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魏蜀吳如果團結起來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說起三國,這個充滿血腥的戰(zhàn)場。你方唱罷我登場,遙想當年的十八路諸侯是多么的壯觀。然而沒過多少年,三國的競爭之中,留存下來的實力最強的,只留下了魏蜀吳三個國家互相平衡,但是最強的還屬于魏國。我們都知道一個道理,就是一根筷子容易折斷,一把筷子難以折斷。依據(jù)這個道理我們會想到一個令人興奮熱血澎湃與歷史不同的情況。如果在三國當中魏蜀吳三國,不是分居天下而是三者一條心,一起輔佐漢室,歷史又會是怎樣的呢?
三方齊心,漢室足以媲美唐朝
我們先來看一下三國當中三個重要人物劉備、曹操和孫權他們領導的魏蜀吳三國各自的情況。首先,我們從各種作品當中可以知曉,劉備他是一個忠于漢室的皇室宗親,劉備也就是利用他是漢室后代這一點,打著復興漢室、討伐漢賊的一個旗幟,向全天下的人宣傳自己的信仰。其實,劉備這種做法和他的這種主張,和儒家思想是不謀而合的,可以說劉備他利用的就是儒家的仁愛思想,從而來向各方傳遞了自己的價值觀,達到了他想要的目的。雖然說劉備他白手起家,沒有任何其他人的支持,也沒有任何先輩的基業(yè),更是沒有充足的資金,但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政治歷史背景,使得他更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關注,可以說劉備他代表的是當時的老百姓一方。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當中不可謂是真的令人感到十分佩服的一個人物。曹操率領魏國,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充分利用漢室忠臣這么一個名義,來號令各方諸侯。但實際上,他其實還是想著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和雄霸天下的壯舉。曹操雖然最后沒有稱帝,但是我們都明白,曹操在那個時候已經是相當于皇帝。曹操所代表的應該就是那些政治上層精英的主張,也正是如此,魏國在那個時候,他的良才猛將以及政治上的精英是三個國家中最多的,也是質量最好的。
而孫權領導的吳國恐怕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一方,大多數(shù)人都會覺得吳國是三國當中存在感最弱和實力最低的一方。但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最后的話其實吳國它存在的時間比蜀國和魏國都久。這個原因就是在于孫權他其實非常擅長在各方勢力和人員當中權衡自己的利益。孫權在三國當中大多數(shù)都是一個守城之主的形式出現(xiàn)的,他很少有那種去開拓疆土的主張,而是聯(lián)合劉備一同對抗魏國。孫權這個人雖然說他沒有蜀國劉備那種浩然正氣,也沒有魏國曹操那種雄霸天下的氣魄,但是他確實為自己的江東百姓創(chuàng)造了一個安寧富足的生活,可以說孫權確實為自己的國家做出了最好的選擇。
從以上我們可以見得,劉備代表著百姓,有著讓人佩服的高義,和名正言順的身份;曹操代表著那群政治上的精英,擁有著統(tǒng)一天下的霸氣;而孫權則代表著一個國家安寧幸福,擁有著應時處變的能力。劉備的蜀國,曹操的魏國,再加上孫權的吳國,如果這三者相互聯(lián)合,其實就是百姓和官員,以及一個國家的安寧相互結合,從此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將會是怎樣一個盛大的朝代。所以說如果魏蜀吳三國統(tǒng)一自己的主張去輔佐漢室的話,那么漢斯必將得到百姓的擁護,還會擁有精英的謀士,再加上吳國的商業(yè)以及安寧幸福的氛圍,想必這將又是像唐朝一樣的盛大時代。
如果三國統(tǒng)一,曹操、劉備和孫權三者誰能領導三方
