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朱元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話說洪武十一年,“狼爹”朱元璋將自己成年的兒子們?nèi)口s出紫禁城,封王賜地。讓兒子們成為藩王,在京畿外圍守護朱家的王朝。
朱元璋的三兒子朱棡封為晉王,在去太原封地途中,因廚子做的飯菜不合口味,拎著鞭子痛打了廚師。
十一年就藩太原,中道笞膳夫。
朱元璋聽說之后連奏折都不批了,親手書寫了一封火急折子,指派皇宮中最好的八百里快馬連夜送往太原教育兒子朱棡。
難道堂堂大明朝的皇子,手握重兵的藩王,還惹不起一個小小的廚子嗎?
事實上,這個廚子的來歷不簡單,此人名叫徐興祖,是朱元璋的貼身廚子,曾侍奉朱元璋長達23年,可謂是勞苦功高。當年朱元璋起義,徐興祖便以廚子的身份跟隨了朱元璋,徐興祖為人低調(diào)話少,善于察言觀色,了解朱元璋在各個時期對飲食的需求,身為一名廚子,卻干出了將軍的風采,總是能在朱元璋最需要的時候,送上最可口的食物。例如:清晨的粥、深夜的酒。
被徐興祖服侍飲食,如果讓朱元璋進行一句話點評的話,那一定是“你值得擁有!”徐興祖多年的服侍也不是白費,換來的是朱元璋對他恩寵有加,從來沒有和他發(fā)一次脾氣,富貴自然也是享之不盡。
在戰(zhàn)亂年間,朱元璋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這位廚子徐興祖絕對也有一份功勞,讓朱元璋幾十年吃飽吃好,才能決勝千里。朱元璋對徐興祖的感情自然也不一般。更為重要的是,這23年里,朱元璋對其十分尊重,從未受到挫折和侮辱。
《明史》也有過相關記載。
帝馳諭曰:“吾帥群英平禍亂,不為姑息。獨膳夫徐興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嘗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識之?!?/p>
其實這“事吾二十三年”問題不大,畢竟他徐興祖再怎么資格老,那也僅僅是個廚子。問題的關鍵在于“未嘗折辱”這四個字。他徐興祖半輩子都沒受過侮辱,連朱元璋這個皇帝也不曾欺負他。而你晉王朱棡僅僅是個藩王,卻令其受23年未有之辱,就算是未曾傷及性命,但也足以使其怨恨。
而更為重要的是,徐興祖他是一個廚子,再朱元璋的眼里廚子是惹不得的。朱元璋是個火暴脾氣,經(jīng)常對手下的大臣非打既罵,如果不是馬皇后從中調(diào)和,不知多少大臣成了刀下冤鬼。但他對廚子卻從來不動粗,這就是他的聰明之處,因為廚子是每天給他提供膳食,如果得罪了廚子,入口的東西里隨便加點料,輕則上吐下瀉,重則一命歸西,因此馬虎不得。
朱棡去太原就藩時,朱元璋送給他這份很實惠的禮物——自己的主廚徐興祖。你可別小看這份禮物,徐興祖是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zhàn)的“開國廚子”,對朱元璋忠心耿耿。朱元璋有七個兒子,在王權爭奪激烈的帝王家,有一個放心的廚子,等于上了一道保險。
同年,秦王朱樉也侮辱、鞭撻了廚子,朱元璋拍案大怒,親自執(zhí)筆擬旨赦免了廚子的罪過,并親自寫信告誡秦王朱樉。
他在給朱樉的信中曾如此說道:
膳,立命也,非操膳其事者不得其精。將操膳者視以尋常,是不可也。若頻加棰楚,不測之禍,恐生于此,兒當謹記。
意思就是:
“人以食為首,民以食為天。天大地大,吃飯最大。佳肴美酒均出自掌食者之手,得罪了掌食者,就等于得罪了食物。倘若他在烹煮食物時,將頭皮屑、鼻屎、老痰、泥垢加進食物中,你能知道嗎?在你食物中下毒,你能知道嗎?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傻子你要記住爹地的教誨啊!”
