軍務后,為了控制江西的稅收之類,推薦沈葆楨為江西巡撫,曾國也是天真,以為自己推薦的人,用起來會很順手,哪曉得,失策,沈葆禎掌權后,要連自己的兵,不愿意聽曾國藩的,甚至直接要求清廷要求他協(xié)濟湘軍之款暫行停止,兩個人就這么撕破臉。清廷對曾國落和沈葆楨之間的矛盾,表面上進行調(diào)解,實際上拉偏架,偏向沈葆楨告誡曾國藩不要因小失大。
還有件事,清廷做的更直接,太平天國的天京陷落,清政府不允許曾國荃八百里紅旗報捷,且在天京周圍布下滿蒙重兵,如官文、富明阿、僧格林沁等,以防有變。
曾國藩又不傻得,干不過清廷就夾緊尾巴做人啊,才寫了那對聯(lián)“倚天照?;o數(shù),流水高山心自知”,為自保,無奈之舉罷了。再說了,功高震主后全身而退,曾國藩也是不容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18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