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代嫡庶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我國皇位繼承自古實行的就是嫡長子繼承制,在古代皇帝有后宮三千佳麗,但這些后宮嬪妃都不是相同的地位。就比如在唐朝后宮就分為皇后、四妃、九嬪、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二十七寶林、二十七御女和二十七采女。在這么多人里面只有是皇后所出的才是嫡子。
有種說法是母憑子貴,其實大部分都是子憑母貴,在中國大部分的朝代皇后都是大家族里面的人,一位嫡子后面代表的是一個家族的地位。嫡庶之別早在商朝的時候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據(jù)《呂氏春秋·當務(wù)篇》記載,
“紂之同母三人,其長子曰微子啟,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紂也,甚少矣。紂母之生微子啟與仲衍也,尚為妾;已而為妻而生紂。紂之父、紂之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大子,大史據(jù)法而爭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紂故為后。”
這里的意思是紂王與微子啟、仲衍是同母兄弟,但在微子啟與仲衍出生的時候他們的母親還不是正妻,而紂王出生的時候其母已經(jīng)是正妻了所以只有紂王才是嫡子,才能繼承帝位。
在《史記·殷本紀》中也有記載:
“帝乙長子為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故立辛為嗣?!?/p>
唯一不同的就是說紂王帝辛和微子啟不是一個母親,紂王的母親是正妻才繼承的帝位。
不管是《呂氏春秋·當務(wù)篇》還是《史記·殷本紀》都記載著紂王是嫡子繼承帝位,而做為庶長子的微子啟沒有繼承權(quán)。這也說明了嫡長子繼承制早在商朝就已經(jīng)開始了,后來經(jīng)過周朝、秦朝、漢朝的發(fā)展已經(jīng)形成了極為嚴格的宗法制度,即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李世民做為一個偉大帝王在其晚年也遇到了他最不想遇見的事情。他所立的太子李承乾盡然造反了,經(jīng)過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就一直想避免這樣的事情再次發(fā)生,但天不遂人愿不僅太子造反,另一個兒子在這之前也在自己領(lǐng)地造反了,那就是齊王李祐。
齊王李祐是李世民的第五子,喜歡游獵,結(jié)交奸邪之人。初被封為宜陽郡王,后被依次被該封為楚王、燕王、齊王,封地在齊州。起初薛大鼎為其長史,后李世民因其管教無方罷免了他長史之位,令曾經(jīng)吳王李恪的長史權(quán)萬紀來管教。權(quán)萬紀多次勸諫也沒能奏效,李祐寵信昝君謨、梁猛彪二人,權(quán)萬紀就把這二人逐出了王府,但不久李祐就有暗中把他們招回了。
李世民也不太放心這個兒子,多次寫信責備他。權(quán)萬紀擔心連累到自己就主動要求入朝為李祐說情。權(quán)萬紀入朝后表示李祐已經(jīng)悔過,李世民很開心賞賜了權(quán)萬紀,同時也對李祐進行了敲打,想讓他認真悔過。但是李祐看到李世民賞賜了權(quán)萬紀卻對自己進行責罰,認為是權(quán)萬紀出賣了自己,曾憤怒的說出一定會殺了他。
權(quán)萬紀得到嘉獎之后對李祐更加嚴厲,于是李祐就想暗中殺了權(quán)萬紀。這件事被權(quán)萬紀知道了消息奏報了李世民。李世民知曉之后就派遣刑部官員前去調(diào)查,并令李祐和權(quán)萬紀一同回京接受調(diào)查。李祐自知這一去就沒有好下場,于是很怨恨權(quán)萬紀,要在這之前殺了他。權(quán)萬紀嗅出了危險,于是先行一步,但是是在半路上被李祐派的人截殺了。這一下就鬧大了,李祐沒有了退路于是就在自己封地起兵造反了,但好日子沒過多久就被齊王府里面的一個兵曹給平定了。相關(guān)人等一律斬首,齊王也被貶為庶人后被賜死在了長安太極宮。李世民含淚給李祐下了最后一道詔書:
汝素乖誠德,重惑邪言,自延伊禍,以取覆滅,痛哉何愚之甚也!為梟為獍,忘孝忘忠,擾亂齊郊,誅夷無罪。去維城之固,就積薪之危;壞盤石之基,為尋戈之釁。背禮違義,天地所不容;棄父無君,神人所共怒。往是吾子,今為國讎。”
本以為齊王李祐的死這件事就已經(jīng)結(jié)束了,結(jié)果牽扯出了一件更大的事。
太子李承乾盡然也陰謀造反,李世民起初是不大相信的,畢竟李承乾是嫡長子而且已經(jīng)位列儲君多年,是名正言順未來帝國的主人。別人也許會造反但是他沒有理由啊!但事與愿違,最終太子李承乾還是以實際行動告訴了李世民,他確實要造反。事情敗露的李承乾準備孤注一擲,學他的父親一樣發(fā)動政變奪取皇位。但他顯然低估了李世民的能力,造反并沒有成功,相關(guān)人員都已伏誅。但輪到對李承乾定罪的時候李世民就猶豫了,他并不想像處置齊王李祐那樣處置李承乾,畢竟是和長孫皇后的第一個兒子,其中的親情不言而喻。最終李世民只是將其廢為庶人,囚禁在右領(lǐng)軍府,李承乾在其中度過了兩年時光之后郁郁而終。
李承乾之所以想謀反也是因擔心太子之位不保,因為他患有足疾。而他的弟弟李泰文武雙全一直想要爭奪太子之位,李承乾擔心地位不保才出此下策。后因為這件事李世民也放棄了立李泰為太子的想法,最終立了唐高宗李治。
從李祐和李承乾兩者的事件就可以看出在李世民的心中嫡長子還是更為重要,除了本身的親情外,嫡長子也觸及到多方利益。就像李承乾的母族就是顯赫一時的長孫家族,正是有了這樣的背景他才能更大的余地。后來李治的儲君之位也有過波折,正是由于長孫無忌的勸諫不該廢嫡立庶,太子是國之根本不應(yīng)輕言廢立,李世民這才作罷。
中國的嫡庶之別在中國發(fā)展了幾千年,大家族也都是靠這個方法來進行延續(xù)的。畢竟一個大家族如果平分給幾個子女的話,沒有幾代就會衰退了。在一個大家族中嫡長子來繼承家業(yè),其余的庶子都沒有繼承權(quán)利,這樣能最大限度保留家族的財產(chǎn)權(quán)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21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