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北魏。
北魏王朝共計統(tǒng)治了一百八十年之久,先后出現(xiàn)了十余任皇帝,然而其中的11位都死于非命,在封建王朝,這個非正常死亡率十分可怕。
道武帝拓跋珪
道武帝的先祖也曾建立過一個短暫的政權(quán)代國,不過很快就被滅了,公元三百八十三年,經(jīng)過淝水之戰(zhàn)之后,前秦國力憔悴,政局動蕩,道武帝看準了時機成立北魏,在道武帝執(zhí)政期間,對內(nèi)積極鼓勵生產(chǎn),對外發(fā)起擴張戰(zhàn)爭,勢力一步步擴大,但是到了晚年,道武帝卻變得猜忌多疑,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處死朝廷命官,弄得滿朝文武人人自危。
道武帝的夫人賀氏不幸觸怒了他,就被其下令處死,賀氏派親信秘密出城,向兒子拓跋紹求助,于是拓跋紹花重金買通了宮里的太監(jiān)和侍衛(wèi),連夜越過城墻,刺殺了道武帝,而他死時僅僅三十九歲,但是拓跋紹也沒有好下場,同樣被哥哥拓跋嗣殺死,而后道武帝長子繼承大位,沒多久就因病去世。
太武帝拓跋燾
公元四百二十三年明元帝病逝,年僅十五歲的拓跋燾上位,他是一位有遠大抱負的君主,在他的帶領(lǐng)之下,北魏國力強盛,先是滅掉了北方勁敵柔然,而后又掃清了諸多小勢力,統(tǒng)一整個北方,然而晚年的拓跋燾與他爺爺一樣,異常冷酷,喜好殺戮,但是有一點不同的是拓跋燾多是一時氣憤,往往在處死大臣之后又非常后悔,他推行殘酷的刑罰,讓整個王朝一直處于動蕩之中,并且在奸人宗愛的慫恿之下,處死了太子,不久之后就后悔了,宗愛知道皇帝對他有怨言,為了保住性命,就先行謀害了他。
公元四百五十二年,太武帝遇害之后,宗愛擁戴拓跋燾的兒子拓跋余上位,改年號為永平,但是此時的權(quán)力都被宗愛把持,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拓跋余下決心要殺死宗愛,不過事情暴露被宗愛得知,宗愛又一次下手了,同上次一樣,拓跋余也死在了他手里,南安王死后,拓跋濬繼位史稱文成帝,在他成為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宗愛處死并且厚葬了僅僅登上皇位七個月的叔叔拓跋余。
獻文帝拓跋弘
拓跋濬上位后混亂的北魏得到了暫時的安寧,不過年紀輕輕就因病逝世,他也是少有沒有被人暗殺的皇帝,隨后拓跋濬十二歲的兒子拓跋弘上位,拓跋弘在位期間推崇佛教,大興學院,鼓勵民眾學習先進文化,公元四百七十一年,在位五年的拓跋弘讓位給了兒子,安心的當起了太上皇,五年之后,拓跋弘暴斃,享年二十三歲,傳聞?wù)f到這位年輕的太上皇是被其后母所害。
孝明帝元詡
拓跋弘的兒子孝文帝,是北魏歷史上最出彩,知名度最高的一位皇帝,在他統(tǒng)治期間,大力推行民族融合,遷都洛陽,積極學習漢族文化,在整個朝堂之中推行漢族語言,就連他自己也改成了漢姓,然而他的改革也曾遭到了眾多貴族的反對,操勞過度的孝文帝在三十三歲時,走完了他的一生,隨后宣武帝上位,一系列的改革立刻土崩瓦解,腐敗之風重新蔓延,北魏日漸衰落,同樣在三十三歲,宣武帝病逝。
皇位傳到了孝明帝手中,但是孝明帝元翊年幼,權(quán)利都被其母胡氏把持,作為一個婦人,胡氏專橫無理,將朝廷搞得烏煙瘴氣,隨著元翊一天天長大,母子二人的矛盾被激發(fā),利欲熏心的胡氏最終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兒子。
