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范蠡的故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范蠡,字少伯,是春秋末期的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出身低微的范蠡,不僅擔(dān)任了大夫 ,還擔(dān)任了擢上將軍。
然而,范蠡之所以能成為名垂千古的歷史人物,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原因一,幫助越王報仇雪恨。根據(jù)史料的相關(guān)記載,范蠡與越王勾踐相互密謀,深諳二十多年。其中,很多的重大決定,都是范蠡幫助越王制定和實施的,最后,不僅將吳國滅掉,以報之前的會稽之恥,還使越兵越發(fā)強大,在江淮以東稱霸一方,成為了當(dāng)?shù)氐陌酝酢?/p>
然而,范蠡也因為他的出色表現(xiàn),被越王任命為上將軍,統(tǒng)領(lǐng)國家軍事命脈。這個時候的范蠡,可以說是位高權(quán)重,權(quán)傾朝野,威風(fēng)八面。一般人在這個時候,肯定是享受勝利的果實,但是,范蠡卻向勾踐遞交了辭職報告,舍去了一切榮華富貴,告老還鄉(xiāng),永不回都。
其實,范蠡非常明白,如果自己不急流勇退,選擇離開,等待他命運的肯定是“狡兔死走狗烹”,跟文種一樣,不得善終。
曾經(jīng),范蠡給文種寫過一封信,信上說:“飛鳥都已經(jīng)不知了去向,弓箭還留著干嘛?肯定是要收起來。狡兔都已經(jīng)死了,獵狗還留著干嘛?還不如趕緊烹煮吃了。越王長得就是脖子長,嘴巴尖,一看就知道,只能共患難,很難同享受,你為什么還不快點離開他呢?”雖然,文種收到了信,但是,他卻沒有聽從范蠡的話離開越王,而是選擇了請病假,不上班。
然而,在文種不上朝的這段時間里,卻有人給越王進了讒言,說:“文種想要犯上作亂?!庇谑?,越王賜給文種一把劍,對他說:“你之前給我出謀劃策,告訴過我七種討吳的辦法,但我們只用了三種就把吳國滅了。那么,剩下的這四種還沒用上,我把它們還給你,你幫我個忙,去陰間把這四個辦法獻給我死去的父王,讓他在那邊試一試,看這些方法是否好用?”
此話一出,誰都知道越王要做什么,而文種也很知趣,隨即拔劍自殺。
那么,范蠡為什么能看得如此通透,將繁華看衰,將富貴視為過眼云煙呢?同時,還洞悉到越王會對曾經(jīng)一起打江山的伙伴,痛下殺手呢?
對于這些問題的解釋,不僅是因為范蠡對越王勾踐的脾氣秉性十分了解,更明白作為君主,他們的一些通病。君王要打下江山,必須籠絡(luò)多方人才為己所用,調(diào)動一切可以調(diào)動的力量。所以,這個時候的君王,可以與同事者一起,好好相處。
但是,一旦君王掌握了權(quán)力,他便要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帝國,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在此時,君王眼中重視的是自己的妃子和王子,而昔日為其獻計獻策,同打天下的臣子,便成為了他們統(tǒng)治政權(quán)的最大威脅。所以,范蠡正是看明白了這一點,才僥幸逃過此劫。
所以說,范蠡是一個智者,可以不被表象所迷惑,能搶先一步想到別人想不到的事情,這一點,實屬難得。
原因二,范蠡善于經(jīng)營,棄官經(jīng)商依舊成績斐然。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范蠡離開齊國之后,回歸田園,到海邊以種田為生,靠苦力維系生活。后來,范蠡和兒子一起經(jīng)營,沒過多久,家產(chǎn)就變得十分殷實。
齊人得知了范蠡的能力,便想邀請他來國內(nèi)擔(dān)當(dāng)丞相一職,但是,范蠡卻婉言謝絕了:“在家做點小生意,就賺了這么多錢,在朝廷當(dāng)官,且當(dāng)丞相,這都太過極端。享有盛名時間太長,不是好兆頭啊?!本瓦@樣,他不僅把相印還了回去,還把自己的萬貫家財分發(fā)給了鄰居,好友。
