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包拯是什么形象?包拯的為人是怎樣的?
包拯在民間是一個廉潔公正的形象,給人留下了不附權貴,鐵面無私,英明決斷的印象,而這種印象的形成是因為老百姓對他的一種認可,始終都會敢于向老百姓申訴不平。
在歷史中包拯的具體面貌還會擁有著詳細的記載,但是根本就沒有記載歷史上面貌全黑的細節(jié)反倒是包拯是一個白面書生。額頭部位也沒有如同傳說中的月牙,長相應該和正常人是一樣的。
民間藝術所塑造的包拯形象和真實的面貌,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別?鐵的顏色其實就是黑色的,希望通過這一種顏色來有效體現(xiàn)出鐵面無私,用黑色顯然是最合適的。在民間的戲曲中,白面一般是狡詐陰險的象征,基本上都是壞人,都是奸臣,因此在民間藝術的渲染下,包拯必然就會有著如同包黑子,包黑炭的外貌,這其實就是一個美好的象征。
在古代的歷史上,包拯是一個鼎鼎有名的清官,被大家稱之為包青天,老百姓為了紀念他還會專門的修建祠堂,表示對包青天的尊重。這些受盡委屈的老百姓希望自己同樣能夠遇到這樣的清官,可以真正的為自己的冤屈平反,主要就是這些民間藝術形象就開始逐漸進行神話。
甚至把包拯形容為文曲星下凡,面部就如同是黑炭一般,而且額頭上的月牙就能夠有效的通陰,可以讓包拯為陰間的這些冤魂去平冤昭雪,這其實就是一種神話的故事,根本就不是如此。
在歷史上真的有保證,而且也是一個大清官,根本就不會畏懼外界的一切,是一個大家非常喜歡的人物,因此在大家的心目中對于包拯也會有著不一樣的看法,希望抱著能夠真正的為老百姓考慮一切。
轉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載包拯在民間是怎樣的形象民間的包公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包拯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名臣、清官之一,而一提到他的形象,我們總會想到黑臉、額頭月牙這兩個明顯的標記,然而不論史書還是考古發(fā)掘,均證明歷史上的包拯乃是一個典型的?白面書生?。那么,包拯的形象,為何會發(fā)生如此劇烈的變化呢?
從清正廉潔到最終神化,宋朝到清朝包拯形象的變化
說到包拯外貌的變化,其實與宋朝至清朝時期,其文學形象的變化息息相關,由于社會背景的不斷變化,包拯的這種形象變化體現(xiàn)出了相當大的時代特色,而隨著這種不斷的變化完善,使得包拯最終從一位清正廉潔的官員,開始逐步神化為了?包青天?。
1、宋朝:包拯形象的初步塑造。宋朝時期,朝廷在汲取了五代十國以來朝政混亂的教訓后,北宋初期曾全面對官員吏治進行了整頓,趙匡胤、趙光義兩代帝王均以?用重典以救時弊?為原則,推崇重刑治國的同時又對廉潔官員予以獎賞,這使得官場風氣大為改觀。再加上宋朝官員福利相對較高,因此官員們大多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yǎng),進而在宋朝形成了一種清官文化,而這同樣影響到了文學領域。包拯作為當時較為著名的清官,在這種背景下自然成為了反復歌頌的對象,然而不論是文人筆記還是文學作品,此時的包拯主要還是清正廉潔、公正賢明的官員形象,而這也成為了包拯在文學作品中最初的形象,如《合同文字記》中包拯調解財產(chǎn)糾紛,但在《三現(xiàn)身包龍圖斷冤》中卻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包拯利用鬼魂破解冤情的情形。
2、元朝:包拯的形象逐漸脫離官員。元雜劇包公戲可謂極度興盛,流傳至今的仍然多達18種,其中有10種仍可見存本,而包公戲之所以能夠獲得不斷發(fā)展和廣泛傳播絕非偶然。元朝攻滅南宋不僅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動蕩,入主中原后的元朝更是實行極為殘暴的統(tǒng)治,例如典型的?四等人制?,這無疑加劇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普通百姓對于重修吏治、反抗強權有著迫切的需求,這自然極大的影響到了文學創(chuàng)作。例如《陳州糶米》中不畏強權處斬楊金吾,又讓小古用?殺人不償命?的紫金錘砸死劉德忠;又如《魯齋郎》中包拯不惜用計騙過皇上,也要處斬權貴魯齋郎。這一時期的包拯形象,顯然已經(jīng)脫離了普通官員,開始向著為民請命、反抗強權的代表轉變了,甚至具備了一定的俠義之氣。
3、明朝:包拯開始出現(xiàn)非凡的神力。明朝中期以后,朝廷對于文化領域的監(jiān)管相對較為寬松,而對于具有宣傳和普及法律的公案文學作品基本采取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tài)度,再加上出版印刷業(yè)的空前繁榮,使得通俗文學獲得了廣泛發(fā)展,進而促使了公案小說的繁榮,而作為歷代公案小說的大熱門,以包拯為核心的公案小說自然也得以迅速繁榮,例如明朝萬歷年間的《龍圖公案》便是一部集大成者,而小說的盛行同樣又推動了戲曲等作品。而與此前包公形象不同的是,明朝的包拯已經(jīng)開始具有了濃厚的理想主義和神話色彩,例如《龍圖公案》第二回的《觀音菩薩托夢》中,包拯便是通過觀音托夢而找到了即將被餓死的丁日中,而在其他篇章中,則開始出現(xiàn)包公?日斷陽,夜斷陰?的描述,進而使得包公的開始具有了非凡的神力。
4、清朝:包拯的形象開始完善固化。歷經(jīng)數(shù)個朝代的轉變,包拯的形象到清朝時期開始趨于完善和固化,這一時期關于包公斷案的文學作品不僅種類繁多、數(shù)量龐大,且思想藝術成就同樣極高,《三俠五義》則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度齻b五義》不僅使包拯的形象在此前基礎上更加趨于完善,而且由于書中故事對近代評書曲藝、武俠小說乃至文學藝術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使得這種形象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普遍接受和普及,進而使得這種形象開始固化。