幼主元釗
胡氏殺死兒子之后,竟然將孝明帝年幼的女兒偽裝成皇子上位,三個月之后,大將爾朱榮率兵保衛(wèi)洛陽城,殺死了胡氏,擁立元子攸為信任國君。
元子攸上位之后不久爾朱榮興兵謀反,元子攸先發(fā)制人殺死了爾朱榮,不過其侄子爾朱兆帶領(lǐng)前來洛陽拿下了元子攸,五百三十一年,二十四歲的元子攸被勒死在一座廟中。
廢帝元曄
元子攸死后,元樺上位,改國號建明,可是好景不長,沒多久就讓位于廣陵王,僅僅當了三個月的皇帝就被殺了。
節(jié)閔帝元恭
五百三十一年,元恭稱帝。兩年之后,高歡擊敗爾朱族,廢了元恭,并將其毒死。
孝武帝元修
五百三十二年,高歡擁護元修稱帝,兩年后兩人關(guān)系破裂,元恭選擇了投靠宇文泰,同年被宇文泰毒死。
看來當皇帝有時候不見得是一件好差事。北魏也是少有的爭斗如此激烈的王朝。
北魏的皇帝之所以如此短命,大都是被親人或者權(quán)臣害死的,這說明北魏是一個野蠻的、沒有漢化馴服的朝代,比起漢人的王朝,北魏更直接、更殘暴,枉顧親情、手足之情,而且不怕輿論——輿論這東西是儒家造出來的,某種程度而言是對人性的一種制約,儒家的思想是一種無形的輿論鉗制——為了怕外人說三道四,不道德的事就要少干。這就是儒家思想中最虛偽的部分,為了外人而拼命掩蓋自己的欲望。
北魏沒有受儒學影響,也就更直接、更無恥,他們不管別人怎么想,只面對內(nèi)心真實的欲望。就是這樣一個朝代,直接、殘暴,但卻更真實
拓跋宏是天妒英才,積勞成疾而終。很多人都猜測,拓跋宏是因為他的皇后給他戴了綠帽,導致他被活活氣死。但事實上,拓跋宏是在皇后被揭發(fā)偷情之后的一到兩年之間才死的,說他因為此事被氣死,未免太勉強了。
但是這個事情,應(yīng)該也是導致拓跋宏命終的一個原因,拓跋宏的童年生活并不愉快,十歲以前,父母都已經(jīng)撒手人寰,拓跋宏沒有享受過母愛,即使后面養(yǎng)育她的馮太后,他也沒有得到過類似母愛的東西,馮太后過于強勢,還曾經(jīng)認為拓跋宏是她的威脅,想要拓跋宏的命。
這樣的拓跋宏,成年以后,對于溫柔的女人,顯得太過依戀,即使在知道自己的皇后出軌了,還是沒有廢黜她的后位。連死的時候,都要皇后和他合葬,或許童年情感的缺失,導致拓跋宏即使面對自己的女人犯錯,也不舍得懲罰她。或許拓跋宏內(nèi)心對于感情,敏感癡情,郁結(jié)太多。
郁結(jié)太多的人,通常命不久矣。拓跋宏是一個能力十分卓越的人,在軍事或者文化改革,政治上,都十分厲害。拓跋宏一心為國家著想,一直執(zhí)著于統(tǒng)一全國,文化統(tǒng)一,在位期間,他自己寫的許多詩詞都可以看出他的建國的雄心壯志。
為了國家,拓跋宏盡心盡力,親力親為,日夜操勞,歷史上也有記載拓跋宏身體不太好,有各種各樣的小病大病纏身,本來身體就不好,還要這樣過度的操勞,身為君王,脾氣也有些許暴躁,后院著火,內(nèi)心敏感猶豫,最終導致他年紀輕輕就命終了吧。
是因為司馬炎篡魏,逼迫曹央讓位致使魏國滅亡。
隨著蜀漢國力日下,景元四年(263年)魏朝司馬氏展開攻滅蜀漢計劃,派遣鐘會、鄧艾、諸葛緒等攻伐蜀漢,結(jié)果蜀后主劉禪出降,蜀漢亡國。
蜀漢滅亡后,鐘會密謀據(jù)蜀自立,誣陷鄧艾謀反,與蜀漢姜維共謀其事,卻被眾魏將所攻殺,鄧艾也遭衛(wèi)瓘所派遣的田續(xù)殺害。