而自己則抄小路離開了,來到了一個名為陶的地方。范蠡覺得這里位于國家的中部地區(qū),交通發(fā)達,在這里生活應(yīng)該會很好,可以慢慢的富裕起來。于是,范蠡改稱自己為“陶朱公”,開始跟家人一起耕作,飼養(yǎng)牲畜。后來,又開始做轉(zhuǎn)物的生意,僅僅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潤。
范蠡在陶住了沒多久,他的資產(chǎn)又積累了數(shù)萬,足見,范蠡的經(jīng)商才能。就這樣,天下的人都把范蠡稱為了“陶朱公”。
別說在春秋時期,即使是在現(xiàn)代,像范蠡這樣做官能做到丞相,經(jīng)商能很快積累到萬貫家產(chǎn)的人,也是非常少有的。
做了官,又辭;經(jīng)了商,又視錢財為糞土,散盡了巨額財產(chǎn),這樣的人真的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在范蠡看來,做官的人,一心只為了升職,想做到要職,重位,只能上,不能下;賺錢,就要頂住錢財,要越來越多,不能減少......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對的,更是不祥之兆,還有可能會招來厄運。
所以,他選擇了散盡家財,離開齊國,又躲過了又一次厄運的降臨。
原因三,范蠡的品格高貴。在范蠡一生之中,可以說,在事業(yè)上取得了旁人都非常羨慕的成績。說起做官,他位高權(quán)重,身居要職;說起做生意,他迅速積累財富,腰纏萬貫,賺得盆滿缽滿。而之所以他能這樣成功,皆源于他高尚的品格,使得他名垂千古。
其實,無論是升官,還是發(fā)財,他都樂善好施,心懷仁慈,讓旁人也因為他得到了諸多恩惠,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在陶地壽終正寢,善終啊
這是他的生平: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詳,春秋楚人。與文種同事越王句踐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滅吳,尊為上將軍。蠡認為在有公于越王之下,難以久居,而且深知句踐為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遂與西施一起泛舟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至陶,操計然之術(shù)以治產(chǎn),因成巨富,自號陶朱公。因為經(jīng)商有道,逐成巨富,民間有尊陶朱公為財神。
范蠡,生卒年不詳,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范蠡早年與宛令文種一同赴越國,為大夫。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勾踐即位,即位后,由范蠡主持軍事,與主持政務(wù)的文種攜手振興越國。吳國卻乘機攻越(參見吳越爭霸戰(zhàn)爭),越軍利用吳軍的疏忽,采取偷襲戰(zhàn)術(shù)打敗吳軍,吳王闔閭重傷身亡。闔閭的兒子夫差繼承王位后,任命伍子胥為相國,伯嚭為太宰,積極訓(xùn)練軍隊,重振吳國軍事力量。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吳國為報前仇,準(zhǔn)備出動精兵攻越。越王勾踐得到吳王夫差準(zhǔn)備攻越的消息,決定先發(fā)制人,出兵攻吳。范蠡則認為越國的戰(zhàn)爭準(zhǔn)備還不充分,實力尚不充足,時機也不成熟,不主張攻吳,應(yīng)待機而動。但越王不聽范蠡的勸阻,堅持出兵,結(jié)果在吳越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心洞庭西山,一說今浙江紹興北)之戰(zhàn)中,越軍慘敗。