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調(diào)任官員山高路遠的,能否將他殺害自己冒名頂替為之
還不知道:古代冒充大官的讀者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我們在看電視劇時,都經(jīng)常會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
,一些官員升官之后
,就被調(diào)往其他的地區(qū)做高官
,并且都是用八抬大轎抬著前去調(diào)任地
。那么有些人便打開腦洞
,想著可不可以直接把官員殺了,把他的調(diào)任憑證占為己有
,自己去冒充大官
,然后一勞永逸呢?
任官員山高路遠的,能否將他殺害自己冒名頂替為之.png)
答案是可行的,但是可行是可行
,暴露卻是遲早的事
,這便要涉及到一些關于古代的社會情況以及古代的大眾傳播情況了。
這種方法是完全可行的
,一是因為古代的信息傳播速度很慢
,效率不高。二是沒有特別有效的身份憑證
。
在說明之前便要拿出一個案例來了
。在明朝時期,有個縣令叫李室
,被調(diào)任至外地
,而他在路上被一個叫做王青的強盜殺害,其隨從等等都被滅口
,只有他的妻子沒有死
,而王青便冒充李室,并且霸占了他的妻子
,在別地當上了大官
。
先說王青為何能夠如此簡單的冒充。
1:在古代
,信息傳播都是以紙為載體的傳播
,傳播速度很慢,一般只需要通知需要知道的人就夠了
,具體到什么程度呢?在清代的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后只有高層和發(fā)生地的百姓知道有戰(zhàn)爭
,其他內(nèi)地的百姓一輩子都不知道鴉片戰(zhàn)爭這回事。因此許多老百姓都不知道有新官會來
,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
2:古代是以土地為中心的男耕女織的社會,除了少量的商人會涉及到政府
,一般的平民百姓和政府的交流僅僅局限在當?shù)氐牡刂?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一些農(nóng)民一輩子都沒有出過他那個村,這種情況在古代是很常見的
,因此縣令是誰
,是否被調(diào)任和大部分的平民百姓是無關緊要的,便會出現(xiàn)沒人在意新官這種情況
。
3:古代的信息憑證十分容易偽造
。古代的信息憑證很少并且效率不高
,一般只有官員有其自己的"身份證",在隋唐稱之為"魚符"
,之后演化為了"金龜"等
,再后來便有了象牙,金屬
,木制的"身份證"
,在上面刻上自己的名字,并揣在身上
,就是官員的憑證了
。
正是由于這種情況,在沒有電子信息識別的古代
,想要證明一個人的身份是很難的
,"身份證"容易偽造不說,把別人殺了
,在利用他的憑證冒充更是容易,因為連個畫像暗號這些都沒有
,因此身份憑證的作用并不大
。
②可行是一方面,遲早暴露也是另一方面的事了
。一是自己沒有當官的那個本事
,二是偽裝成一個自己毫不相干的人遲早會露出馬腳。
繼續(xù)說上一段提到的案例
,王青在冒充李室之后
,便在調(diào)任地做起了大官,但是僅僅才過了幾個周
,便被手底下的人識破
,弄的自己小命不保。這其中又是為什么呢?
1:在古代
,讀書不是平民百姓該有的事
,因為平民百姓大多都是平民,沒有多少錢
,飯都吃不起
,不可能還要供孩子讀書,最多也就在鄉(xiāng)里讀完私塾就已經(jīng)算是學歷比較高的了
。而能夠做到縣令的至少都是經(jīng)過了鄉(xiāng)試的
,其知識涵養(yǎng)都是平民百姓不具備的,而強盜這些更不用說
,可能連字也寫不來
,在這種情況下
,還想冒充大官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
2:在古代
,新官上任時期
,親朋好友前來慶祝是常有的事,在著名的文章《范進中舉》里
,范進只是中了舉人便引來了他全部親朋好友的慶祝
。而新官調(diào)任雖然有貶,但也有升官
,而為升官的人上門慶祝則是更為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而當親朋好友看見陌生人時,馬腳自然也就露出來了
。
3:古代官員的來往十分密切
,一般縣與縣,縣與郡之間更甚
,這主要是因為"山高皇帝遠"而造成的
,因此在某個片區(qū)的官員們基本都是相互關照的,各個官員之間的來往也是經(jīng)常的事
,而由此造成的露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
從上面這些條件看來,如果一個強盜想要硬生生冒充一個官員
,還得先識字
、易容、了解官員的家世背景
、了解此人的生活習性等等各方面才行
。如此大費周章,還得活得小心翼翼
,否則一不小心便會露出馬腳
,小命不保。
由此可見
,一個人得益于古代信息傳播的不發(fā)達
,想要在半路截掉官員并冒充他是完全可行的,但是想要一直冒充下去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由此
,在歷史上殺掉半路的官員再冒充這種事鮮有耳聞,畢竟所做的風險代價實在太大
。
古代官員沒有“身份證”,如何防止被冒名頂替
?