其后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于咸熙二年(266年)逼曹奐禪讓,改國號為晉,曹魏遂亡。曹奐禪讓后,被司馬炎封為陳留王,享有使用天子旌旗,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如魏舊。
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特權(quán)。作為曹魏后續(xù)的陳留國(265年—479年)歷經(jīng)兩晉、劉宋,傳至南齊,享國214年。
擴展資料: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zhàn)中,勢力逐漸增強,并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chǔ)。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由于曹魏在三國中占據(jù)中原地區(qū),國力遠勝于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兩晉南北朝的政治產(chǎn)生深遠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曹魏
如果說,有這么一種職業(yè), 可以吃香的喝辣的,
但是,平均壽命只有39歲、非正常死亡率是44% ,
你還會愿意干嗎? 答案不言而喻。
可在 歷史 上,這種職業(yè)人人搶著干,因為它有一個華麗的名字 — 皇帝 。
許多人為了坐上皇位, 手足相殘,夫妻反目,父子成仇.......
皇位之爭——始終是歷朝歷代的 焦點 。
但是,有這么一個朝代—— 元朝 ,盡管存在不到百年,卻經(jīng)歷了 11位皇帝 ,其中 9位皇帝在短短48年里完成了政權(quán)交替 ,著實讓人吃驚不小,當年成吉思汗擔心的事還是發(fā)生了.......
不過,與許多朝代不同,元朝11位皇帝可能都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會坐上皇位了......
有人說,看見元史里一堆 “帖木兒” 就覺得眩暈,難以激發(fā)再讀下去的欲望,
其實元史也是比較有趣的,
尤其是元朝11位皇帝繼位之路,可謂是曲曲折折, 劇情反轉(zhuǎn)再反轉(zhuǎn) ,
根本猜不到,下一位皇帝會是誰。
那么,忽必烈的后代, 在98年里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內(nèi)容會比較長,要從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說起。
說起元朝,不得不說蒙古帝國大汗、元太祖成吉思汗。
很多史學家認為,若不是從成吉思汗開始就沒有明確制定“繼承人”制度,
或許元朝也不會 在“誰來接班” 這一問題上 亂成一鍋粥 。
可我覺得這種想法實在太 “呆板” 了,從成吉思汗開始,到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為止,
即使沒有遵照許多朝代采用的“立嫡立長”制度,
可汗的“接班人”都是 憑著自己能力 坐上汗位的,沒毛病。
成吉思汗有四個嫡子: 術(shù)赤、察合臺、窩闊臺和拖雷。
自“家業(yè)”不斷擴大后,成吉思汗也沒忘了封賞親族, 比如 :“老家”那片封給了最小的兒子拖雷,并 以拖雷的封地為界限 ,西側(cè)分別是術(shù)赤、察合臺、窩闊臺的封地;東側(cè)是成吉思汗的兄弟們的封地。