越國在生死存亡關(guān)頭,范蠡提出了暫時屈辱求全的策略,主張用卑辭厚禮向吳求和,如不答應(yīng),就由越王親自到吳國做人質(zhì)。吳王不聽伍子胥的勸告,休戰(zhàn)撤兵,并允許越王到吳國做人質(zhì)。于是,范蠡隨越王入?yún)牵瑸槌计?年,備嘗屈辱。一天,吳王夫差單獨把范蠡找去,對他說:“勾踐給我當(dāng)奴仆,你何必還跟著他?俗話說,‘聰明婦女不嫁敗亡之家,明哲臣子不跟國滅之君’。你若拋棄勾踐歸順我,我就免除你的苦役,讓你做大官?!狈扼还蛳抡f:“感謝大王的好意。俗話說,‘亡國之臣,不敢語政;敗軍之將,不敢言勇’。我是敗國之臣,何敢再望富貴?還是讓我跟著舊主為您服役吧?!眳峭跻姺扼灰庵緢远ǎ缓米髁T。3年后,放勾踐、范蠡回國。
范蠡回國后,與文種等為勾踐制定了結(jié)好齊、晉、楚,表面卑事吳國,暗中積蓄力量的興越方略;同時實行“美人計”,將自己的愛姬西施送與吳王,以使他沉溺女色,分散精力。經(jīng)“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越國迅速強盛,吳國則實力削弱。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春,吳王夫差率全國精銳部隊北上黃池會盟,越王勾踐想乘吳國國內(nèi)空虛之機出兵攻吳。范蠡認為時機未到。他分析說:“吳王率精兵北上會盟,國中空虛,太子留守。但吳大軍出境未遠,聞越乘虛而入,會很快回兵擊我”,因而勸勾踐暫緩出兵。數(shù)月之后,估計吳軍已到黃池,遂促勾踐出兵襲吳。范蠡率師一部,由海道入淮河,切斷吳軍自黃池的歸路,配合勾踐所率主力,殲吳都姑蘇(今江蘇蘇州)守軍,俘虜吳太子,迫吳王求和。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范蠡、文種乘吳國多年災(zāi)荒又遇大旱,倉廩虛,百姓饑餓,多就食于東海之濱的機會,再次建議勾踐乘隙攻吳。越軍以兩翼佯動、中央突破、連續(xù)進攻的戰(zhàn)法,大敗吳軍于笠澤(今蘇州南)(參見笠澤之戰(zhàn))。吳王夫差被越軍長期圍困,力不能支,遂派王孫雒袒衣膝行向勾踐求和。勾踐于心不忍,正要應(yīng)允,范蠡上前說:“大王您忍辱受苦20余年,為了什么?現(xiàn)在能一旦拋棄前功嗎?”轉(zhuǎn)頭又回絕王孫雒說:“過去是上天把越賜予吳國,你們不受;今天是上天以吳賜越,我們不敢違背天命而聽從你們的請求?!蓖鯇O雒還要哀求,范蠡毅然鳴鼓進兵。吳王夫差見大勢已去,就自殺而死。
勾踐滅吳后,置酒高會,大宴群臣。軍民歡騰跳躍,勾踐卻面無喜色。范蠡看出勾踐好大喜功的性格,即使謀成國定,也永無滿足之日。遂決定激流勇退,離開勾踐。他離開之前寫信給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但文種對范蠡的話半信半疑。當(dāng)范蠡向越王辭行時,勾踐含淚挽留說,“你走了叫我靠誰?你留下,我可以分國一半給你;你如果真走,我就殺掉你的妻子?!狈扼粓远ú灰频卣f:“我聽說,君子適應(yīng)形勢,有計不急于成功,死了不被人猜疑,內(nèi)心也不自欺。我離越出走,我妻子有什么罪過呢?”于是范蠡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勾踐表會稽山以為范蠡奉邑。
范蠡走后不久,文種因遭到越王猜忌而伏劍自殺。范蠡則在齊國從事經(jīng)商和農(nóng)畜業(yè)生產(chǎn),成為巨富,自號陶朱公。其妻也被越王封地百里?!稘h書·藝文志》著錄《范蠡》兵法二篇,已佚。
點評:范蠡善觀大局,認為對敵應(yīng)根據(jù)國勢強弱而決策,強則戒驕戒躁,處安有備,弱則以暗圖強,待機而動。用兵善乘虛蹈隙,出奇制勝。
"臥薪嘗膽"這個故事非常有名,勾踐、范蠡、文種、夫差、西施這些吳越爭霸中的人物的形象也十分鮮明。勾踐忍辱負重,借助范蠡、文種、西施等人的幫助終于擊敗夫差,滅掉吳國。主流觀點認為,勾踐復(fù)國成功之后殺死文種,范蠡敏銳地意識到風(fēng)險,隱姓埋名為陶朱公、邸夷子皮,西施可能被勾踐所殺,也有說法跟隨范蠡泛舟五湖而去。然而在歷史上或許有另外一種殘酷的結(jié)局。
