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一斤等于十六兩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今天,稱重量早已經完全電子化了。但這在過去,是無論如何也不敢想象的事。特別是秦大帝統(tǒng)一了六國之時,面對著破碎江山,百廢待興。尤其是文字、度量衡、錢幣等日常多用之工具,因為不同國家不同規(guī)則,讓國家秩序根本無從談起。于是,秦大帝上演了一場歷史前所未有的統(tǒng)一之舉。
一斤等于十六兩,是起源于秦朝的衡器制度,它的設計有講究
秦大帝要統(tǒng)一的事當然很多,而這其中便包括了衡器的標準。所謂衡器,用白話來說就是重量的計算工具。畢竟,社會要興起,百姓要生存,都離不開生意經。哪怕是種田呢,打下的糧食不也要稱重嘛。
于是,秦大帝指令丞相李斯去搞定度量衡問題的換算方法。李斯比較能干,開始的時候,他三下五除二,用十進制將體積、長度給搞定了。比如1尺=10寸、1斗=10升,以此類推,用起來還是比較方便的。
但到了重量這件事上,李斯為達到真正的公平,他經過非常多面的調查,并且加入了實驗的數(shù)據(jù),最終將衡制單位確定為:銖、兩、斤、鈞、石,而且衡制也完全打破了十進制的“度、量”制,從而得到全面細化。
首先,李斯將一兩分為二十四銖,即1兩=24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有些東西是非常金貴的,而有些東西又必須要特別精準,比如黃金、藥材之類,那就是絕對不能差距太大的。所以,一兩必須細化為二十四銖,這樣在使用時就可以供人們用半兩、三分之一兩、四分之一兩等以此類推。
其次,李斯規(guī)定一斤為十六兩,即1斤=16兩。這也是有說法的,當時的天平相對簡易,通常人們使用斤時就是以2的四次方為主。如此一來,一斤等于十六兩就變成了十六進制,從而也形成了古人所說的半斤等于八兩的說法。
另外,李斯按士兵口糧的計算方法,將一鈞定為三十斤,即1鈞=30斤。據(jù)說當時人們將一個月分為四周,一個士兵一周的口糧便是30斤。李斯也是夠能實物利用了,這倒省去當時的計算麻煩了。
最后,一石等于四鈞(在這里要說明一下,“石”應該讀為dan,而不能讀shi)即1石=4鈞。這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一個士兵,一個月一石糧食。反正古時候有一個好處,重量單位都不是很大,石已經可以滿足當時重量使用所需的最大量了。
通過這些就可以看出來,古人制定重量單位時是有著很深入的生活了解的。至于傳說的秦大帝要求李斯“天下公平”為十六畫,于是李斯就順水推舟定了個十六進制的一斤等于十六兩,這實在有點太兒戲。秦大帝作為統(tǒng)一六國的威嚴風范之帝,是萬萬不能容許手下如此不重視自己千秋大業(yè)的。
十六金星秤中所包含的學問,連天上星宿都被對號入座了,古人要的就是個安心
既然知道了一斤等于十六兩,半斤等于八兩的古代重量單位換算,那我們就不妨再多了解一下那時生意人最常用的十六金星秤。所謂十六金星秤,直白點講,就是古時候的桿秤。
那古時候的桿秤與新時代的桿秤有什么不一樣呢?這個問題不怎么高級,但有必要普及一下,那就是古秤為十六兩一斤,而新秤則是十兩一斤,雖然它們長得都差不多,但若看錯了,那差的可就遠了。
還說這十六金星秤,這是秦大帝統(tǒng)一了重量單位之后的產物,它比天平方便,而且更精準。不僅如此,對桿秤上的十六顆星也有著非常高大上的涵義:取自南北斗共十三顆星,外加福、祿、壽三顆,總計十六星,一兩就是一顆星。
據(jù)說古時候做秤是一件非常講究公德的事業(yè),較準方面要求極嚴,一絲一毫也馬虎不得。所以,秤上的福、祿、壽星又被視為天、地、良心,有它為證此秤的標準與公正性。
古人也非常信奉這種說法,在他們眼里,做生意也好,秤重量也罷,那是實錘操作。如果有人敢在秤上做手腳,說法就大了:差一兩,福不全;少二兩,祿折損;扣三兩,你就別想得到福、祿、壽這樣的福報了??慈思夜湃耍淙瞬粠б稽c臟字,讓你自己心里就先過不去了,水平真是高。
當然,十六兩制是李斯定下的不假,但十六兩金星秤就與他無關了,至于是誰,一時還真不好說,反正我們記住它包含的意義是古人智慧、哲學的匯總,這就足夠了。
其實對于為什么重量單位是十六兩制,古人也有另外的說法:這是四時與四方的相乘,也就是春、夏、秋、冬與東、西、南、北的總體呈現(xiàn),代表了這樣的結果為所有時空都能被接受的意思。
這種說法感覺確實高大上許多,但古人十六兩制的金星秤用了兩千多年,一直到新秤出現(xiàn),也就是十進制的重量單位統(tǒng)一之后才被取代。所以,十六兩金星秤到底是誰發(fā)明的已經不重要了,我們只要了解這其中所寄予的期望與古人淳樸的“公平”意識,那便是對十六金星秤最好的認同了吧。
