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何進引董卓進京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何進,曾是一個讓我忽略的歷史人物
以前在讀三國那段歷史的時候,把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到魏、蜀、吳三國之間精彩紛呈的對決和諸葛亮、司馬懿、曹操、劉備、孫權(quán)、關(guān)羽等英雄們的個人風采上去了,對于三國亂世局面的形成一直未及深思。總覺得歷史就如《三國演義》那句開篇詞“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樣,亂局就是那么理所當然地開始了。
再讀三國的時候,看到何進引董卓進京時,我不由得停頓了一下,習慣性地問了自己幾個問題:1、何進為什么要引董卓進京?2、何進引董卓進京到底是對還是錯?3、何進引董卓進京到底誰是最大的推手和受益者?
我相信這幾個問題也是很多愛好歷史的朋友所關(guān)心的問題,更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但是理不辯不明,歷史本就是供人討論和思考的。就這樣的問題,我愿意拋磚引玉地和大家再來回顧和探討這段混亂的歷史。
何進當時身處的政治環(huán)境
何進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粗獷
任何歷史事件都不應(yīng)該是孤立因素作用的結(jié)果,所以我們要想綜合客觀地去評價或者思考一個人的行為或思想,首先必須要了解清楚其身處的環(huán)境。
何進原本是殺豬的屠夫,因其妹與漢靈帝劉宏結(jié)發(fā)于市井之間,最后劉宏否極泰來、一舉登基,何家和何進也跟著“一人得道、全家升天”。這在東漢末年是一種政治常態(tài),即所謂的外戚專權(quán)。等到漢靈帝去世時,何進已經(jīng)是身兼大將軍之職、權(quán)掌天下之兵了。
漢靈帝跟何進的妹妹生有一子,名叫劉辯。又與登基后大臣們進獻的王美人生有一子,名叫劉協(xié)。王美人早早地死在了后宮斗爭中,但也因此把漢靈帝的思念帶走了,所以漢靈帝在位時,曾多次因愛屋及烏想立劉協(xié)為太子。但這個事情自然會引起何進身后的外戚集團的強烈反對,所以這個事情也就一直沒有得以實施,直到漢靈帝去世時,他依然沒有明確太子的人選。可能在他的心目中,立劉協(xié)又不能,立劉辯又不愿,所以故意拖著。
但是,在封建社會的權(quán)力交接過程中,稍有一點含糊都會引起強烈的斗爭。漢靈帝去世沒有明確太子人選的政治漏洞,被不同的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起來了,于是最終形成東漢末年一個誰也堵不住了的政治缺口。原本是劉家私有的江山,變成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公眾大舞臺,各種政治人物粉墨登場,有的倉促收場、有的持續(xù)掙扎、有的渾水摸魚、有的陪演到底……只有司馬家族笑到了最后。當然,這是后話。
漢靈帝扔下一個爛攤子就不管了
東漢末年,本來就是一段外戚和宦官不斷纏斗的歷史。當時漢靈帝一死,這種“戚宦之爭”一下子失去了約束和核心,在新舊更替的時機,為了爭奪更多更大的政治權(quán)力,這種斗爭不可避免地愈演愈烈,一發(fā)不可收拾了。當時,朝堂之中合計有六股勢力:
一、以董太后、驃騎將軍董重為首的河間董氏外戚勢力。董太后為漢靈帝之母,撫養(yǎng)孫兒劉協(xié)長大,漢靈帝意欲廢長(何太后之子劉辯)立幼(即劉協(xié)),與董太后意愿相同。董太后與宦官勾結(jié),圖謀廢立。
