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諸葛亮北伐的事情
很多人看了《三國演義》之后
三國地圖
那么我們再從人口上來看,蜀國共28萬戶
,94萬人;魏國共66萬戶,443萬人,魏國是蜀國人口的4倍之多,軍隊數(shù)量也是相差4倍以上。如果從綜合國力上比,相差更是相當大的,裴松之《三國志注》引述吳國人張儼的《默記》上面記載,兩國之間的綜合國力對比差不多是9比1,想想曹魏當時占領了中國最富庶的關中平原,以及洛陽、鄴城等地區(qū),在那個以農(nóng)業(yè)為基礎的社會,土地的肥沃意味著GDP魏國為什么不攻打蜀國
魏國之所以沒有能夠吞并蜀漢,那是因為蜀道這個天然屏障
蜀道
對于想攻打蜀國的人來說非常困難
綜合國力
、軍事實力等都差距這么大,而且行軍這么艱難,為什么諸葛亮要死磕魏國,一而再再而三的要去北伐呢?歐洲騎士團
有一種說法是:蜀國是一個類似歐洲騎士團一樣的國家,依靠戰(zhàn)爭來保證整個國家的正常運轉
蜀國不是游牧的蒙古人
大運河
可見如果采取主動進攻,消耗的戰(zhàn)爭成本要高很多
諸葛亮北伐真實目的
在蜀漢,劉備是一個外來政權
劇照 劉璋
之后劉備打出的旗幟是“中興漢朝”
一旦政權合法性遭受到質疑
宮殿高臺
蜀國當時流行讖緯之學
劇照 劉禪 諸葛亮
平息內(nèi)部矛盾
,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外戰(zhàn)爭,無論古今,還是中外,在我們現(xiàn)在的政治格局中叫“轉移國內(nèi)視線,緩解國內(nèi)矛盾“。諸葛亮標榜著蜀漢的正統(tǒng)性魏延進攻路線圖
在《三國志·魏延傳》里看到魏延有一個很冒險的方案:
“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
,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但是諸葛亮卻否定這個計劃
,魏延覺得諸葛亮膽子太小,后來很多人也在探討這個方案的可行性,包括《三國志》陳壽也認為,諸葛亮太過于謹慎這一套流程是從周禮演變而來的,成為那個年代大家墨守的規(guī)則
,歐陽修的詩里講過“自古王者師,有征而無戰(zhàn)”,具有政權正統(tǒng)性的軍事力量一定是“征伐”,而不是做這種偷襲的行為。如果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如果不整齊列兵,敲鑼打鼓的過去,那叫侵略,而此時如果過去偷襲,那叫軍閥的惡狗相食。文末我再澄清下蜀國
,實際上劉備政權一直自稱為漢,之所以后世稱之為蜀漢,是因為陳壽做《魏書》、《蜀書》、《吳書》中,他覺得曹魏是政權的正統(tǒng),蜀不能稱之為漢諸葛亮之所以要一直北伐,是因為他想要完成劉備生前統(tǒng)一天下的愿望。如果蜀國不北伐的話
第一
劉備在三顧茅廬的時候
而劉備雖然在得到諸葛亮的輔佐以后南征北戰(zhàn)
劉備去世以后,諸葛亮繼承劉備的遺志
第二
在封建社會里面
雖然后主劉禪胸無大志,但是諸葛亮非常明白不進則退的道理
第三
我認為諸葛亮之所以要北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27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