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李嚴的故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永安托孤暴露隱患
公元223年,奄奄一息的劉備在永安安排了蜀漢的后事,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劉備以諸葛亮為主政大臣,掌管一國內政,治所成都。以李嚴為輔政大臣,統(tǒng)領內外軍事,駐守永安。這種看似合理的托孤決策,卻隱藏著潛在危機。李嚴屬于東州派系,而蜀漢軍中的高級將領幾乎都是荊州派的,以李嚴的資歷和威望并不足以駕馭整個荊州軍隊,諸葛亮要想奪取李嚴的兵權簡直易如反掌。
劉備臨終前讓李嚴駐守永安,不僅是由于剛剛夷陵戰(zhàn)敗防止東吳趁虛而攻,而是把東吳當作未來的頭號勁敵。劉備與諸葛亮的對外戰(zhàn)略是不同的,諸葛亮一直主張連吳抗曹,始終把曹魏當作頭號敵人。劉備卻認為當初荊州在手的時候連吳抗曹是正確的路線,如今荊州被東吳奪取,此刻的對外戰(zhàn)略應改為穩(wěn)曹攻吳,因為從蜀漢北伐中原路途遙遠,蜀道艱險糧草運輸困難,這就決定了北伐軍隊的規(guī)模不會太大,持續(xù)時間也不能太長。諸葛亮數次北伐收效甚微,皆被糧草所困就是這個原因。
永安托孤
荊襄地處天下腹地,不但鄰近中原,交通運輸也十分便捷,可以對曹魏進行大規(guī)模用兵作戰(zhàn)。欲滅曹魏必占荊州,這也就是劉備堅持對東吳發(fā)動夷陵之戰(zhàn)的主要原因,至于為關羽報仇,只不過是給發(fā)動戰(zhàn)爭找了個理由罷了。
托孤大臣之間的爭斗
讓劉備沒想到的是,李嚴長期駐守永安,使其遠離了蜀漢的政治中心,由于與朝中大臣缺少交往,很快就被諸葛亮架空。自從諸葛亮開府治事以后,便完全掌管了蜀漢的軍政大權,李嚴雖然名義上是中都護統(tǒng)內外軍事,但實際上只能掌管永安一帶的軍隊。
公元225年,諸葛亮借南征平亂之機,進一步加強了對軍隊的掌管,名正言順的統(tǒng)領著全國軍隊去平叛。同為托孤大臣的李嚴,已經淪為了給蜀漢看家護院的地方將領,此時的李嚴自然會心生怨恨。
據《三國志李嚴傳》記載:
嚴與孟達書曰:“吾與孔明俱受寄托,憂深責重,思得良伴。”
表面上看這是李嚴想要策反孟達,實則是在強調自己是先帝的托孤重臣,對逐漸被架空十分不滿。也不排除李嚴有拉攏孟達作為外援,共同與諸葛亮爭權的想法。
李嚴想要擺脫這種困境,就必須離開永安,向蜀漢內地發(fā)展勢力。
果然機會說來就來,公元226年,諸葛亮準備出兵漢中進行北伐,這樣蜀漢的內政必定需要一個才能出眾的人幫諸葛亮打理,李嚴便以替諸葛亮掌管后方事務為由移屯江州,令護軍陳到駐守永安,歸自己統(tǒng)領。
江州(今重慶地區(qū))是蜀漢東部重鎮(zhèn),地理位置也極為重要:它處于巴西郡閬中、成都、永安、南中四個方向的核心區(qū)域,在此駐兵可以隨時支援這四個地方,戰(zhàn)略地位非常突出。嘉陵江、長江在此會合,江州即處于二江夾峙間,三面環(huán)水,易守難攻,恰好可以控制長江水道。在蜀漢統(tǒng)治者眼中,漢中巴地一南一北相連,漢中若有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江州駐軍可以及時支援。江州地區(qū)地氣候濕潤,物產極為豐富,也是蜀漢的重要稅賦支柱。這樣李嚴就擺脫了為蜀漢看門的境地,有了在地方上發(fā)展壯大自己勢力的機會。
諸葛亮輔助劉禪
諸葛亮知道李嚴這是想要回來與自己分權,在進駐漢中后,便把蜀漢的行政大權交給了張裔和蔣琬,防止李嚴進入蜀漢的政治中心。
據《三國志蔣琬傳》記載:
五年(公元227年),亮住漢中,琬與長史張裔統(tǒng)留府事。
