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閭丘曉的故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人名為閭丘曉,是當時的濠州刺史??v觀閭丘曉的一生,為官剛愎自用,治下苛刻。而就在短短一年間,閭丘曉干出了兩件后世指責的惡事。
首先是殺害了李白好友王昌齡
盛唐時期,詩歌藝術(shù)達到了巔峰,涌現(xiàn)出了大批才華橫溢的天才詩人。王昌齡就是其中的一個,他以邊塞詩見長,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名句。諸如“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黃金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都出自王昌齡之手。
王昌齡尤為擅長寫七絕詩,被譽為“七絕圣手”。他與李白、王維這些名冠一時的大才子都是摯交好友,有著非常深厚的友誼。然而,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卻死在了閭丘曉之手。
公元757年初,王昌齡在安史之亂中,輾轉(zhuǎn)漂泊后,準備返回家鄉(xiāng),而他的回鄉(xiāng)之路正好要經(jīng)過閭丘曉所在的濠州。閭丘曉久聞王昌齡之名,于是讓人請來了王昌齡。然而,兩人之間的這次見面,卻讓閭丘曉起了殺心。
王昌齡才氣橫溢,與那個時代許多詩人一樣,不拘小節(jié),放浪形骸,同時不畏權(quán)貴,而閭丘曉則是傲慢剛愎之人。兩人之間一見面就鬧得很不愉快,閭丘曉對王昌齡的才華也大為嫉妒。所以,他忌恨之下,居然殺害了本就落魄不已的王昌齡,釀成了文壇的一出悲劇。
王昌齡死后,閭丘曉繼續(xù)做著他的刺史,作威作福。然而,他接下來自私自利做下的事,終于讓他惡貫滿盈,得到了應(yīng)有的下場。
當年八月,堅守數(shù)月之久的睢陽城,到了生死存亡的關(guān)頭。新上任的河南節(jié)度使張鎬意識到睢陽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設(shè)想,于是火速帶兵馳援,同時傳檄離睢陽較近的濠州、徐州和北海等地的軍隊,立刻出兵解救睢陽之圍。
閭丘曉得到命令后,猶豫再三,他考慮的是叛軍氣勢洶洶,一旦奪得江山,其援救睢陽之舉將沒有任何好處。在這種情況下,閭丘曉雖然帶兵出征,卻一路不急不慢,根本就無心援救睢陽,結(jié)果到了淮口,就傳來了睢陽失陷的消息。
這一下子,閭丘曉自作聰明之下,終于自掘了墳?zāi)?。張鎬一收復(fù)睢陽,就命人將他五花大綁,押赴刑場。臨死之際,閭丘曉完全沒有了之前殺害王昌齡時的陰狠和對睢陽見死不救的自私。為了活命,他聲淚俱下,道出了唐朝最無恥的一句話:“有親,乞貸余命?!?/p>
面對死亡,閭丘曉沒有一點為做下惡事而懺悔的心,而是以要給父母養(yǎng)老為由乞求活命。聽到這句無恥的話,張鎬愈發(fā)怒不可遏,他拍案而起,指著閭丘曉說道:“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yǎng)?”,一句話終于讓閭丘曉無話可說,隨著劊子手手起刀落,這個作惡多端的小人,得到了應(yīng)有的下場。
唐代詩人(約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早年貧賤。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任秘書省校書郎。與李白及當時邊塞詩派、田園山水詩派的主要人物過從甚密,唱酬不斷。曾到過西北邊塞。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科,授汜水縣尉。二十七年,被貶嶺南,途經(jīng)襄陽,孟浩然有詩相送;經(jīng)岳陽,有詩送李白。次年回長安,又出為江寧縣丞。數(shù)年后貶為龍標縣尉,李白有詩遙寄。安史亂起,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王昌齡詩生前已負盛名。殷《河岳英靈集》收24人詩作,其中王詩最多,并譽之為“中興高作”。他擅長七言絕句,以之與李白并稱,人稱“詩家天子”、“七絕圣手”。王昌齡絕句長于抒情,善于心理刻畫,能以典型的情景、精煉的語言表現(xiàn)豐富的內(nèi)涵,意味渾厚深長。現(xiàn)存王昌齡詩180多首,五七言絕句幾乎占了一半。他的七言絕句以寫邊塞、從軍為最著名,如《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意境開闊明朗,情調(diào)激越昂揚,文字洗煉,音調(diào)鏗鏘。尤其后一首,深入淺出,寓意深沉,被譽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一些反映“邊愁”的詩,也是悲涼慷慨,沉深含蓄,使人吟味無窮。另有一部分描寫婦女寄懷友人的詩作。今存《王昌齡集》2卷,《王昌齡詩集》3卷,《全唐詩》編錄其詩為4卷。新、舊《唐書》有傳。
“一片冰心在玉壺”是化用鮑照《白頭吟》中“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
這首詩千古傳唱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壺”,表白了自己永遠純潔無暇的心。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遺址在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西北。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南京市)丞,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第二首說到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寒雨連江夜入?yún)恰?,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wǎng)。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高B」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wěn)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tài)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不也展現(xiàn)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嗎?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并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jié),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yún)堑挠陝荩源笃境鰸M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lián)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shù)。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象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后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br>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據(jù)《唐才子傳》和《河岳英靈集》載,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jié),「謗議沸騰,兩竄遐荒」,開元二十七年被貶嶺南即是第一次,從嶺南歸來后,他被任為江寧丞,幾年后再次被貶謫到更遠的龍標,可見當時他正處于眾口交毀的惡劣環(huán)境之中。詩人在這里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余、優(yōu)柔舒緩?!副M謝爐錘之跡」(胡應(yīng)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xiàn)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于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yīng),令人自然聯(lián)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gòu)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余韻無窮。