其實,就我們現(xiàn)在所講的稈秤來說,可能很多人都不認識,它已經淡出人們視線多年了,特別是在城市當中,這樣的稈秤實在難覓其蹤。今天,我們講稈秤也好,講十六兩制也罷,事實上都是追求一種歷史態(tài)度。因為它本身的使用意義已經沒有了,只有它所留給我們的有關“公平”的追求態(tài)度才是最真的本質,這值得我們一直追求并銘記。
“半斤八兩”、“一推六二五”,是我國比較著名的兩句俗語。
“半斤八兩”(彼此彼此的意思)。半斤不是五兩嗎?這是因為在半個世紀以前,我國長期都是十六兩一斤,直到1959年6月25日,國務院才規(guī)定十兩一斤的。我國古代,量制有大(隋初是一斤668克左右)有?。h制一斤是258克左右),很不穩(wěn)定。但從明代以后,大致穩(wěn)定在595克左右,因此1959年以前的老稱,斤比現(xiàn)在的斤大,兩比現(xiàn)在的兩?。s37.2克) 。
“一退六二五”(做推卸干凈)。推是“退”的諧音,有時就說成“推”字。由于我國在1959年前用的是十六兩一斤的秤(亦有十兩為一斤的秤,1929年推行過計量改革,但很不徹底)。我國先人為了十六兩一斤的秤在累計加、減計算時方便,創(chuàng)造了珠算口訣就是一退六二五(1/16=0.0625)。比我們現(xiàn)在實行的十進位麻煩多了,那么古人為什么采取十六兩一斤呢?
關于這個,還有個傳說: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負責制定度量衡標準的是丞相李斯。他很順利地制定了錢幣、長度等方面的標準,但在重量方面沒了主意,他實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兩定為一斤才比較好,于是向秦始皇請示。秦始皇寫下了四個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給出了制定的標準,但并沒有確切的數(shù)目。李斯為了避免以后在實行中出問題而遭到罪責,決定把“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shù)作為標準,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兩。祖龍雖死秦猶在,這一標準在此后兩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也有人說十六兩一斤,是商人的圣祖范蠡制定的,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宛邑人,人稱陶朱公。他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共十六顆星星為記,在秤桿上刻制十六顆星花,故稱為十六兩制秤。前三星代表福祿壽之意。做生意的如果缺斤少兩,后果可想而知:即少一量損福,少二兩損祿,少三兩損壽。做人必須誠信。
《周易參同契》認為十六兩一斤來源于“日月懸天成八卦”“上弦兌數(shù)八,下弦艮亦八,兩弦合其精,乾坤體乃成,二八應一斤,易道正不傾?!?br> 月相變化是周期性的。農歷初一,地球上看不到月亮,這天是朔。朔之后一二天,在傍晚西部天空露出彎彎的蛾眉月,各凸面向著落日的方向。以后,月球的位置相對于太陽逐漸向東移動,明亮的部分也日益擴展,七八天后,在兌出現(xiàn)明暗對半(西半邊亮)的“上弦月”。再過七天(農歷十五前后),便到了滿月,日落時,太陽在西,滿月在東,隔著地球遙遙相望。滿月從傍晚東升,在次日晨曦中西落,通宵照耀。滿月以后,月面西部日益虧缺,再過了八天,在艮位又變成了明暗各半(東半邊亮)的“下弦月”。下弦月于半夜升起。下弦月后,月亮繼續(xù)虧缺,成為黎明前掛在東方天空的殘月。殘月在天空中的位置愈來愈接近太陽,明亮部分也愈來愈少,終于轉到和太陽相同的方向,月亮也就全部變黑了,朔又來臨。
所以虞翻說:“謂日月懸天成八卦象,三日暮震象月出庚,八日兌象月見丁,十五日乾象盈甲,十六日巽象月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月消丙,三十日坤象滅乙?!敝祆渥ⅲ骸鞍巳諡閮渡舷遥诌M八日乃成乾體,二十三日為艮下弦,又返八日乃成坤體。月自震而起,至乾而滿,歷巽而消,至坤而盡?!?br> 另據(jù)惠棟《易漢學》卷三:“甲乾乙坤,相得合木,故甲乙在東,丙艮丁兌,相得合火,數(shù)丙丁在南,戊坎己離,相得合土,故成己居中,庚震辛巽,相得合金,故庚辛在西,天壬地癸,相得合水,故壬癸在北”。
