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砻鞒鹿贆?quán)力,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我們看歷史,大都喜歡看帝王將相的故事,有時候我們仔細看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真正的好皇帝,他的故事其實是很少的。因為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其實是“無為而治”?;实墼绞菛|搞西搞,老百姓的負擔就是越是重,當百姓到了忍無可忍,不能擔負的時候,就只能揭竿起義。
但“無為而治”和“不作為”是兩回事,一個無為而治的皇帝絕對不是一個懶漢。他只是給個國家規(guī)定正常合理的流程,并且維持其運轉(zhuǎn)而已,絕對不會平地起風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位“無為而治”,但是卻開創(chuàng)了一個制度,讓明朝兩百年來都能正常運作的一個皇帝,他就是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的一生其實很少有什么很大的動作,比起他的爺爺朱棣可以說太過平靜,但歷史上始終給了他一個很高的評價,史稱的仁宣之治人總共11年,明宣宗就占了10年。明宣宗雖然從不搞什么大的動作,但是他卻讓國家進入了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他對明朝最大的影響是制定了一個新的公文流程。
事情的起因其實是在朱元璋。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quán)集中,廢除了丞相制,但是皇權(quán)集中是一種特別理想的狀態(tài)。要實現(xiàn)這個理想,前提就是皇帝必須是一個體力極強,精力充沛的人。但我們都知道,在嫡長子的繼承制度之下,皇帝并不是擇優(yōu)錄取的。也就是說,不是每個皇帝都能像朱元璋,有那么好的身體那么充沛的精力,所以到了朱元璋之后就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公文太多,皇帝無法一一處理。
于是到了永樂時代就開始出現(xiàn)了內(nèi)閣,專門幫助皇帝來處理公文。這種處理叫票擬,其過程就是讓內(nèi)閣的人把文件看完,然后把文件主題及處理意見寫下來,附在原文上面,上交皇帝。再由皇帝做最后的決策,最后這個流程就叫批紅。在永樂時代,這個流程還是勉強能夠執(zhí)行的,因為朱棣也是一個精力充沛的人。但是到了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時代(明仁宗才做了1年皇帝,就不算了),可能他覺得當皇帝還要搞這么多事兒,想偷懶去放松一下都不行!于是就開始了改變,讓這個流程不再單屬于工作狂才能完成的工作。
明宣宗的改變就是把屬于自己的批紅工作,交給太監(jiān)做,為了讓他們互相制約,還把這份工作分成了兩部分,一個就是把能用的意見抄下來,加上自己的意見。做這個工作的叫秉筆太監(jiān),因為有了這個權(quán)利,所以在太監(jiān)了的地位很高。另一部分的工作就是最終同意權(quán),為了謹慎起見,他把這個工作交給另一個太監(jiān),這個太監(jiān)處在宦官系統(tǒng)的最高層,叫掌印太監(jiān)。
就這樣,明宣宗就把自己的工作完全的交了出去,他只起了一個監(jiān)督執(zhí)行的作用。而實際上,只要皇帝的威懾力還在,他即使不監(jiān)督,國家也可以正常運轉(zhuǎn)。
明宣宗的這套公文處理流程,后來被一直沿用。這套體系,可以說是與他的太爺爺朱元璋的的主旨是相反的,朱元璋是要皇帝自己把工作全部做完,而朱瞻基是皇帝不做一點工作,大明一樣可以正常運轉(zhuǎn)。從管理工作的藝術(shù)性而言,我們不得不說,朱瞻基是更勝一籌的。
當然,明朝壞也壞在這個制度上。后來明朝晚期的宦官之所以能夠權(quán)傾天下,就是因為他們把握了這個代使皇權(quán)的權(quán)力,讓后來的皇帝都比較依賴宦官,早已經(jīng)埋下了隱患。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什么都由皇帝親自處理,碰到能力差的皇帝,可能大明完蛋的更早!
參考資料:《明史》《中國通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20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