王昌齡介紹
王昌齡,宇少伯,盛唐著名詩人,約生于武則天圣歷元年( 698年),約卒于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
王昌齡的籍貫,有多種說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寧、京兆兩說。《新唐書》本傳與《唐詩紀事》說他為江寧人,但并無直接材料,大概是因為王昌齡被時人稱作 “王江寧”而致誤。王昌齡曾任江寧丞,李肇《國史補》與裴敬《翰林學士李公墓碑》均稱他為王江寧,與宋考功、韋蘇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韋、王諸人都是以官職稱,所以玉江寧也是以官職稱,而不是以籍里稱。
《舊唐書》本傳云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 “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閑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游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yōu)榫┏侨??!逗釉烙㈧`集》為唐人殷番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當可信,所以《唐才子傳》從《河岳英靈集》,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現(xiàn)在一般人也認為他為太原人。
兩《唐書》本傳都未載王昌齡登進士第的時間,徐松《登科記考》也未載?!短撇抛觽鳌氛f他為開元十五年的( 727年)進士。又唐詩人顧況《監(jiān)察御史儲公集序》說開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龍標昌齡,此數(shù)人皆當時之秀?!鳖櫅r之序所記當確。王昌齡進土及第后,補秘書省校書郎。校書郎自古由文學之士充任,為當世所重,所以學者稱校書之所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萊山。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于是改任汜水縣尉。
詹成锳先生據(jù)王昌齡詩文,考證他開元二十七年( 739年)被貶嶺南,這是未見于史籍記載的一個新發(fā)現(xiàn),詳《李白詩文系年》。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即北歸,游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兩人見面后非常高興,由于喝酒過多而病復(fù)發(fā),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jié)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與孟浩然、李白這樣當時第一流的詩人相見,對王昌齡來說,自是一大樂事,可惜與孟浩然一見,竟成永訣,與李白相見,又都在貶途。當時李白正流放夜郎。
開元二十八年( 740年)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jīng)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交游,也都有詩。
王昌齡作為一代詩杰,流傳下來的資料卻很少。除了上文所說貶嶺南外,還曾遭過貶,具體時間和原因也不太清楚。《詹才子傳》說他 “晚途不謹小節(jié),謗議沸騰,兩竄遐荒”。《河岳英靈集》說他“再歷遐荒”,《舊唐書》本傳也說他“不護細行,屢見貶斥”。看來這位詩人屢次遭貶斥,仕途極不順利。
更為可悲可嘆的是,王昌齡后來連龍標尉這樣一小小的職務(wù)也沒能保住,離任而去,迂回至毫州,竟為刺史閭丘曉所殺?!短撇抛觽鳌份d:王昌齡 “以刀火之際歸鄉(xiāng)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后張鎬按軍河南,曉衍期,將戮之,辭以親老,乞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yǎng)乎?'曉大漸沮?!币幌蛲樵娙说膹堟€終替王昌齡報了仇。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一著名詩人,當時即名重一時,被稱為 “詩家夫子王江寧”。因為詩名早著,所以與當時名詩人交游頗多,交誼很深,除上文談到與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還同高適、綦毋潛、李頎、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誼。他因數(shù)次被貶,在荒僻的嶺南和湘西生活過,也曾來往于經(jīng)濟較為發(fā)達的中原和東南地區(qū),并曾遠赴西北邊地,甚至可能去過碎葉(在今吉爾吉斯)一帶。因他有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和廣泛的交游,對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大有好處。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如《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笨畤@守將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沉,有縱橫古今的氣魄,確實為古代詩歌中的珍品,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又如《從軍行》等,也都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格調(diào)哀怨,意境超群,抒寫思婦情懷和少女天真的《閨怨》、《采蓮曲》等,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yōu)美。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同樣為千古名作。沈德潛《唐詩別裁》說:“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
閻丘曉因忌才而殺害了王昌齡,實在是對我國古代詩歌的一大破壞,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據(jù)叫《舊唐書》本傳和《新唐書 ·藝文志》,知王昌齡有集五卷,唐時傳世之本,今已難覓,《全唐詩》收王昌齡詩四卷,《全唐文》收其文六篇。目前能看到的王昌齡詩文便只這些了。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
岑參
胡地苜蓿美,輪臺征馬肥。
大夫討匈奴,前月西出師。
甲兵未得戰(zhàn),降虜來如歸。
囊駝何連連,穹帳亦累累。
陰山烽火滅,劍水羽書稀。
卻笑霍嫖姚,區(qū)區(qū)徒爾為。
西郊候中軍,平沙懸落暉。
驛馬從西來,雙節(jié)夾路馳。
喜鵲捧金印,蛟龍盤畫旗。
如公未四十,富貴能及時。
直上排青云,傍看疾若飛。
前年斬樓蘭,去歲平月支。
天子日殊寵,朝廷方見推。
何幸一書生,忽蒙國士知。
側(cè)身佐戎幕,斂衽事邊陲。
自逐定遠侯,亦著短后衣。
近來能走馬,不弱并州兒。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21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