古代官員雖然沒有身份證,但是他們有照身貼。照身貼就是將持有者的頭像和身份信息刻字在竹板上
,這樣他們就可以證明自己的身份
,從而達到不能被冒名頂替的效果。
最初發(fā)明的這個就是商鞅
。我們都知道商鞅的變法十分厲害
,但是
他為我們發(fā)明了另一個很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照身貼。當時的照身貼就等于我們現(xiàn)在的身份證
,不管是出城門還是住酒館
,這個可以證明他們自己的身份。
久而久之
,
照身貼后來演變成為魚符。魚符它更加能證明人們的身份,它是用金
,銀
,銅等不同材料鑄造的,在當時能夠用金
,銀
,銅制造出來的魚符都是達官貴人或者朝廷中的大臣們,這個更加能彰顯他們的官員品級的高低
。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更加進一步的“身份證”出來了
。它就是用
最簡單的卡牌形式進行彰顯身份 ,上面寫有名字,年齡
,單位
,學歷和官銜等可以證明身份的清楚信息。他這樣的形式跟現(xiàn)代的身份證差不了多少
,上面也還清楚地寫著
,如果冒用身份相關處罰。這可足以證明古代人們有十分大的智慧
。
這個照身貼的發(fā)明
,無疑是打開了另一扇大門。因為有身份特別重要
,最為重要的是官員
。因為官員他們的身份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甚至是牽連到他們整個家族
。所以發(fā)明了這個古代身份證是十分有效的
。
綜上所述 ,古代發(fā)明了照身貼是證明官員他們的身份。
古代官員到赴任都有什么憑據(jù)?如果有人偽造委任狀和冒充官員怎么辦?
在我國古代
,朝廷有許多官員的任命。當然
,如果任命京城的官員沒有問題
。然而,如果一個官員被任命到另一個很遠的地方
,情況就比較復雜
。那么他們?nèi)绾巫C明自己的身份呢?
古代的官員沒有完整的人事檔案
。只有簡單的文件被保存在京城的吏部
,要想核實詳細的身份極為困難。因此
,古代的官員在任命時主要依靠這兩個東西:一個是委任狀
,另一個是身份證明。
古代官員身份證明是怎么樣的
?委任狀在每個朝代都差不多
,就是蓋了委任官印、記錄了官員身份信息的證書
。然而身份證明每個朝代都不一樣
。為了防止他人偽造官方身份證明,古代人是怎么做的呢
?
在宋代
,官員的身份證明不僅是記錄著官員本人的信息,而且還記錄了其祖先
、父親
、加上自己共三代人的籍貫和出身。最后上任的官員和承辦人都必須簽字蓋章
。整個過程很復雜
。即使古代官員休病在家,他仍然可以享受所有應有的待遇
。
從我國五代開始
,委任官員的身份證明都要描述官員的年齡、外貌等
,會把官員大概的畫像繪制進去
。
(馮國璋簽發(fā)的委任狀)
半路冒名頂替上任的官員
,這種可能性大嗎?可能性很不大
。因為:
1
、首先,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人情關系非常復雜的國度
。古代官員和官場的關系錯綜復雜
。每個官員背后都有自己的人脈關系網(wǎng)。在官員上任之前
,他把上下官員都已經(jīng)打通好關系了
。如果你是冒名頂替者,雖然你可能會瞞得住一段時間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
,你自然會被你的同事發(fā)現(xiàn)。
2
、其次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句話很適合形容古代初入仕途的官員