如上所述,歷經(jīng)宋、元、明、清四代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包拯的形象已經(jīng)從原本清正廉潔的官員形象,完全轉變?yōu)榱瞬晃窂姍?、為民伸冤,且聰慧無比、具有神力的非凡形象。
黑臉、月牙的外貌特征,與其形象的轉變密不可分
關于包拯的形象,史料中不僅沒有提及黑臉、額頭月牙這兩大顯著特點,反而出現(xiàn)了?面目清秀,白臉長須?這等與民間傳說大相徑庭的形象,合肥包公祠內的包拯形象同樣是皮膚白凈,威風凜凜,下垂大耳,滿面和善。
而包拯的外貌之所以會變成黑臉,額頭出現(xiàn)月牙印記,更多源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需要,與包拯的形象轉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關于黑臉,目前較為普遍的說法是與戲劇臉譜有關,臉譜中的黑色臉既表現(xiàn)了性格嚴肅、不茍言笑,又一定程度代表了剛猛智慧,這點與包拯長期作為斷案主角,公正執(zhí)法、不畏權貴的形象顯然不謀而合。雖然歷史上的包拯擔任開封府尹的時間前后不過一年半,即從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至嘉佑三年(1058年)六月,奈何這種形象卻廣受百姓所愛戴和接受。
相較于白面書生,黑臉無疑更加容易凸顯出人物的剛猛和堅毅,這代表了廣大百姓對于清官的一種無限憧憬和期盼,因此這種形象迅速獲得了民間的廣泛接受,而這種普世價值自然又影響到了小說、話本等其他藝術創(chuàng)作,并最終成為包拯的一個典型特征。
至于包公額頭的?月牙?,說法則比較多,例如掉進井里磕的,又如神仙轉世的標志,再如被馬蹄踩的等等,不過無論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這個月牙標志毫無疑問都成為了包拯?神化?后的產(chǎn)物,其具有從陽間到陰間通行證的作用,從而使得包拯可以?日斷陽,夜斷陰?。
綜上所述,包拯的民間相貌與歷史相貌可謂大相徑庭,而之所以造成這種現(xiàn)象,主要源于包拯形象的不斷變化和最終固化,雖然這種相貌偏離了其本身,但卻因代表了廣大百姓的殷切期望和良好憧憬而被廣泛接受,進而得以固化、普及。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為北宋名臣,歷史上有名的清官,生于公元999年,去世于公元1062年,享年63歲。
公元1027年,包拯進士及第,隨后為了孝順父母,沒有入仕當官,直到父母去世之后,才進入官場,累遷監(jiān)察御史,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陜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改知諫院,后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去世之后,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
包拯在民間中的形象,歷來都是一個黑面形象,額頭中間頂著一個月牙印記,”日斷陽,夜斷陰“。歷史上包拯真的是一個黑臉嗎?就如影視劇中表現(xiàn)的那樣?
當然不是,歷史上的包拯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黑,實際上還是雖然算不上白,卻也僅僅只是微黑罷了,五官端正,眉目清明。通過許多繪有包公人物形象的古畫可以知道,真正的包公形象乃一白臉,且身高不過一米六左右。那么為什么民間流傳的包公的人物形象,都是一臉黑面呢?
這還要從我國古代戲劇所起。中國古代的戲劇,對于人物形象性格的處理,往往都偏向于臉譜化,比如說白臉是小人。就如《說唱臉譜》中寫的那樣,”藍臉的多爾敦 盜御馬;紅臉的關公 戰(zhàn)長沙;黃臉的典韋 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 叫喳喳……“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在開封府工作期間執(zhí)法嚴明,鐵面無私,敢于碰硬,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兒童婦孺?zhèn)兌贾腊H切稱呼他為”包特制“。
用黑面閻羅來表現(xiàn)包拯的貼面無私和處事公正,將他與白臉的小人形象區(qū)分開來,于是有了黑臉的這樣一個藝術形象。
在民間赫赫有名的包拯,實際上還是名門之后,他為楚國忠臣申包胥第三十五代孫。申包胥,春秋時期楚國大夫。據(jù)說當初吳國派軍攻打楚國,帶兵的是申包胥的好友伍子胥。攻入楚國都城郢都之后,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申包胥得知此事后,派人責備了伍子胥,為了復國他前往秦國請求秦朝出兵幫忙。秦國開始不答應,申包胥便在秦城墻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進,終于感動了秦國君臣,史稱”哭秦庭“。后吳國在秦楚聯(lián)軍下撤退,楚昭王得以復國。楚昭王原本是想封賞申包胥,但是申包胥拒絕了,并且?guī)е患依闲‰[居山林,此后申包胥便成了中國的忠賢典范。包拯為官的所作所為,不負自己祖先的名聲。
高祖
包業(yè),不仕。
曾祖
包襲,不仕,后贈太子少保。
祖父母
祖父:包士通,后因包拯顯貴贈太子少傅。
祖母:宣氏,追封馮翊郡太夫人。
父母
包令儀,官至虞部員外郎,后因包拯顯貴贈太保。
張氏,追封(闕)陽郡太夫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2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光緒帝為什么叫慈禧太后“親爸爸”
下一篇: 古時候結婚新娘為什么要蒙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