其實,古時候的稱實質是天枰,甲骨文的“兩”很像兩只天枰的秤盤,用天枰將東西一分為二很容易,重復操作就得到四等分、八等分、十六等分,一斤分成十六兩應該是比較自然的,至少比五等分、十等分方便的多。所以盡管人長著兩只手,十個手指,用來數(shù)數(shù)挺方便,但要把一斤東西十等分遠不如對半分幾回來得容易。
以前一斤等于16兩,一錢不等于5克,應該是3.125克。一斤是十六兩,一兩是十錢,500克÷16÷10=3.125克,所以一錢=3.125克。 通常來說,一公斤等于兩市斤,也就是說一斤等于500克,一兩等于50克,一錢等于5克,查詢《現(xiàn)代漢語詞典》,“計量單位表”中,斤、兩、錢的換算關系就是這樣的。讀者說的以前一斤等于十六兩,也是對的,成語半斤八兩就是這么來的。那么,把“錢”換算成“克”究竟該怎么算? 一斤等于十六兩 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從秦始皇制定統(tǒng)一度量衡,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一直沿用一斤十六兩的計量方法。南宋楊輝有首“斤價化兩價”的歌訣:“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記……”意思就是一兩等于0.0625斤,二兩等于0.125斤…… 關于秦朝制定斤兩的十六進位制,還有個傳說: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負責制定度量衡標準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順利地制定了錢幣、長度等方面的標準,但在重量方面沒了主意,他實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兩定為一斤才比較好,于是向秦始皇請示。秦始皇寫下了四個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給出了制定的標準,但并沒有確切的數(shù)目。李斯為了避免以后在實行中出問題而遭到罪責,決定把“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shù)作為標準,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兩。誰知這一標準在此后兩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那時十六兩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信用,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1959年開始 一斤等于十兩 1959年6月25日國務院發(fā)布《關于統(tǒng)一計量制度的命令》,確定米制為中國基本計量單位,在全國推廣使用,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兩為一斤,因為折算麻煩,應當一律改為十兩為一斤?!敝兴幱嬃咳砸u舊制不變。 從1979年1月1日起,中藥計量單位也改用了米制,用“克、毫克、升、毫升”,不用“兩、錢、分”等。 一錢相當于多少克? “錢”換算為“克”,人們普遍采用的換算方式是500g(1斤)÷16(舊制十六兩為一斤)÷10(舊制十錢為一兩)=3.125g(1錢),一些中醫(yī)院校教材中也是這樣的,跟昨天打進電話的讀者的說法一致。實際上,這個換算方法也是有紕漏的。 古代量制歷經多次變革,明代以后才大體穩(wěn)定,變化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計量改革,將舊制595g一斤改為500g一市斤。還應特別指出,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均將中藥計量作為例外對待,仍襲舊制不變。這樣,從明代到1979年,錢換算為克的正確公式應為595÷16÷10,1錢約等于3.72克。 而此前的漫長時期內度量衡變動很多,又需要根據(jù)當時一斤等于多少克來換算,查看《歷代度量衡簡表》,如秦代至西漢1斤相當于258.24克,隋代初期668.19克,末期222.73克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18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