。一旦上任
,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必然會前來祝賀,鄉(xiāng)親們也會前來賀喜
。這時候哪怕是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都知道你當官了
。如果你去冒名頂替,給你接風洗塵的同事隨便一問:?你哪哪哪的親戚是誰
??這時候你自己都答不上來
,很快就會露餡了。
(強盜)
明朝就有強盜冒名頂替官員
,最終還是被發(fā)現(xiàn),鋃鐺入獄明朝崇禎年間
,有個官員被派到雷州當縣令
,在他和家人一起在任職的途中,突然遇到一伙來路不明的強盜
。這名官員和他的家人被強盜所殺
。
奇怪的是,這群強盜拿走了委任狀
,來到雷州
,和原來的縣令做了交接工作后,正式成為雷州縣令
。
這個假縣令竟然還在雷州當了兩年
,期間沒有人發(fā)現(xiàn)
,令人搞笑的是,他在雷州的名聲非常好
。兩年后才被人發(fā)現(xiàn)是冒充的
。被上報到了上級政府,最后
,上級官員安排了一場宴會
,他們埋伏在宴會的附近,等到冒充的雷州縣令赴宴后
,立馬將他捉拿歸案
。
《聊齋志異》里也有強盜殺死上任途中的官員《聊齋志異》里有一篇文章。有一位官員要去金陵上任
。在路途中被強盜殺害
,強盜自己拿著委任狀去金陵的一個縣赴任。而且他把這個縣治理得很好
。不過這位假縣令下發(fā)了一道指令:嚴禁外地人再來此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鋵嵥呛ε卤凰麣⒑Φ墓賳T家人來這個縣城)
過了一段時間,被殺官員的兒子來金陵看望他的父親
。當他到達這個縣時
,他發(fā)現(xiàn)金陵城門守衛(wèi)不讓他進城。他覺得很不對勁
,于是他暗中調(diào)查
。
等到有一天,他看到這位假縣令出城
,遠遠一看
,發(fā)現(xiàn)縣令竟然不是自己的父親,嚇得他當即跑到當?shù)剜l(xiāng)紳那里告狀
,鄉(xiāng)紳得知后立馬就包圍了縣衙
。
清朝,假如知府上任途中遇害,其他人拿著他的官印能否蒙混過關?
在清朝時期,知府是四品大員
,這級別的官員
,那是管轄一個省的封疆大吏,四品知府,就是一個省的最高長官
,這樣外放的知府
,直接歸清朝的皇帝管轄,在去上任的途中
,這知府身邊的親兵
,警衛(wèi)隨從,那都是上千人的隊伍
,這樣強悍的護衛(wèi)能力
,知府在上任途中遇害的幾率太小了。
這知府在上任途中
,吃住大部分都住當?shù)氐目h衙
,或者是官家的驛站,普通人想見知府一面
,那是難比登天
,就更談不上知府在途中會遇害了,古代是封建王朝
,那等級觀念森嚴
,知府這樣級別的官員,在出行的途中
,如果感覺到了危險
,可以對有威脅的人,格殺勿論
。
就假如知府在上任途中遇害了
,其他人拿到他的官印,要想冒名頂替
,蒙混過關
,那也是蒙混不了,因為知府不是小官員
,那是堂堂四品官
,認識知府的官員能少嗎?
這古代官場
,就算是知府
,你想坐的穩(wěn),也要懂得什么是人情世故
,什么是人際關系
,所以這知府在下面高高在上
,那也需要跟上面處好關系
,跟上面的官員經(jīng)常見面。
清朝時期的官員,那也有固定的考核制度
,就是到了考核時期
,就會讓夠級別的官員,參加考試
,考核官員的政績
,考核官員的讀書水平,這都需要官員親自參加
,這要是四品知府是假冒的
,到了進京考核的日子,平級官員怎么可能會相互不認識
?