二、以蹇碩為首的宦官勢力。蹇碩深受漢靈帝信任,被任命為上軍校尉(西園八校尉之一)。漢靈帝不滿何進擅權(quán),欲扶植蹇碩誅何進,并廢長立幼。蹇碩在宦官中權(quán)力極大,難免受到其他宦官的嫉忌,最終成為趙忠的棄子,死于非命。
三、以張讓為首的宦官勢力。張讓、趙忠等宦官禍亂朝綱,賄賂公行,又與何進及世家大族格格不入,但權(quán)力不如蹇碩,又猜忌蹇碩。
四、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何進獨攬朝廷大權(quán),與袁紹等世家大族聯(lián)系緊密,意欲除盡宦官,獨掌朝綱。
五、以何太后、何苗、舞陽君(何進之母)為首的外戚勢力。何家并非鐵板一塊,何進與何太后雖為兄妹,卻是各懷鬼胎。何太后不滿何進擅權(quán),與張讓的宦官勢力暗中勾結(jié),以扼制其兄野心。當然何太后也不愿意消滅何進,畢竟何進是何家外戚的基礎(chǔ),可歷史的力量不是她能決定的。
六、以袁紹、袁術(shù)為首的世家大族勢力。袁紹的世家大族掌握了西園八校尉外除蹇碩那支外的其他七支,袁術(shù)是虎賁中郎將,掌握了另外一支禁軍。與宦官勢力不共戴天,與外戚何進聯(lián)合,意圖鏟除宦官。
這些宦官也只是見風使舵
這六股勢力中河間董氏和蹇碩支持劉協(xié),何氏、世家大族們支持劉辯。張讓等宦官首鼠兩端,最開始與蹇碩勾結(jié),后來反而出賣了蹇碩。掌握軍隊的有:何進、何苗掌握了京師衛(wèi)戍部隊(北軍)、蹇碩統(tǒng)領(lǐng)了西園軍(禁軍),但袁紹、曹操等在西園軍握有大權(quán)、袁術(shù)掌握了虎賁(禁軍)。
支持劉協(xié)的董太后、董重、蹇碩等人計劃率先動手滅掉何進,然后強力把劉協(xié)推上皇位,但是消息泄露,被何進和袁紹等人聯(lián)手剿滅。隨后,袁紹意欲趁熱打鐵,慫恿何進將宦官斬盡殺絕;但宦官張讓他們則賄賂何苗、舞陽君,攀援了何太后,何太后另有打算,于是何家也分成兩派了。
從上述情況來看,當時的何進正處于“戚宦之爭”的權(quán)力斗爭的漩渦中,雙方的陣營就是,何進聯(lián)合了士族力量,而宦官聯(lián)合了何太后等一部分外戚力量。雙方各有優(yōu)劣勢,何進和士族們實力上占優(yōu),而何太后和宦官們名義上占優(yōu)。
何進究竟想不想要殺掉十常侍?
何進真有那么重的殺心嗎?
通常人們會說,政治斗爭不是你死就我活,本來就是刀刀見血的事,又何來何進想不想殺十常侍一說?但是,這樣的局面通常是出現(xiàn)在魚死網(wǎng)破或者進退無路的情況下,否則刻意打破原有的平衡局面,只會適得其反。
所以我們在分析何進究竟想不想殺十常侍之前,先來分析這背后的利害得失。
一、何太后為什么會和何進離心離德?
何太后也心懷鬼談
何太后和何進本是兄妹,都是圍繞著劉辯(皇權(quán))建立起來的政治利益,原本不應(yīng)該有什么利益沖突。但偏偏兩兄妹卻漸行漸遠,甚至何太后不惜和張讓他們聯(lián)合起來對抗何進,這背后的邏輯究竟是什么呢?
顯然,何太后也看到了平衡局面被打破之后的后果,那就是何進所代表的外廷勢力失去控制,一家獨大,這對兒子劉辯的皇權(quán)和安全都是一個很大的威脅。這是何太后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所以何太后果斷地借用宦官的勢力來對抗自己的兄長,只有這樣才能維持政局的平衡,自己兒子劉辯才有機會翻身。但何太后也不想致何進于死地,否則她的權(quán)力和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二、都是擁立劉辯的何進和十常侍為什么會水火不容?