另外諸葛亮以北伐為由,讓李嚴率兵鎮(zhèn)守漢中。李嚴知道漢中是諸葛亮的勢力范圍,自己過去以后會處處受到諸葛亮的限制。所以,李嚴不但想方設法推脫不去,還要求諸葛亮劃分五個郡作為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諸葛亮是益州牧,李嚴劃出的五個郡都是益州牧所管轄的地盤,這不是虎口奪食嗎?諸葛亮此時肯定是火冒三丈,但當務之急是要專心北伐對付曹魏,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諸葛亮的《出師表》大家都讀過,在幾百字的表中,其核心內容就是讓劉禪“親賢臣,遠小人”。諸葛亮提到了一大批蜀中賢臣,唯獨對李嚴是只字不提,李嚴可是劉備臨終前親定的托孤重臣,竟然不在諸葛亮的賢臣名單里,很明顯這是在排擠和孤立李嚴。
李嚴也沒有袖手旁觀,面對諸葛亮的排擠和孤立開始絕地反擊。
李嚴私下給諸葛亮寫信勸諸葛亮加九錫,進爵稱王。眾所周知,當年曹操加九錫,稱魏王后不久,兒子曹丕就篡漢自立了。李嚴勸諸葛亮加九錫,稱王,表面上是在阿諛奉承諸葛亮,實則是笑里藏刀,想把諸葛亮置于眾叛親離的境地,到時候自己就能以托孤大臣的身份,聯合反對派與諸葛亮爭權。
諸葛亮是何等精明,一眼就看出了李嚴的心思。諸葛亮的回答也很有水平,他回復李嚴:自己本是一介布衣,受先帝厚恩,才位極人臣。如今還沒有為國家剿滅逆賊,怎么敢稱王加錫呢?倘若滅掉曹魏、斬了曹睿,讓皇帝陛下返回故都,到時我與諸位一起升官加爵,雖十命可受,更何況于加九錫呢?有些人認為這里的“十命”指的是做皇帝,按照周禮爵位的的劃分,“九命”是最高等級,哪來的“十命”?古代皇帝和君王也沒有自稱“十命”的說法,諸葛亮的“十命”之說是指比加九錫還高的特殊榮譽。意思是,假如能夠中興漢室,比加九錫還高的禮遇我都能接受,何必要急于一時呢?諸葛亮是在告訴李嚴,眼下最重要是如何中興漢室,而不是想著升官加爵。
諸葛亮將計就計把李嚴調離江州
自從李嚴勸諸葛亮加九錫和要求劃出五個郡,讓自己做巴州刺史開始,諸葛亮就已經看出李嚴不顧蜀漢大局,只想著為自己謀求私利,如果不把李嚴除掉,早晚會生禍亂。
李嚴的同鄉(xiāng)尚書令陳震在出使東吳前,私下里對諸葛亮說"李正方腹中有鱗甲",暗示李嚴心術不正,可能會制造事端。諸葛亮認為對付李嚴的時機還不成熟,就以"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為由,讓大家認為自己是可以與李嚴相忍為國、并肩合作的。
公元230年,曹真率領三路大軍伐蜀,諸葛亮為了加強漢中的防務,遂要求李嚴率二萬人趕赴漢中阻擊敵軍。以當時諸葛亮的軍力和漢中的地形氣候來講,曹真的三路大軍對漢中根本不會有多大威脅,有沒有李嚴的兩萬兵力來增援無關緊要,諸葛亮只是想借機把李嚴調出江州。
江州是李嚴的大本營,自然不會輕易放棄。李嚴在私下傳言說,司馬懿等已經設置了官署職位來誘降他,并提出想要像司馬懿一樣開府治事。諸葛亮知其意,于是上表遷李嚴為驃騎將軍,讓其子李豐接替江州防務,諸葛亮又命李嚴以中都護署丞相府事務,李嚴這才愿意北上漢中。就這樣,諸葛亮用了一個驃騎將軍的空頭銜和一個署丞相府事務的空職位,成功把李嚴調離了江州。
說到這里需要給大家介紹一下,諸葛亮的相府有兩個,一個相府在成都,這是劉備稱帝后,任命諸葛亮為丞相時開始修建的。劉備死后,諸葛亮可以開府治事,因此成都這個相府是蜀漢的政治權利中心,以處理政務為主。另一個相府在漢中,是諸葛亮準備北伐時修建的,由于諸葛亮常年駐軍漢中,需要有一個臨時的辦公場所,便在此也建立了一套相府班子,但是這個相府班子主要以處理軍務為主。
諸葛亮北伐準備用兵時就會長期入駐漢中的相府,以謀劃北伐方略,讓蔣琬和張裔留守在成都的相府,以代替諸葛亮處理政務國事。諸葛亮命李嚴以中都護署相府事務,指的是漢中的相府。漢中的相府主要處理軍務,而諸葛亮掌管著蜀漢軍事大權,李嚴即沒有參與政務的可能,也沒有掌管軍務的機會,就只能幫著北伐大軍籌運糧草。
可能有人會認為,古代打仗拼的就是糧草軍械的后勤補給,諸葛亮讓李嚴掌管糧草的運輸,是想重用李嚴。當年的蕭何就是在后方給劉邦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糧草和軍士,才能使屢戰(zhàn)屢敗的劉邦最終打敗項羽,劉邦在封賞功臣的時候首功便是蕭何。