先說答案:能蒙混過關
。在這個沒有攝像技術、沒有照片的年代
,這是無法徹底解決的問題
。
先說一個真實案例:光緒時期,湖北省出了一個官場奇聞,剛剛上任的道員夏宗彝被人給告發(fā)了
,而告他人就是他的嬸母。在狀紙上嬸母指責他冒名頂替
,將本屬堂兄弟的官位據(jù)為己有
,也就是說夏宗彝根本不具備做官的資格。這說明清朝冒名頂替上任是比較容易發(fā)生的
。
這件案雖不復雜
,但很棘手。因為夏宗彝剛從浙江調(diào)任湖北
,所以湖北的按察使衙門將此案推給了浙江
。事實上,嬸母曾在浙江告發(fā)過夏宗彝
,浙江巡撫怕此案牽連自己
,也就一直拖著不辦?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墒沁@位嬸母頗有遠見
,她還將狀紙送往了都察院。
這樣一來
,夏宗彝的案子就非辦不可了
,真相不久大白于天下:原來夏宗彝的本來姓名叫夏祖彝。夏宗彝是他的堂兄
,襲了“縣丞”一職
,應試中了舉人,后來又花錢捐了個知縣,而夏祖彝向來是以布衣身份給堂兄夏宗彝當師爺
,因此對官場也很熟悉
。
貨真價實的夏宗彝實授了知縣后,興沖沖地江蘇報到
,可是命運不濟
,沒等到江蘇便染病身亡了。夏祖彝聞訊后
,馬上建議說已經(jīng)花了這么多錢了
,就此半途而廢豈不可惜,倒不如由他來冒名頂替
,前往赴任
,不僅可以追回全部損失,今后連夏宗彝留下的孤兒寡母也有照應
。
大家一合計
,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于是便悄悄地將夏宗彝給埋了
,讓夏祖彝前赴去江蘇赴任
。倒是夏宗彝的遺孀因為痛傷丈夫之實亡而名存,不久也憂郁而死
。只留下夏宗彝的母親和他的幾個子女
。
師爺出身的夏祖彝上任后,對于處理政務自然是得心應手
。此后也不斷接濟嬸母
,不想他此后官運亨通,一得意忘便忘形
。嬸母想要跟著他到任上享享清福
,他不肯迎養(yǎng);侄兒要錢辦婚事
,他也不予理睬
,這下子惹火了嬸母一家,于是便一紙訴狀將他告到按擦使衙門
。
這樣的案情真要查起來并不難
,最終夏祖彝被革職成為了庶人,幸好他在任上積累了不少人脈
,上下疏通關系
,結(jié)果從輕發(fā)落,只是免掉了官職了事
。
這起案例引發(fā)出一個問題
,清代官員的任免難道沒有憑證嗎
,新官上任需要辦理哪些必備的手續(xù)呢?
早在西周時
,天子任官是有一個受任儀式的,朝廷要寫成簡冊
,當眾宣布
,叫做“冊命”;秦漢時
,受官的同時發(fā)給印綬
,哪些地方上的官前去上任時,都要從皇帝那兒親手接過銅印
。此后各朝
,就將這個程序簡化了,把印綬的交接改在了衙門里進行
。
唐宋時有規(guī)定
,縣令一級的官員到了地方上以后,都要給皇帝上表謝恩
。明清時
,這道手續(xù)也免了,改成了當面謝恩或是集體謝恩
,也就是趁皇帝集體召見他們時磕個頭就算完事
。
清代的地方官上任既沒有印綬怎么證明自己就是赴任官呢?憑證自然也是有的
,一是吏部的委任書
,二是身份證。前者指明某人授某職
,后者證明持證人就是某人
。
夏祖彝之所以能冒名頂替代人赴任,問題就出在身份證這個漏洞上
。我們現(xiàn)在的身份證是很難造價的
,而那會既沒有攝影技術也沒有高 科技 ,這張代表官員身份的證明上只是簡單地描述該官員的體貌特征
,如高矮胖搜
,或是有疤無疤等。
這樣的描述顯然不夠全面
,也不足以證明持證人的身份
,也就是說假如和身份證上描述的大致不差,就可以持證上崗
。在《近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中記載了一張官員身份證
,內(nèi)容就是簡單的六個字:“身中
、面白、無須”
。照著這個描述
,在一百個人中就能找到一大波,因此夏祖彝冒名頂替一事的發(fā)生就非常合理了
。其實
,在清代的二百多年時間里,類似這樣的事情并不少見
,尤其是晚清時期更是常態(tài)
,這或許也是清代官員任命時最大的一個漏洞了吧。
如果這位上任的官員沒有親戚家眷
,我覺得應該能蒙混過關
。因為在古代,天下老百姓終其一生
,也不可能見過巡撫或者更高價格的官員
。官員代表身份的最大手續(xù)就是官印和委任書。
哪像現(xiàn)代 社會
,有電視有手機有網(wǎng)絡
,坐在家中就可以知天下事。
就算現(xiàn)今 社會 網(wǎng)絡這么發(fā)達
,還有一些犯罪分子冒充部隊領導的成功案例
,所以在古代就更無法查證了。
但是
,這樣做也有很大風險
,如果官員有親戚之類的人,那很容易露馬腳
。
另外
,古代官員在上任途中,基本都有隨從的
,如果有壞人想殺害官員