這些受封的弟兄、子侄們,可以在各自的封地內(nèi)建立汗國,且擁有自主權(quán),汗位也由子孫世襲。
成吉思汗的本意,也是為了避免親族之間為爭權(quán)奪利而產(chǎn)生不必要的分裂。
此外,還有 功臣以及外戚 , 也都得到了豐厚的賞賜。
可以說,在這一點上,沒人比成吉思汗更 “大方” 。
即使這樣,他仍然為繼位人選發(fā)愁,最終選定了老三 窩闊臺 。
窩闊臺經(jīng)歷了幾番曲折,終究是“名正言順”,力壓弟弟 拖雷 的勢力坐上了汗位。
當時拖雷不僅勢力強盛,此前一直代成吉思汗管理國事,他也是大家心目中的繼位人。
即使曾經(jīng)公開爭奪過汗位,窩闊臺和拖雷兄弟二人仍然攜手滅掉了金國, 汗位之爭沒產(chǎn)生過大的裂痕, 后期拖雷暴死,后世也常把懷疑的目光放在窩闊臺身上,但是從他仍然重用拖雷之子 蒙哥 ,以及元朝諸帝多為 英年早逝 的情況來看,拖雷可能就是病死的。
但是,沒想到他的下一任繼任者也 出現(xiàn)了狀況 。
原本窩闊臺打算立第三子 闊出 為接班人,但闊出不幸在伐宋時戰(zhàn)死;窩闊臺又指定闊出之子——皇孫 失烈門 繼位??筛C闊臺死后,皇后 乃馬真氏 趁機“臨朝稱制”,將繼承人改成了她的長子 貴由 。
值得注意的是 ,自蒙古汗國起,或許更早, 女性在家庭中就已有一定的發(fā)言權(quán) ,乃至元朝時期中宮甚至一度強盛,元朝皇帝更迭頻繁,不乏有中宮攪局的緣故。
在乃馬真皇后,通過濫行賞賜收買人心的一波操作之下, 貴由 在拔都(術(shù)赤之子)等人反對聲音中,還是通過“忽里臺大會”坐上了汗位。
原本貴由打算西征討伐拔都,兩人此前就不合,貴由懷恨在心,不曾想“報復行動”還沒開始進行,體弱多病的貴由病情突然惡化,病死了。
不難看出, 因為汗位,此時成吉思汗的子孫關(guān)系已經(jīng)開始變得緊張了........
貴由死后,窩闊臺系的后裔都還年幼,貴由的皇后 海迷失氏 原本想學婆母稱制,可她又不是那塊料兒,趁著這段空隙,拖雷的遺孀 唆魯和帖尼, 拉上 拔都, 召開了“忽里臺大會”,商議新的大汗人選。
在大會上, 窩闊臺系 和 拖雷系 雙方進行了激烈的討論,結(jié)果爭來爭去沒爭出結(jié)果,隨后又進行了第二次大會,拖雷長子 蒙哥 被擁立為大汗。
當然,窩闊臺系的人必然反對這一結(jié)果,海迷失意圖策動反叛,但不幸事情敗露,海迷失皇后被處死,而“嫌疑人 ”失烈門也遭蒙哥借機清算。
他的死,意味著窩闊臺的后裔在與托雷后裔爭奪汗位中,徹底失敗。
窩闊臺系重要親信70余人,皆被處死。
從此,可汗的大位就 由窩闊臺一系轉(zhuǎn)移到了拖雷一系 的子孫們手中。
而成吉思汗的子孫,由此走向分裂。
蒙哥繼承皇位之后,命令弟弟忽必烈負責中原事務(wù)。
忽必烈 重用漢人 也時常研習儒家的治國方略,將中原治理得井井有條。
他采取的一些措施,觸犯了某些蒙古權(quán)貴的利益,于是就有人向蒙哥“舉報”,說忽必烈意圖謀反,本來蒙哥想借機削弱忽必烈的勢力,沒想到他帶著家眷一同北上來見蒙哥,這個危機就這樣被化解了。
蒙哥戰(zhàn)死于伐宋的戰(zhàn)爭 ,得到這一噩耗時,忽必烈正打算渡江攻鄂(武昌),當時有謀臣就勸他北返奪位,但是忽必烈覺得不能無功而返,執(zhí)意渡江。但沒等他攻下武昌,妻子 察必 火急火燎地派人送來消息,弟弟 阿里不哥 為了奪位正四處招兵買馬.......