吳國和越國的恩怨情仇吳國和越國是在東南部兩個鄰近的諸侯國,二者進行了長期的戰(zhàn)爭。首先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吳國對越國需要徹底征服,才能安心地參與中原地區(qū)的爭霸活動;越國想要參與中原爭霸,更需要掃平北方的吳國,不僅需要征服吳國,更需要吞并越國。
其次雙方也間接參與了晉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間的爭霸過程,晉國為了牽制楚國,拉攏吳國作為盟友,派人傳授吳國先進的車戰(zhàn)技術(shù),幫助吳國強大起來;應(yīng)對晉國對吳國的拉攏,楚國也找越國作為自己的盟友。所以說無論是從自身的利益,還是親附晉、楚的立場,吳國和楚國都是敵人。
在魯定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96年,《春秋左氏傳》用魯國年號,為記述方便,小編采用魯國年號),吳王闔閭看到越王允常去世,于是發(fā)動軍隊進攻越國。允常之后的越王就是著名的勾踐了。勾踐也率領(lǐng)軍隊抵抗闔閭,雙方在檇李這個地方開戰(zhàn)。勾踐派一些死士在陣前自殺,提升越軍士氣,打擊吳軍士氣。然后越軍發(fā)動進攻,越國名將靈姑浮擊傷闔閭的腳趾,導(dǎo)致闔閭戰(zhàn)死。腳趾受傷而死,在古代那種惡劣的衛(wèi)生條件,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這樣一來吳國和越國的仇恨就更加嚴(yán)重了。
闔閭臨死之前啥也沒說,就跟太子夫差交代,別忘了勾踐的殺父之仇。在魯哀公元年(即公元494年),吳、越雙方又爆發(fā)了"夫椒之戰(zhàn)"。其實本來是勾踐聽說吳國厲兵秣馬,打算先下手為強,進攻吳國,反而被勾踐在夫椒擊潰,帶著殘兵敗將退守到會稽山,被夫差包圍起來。
這個時候勾踐手里只有五千人,打也打不過,跑也跑不了。于是勾踐聽從范蠡的建議,兩度向夫差投降,最后憑借賄賂吳國太宰伯嚭的手段,才保存了自己的性命。這個伯嚭曾經(jīng)是吳國攻入楚國都城的功臣之一,但是他貪財?shù)膫€性也確實是吳國日后覆滅的重要原因。此后夫差積極參與與北方諸侯國的戰(zhàn)爭,勾踐曾在不斷積蓄力量,等待對吳國的反撲。
范蠡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與軍事家,他起初是出生在春秋的楚國。當(dāng)時春秋時期,思想百家爭鳴,學(xué)子也是游歷各國,為的也就是成就諸侯王霸業(yè)的同時,自己也能成就一番作為。所以當(dāng)時有抱負的范蠡也是因為不滿楚國君主的統(tǒng)治便投奔了越國。
范蠡是一個有才能之人且他不僅有政治才能,他還有經(jīng)商的頭腦。當(dāng)時他來到越國的時候,越王也是欣賞他,委他以重任。可惜當(dāng)時范蠡還沒有來得及一展抱負的時候,吳國便發(fā)兵攻打了越國,越國因為不敵吳國,差點被滅國。
這個時候,深受越王賞識的范蠡便勸誡越王一定要保全性命。以圖日后越國可以重新打敗吳國。此時已是階下囚的越王非常聽從范蠡的意見。雖然范蠡也深知越王勾踐不是一個賢明的君主,但是,越王勾踐畢竟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并且,此時的越國正在生死存亡之際,是危機也是機遇。如果一旦成功幫助越國打敗吳國,自己將會名留青史。所以范蠡便盡心輔佐越國勾踐。
最終在越王勾踐十年臥薪嘗膽中,越國十年生養(yǎng)十年演練,最后打敗了吳國。但是此時的范蠡因為深知越王勾踐的品性,便知道與越王勾踐共患難可以,但是不能共富貴。而且范蠡也名揚天下,達到他最初的目的了,也報答了越王勾踐的知遇之恩,所以他便向越王勾踐請辭一切官職,孤身一人離開了越國。他也因此得到了善終,可是同一時期的功臣文種因為貪戀權(quán)力,沒有急流勇退,最終被越王勾踐殺害。
范蠡為何幫助越王勾踐?