,首先需要把官員身邊的隨從都殺害,這背負的人名最少都是好幾條
,所以除非是被逼無奈
,一般沒有人去做這樣危險的事情。
另外
,史書是有勝利者來書寫的
,所以我覺得這種蒙混過關的案例絕對有,但是到最后退休還沒被發(fā)現(xiàn)
,所以這就成了一個千古絕案
,成了永遠的秘密
。
清代官員冒名頂替的事情是有的,但是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見的
,畢竟上任的官員還是有一定的憑證和相應的身份證明來證明自己是貨真價實的官員的
。在清代所有官員上任都必須持有吏部發(fā)放的文憑,沒有這個文憑是不能夠去新的地方解任官職的
,其次上任后地方的高級官員會把該上任官員的情況匯報給朝廷的
,并且朝廷也有相關記錄在案的。兩者一定要對的上才可以
,否則那就是假冒的,是會被處以嚴重的刑罰的
。假冒官員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清代一般做官就那么幾種途徑,大部分都是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來做官的
,他們是有一定文化基礎和是非判斷能力的
。而一個外人想要靠假冒來做官是很難的,你必須對這個官員前面的情況很了解
,而且也要自己會處理一般的公務
,懂得官場的一些規(guī)則,知道和下級官員的相處
,這些東西不是一個普通人能夠簡單就學會的
。所以假冒的可能性比較小。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清代官員上任的情況
清代官員上任時
,一定要帶著吏部頒發(fā)的文憑
。這個上任的官方頒發(fā)的紙質(zhì)文件一般稱之為“官憑”。
在這張官憑上面會寫明那個人到什么地方擔什么官
,就和以后的委任狀優(yōu)點類似
。并且同時這個新上任的官員還有自己的告身,也叫作官身
。比如作家老舍的父親在紫禁城當禁軍的時候就有個腰牌
,也就是告身,上面會寫你是哪個旗什么人
,下面還有具體的一些面貌描述
,如“面黃無須”、“中身”
、“有疤”等等
,都是人體容貌的一些細節(jié)描寫,為了防止冒充
。但是這樣的技術手段在當時顯然還是有一定缺陷的
。
所以在當時官員幾乎都是單獨拿著官憑赴任
,沒有人護送,也沒有上級官員陪同
,這是會出現(xiàn)冒任官員的情況的
。
此外,在官員離任或卸任時
,要向新任官辦理交接手續(xù)
。交接的內(nèi)容涉及到州縣的法律案卷、倉廒
、監(jiān)獄
、刑名案卷、錢糧賬目等諸多方面
。早在順治朝就已經(jīng)有了相關規(guī)定:
清代官員上任交代時也是要把離任的官員手上的錢糧和盜案處理清楚的
。所以,一般人也不可能冒充的了官員
。
官員被冒充的情況
在清代被發(fā)現(xiàn)的冒充官員上任的情況
,一般都是熟人作案居多。因為他們對這個即將上任的官員的情況很了解
,有的甚至就跟著這個官員做他的仆人或者師爺
,他們對官場的情況是比較了解,因此在官員赴任途中死亡或者這個官員無法上任的時候
,他們就可能去頂替
。畢竟在當時的 社會 ,官員的地位是最高的
,能獲得個一官半職是很多讀書人最終的心愿
,因此他們有人會冒險。
反之如果是官員在上任途中被土匪或者仇家所殺
,那么想要冒充他去上任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首先他們對官場的情況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處理公務
,并且對這個官員以前的事情都不了解
,一旦上任就很容易被人究出老底,這樣自然就會被人給告發(fā)
,從而導致事情敗露了
。并且這些冒充的人也不知道官場的規(guī)則和禮儀很容易在做事的過程中出現(xiàn)紕漏,這些都會使得自己暴露
。
綜上所述,在清代官員上任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想要冒充朝廷命官是很難的
,你必須對官場和這個官員的情況有所了解
,不然截殺上任的官員是大罪
,朝廷必然會派兵征剿的,所以在青代冒充官員是比較難的
。
在古代
,如果官員在上任途中被匪盜殺害,然后冒名頂替
,這種情況真的發(fā)生存在嗎 翻閱古人筆記
,沒想到這樣的事情還真發(fā)生過。
在清朝康熙初年
,池州知府郭某領取了委任狀后前去上任
,中途忽遭強盜襲擊,知府本人及其家人隨從共60余人全部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