如果魏蜀吳三國聯(lián)合的話,那么問題又來了,劉備、曹操和孫權這三人又該以哪一方為主呢?其實上,曹操是最有可能領導三方的。原因其實就在于曹操其實在三國當中是最具有執(zhí)政合法性的。因為在那個時候東漢皇位它其實是按血統(tǒng)來傳位的,雖然說劉備是漢室后裔,但劉備的血統(tǒng)其實跟漢室皇位血統(tǒng)相差的太遠了,劉備只是打著漢室后羿的這個旗號來宣傳自己,但其實他自己也應該知道自己身上其實并沒有皇位血統(tǒng)的。而孫權,由于他在生活當中的政治影響力實在是相對來說比較弱。而且從家族上來看孫權的家族,他并不算是豪門世家,所以孫權從根本上來說,沒有足夠的能力能夠領導雙方。因此。這樣看來也只有最后曹操他擁有的那種權利和氣魄,還有他的政治影響力,才是最適合領導三方的。
雖然我們能夠想象魏蜀吳三國聯(lián)合起輔佐祖漢室,那么將創(chuàng)造一個怎樣的盛世。但是歷史已經發(fā)生,我們沒有辦法改變,我們也只能夠自己想象那種英雄豪杰匯聚一朝共同進退的場景了。
東漢末年以后的三國鼎立:魏國 蜀國 吳國
魏國(曹操),占據(jù)北方,西涼等中國大部分地方。
漢(劉備),一般稱之為蜀漢。占據(jù)巴蜀,云南等地。
吳國(孫權),占據(jù)江東和荊州的南部和北部的一些地方。
魏蜀吳,魏始于曹操 他的兒子曹丕 費漢室稱帝
蜀 劉備,曹丕廢漢帝后 以皇叔身份自立為帝
吳, 孫權,曹丕篡位后 自立為帝
魏蜀吳
大家都很了解三國的基本勢力劃分,三國的交界處是漢中、荊江、和長江東段,其中蜀漢南北皆有重鎮(zhèn)易守難攻(北有漢中,南有永安)且“蜀道難于上青天”整個蜀漢的地形十分利于防守,而東吳更有長江天險,且有最強大的水軍力量最為保證,也是防守型的勢力。而只有魏國幾乎沒有什么天然地理優(yōu)勢,經常容易陷入被兩面夾擊的窘境中,可是筆者認為,這并非其不利之處,恰恰是成就其最終后期統(tǒng)一的原因。因為沒有地理優(yōu)勢的保證,敵軍隨時都可進犯中原,所以要時刻保持高度警惕,要建立一支足夠強大的陸軍保證戰(zhàn)備,又要時刻警惕蜀吳聯(lián)合進攻,要想盡各種辦法分化和瓦解敵軍聯(lián)盟關系(說到這里不得不再次佩服諸葛亮``如果他的聯(lián)吳抗曹的策略能被東吳認識到,也許歷史會上演蜀吳爭天下的好戲),正是這種長期的生存憂患意識狀態(tài)下,中原地區(qū)的勢必須得更加努力發(fā)展自己的經濟和軍隊,而蜀和吳的統(tǒng)治者在后期安于現(xiàn)狀,希望憑借地理優(yōu)勢把自己的勢力保持下去的心態(tài)十分明顯,無心進取中原。中原的勢力則相反,如果不徹底打跨具有天險的敵對割據(jù)勢力,他們的安樂生活就始終沒有保證,因此統(tǒng)一全國是他們無法推卸的責任。這就是地域的優(yōu)勢最終成為禍害其國家的原因。
首先吳國的實力跟蜀國和魏國相比,可以說是差了一大截的。而且吳國除了一個赤壁之戰(zhàn),根本沒有拿得出手的戰(zhàn)役。并且當時孫權率領10萬大軍去攻打合肥,被張遼帶領的800多士兵給擊潰,可以說成了整個三國的一個笑柄,因此孫權也有一個孫十萬之稱。
其次就是吳國在人民心中的地位那兩個國家相比,也是差了很多,像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手里面可以有個天子去號令天下。劉備以漢室的皇叔自居,可以說出自正統(tǒng),并且劉備在普通百姓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要不然也不可能會有那么多能人異士,投靠到他的麾下,給他效力,就是因為他們對于漢室,還是有歸屬之心的。
不僅如此,吳國的地理位置,也并不是兵家必爭之地,不像曹操所在的那種中原腹地,是每一個朝代都必須要先征服的一塊地,只因為物產豐富。而且吳國還在長江以南。很多國家對于攻打它,起不了太大的欲望。
除此之外就是宣傳的問題了,我們看三國演義也都知道,最主要的兩部分就是曹魏和蜀漢,作者對于吳國的描述可以說是非常的輕描淡寫。就算寫到了吳國,大部分也都是一筆帶過其中的過程,我們看的可以說是稀里糊涂的。這就導致吳國在我們的心目當中是模糊的,對于這個國家的將領除了周瑜,呂蒙,陸遜,其他的也就叫不上來名字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23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