忽必烈回到燕京后, 立即遣散了 阿里不哥征來的兵士,并召開了忽里臺大會,打著比其他弟弟年長的旗號,登上了汗位。
與此同時, 阿里不哥也在其支持者的擁立下,自立為大汗 。
這也是蒙古帝國 首次出現(xiàn)二汗并立的局面。
兄弟之爭也至此結(jié)束。
由于忽必烈繼承了汗位,而此前他的重心一直在中原地區(qū),所以蒙古汗國權(quán)力的中心也隨之南移。
忽必烈 改“大蒙古”國號為元 ,1272年遷都元大都(今北京)。
隨后即舉兵南下,直至1279年 滅南宋 。
其實忽必烈前期是很信任且重用漢臣的,但在他經(jīng)歷 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的王文統(tǒng),策劃了叛亂, 可謂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忽必烈從親漢崇儒而轉(zhuǎn)變,開始重用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大臣。
元朝有一項制度,本文也要提一下,就是 把民眾分為四等 ,除了蒙古族自身,其他民族是按照歸順順序進行排列的,也不乏是為了讓其他民族互相監(jiān)督,降低自身風險。
這個制度帶來了后面巨大的隱患,除蒙古權(quán)貴還有其他來自西域的少數(shù)民族大臣,漸漸手握重權(quán),斂財害民。
忽必烈此前經(jīng)歷了激烈的汗位之爭,為了避免后代子孫重蹈覆轍,他早早就選定了繼承人選—— 真金 ,自真金年幼時期,忽必烈就安排許多儒學大師做真金的老師。忽必烈即位后,又讓真金居要職學習處理政務(wù),又挑一些品行兼優(yōu)的官員,輔佐皇太子真金。
在繼承人問題上,忽必烈可謂是花費了一番心血。
可天不遂人愿,由于真金對于殘害百姓的官員極力打壓,引來小人算計。
他們謊稱真金有意想讓年事已高的忽必烈“禪位”,忽必烈信以為真,下令追查此事,而真金在這場風波中, 驚懼交加而死。
忽必烈就是悔恨,但已經(jīng)晚了。
他將面臨重新選擇繼承人的問題,那么, 誰來繼承呢?
忽必烈糾結(jié)了,余下的幾個兒子中,原本有繼承權(quán)的 那木罕, 早前被俘囚禁10年,有這樣灰色 歷史 的兒子,忽必烈不打算考慮了;
而太子真金的嫡子,又該選誰好呢?
甘麻刺——老母親最喜歡。
刺麻八刺——兒子真金最喜歡(后因病去世)。
鐵穆爾——兒媳婦最喜歡。
最后在真金之妻 闊闊真 的扶持下,鐵穆耳坐上了皇位,是為 成宗 。
這時,政權(quán)過渡還算比較順利。
鐵穆耳坐上皇位后,也早早立了唯一的嫡子 德壽 為太子。
不幸的是,德壽早夭先他而去,鐵穆耳也開始面臨皇位繼承人的這一 大難題 。
直到他去世,都沒能敲定人選。
想都不用想,各大勢力會展開怎樣的斗爭, 不到最后沒人知道誰能坐上皇位。
而已掌握大權(quán)的中宮皇后 卜魯罕 ,早就有了打算。
她先是找借口將 答剌麻八剌 (真金之子,看圖)之子 愛育黎拔力八達 打發(fā)到懷州,另一子 海山 在鎮(zhèn)守北疆, 卜魯罕 計劃把 阿難答 (忙哥剌之子,忽必烈孫)推上皇位。
但是權(quán)臣 哈剌哈孫 可不是這么想的,他支持的是海山兄弟。