十常侍實際上主動向何進靠攏的
董太后和蹇碩是因為她們的政治立場不同,她們想擁立劉協(xié),所以被何進他們誅殺。但是何進和張讓等十常侍都是劉辯的擁立者,也都是這個政治選擇背后的既得利益者,沒有道理非要你死我活的。
當然這也可以理解為東漢末年的政治慣性,畢竟那么多年,宦官和外戚都是那么斗過來的。但是,如果雙方從一開始就是水火不容的時候,何進當初為何不就著誅滅蹇碩的時機,一起把張讓他們永絕后患了呢?而張讓又何必要投靠死敵的妹妹何太后呢?何太后又怎么會接受一心想致自己哥哥于死地的宦官們呢?所以,只能說當時雙方的矛盾遠遠沒有達到魚死網(wǎng)破的地步,他們之間的矛盾是被人為地放大和激化了。
三、何進誅殺宦官集團誰會是最大的受益者?
袁紹的政治套路很深
從理論上來講,這個答案自然是何進!何進現(xiàn)在就是大將軍了,本就是權(quán)傾朝野了,如果清除了宦官集團,軍政大權(quán)合二為一,東漢的話事人自然何進會當仁不讓。
但是,我們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何進手下坐著的都是一些什么人,后來在三國政壇上叱咤風云的袁紹、曹操等人赫然在列。雖然這些后來的英雄此時都委身在何進門下,但是他們背后卻是屹立著穩(wěn)如泰山的世家士族。這可能表面上看起來并沒有什么可怕的,但是細心的朋友聯(lián)想一下后來雄才偉略的曹操終其一生也不能拿司馬懿那樣的士族豪門怎么樣,就知道其中的厲害之處了。
何進只不過是一個殺豬的屠戶出身罷了,他的權(quán)力來自于他的運氣,沒有妹妹何太后陰差陽錯地成為漢靈帝的皇后,他根本就沒有登上政治舞臺的機會。所以袁紹、曹操之流真的會心甘情愿地接受他的領(lǐng)導(dǎo)嗎?
何進現(xiàn)在可以冠冕堂皇地坐在袁紹、曹操等人的上面,無非是因為大漢帝國是內(nèi)廷、外朝相互制約,而何進作為漢靈帝的舅子,作為劉辯的舅舅,所以處于內(nèi)廷、外朝權(quán)力的平衡點上罷了。何進的權(quán)力來自皇權(quán)的輻射而已。
何進其實也很清楚
所以,只要我們能明白這種利害關(guān)系,自然就會知道,基于大將軍何進的角度,他是絕不可能一心要清理宦官集團的。因為內(nèi)廷、外朝相互制約的權(quán)力格局破裂了,何進的權(quán)力立足點也就失去了。清理宦官集團最后只能成為士族閥門趁機填補權(quán)力真空的契機。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何進其實并沒有很強烈地誅殺十常侍的動機,所以建立在誅殺宦官邏輯基礎(chǔ)上的引董卓進京,也不是何進必須要進行的政治舉措。
何進為何要引董卓進京?
這背后似乎有一個大陰謀
有一句老話叫作:“細節(jié)決定成敗”,同樣,對于歷史來說,很多時候細節(jié)隱藏著真相。
董太后和蹇碩為了扶持劉協(xié)上位,準備騙何進入宮,趁機殺掉他,但由于疏忽大意,走露了消息,最后沒能得逞,于是何進搶得先機,率先扶持劉辯登了基,與太傅袁隗共同輔政,袁隗是袁紹的叔叔。然后何進為了斬草除根或者為了報仇雪恨,不久之后又與袁紹聯(lián)合誅殺了蹇碩等人。事情到此,邏輯一切都是順暢的,但這里面袁紹家族的人格外刺眼。
然后緊接著就是袁紹勸說何進,除惡務(wù)盡,建議把大大小小的宦官全都殺了。話題就回到前文的環(huán)境中了。前文已經(jīng)分析過了,何進其實沒有十分強烈的徹底清除宦官的愿望,而結(jié)合袁隗與何進共同輔政的事實,還有袁紹積極主動地推進“誅殺宦官”一事,其背后所代表的士族勢力的態(tài)度其實一目了然了。
袁紹無處不在
何進如果說有對宦官集團的必殺之心,也就不會天真到還要去征求宦官的保護傘——何太后的同意,而何進當時正是以這樣的理由回絕袁紹的。而何太后的回復(fù)也是官方得無懈可擊:
宦官統(tǒng)領(lǐng)禁省,這是老祖宗定下的老規(guī)矩,怎么能擅自作廢呢,況且皇帝剛剛?cè)ナ?,我怎么能與士人共事呢?