歷史上,因為得罪廚子而發(fā)生的血案并不是沒有。比如北齊時期,北齊皇帝高歡死后,長子高澄本該是有著繼承皇位的希望,結(jié)果卻被自己的廚子給殺掉了。
話說當時高澄正在和親信在內(nèi)堂密謀繼位登基大事。其廚子蘭京卻不合時宜的跑進來送食物,高澄對著他就是一通責罵,并揚言要處死他。
結(jié)果蘭京懷恨在心,先下手為強,拖著菜刀就將其給結(jié)果了。由此可見,朱元璋的擔心并不是沒有道理。
事實上,除了廚子,剃頭匠在朱元璋眼里同樣是不能得罪的人。
因為剃頭匠是唯一敢在皇帝面前動刀子的人,一把三寸的利刃在脖頸間、喉嚨處上下飛舞,若是得罪了剃頭匠,他趁你不備劃開你的喉嚨,一條小命就玩完了。
這其實表現(xiàn)出了朱元璋高明的處世智慧。有句話叫做“寧得罪君子,誤得罪小人”,越平凡、越不起眼的人物往往越危險,朱元璋曾經(jīng)當過乞丐、做過和尚,他自然對這個道理諱莫如深。
當然了,除了上面這個原因,朱元璋也有著想借機教育兒子的想法。朱元璋窮苦出身,識大體,知進退,情商頗高。而他的這些皇子們,有些人卻生性嬌縱,經(jīng)常惹是生非,影響頗為惡劣。比如說晉王朱棡,《明史》記載朱棡長目美須,威風凜凜且有智謀,但是朱棡也有明顯的缺陷,那就是性情驕縱,經(jīng)常犯錯。
“修目美髯,顧盼有威,多智數(shù)。然性驕?!?/p>
朱元璋借這個機會,好好的給兒子上一課,再合適不過。
血的教訓警示,越靠近身邊的人越危險。朱棡少不更事,耍慣了王爺脾氣,覺得老子天下第一,但不知道生命是脆弱的,可能因為一個不經(jīng)意的小事,就會引來殺身之禍。
朱元璋通過這次言傳身教,朱棡改掉不少毛病,在回朝時,不但不抬高自己的身份,而且還主動降低,見到大臣非常有禮貌,得到朝中大臣尊重和太子朱標的厚愛。
“自是折節(jié),待官屬皆有禮,更以恭慎聞?!ぁぁぁぁぁざ鴷x、燕二王,尤被重寄。”——《明史》
可惜的是這小子短命,雖然沒有死在廚子手里,但40歲就病死了。
我覺得沐英才是朱元璋最寵愛的大臣,因為他是朱元璋的義子,他跟著朱元璋創(chuàng)業(yè)的死時候也是為朱元璋李下了汗馬功勞,當然,明朝的國功臣有很多,但是這些人最后一般都沒有好下場,不過沐英的下場非常不錯,朱元璋后來屠殺功臣的時候沒有殺這個人,并且還給了沐英很大的權利。
沐英和朱元璋的年齡差距很大,在沐英很小的時候朱元璋就收了沐英為義子,那個時候朱元璋已經(jīng)有了一點勢力了,所以沐英很小的時候就跟著他們南征北戰(zhàn),沐英可以說是在戰(zhàn)爭中長大的男人,也正是因為這樣,沐英的能力非常強,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
朱元璋的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帝王,但是他稱帝以后就變得有一點殘暴了,他開始屠殺之前跟他打天下的兄弟,因為他覺得這些人的存在都會對他的地位造成威脅,所以朱元璋就開始想方設法屠殺功臣,不管犯沒犯錯,只要讓朱元璋覺得你有威脅,那么朱元璋就會想辦法除掉你。
比如徐達,徐達是朱元璋的心腹,也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朱元璋最后能夠稱帝,徐達有著很大的功勞,并且朱元璋稱帝以后徐達也并沒有做出對不起朱元璋的事情,但是就會這樣,最后徐達還是被朱元璋給弄死了。還有很多功臣都被朱元璋給處死了,比如劉伯溫和李善長。
不過朱元璋對沐英卻是非常仁慈,或許是因為沐英是朱元璋義子的緣故。后來朱元璋讓沐英去攻打云南,最后沐英成功了。朱元璋就讓沐英鎮(zhèn)守云南,并且沐英死后,朱元璋就讓沐英的兒子鎮(zhèn)守云南。沐英的結(jié)局可比明朝其他開國功臣的結(jié)局好太多了,可見朱元璋還是非常喜愛沐英的。
朱楨是誰?他與朱元璋之間的關系怎么樣?