其實,李嚴根本無法與蕭何相提并論,因為真正給諸葛亮北伐大軍籌劃糧草軍械的是留在成都的蔣琬。據《三國志蔣琬傳》記載:
亮數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給。
蔣琬負責征調整個蜀漢的糧草兵源,并及時運送到漢中,以保證諸葛亮北伐大軍糧草和兵源的充足。那為什么諸葛亮又讓李嚴負責糧草運輸呢?之所以出現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們對古代戰(zhàn)爭糧草籌劃和運輸不太清楚。
據《三國志李嚴傳》記載:
九年春,亮軍祁山,平(李嚴)催運督事。
這里明確指出了李嚴是催運督事,而不是征集籌劃。就是說李嚴只負責把蔣琬從全國籌劃征調到漢中的糧草和兵源,及時運送到諸葛亮北伐的前線。并非負責所有糧草的籌劃。因此,蜀漢真正的“蕭何”是蔣琬,絕非李嚴。
李嚴到底是如何被廢的
下面我們來看在李嚴被貶之前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這也是整個李嚴被廢事件中疑問最多之處。
據《三國志李嚴傳》記載:
九年春,亮軍祁山,平(李嚴)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欲殺都運岑述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又表后主,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zhàn)”
亮具出其前后手筆書疏本末,平違錯章灼。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于是亮表平曰:“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為小惠,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臣當北出,欲得平兵以鎮(zhèn)漢中,平窮難縱橫,無有來意,而求以五郡為巴州剌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漢中,平說司馬懿等開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際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豐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時之務。平至之日,都委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代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謂平情在于榮利而已,不意平心顛倒乃爾。若事稽留,將致禍敗,是臣不敏,言多增咎?!蹦藦U平為民,徒梓潼郡。
諸葛亮聯合大臣廢黜李嚴
在第四次北伐期間,諸葛亮讓李嚴負責督運糧草,恰逢秋夏之際陰雨連綿,以至于李嚴無法將糧草無法按時運抵前線,便派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通知諸葛亮退軍。
這里有個爭議,《三國志李嚴傳》用的是“喻指”,字面意思是“知曉旨意”,就是說李嚴讓參軍狐忠、督軍成藩把運糧不繼的事情告訴諸葛亮,讓諸葛亮趕緊退軍。另外“喻指”也通“諭旨”,所以還有一種解釋,就是把“喻指”理解為李嚴假傳劉后主的旨意讓諸葛亮退軍。要知道在古代假傳旨意可是要砍頭的,所以弄清楚這個問題很關鍵。