從這樣情節(jié)來看,其實何進所代表的外戚集團和何太后所代表的宦官集團當時都無意打破那臨時的政治平衡局面,只有袁紹等人代表的士族世家是個例外,于是,袁紹又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袁)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脅(何)太后。進然之。
這其中就存在一個“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的“三不”邏輯,出于對妹妹何太后和張讓過往恩情(何進的妹妹嫁給了張讓的兒子)的考慮,還有不愿意打破政治平衡,何進不想主動去迫害宦官集團。但是面對自己政治伙伴——士族世家提出來的建議,何進也不方便直接拒絕。再說,把董卓這樣的地方軍閥引進京來,還可以幫助其消耗原來屬于董太后、蹇碩一黨的殘余勢力,甚至把何進想象得更精明一點,還可以趁機收攏那些不順眼的地方軍閥手里的軍權(quán)。袁紹這個方案表面上看起來至少對何進是沒有什么壞處的。所以,何進也就“然之”了。
何進還是想得有點理所當然了
因此我們不難看出,何進之所以同意引董卓等人進京,與其說他旨在消滅宦官集團,不如說他是在和政治稀泥。其實處于何進當時的角度,完全有三條路可以選擇:
1、把皇權(quán)抗在肩上,以袁紹等士族代表意欲清楚皇帝親信、居心叵測而與士族徹底決裂。這種選擇的風險就在于士大夫集團控制著輿論,何進稍有不慎就會變成千夫所指。而且當時的士大夫掌握了一部分京城的軍事力量,要提防士族們鋌而走險。但仔細想一想,士族們應(yīng)該也沒有這個膽量,否則不會就一個誅殺宦官的事想方設(shè)法把何進推到前面了。但何進也不是一個有魄力的人,所以何進放棄了這種選擇。
2、何進可以按照袁紹最初的建議,直接響應(yīng)士族的號召,下達清洗宦官的命令。這種選擇,從表面上看,自然是振奮人心的,簡單粗暴、直接有效。但問題是,清除了宦官集團,何進自身的政治價值已經(jīng)蕩然無存,他能夠平安地活多久是個疑問?而且當時董卓之類的地方軍閥勢力已經(jīng)崛起了,京城出現(xiàn)這樣的大混亂,地方軍閥會不會打著清君側(cè)的旗號,隨時都可以沖進京城,進而天下大亂,是另一個問題。
3、也就是何進最后選擇的路,接受袁紹的建議,引進地方軍閥。這樣一來與宦官集團劃清了界限,也不得罪士族集團。二來如果事情不成功的話,也就是維持原狀,沒有什么損失。事情如果成功的話,即便清除了宦官集團,也有引進的地方軍閥幫他一起對抗士族集團。
綜合來看,何進的選擇似乎說不上愚蠢,相反還可以說得很高明。但一山還有一山高,一人還有一人陰,老謀深算的何進最終還是沒有算計過狡詐陰險的袁紹等人。
何進終究還是玩不過袁紹
又張讓等使人潛聽,具聞其語,乃率常侍段珪、畢嵐等數(shù)十人,持兵竊自側(cè)闥入,伏省中,及進出,因詐以太后詔召進。
袁紹在何進同意他的建議之后,早就斷了他的后路——通過不斷制造假象,讓宦官集團堅信何進是要對他們痛下殺手了,所以決定何進先下手為強。于是張讓他們假太后詔諭、宣何進進宮,而一直心無防備的何進就這么進宮了,然后死在宦官們的亂刃之下。這也恰恰證明了何進自始至終沒有想過要徹底誅殺宦官集團過,否則他也不會這么毫無防備地在那個緊要關(guān)頭跑進宮去送死。
紹使洛陽方略武吏司察宦者,而促董卓等使馳驛上,欲進兵平樂觀
最后把董卓引進京的還是袁紹,袁紹也趁著那一片混亂之間盡誅宦官集團。只不過早有野心的董卓仗著手中的幾千精兵收編了董太后和何進的軍事力量,并裹挾了皇上劉辯,從而開始了三國亂世的前章。