阿難答 雖然已經(jīng)到了大都,皇后那邊又是催促快點讓阿難答繼位,哈剌哈孫就是拖著不辦,而且還仗著權(quán)勢把百官印信都收繳了,又 派人向海山兄弟二人報信 ,讓他們趕緊過來繼位。
愛育黎拔力八達 接到消息,沒敢耽擱,急速回到了大都;而 海山 那邊由于離得比較遠,沒弟弟這么快。
在到大都后, 愛育黎拔力八達 聯(lián)合 哈剌哈孫 發(fā)動了政變,軟禁了 卜魯罕 ,并殺掉了他的同黨。但是他沒有急于登基,而是決定等哥哥海山到了再說。
兩兄弟的母親不想讓海山即位,可海山想。
最后母子三人一商量,由 海山 繼位,繼承人為弟弟 愛育黎拔力八達。
海山也跟弟弟約定,以后弟弟的皇位由海山之子接任。( 這一約定,將引發(fā)后續(xù)極大的風波。 )
定好了還得走個流程——窩里臺大會后,海山正式登基,是為武宗。
這一次政權(quán)交替,竟有權(quán)臣參與進來,真是 今時不同往日。
海山 登基后,不久處死了前任皇后卜魯罕和阿難答。
對于這“飛來的”皇位,海山并沒有好好珍惜,一度鋪張浪費,此人雖勇猛卻無治世之才,在位不過5年,就因荒淫過度病故了。
海山死后,其弟 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 ,是為 仁宗 。
比起哥哥,顯然弟弟更適合這一皇位。
他不僅大量啟用儒臣名士,還不遺余力地收拾著哥哥留下的爛攤子。
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 愛育黎拔力八達 也一樣,他過于聽從其母的話,盡管有改革之心,卻總卡在自己老母親這一關(guān)上,十分可惜。
當初,兄弟二人曾約定繼承人為哥哥海山長子 和世? 當皇儲, 但是畢竟海山已經(jīng)離世許久,再深厚的感情,經(jīng)過時間的洗滌,也越來越稀薄。
愛育黎拔力八達 反悔了,他想把自己兒子選為皇儲。
但是畢竟有言在先, 該如何是好?
他這一心思被海山的舊臣察覺了,本來打算發(fā)動政變,為海山之子奪回皇位,沒曾想進軍途中內(nèi)部發(fā)生爭斗,沒等到大都,一伙人就四分五裂了, 和世? 傻眼了,這下回不去大都了,只得向北逃.......
這場中途夭折的叛亂,無形中解決了 愛育黎拔力八達的煩惱。
心中對 和世? 感激萬分......
如此, 愛育黎拔力八達 光明正大地冊立自己兒子 碩德八刺 為皇太子。
愛育黎拔力八達 死后,年僅13歲的 碩德八刺 即位,是為 英宗 。
由于年幼,政權(quán)一直由太皇太后及其寵幸的大臣 鐵木迭兒 把持。
鐵木迭兒 仗著皇帝年幼,苛政暴斂,收取賄賂,有恃無恐。
還殘害了那些彈劾他的官員。
碩德八刺 親政后,暗暗培植自己的勢力,同時不放過任何可以削弱太后黨的機會。
與其父仁宗一樣, 碩德八刺 也是 崇尚儒學、大興漢法 的皇帝。
在他不懈的努力下,鐵木迭兒被趕出了權(quán)力的中心。
而且,碩德八刺 在太皇太后及鐵木迭兒死去后,大力開始清除奸黨,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效。
可惜的是,這樣一位很可能大有作為的國君,
忽略了身邊一名奸黨成員—— 鐵 失 。
碩德八刺 的肅清行動,讓鐵失感受到了危機,為了自身的利益,鐵失 決定鋌而走險 ,殺害英宗 碩德八刺 ,另立皇帝。