“升職加薪,當(dāng)上CEO,迎娶白富美”,這個當(dāng)代人夢寐以求的目標(biāo)早在2000多年前
范蠡就已經(jīng)做到,縱橫中華五千年歷史,范蠡可能是唯一一個政界、商界、情感界都
獲得豐收的風(fēng)云人物,美人在懷,泛舟太湖,畫面太美。
范蠡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頂級智謀之士,他的一生充滿了太多的傳奇,也留下了無數(shù)的
謎團。比如,到底是不是鬼谷子的親傳弟子?到底有沒有帶著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去泛
舟,到底是不是真的成了大富翁?其實,真正的謎團還是他的身份。? ?
生卒不詳?shù)姆扼皇窌涊d是春秋時期楚國人,并且身份為貴族。各位想一想,在知識
代表階層的時代,堪稱學(xué)富五車的范蠡憑自己的學(xué)識和貴族身份可以無數(shù)諸侯國謀取高
位,為何他確偏偏要來到當(dāng)時還很弱小的越國?
關(guān)于范蠡投奔越國的事還要從公元前516年說起,當(dāng)時正在宛地做縣令的文種遇到了
改變其一生命運的范蠡,一番交談之后,兩個人竟有了惺惺相惜之情,此地別后的第五
年,范蠡把好友文種也拉到了越國,此舉還是非常的有情有義。
不過,范蠡在投靠在當(dāng)時還是越國太子的勾踐的門下,不過前二十多年,一直都沒有
得到勾踐重用,轉(zhuǎn)機直到公元前496年才出現(xiàn)。這一年,老越王允常去世,經(jīng)常打仗的越
國和吳國這兩個鄰近的諸侯國又打起來了,又是吳國主動進攻越國。不得不說,吳王闔閭
這事做得不地道,趁鄰居家上上下下都沉浸在老越王薨的悲哀之中下手。
不知道是不是“好戰(zhàn)者,必亡”因吳王闔閭總結(jié)出來的,反正,吳王闔閭在戰(zhàn)斗中
被越國名將靈姑浮擊傷腳趾,導(dǎo)致闔閭戰(zhàn)死在偷雞的路上。不過,闔閭這不是“偷雞不
成蝕把米”,而是直接把自己的命給搭了進去!腳趾受傷而死,在古代那種惡劣的衛(wèi)生
條件,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老吳王這種窩囊死就讓吳國和越國的仇恨更加嚴(yán)重了。
估計闔閭臨死之前啥也沒說,就跟太子夫差交代,一定、一定、一定不要別忘了勾踐的
殺父之仇。
公元494年,越王勾踐在剛即位不久,就想建立一番功業(yè),想通過攻打吳國,爭奪
霸主的地位。此時已升任大謀士的范蠡認為攻打吳國時機還未成熟,勸諫勾踐不要打仗
應(yīng)該靜待時機。但此時的勾踐腦中充滿了打仗復(fù)仇的念頭,根本聽不進去任何人勸,雙
方爆發(fā)了''夫椒之戰(zhàn)''。哎,作為一位能掌握生殺大權(quán)的領(lǐng)導(dǎo),有了智囊謀士卻沒有虛心
請教,這時謀士就如同擺設(shè)。這一仗本來是勾踐聽說吳國厲兵秣馬,打算先下手為強,
進攻吳國,反而被勾踐在夫椒打得稀里嘩啦,只好帶著殘兵敗將退守到會稽山,被報
仇心切的夫差包圍起來。難怪說做人不要折騰,因為不作就不會死!此時,勾踐的手里
只有五千人馬,打也打不過,跑也跑不了。于是勾踐聽從范蠡的建議,兩度向夫差投降,
最后憑借賄賂吳國太宰伯嚭的手段,才保存了自己的性命。