袁紹一見京城局勢儼然失控,也以最快的速度趕回了大本營河北,從而開始“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好戲,三國的序幕就此掀開。
歷史總結(jié)及邏輯反思
袁紹也沒有成為最后的勝利者
大多數(shù)人在讀到這段歷史,都會和我曾經(jīng)一樣,把何進當作是一個“不學無術(shù)”的“暴發(fā)戶”來看待,認為他有點傻,這樣的看法多少還是有一些武斷。
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會有那個時代的局限性,每一個特殊的人也都會受到其特定的環(huán)境和思維的影響,我們作為一個旁觀者也好,作為一個后世人也罷,我們對于這段歷史也不能過于苛責和挑剔??陀^地對待何進這個人或者那段歷史,我想大致可以得出這么幾點感觸:
1、當時的大部分人都沒有意識到漢朝即將結(jié)束,亂世即將到來,游戲規(guī)則即將徹底改變。
2、何進以及當時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這不過又是一次宮廷陰謀和幕后交易,引入的軍事集團是只是政治斗爭的工具。
董卓卻成了歷史的恥辱
3、大部分人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都是離不開自己以往的經(jīng)驗。
4、誰都無法站在上帝的視角上去苛責世人的短視。我們后人當然也不能站在上帝的視角上去苛責當時的何進。
何進的傻不是真的傻,袁紹的聰明也不是真的聰明,只有董卓的殘暴是真的殘暴。歷史有時候真的很殘酷,但是我們歸根到底還是要透過歷史的表象去看到人性的真、善、美,也只有這種蘊含在歷史當中的正面的、積極的能量才能推動歷史不斷向前發(fā)展,其對立的反面只能讓我們不斷的借鑒和反思。
晉成為高級將領(lǐng)后,他能夠經(jīng)營這家企業(yè)。于是,從世界各地招募人才,并招募到高級將領(lǐng)的宮殿中。這些人才包括袁紹,孫友,陳林,馮,保新,鄺,邊讓,彪,孔融,王云,華新新,荀宇等。好鳥擇樹而居。如果他是屠夫金,他是個愚蠢的人,為什么這些名人要跟著他?你應(yīng)該知道,收到這批貨意味著你從現(xiàn)在起將成為他家的弟子。因為你想要忠誠。何進在北京征募的三支軍隊是董卓最強大的一支。
金被殺后,京城一片混亂,董卓迅速前往北京控制局勢,殺了丁淵和苗族,逼迫袁紹和袁淑,統(tǒng)一了河津、河苗和袁的下屬,成為洛陽的主導(dǎo)力量。雖然史書上說劉勰是靈淮皇后的后裔,但他的生母實際上是王榮。劉勰出生時,她只是個美人。根據(jù)東漢的后宮等級,它在皇后和貴族之下。盡管國與國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嫉妒的女王還是送王榮去西邊喝了一杯毒酒。
于是,在劉勰成為皇帝后,王榮作為靈淮皇后的身份被封印。在她死之前,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妾。但是漢陵皇帝不愿意。首先,他不喜歡劉芬。他認為劉芬的行為是輕浮的。他對皇帝沒有權(quán)力,也不適合當皇帝。其次,他不喜歡皇后。當皇后下毒王榮時,漢陵皇帝想廢除王榮,并在太監(jiān)的勸說下,因此他不想成為皇后的兒子。
竇武是桓公的親戚dddfhzg,也是凌公的將軍。他是正直的,有美德。太監(jiān)和竇武因為這個消息想殺了太監(jiān)。當時,竇武的軍隊比太監(jiān)強大。在兩軍面前,太監(jiān)叛變了。竇武手下的士兵全部失蹤,或向太監(jiān)投降。最后,竇武被迫自殺,陳在被捕后被殺。