甚至,他連人選都選好了,便是 甘麻剌之子 —— 也孫鐵木兒 。
這樣計劃之后, 鐵失 聯(lián)絡(luò)了 也孫鐵木兒 的親信 倒剌沙 ,將準備政變的意思轉(zhuǎn)告給他,得到其默許后,遂開始放手實施。
1323年八月的一個晚上,在英宗從夏宮回大都半路的宿營地,逆黨突然帶兵殺散侍衛(wèi),沖進大帳, 殺死了英宗和宰相拜住 。
也孫鐵木兒不費吹灰之力,就將令萬人垂涎的皇位拿到手中。
也孫鐵木兒即位,是為 泰定帝。
原本這一皇位如同白來的,也孫鐵木兒在登基后 對鐵失等逆黨加以封賞 。
但是,僅僅一個多月之后, 泰定帝便開始鏟除逆黨 ,過河拆橋就是這個意思。
泰定帝下令將這些逆黨 連同其子孫親族一起抓捕,一并處死。
接下來修改典制、廢除分封制及世襲制,并訪察民情,考核吏治,審理冤獄,大興儒學。
只可惜,泰定帝在位期間,趕上連年災(zāi)害,還未能實現(xiàn)理想的泰定帝因病去世了。
泰定帝去世后,權(quán)臣 倒剌沙 沉浸在專權(quán)自用里不可自拔,過了一個多月,仍然遲遲不立8歲的 阿速吉八 皇太子即位。
他很快就會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一場 大規(guī)模的皇位爭奪戰(zhàn) ,即將爆發(fā)。
在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 病危期間,原海山一派的舊臣就私下密謀,待泰定帝死后,把皇位搶回來。
原本他們對 愛育黎拔力八達 毀約一事就心懷不滿,在經(jīng)歷 英宗、泰定帝兩朝 權(quán)臣當?shù)乐?,他們已?jīng)忍無可忍,遂密謀為海山之子奪回皇位。
泰定帝去世后,海山舊臣們原本打算在 上都 奪權(quán), 不幸被倒剌沙得知,計劃敗露,一眾人被處死。
原本以為手握皇子便可以把持朝政的 倒剌沙 ,根本沒想到會遇到這樣的變故,他著急忙慌地在上都正式為8歲的 阿速吉八 舉行繼位儀式,是為 天順帝 。
而 燕帖木兒 在得知 上都 政變失敗后,即刻在大都發(fā)動政變,并迎立 武宗海山 的次子 圖帖睦爾 即位,即 文宗 。
這是蒙古黃金家族 第二次出現(xiàn)兩帝并立 的局面,重演骨肉相殘的慘劇。
倒剌沙 調(diào)集眾軍,向大都進發(fā); 燕帖木兒 也不懼,率軍北上迎敵。
倒剌沙 罵 燕帖木兒 叛亂;
燕帖木兒 反譏泰定帝的皇帝來得不正,是參與謀殺英宗才得來的。
雙方展開數(shù)次激戰(zhàn),各地蒙古貴族也紛紛站隊,感覺他們是太閑了,所以跑出來湊熱鬧,最后大都軍獲得大勝 , 倒剌沙被抓獲,后被處死 , 小皇帝 阿速吉八下落不明( 一說被處死 )。
文宗 圖帖睦爾, 為了借助異父同母的長兄 和世? 的力量,曾在即位詔書中表示,自己是暫代長兄之位,等長兄 和世? 從漠北回來后,自己會把皇位“物歸原主”。
可令他沒想到的是,還沒等到長兄 和世? 相助, 就 已成功奪取帝位。
自己辛苦奪來的江山,豈會甘愿拱手讓人?
別說 圖帖睦爾 自己不愿意,跟他一起浴血奮戰(zhàn)的大臣也不愿意,換個皇帝不就意味著自己會喪失高官厚祿的機會么.......
但是,詔書已發(fā),覆水難收.......