此后,打敗了弱小的越國就認為自己宇宙無敵的夫差,每天積極參與與北方諸侯國
的戰(zhàn)爭,還假仁義地答應(yīng)范蠡放勾踐回家。勾踐被放回越國,開始勵精圖治,時刻不敢
忘記自己的仇恨。他在床前懸掛苦膽,無時無刻都在品嘗苦膽,就是臥薪嘗膽的最早來
歷。受到了教訓(xùn)的勾踐,知道固執(zhí)的后果很嚴(yán)重,這才開始認真的向范蠡請教。范蠡
說出勾踐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打仗的時機還不夠成熟,給出的理由分別是“強索者不
詳”、“人事未至,天未應(yīng)也”、“天地未形,其事未成”。
“人事未盡也”這些理由第一次說,雖然是真真實實的理由,但是說三次以上就會
被誤以為借口。難怪有人驚呼“謊言說過上千遍自成真理”,看來堅持不懈很重要!總
之,不為外界所擾的范蠡就靠“天、地、人”的理論說辭使越王勾踐等待時機成熟。為
了等待最好的戰(zhàn)機一代君王勾踐足足等了十年,這個時間對于迫切報仇的他來說的該是
一個多么漫長的時間啊,煎熬呀!
就這樣,范蠡用他的天、地、人的理論化解了自己的一次次危機,也使勾踐找到了
最好的時機滅吳。勾踐滅吳五年之后,北渡淮水,兵逼齊晉兩國,與齊魯諸侯會于徐州,
并致貢于周。
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肉,承認越是華夏諸侯的“伯”(霸主),一時之間勾踐風(fēng)頭
無兩,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封范蠡為上將軍,文種為丞相,三個人都達到了人生巔峰。
返回國內(nèi)之后,范蠡輾轉(zhuǎn)反側(cè),認為勾踐“可與同患,難與處安”,于是上書請辭,
勾踐告訴范蠡,“留下來一起坐江山,不然的話,我就殺了你”。最終,范蠡偷偷逃走。
但在臨行之前,還給好友文種留信一封,信里說勾踐為人不可信,只可共患難,卻不能
共富貴,所以趕快離開,否則必有殺身之禍。后來,勾踐果然賜劍讓文種自殺,歷史上
第一次證實了“鳥盡弓藏”的殘酷現(xiàn)實。
正是因為范蠡和好友文種結(jié)局:“逃者生,留則亡”,也讓范蠡在越國的這一段歷
史成為了沒有被記入歷史的謎團。
春秋時代社會規(guī)則是良禽擇木而棲,并非后世的只能“貨賣帝王家”,那么問題就
來了,春秋時期有數(shù)十、上百個諸侯國,總有一款君主能夠讓自己發(fā)揮才華,實現(xiàn)人生
價值升華,胸懷大才的范蠡對勾踐還為何不離不棄,心甘情愿的一直坐冷板凳?
讓人最為不解的是,既然對勾踐這個人的人品存疑,知道他可以共患難但不能共富
貴,為何范蠡還愿意數(shù)十年全心全力的幫助勾踐?
既然勾踐為人刻薄,既然勾踐不重視自己,范蠡其實完全可以早日離開勾踐,選擇
其他諸侯王效忠。范蠡為什么非要等到越國滅掉吳國后才選擇離開呢?范蠡身份之謎很
可能涉及到春秋時期的一樁未解的間諜案。從他的出生的國家和建功立業(yè)的國家,再結(jié)
合春秋晉楚兩強爭霸扶持代理人打架的歷史來判斷,范蠡極有可能是楚國派到越國的一
位高級特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21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