其實《后漢書》、《三國志》交代得很清楚。這其中的關(guān)鍵人物其實是袁紹,只是袁紹憤青玩火罷了。起初,宦官蹇碩掌握兵柄,蹇碩想要殺何進。幸而宦官郭勝投了何進,何進殺了蹇碩,大權(quán)在握,一個多么完美的開局??墒鞘虑楹髞韰s發(fā)生了變化。
何進
當時袁紹建議何進引西涼軍閥董卓(董卓乃袁氏門生)之兵入京,其實袁紹并不是為了幫何進,恰恰是為了自己袁氏一族。袁紹想著:如果何進利用董卓之兵成功誅殺了整個宦官集團,那以后必然會依靠袁家,袁紹可以達到“挾何進而把持朝政”。如果宦官提前動手殺掉了何進,而董卓率兵殺光宦官,必然會奉老領(lǐng)導(dǎo)袁氏一族為主(后來董卓背棄了袁家,殺掉了提拔過自己的老上級袁槐,自己把持朝政當了太師,這是袁紹始料未及的),袁紹正好可以直接把持朝政。所以袁紹跟何進提的主意根本就是“損何進利自己”的餿主意。
袁紹
其實并不是非得引兵才能誅殺宦官。曹操當時的建議是:如果真的要治宦官的罪,誅殺首惡,脅從不論,只用一個獄吏就能辦好的事,何必引外兵入京?(若欲治罪,當除元惡,但付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兵乎?)而殺豬的出身的何進恰恰沒有聽孟德的正確意見,而聽了心懷鬼胎一門心思坑害自己的袁紹的。
曹操
我們都知道,宦官勢力之大,以漢唐為盛!明代宦官也很囂張,但是皇帝說讓你死你就得死,這時,宦官只不過是皇帝的工具而已。但漢唐不是這樣,這也正是漢唐不得不用武力驅(qū)除宦官的原因。
東漢時代,由于歷史的吊詭,漢章帝之后,接連出現(xiàn)小皇帝的狀況,皇帝不能理政,則有太后臨朝,太后不便露面,則由父兄代政,于是有外戚黨權(quán);太后居于深宮,也不得用依賴宦官,宦官勢力始大。
十常侍
皇帝長大,欲奪回權(quán)力,只好依賴從小就熟悉的宦官,于是宦官與外戚交替掌權(quán),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奇景。
在儒家文化下,宦官為人不齒,因此,士人多與外戚聯(lián)盟,或同情外戚,宦官為了防止被誅殺,在打擊外戚的同時,發(fā)動兩次“黨錮”,不服從的士人被排斥在政權(quán)之外,完全掌握了權(quán)力。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而且只有武力才能消除宦官。大將軍何進舉措失當,因此害了性命,袁紹等人吸取教訓,盡誅宦官,自保,也是保漢。
另外其實宦官人數(shù)雖然眾多,但是為首的是“十常侍”,何進的目標也是想要殺掉這些人,“請盡誅諸常侍以下,選三署郎入守宦官廬?!焙芜M想要殺掉的是為首的那些十常侍和他底下的一些死忠分子,至于那些小太監(jiān),何進是希望選三署郎進宮守宦宮的住房。何進自己也知道憑自己手里的兵權(quán)想一夜屠盡宦官難度太大,但是這些宦官只要沒了頭目是不敢作亂的,只要找人守住他們的住房再想法遣散解決他們,所以何進的主要目標是“十常侍”,主要殺的宦官也是這些人,他們死了其他的宦官變會樹倒猢猻散,自然就解決問題了,可惜優(yōu)容寡斷的何進被十常侍先動手宰了,最后招來了外兵誅殺了這些太監(jiān)。
董卓
所以何進要引外兵,主要是在袁紹的蠱惑下,他本身是有能力誅殺以十常侍為首的這些宦官的,最后卻成了自己身死,董卓進京,這樣的結(jié)果,原因就是袁紹蠱惑,自己無謀!于是東漢最后一個外戚專權(quán)勢力被鏟除,而漢朝也從此走向了滅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22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