由于古文經常一詞多意,在一些關鍵問題上遇到分歧也是很正常的,那么這里我們該如何理解呢?如果單看“喻指”一詞確實容易讓人產生歧義,但是我們看完后邊的記載“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似乎就會豁然開朗。古文在禮節(jié)方面用詞是很講究的。如果真是李嚴讓諸葛亮退軍的,這里應該用“勸亮來還,亮納之以退軍”,諸葛亮是李嚴的上司,下屬給上司提意見要用“勸”,上司接受了要用“納”。但陳壽在這里用的是“呼”和“承”,“呼”是叫、喚的意思,“承”是順從、迎合的意思。顯然這是上司對下屬的命令,諸葛亮的上司也只能是蜀漢皇帝劉禪。所以這里應該理解為,李嚴是在傳達劉后主的旨意讓諸葛亮撤軍。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李嚴果真是在假傳旨意,為什么諸葛亮在彈劾李嚴時沒有提這項罪名呢?只要這一項罪名成立,李嚴連性命都保不住。本人認為李嚴既沒有膽量,也沒有必要去假傳圣旨,讓諸葛亮撤軍的應該是劉禪本人的旨意,而非李嚴假傳圣旨。既然是劉禪的旨意,李嚴為什么做賊心虛呢?劉禪為什么會下旨讓諸葛亮退軍呢?看到這里,想必大家更是一頭霧水,這也難怪,蜀漢不置史官,很多記載都是道聽途說的,自然會有很多矛盾之處,我們也只能通過文獻記載,把矛盾之處用合理的推斷來化解。
我們先看諸葛亮發(fā)動的五次北伐的時間:除了第二次北伐是為了策應東吳與曹魏的石亭之戰(zhàn)選在冬季外,其余四次全是選在春季開始進軍,到夏秋之前就結束了。這主要是由于到了秋夏之際漢中一帶會進入雨季,蜀道本來就艱難,再加上陰雨連綿,蜀軍的糧草是無法正常運到前線的。
在第四次北伐期間,李嚴雨季運輸糧草不繼是很正常的,諸葛亮也心知肚明。便借機上書后主劉禪責備李嚴運糧不繼,致使北伐大軍不得不放棄當下的大好局面,于是劉禪便下令讓諸葛亮撤軍。畢竟秋雨連綿不利于大軍北伐,更何況諸葛亮也早有撤軍的打算。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边@里是李嚴讓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傳達后主的旨意。并非是李嚴假傳旨意,也不是李嚴上書劉禪讓諸葛亮退兵的。諸葛亮撤軍之所以要上書劉禪,就是想把這次北伐失敗的責任歸咎于李嚴糧草運輸不繼。
諸葛亮北伐
李嚴也擔心諸葛亮拿這個問題來難為自己,便對外宣稱:“軍糧充足,何以便歸?”同時上奏劉禪說:漢中軍糧充足,諸葛亮假裝退兵,是想要誘敵深入以聚殲。我們來仔細分析李嚴上奏劉禪的內容就會發(fā)現,其實李嚴并非完全說謊,最起碼表面上說的情況是真實的。
首先,漢中的軍糧確實充足,由于陰雨連綿無法及時運抵前線。而李嚴只是強調軍糧充足,并沒有提到糧草運輸的問題,從字面上講也不能算說謊,當然運糧不繼李嚴同樣有責任,李嚴卻刻意回避這個問題。
另外,李嚴說諸葛亮偽退,欲以誘敵以戰(zhàn)。事實上諸葛亮確實引誘魏將張郃追擊,在木門谷設伏將其射殺,只不過諸葛亮是真退軍而并非偽退。李嚴不在軍中,弄不清諸葛亮的戰(zhàn)略意圖也是可以理解的。就誘敵深入,射殺張郃這一事來說,李嚴說的也是實情。這也是為什么后來諸葛亮聯合眾將彈劾李嚴時,沒有提到欺君這項罪名的原因。
李嚴為了推脫自己“運糧不繼”的責任,還計劃把運糧官岑述殺掉。這個岑述可不只是一個普通的運糧官,他可是諸葛亮非常信任倚重的人。
據《三國志楊洪傳》記載:
后裔(張裔)與司鹽校尉岑述不和,至于忿恨。亮與裔書曰:(諸葛亮)自以為與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舉仇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猶不相謝也,況吾但委意于元儉(岑述),而君不能忍邪?
意思是:后來張裔與司鹽校尉岑述不和,以至于積怨成恨。諸葛亮寫信給張裔說:“我自以為與你已是古人所說的'石交'了。石交之道,就是為了朋友的利益而舉薦自己的仇人,為了表明心志而割下自己的骨肉,都決不會猶豫推辭的。更何況岑述是我所信任的人,你怎么就不能容忍他呢?”
