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唐朝圣旨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圣旨”這個稱呼,常在一些古裝劇里可以看到。確切的說,這個稱呼只有在宋朝以后,才正式出現(xiàn)。不過,為了方便理解,就在開頭暫時使用了一下。
在唐朝的時候,皇帝下達的命令,一般被稱為“敕旨”。也被稱為詔書、詔令、制詔。唐朝的敕旨,一般分為兩類,一種叫制書,專門處理重要事務。另一種叫敕書,處理得是各種日常的政務。
制書在唐朝初年的時候,原本被稱為“詔書”。后來武則天稱帝,為了跟避諱她的名字武曌(zhào),就把詔書改為制書。當然,功能還是一樣的。因為制書處理的都是重要的政務,所以,它的分類會更詳細。唐朝的“制書”,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冊書,立皇后,太子,以及分封諸王時使用。這類冊書,都是寫在竹簡上的。
第二類是制書,在任免高官、更改制度、赦免戰(zhàn)俘等重要事務上使用。第三類是”慰勞制書“,就是皇帝用來表揚別人的。后兩種制書,一般都用絹黃紙寫成。
不僅分類詳細,制書的運作流程,也更為復雜。唐朝制度以三省六部制為主。制書的流程,也要跟隨這個制度運轉(zhuǎn)。一般來說,如果皇帝要處理某件重要大事,需要讓中書省草擬一份公文,交給門下省,門下省審核通過后,傳回中書省,由中書省遞交皇帝,皇帝通過后,發(fā)給門下省。門下省保存原件,抄送一份交給尚書省處理實際事務。整個過程需要來回審核、存檔’抄送、記錄,極為復雜。因為是中書省寫后送給門下省,所以,唐朝制書都是以”門下“兩個字開頭的。
相比于制書的復雜,敕書就簡單多了。一般是官員上公文,皇帝批復。在批復的末尾,寫上”敕“字。敕書雖然簡單,但效用極大。甚至可以替代法律。因為在過去中國,皇權(quán)是大于法權(quán)的。而制書雖然可以處理重大事務,但較為空洞。許多事情,都是按既定程序辦事。相比之下,敕書里處理的政務,都是各樣繁雜的事務。
不過,不管是制書,還是敕書,唐朝敕旨的內(nèi)容,都非常講究。里面會用到各種各樣的典故。“譬茲梁棟,有若鹽梅?!边@句話是李淵的《授裴寂司空詔》里的內(nèi)容。前半句是夸贊裴寂是個棟梁之才,后半句出自《尚書》:“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币馑季褪枪糯恼{(diào)味品中,鹽是可以提供咸味,梅可以提供酸味。這兩個東西都是非常重要的調(diào)味品。也是等于說明,裴寂對于國家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才。
再來看一個唐高宗時期的詔書?!彼煲晕涫腺n朕,事同政君“。這是唐高宗李治想把武則天納入后宮,為了掩蓋大家的議論,發(fā)布的一道詔書。里面的”事同政君“,就是指漢宣帝的時候,曾經(jīng)把自己的宮女賞賜給太子。也就是說,李治是想告訴大家,武則天是李世民賞賜的。
除了典故,唐朝的敕旨的格式也很嚴格。除了有講究音律,對偶、用典、辭藻的駢體文,也會使用散文。內(nèi)容不僅公文的嚴謹,更具有文學性。真是一絲一毫,也要講究盛唐風采。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20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