圖帖睦爾 被迫派人去接自己長兄 和世? 回來繼位。
原本他打算先把人接來,后面的事從長計議,或者在想別的辦法,總之,先堵住悠悠眾口才是。
這 和世? 也沒覺得哪里不對,自己未曾出過力氣,也不覺得這皇位坐著很燙,他仗著自己有軍隊,十分厚臉皮的接受了這一“邀請”。
甚至,沒等回到大都便在漠北舉行了登基儀式........是為 明宗 。
畢竟不是自己掙來的, 和世? 在這方面長了個心眼兒。
而在大都的 圖帖睦爾 鼻子差點氣歪了,長兄臉皮厚也就罷了,連一點翻盤的機會都不留給自己。
事情發(fā)展到這一地步是 圖帖睦爾 始料未及的,萬般無奈之下,他將玉璽交由 燕鐵木兒 送至漠北。
當 和世? 收到玉璽后,還以為弟弟 圖帖睦爾 是真心相讓,高高興興就南下直奔大都而來。
等他離大都近了, 圖帖睦爾 率大都群臣北上迎接。
那時候可沒有 汽車 ,沒有飛機,即使騎馬這一路也得走近一年。
兄弟倆對向著走,幾個月后終于相見了。
兩伙人一見面,自然是要舉行宴會的,一連幾天都在吃吃喝喝。
而 圖帖睦爾 一伙人,顯然是有備而來,他們趁著 和世? 放松警惕之際,悄悄在酒里下了毒。
明宗就這樣暴斃而亡。
據(jù)史料記載, 圖帖睦爾 與 燕鐵木兒 等人得逞后,接過皇帝璽印, 連忙往回奔逃 。
一路都不敢松口氣, 燕鐵木兒 親自帶人晝夜巡護, 生怕明宗部將追上來報復。
冒險弒兄后, 圖帖睦爾再次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雖然手段卑鄙了些,但圖帖睦爾在政務(wù)方面不曾有過懈松,也還算過得去。
但是他死后,元朝也進入了日落時期。
文宗臨死前,出乎意料地沒有把皇位交給自己兒子 燕帖古思 ,
反而立下遺囑,要將皇位交給 和世? 的后裔。
或許,他深陷在弒兄的“愧疚”里,或許兄弟二人也曾有過難忘的童年時光,
總之,29歲便離世的文宗,立下這樣的遺囑,不排除是為自己“贖罪”。
和世? 有兩個兒子:長子 妥懽帖睦爾 ;幼子 懿璘質(zhì)班 。
鑒于 懿璘質(zhì)班 年僅4歲好控制,文宗皇后 卜答失里 與大臣與 燕鐵木兒 一致決定由 懿璘質(zhì)班 來繼承皇位。
就這樣,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奶娃被捧上了皇位,是為 寧宗。
可惜的是,僅僅一個月后,年幼的小皇帝因惹怒了已升為太后的 卜答失里 ,成為元朝 最短命的皇帝。
此時 后黨已權(quán)勢滔天 ,燕鐵木兒原本建議立文宗之子 燕鐵古思 為帝,
這樣合理的請求,卻意外遭到 卜答失里 拒絕。
不知道她是不是缺了根筋,偏要把已成年的仇人之子 妥懽帖睦爾 接回大都,立其為帝, 是為順帝。
而 燕鐵古思 被立為太子。
所以說元朝政權(quán)交替得混亂, 根本猜不到誰才是下一任接班人。
元順帝 妥懽帖睦爾 登基后,對朝局認識得十分清醒。
他先是著手拔除燕鐵木兒一族的勢力;后為自己冤死的父母報仇,殺掉太后 卜答失里 及其子 燕帖古思 。
經(jīng)過7年的時間,他才真正成為元朝的統(tǒng)治者。
元順帝起初還算有所作為,制定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
但是,好景不長,順帝在奸臣的迷惑下,整日醉心于聲色之娛,無心理政,朝政愈益腐敗,明軍進攻大都之時,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出逃,蒙古退出中原,元朝最終被朱元璋推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23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