這里明確指出,諸葛亮對岑述是非常信任的人。李嚴選擇殺岑述,顯然是要把運糧不繼的事往諸葛亮身上推,畢竟岑述是諸葛亮舉薦的,出了什么事諸葛亮同樣要擔責。結果李嚴走漏了消息,讓岑述給逃走了。
岑述逃跑后,肯定第一時間就把李嚴想要殺人推卸責任的陰謀告訴了諸葛亮。李嚴深知諸葛亮這次肯定不會放過自己,想要托病逃往沮縣和漳縣,后來又想逃到江陽,參軍狐忠見李嚴大事以去,便勸諫李嚴放棄逃跑的幻想才能保住性命。
諸葛亮回到漢中后出具李嚴前后書筆和奏章,李嚴的錯誤和矛盾一下子暴露無遺。李嚴辭窮理屈,只得叩頭認罪。這里的前后書筆和奏章不應該理解為給后主劉禪的奏章,因為諸葛亮和李嚴此時都在漢中,怎么會拿到李嚴給劉禪的奏章呢?而且前邊已經分析過,李嚴給劉禪的奏章里提到了漢中糧草充足和諸葛亮偽退誘敵射殺張郃這兩件事,并不算說謊。因此,諸葛亮出示的書筆奏章,只能是李嚴寫給諸葛亮或者寫給其他前線將領官員的手書和奏章,里邊大概內容應該就是李嚴為了推脫自己“運糧不繼”的責任,編造的一些謊言。
諸葛亮抓住這次機會,聯合蜀中二十二位官員和將領一起彈劾李嚴。而這二十二位官員和將領幾乎都是常年跟隨諸葛亮處在北伐的最前線,看來李嚴在漢中地盤上還真是另類。在李嚴被彈劾后沒有一個人愿意出來替他說情,也說明李嚴在蜀中確實被孤立了。一位先帝托孤大臣混到這種地步,不得不說其為人處世有很大的問題。
諸葛亮的制勝之道
諸葛亮廢黜李嚴一事,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政治事件。從劉備托孤以后兩人就開始明爭暗斗。諸葛亮利用自己的政治威望和能力逐漸把李嚴排除在政治權利之外,而李嚴也不甘示弱,一直想要奪回自己應有的權利,可惜李嚴的手段實在不怎么高明,面對諸葛亮的進攻只能節(jié)節(jié)敗退,直到最后自己亂了陣腳,被諸葛亮一擊即潰。
我們不禁要問,諸葛亮真的那么熱衷于權利斗爭嗎?這似乎與我們認識的那位“一心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蜀漢丞相大相徑庭。自古以來成大事者拘小節(jié),任何一個偉大的人物,要做一件偉大的事情都是需要一些手段的。諸葛亮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想要在蜀漢建立一個高效、法治、公正、廉潔的社會制度,并寄期望于把這項制度推向全國。無論是誰,只要阻礙這項制度的推行,諸葛亮都會毫不猶豫的予以打擊。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就需要掌握絕對的權力,也絕不容許其他利己者來阻撓。
顯然李嚴對諸葛亮不夠了解,非要與其一較高低,成為了諸葛亮實現理想抱負的絆腳石,諸葛亮便只能拿他開刀,最后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也是情理之中。如果論政治手段和政治覺悟,十個李嚴加起來也比不上一個諸葛亮,李嚴恐怕至死都沒有想明白自己到底為什么會落敗!
諸葛亮雖然大權獨攬,但是他從來沒有拿手中的權利為自己謀私獲利,反而是勤儉節(jié)約,任勞任怨。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引《袁子》曰:
“(諸葛亮)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不下怨。亮法令明,賞罰信,士卒用命,赴險而不顧?!?/p>
蜀國在諸葛亮的依法治理下,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以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若,風華肅然。這是諸葛亮能得到蜀人愛戴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只為一己之私的李嚴斗不過諸葛亮的根本原因。
諸葛亮攬權是為了更好的治理國家,完成自己未盡的事業(yè);李嚴奪權是想要壯大自己的勢力,為自己謀取私利。孰高孰低,高下立判!更高明的是諸葛亮對自己的政治對手絕不趕盡殺絕,即使李嚴處處與諸葛亮作對,但在被廢為庶人后依然讓其過著富足安逸的生活,還提拔重用了其子李豐為朱提太守。這不僅讓自己的政敵變成了盟友,還讓諸葛亮大公無私的形象響徹蜀漢云霄,同時也感化了一些潛在政敵,使得自己以后的反對者越來越少,擁護者越來越多,這樣諸葛亮才能夠拿出更多的精力去對付北方的曹魏。
諸葛亮
可惜天不假年,沒過多久,諸葛亮就在第五次北伐之中病逝歸天。李嚴聽說諸葛亮去世后,就發(fā)病而死。李嚴生前還寄希望諸葛亮會再次起用他,他認為除了諸葛亮之外,其它的大臣不可能再用他,故此激憤發(fā)病。身處此情此景,不禁賦詩一首:
一代名相殞命天,瑟瑟秋風五丈原。
故人聞喪悲憤絕,冤家宜解不宜結。
作為蜀漢三大疑案之一的“李嚴被廢事件”至此告一段落,然而似乎有些意猶未盡,我們對歷史上的某一事件不能只局限于抨擊評判,而是要明白其事件背后隱藏的人生哲理,作為我們日后為人處世的重要參考:
最高明的政治手段不是“趕盡殺絕”,而是“以德服人”;最深奧的政治覺悟不是“排除異己”而是“大公無私”。要懂得——尊重自己的對手,善待自己的敵人,才能夠使自己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27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