洪武三十年(1397年),楚王朱楨帶兵討伐古州洞蠻,但卻遲遲不進兵,還一直向父親朱元璋索要兵馬與糧餉。此前朱楨曾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大敗洞蠻,斬首數(shù)萬。為何此次朱楨故意消極平叛呢
一,出身顯赫
濠州胡家有女守寡,太祖欲納之,其母不從。后聞隨軍在淮安,不曾適人,太祖遣人以書達平章趙君用,請求之。君用以胡氏同其母送至,太祖納之,立為胡妃。(國初事跡)
至正二十四年三月初三日(1364年4月5日),朱楨出生于應天府,為吳王朱元璋與胡充妃之子。胡氏原本守寡在家,后來朱元璋兩次求娶才把她納為妾室。由此可見胡充妃貌美,很受朱元璋喜愛。
朱楨出生前夕正是朱元璋剛掃滅陳友諒殘部,逐漸統(tǒng)一江南之時,所以朱元璋對這個兒子的出生是十分高興,表示等他長大以后,要把剛奪取的楚地封給他。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諸子為王,皇六子朱楨于是受封楚王。
二,受封楚王
朱楨出身皇室,因此自幼便受到良好教育,為人勤奮好學,尤其喜歡《御注洪范》和《大寶箴》兩篇文章,把它們當做自己的座右銘。這兩篇文章都是勸誡君主如何治國理政的,由此可見朱楨很小的時候就有很強的自我約束能力,知道自己應當承擔起一個藩王的重任。
朱元璋對皇子們的軍事教育也十分重視,為了提升皇子們領兵作戰(zhàn)的能力,好讓他們以后可以獨當一面,便讓朱楨跟秦王朱樉、燕王朱棣、齊王朱榑等兄弟到老家鳳陽練兵,接受軍事歷練。
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楨娶大都督府都督僉事王弼之女王氏為妻。成家而后立業(yè),那朱楨前往藩地的日子也不遠了。洪武十四年(1381年),17歲的朱楨已近成年,朱元璋便讓他前往封地武昌府就藩。
三,平定洞蠻
思州諸洞蠻作亂,命信國公湯和為征虜將軍,江夏侯周德興為之副帥,師從楚王楨討之。時蠻寇出沒不常,聞王師至,輒竄匿山谷,退則復出剽掠。和等師抵其地,恐蠻人驚潰乃于諸洞分屯立柵,與蠻民雜耕,使不復疑。久之,以計擒其渠魁,馀黨悉潰,師還,留兵鎮(zhèn)之。(明實錄·卷一七二)
洪武十八年(1385年),思州發(fā)生叛亂,朱元璋為了鍛煉朱楨,便任命他為平叛主帥,還任命信國公湯和為征虜將軍,江夏侯周德興為征虜副將軍,跟隨他前往平叛。
湯和、周德興都是跟隨朱元璋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老將,朱楨身為皇子,自然沒有二人那么多的軍事經(jīng)驗,便虛心向他們請教破敵之策。湯和知道洞蠻熟悉地形,擅長打游擊,便建議在各洞立下營寨,與洞蠻一起耕種,以減輕他們的戒心。
朱楨聽了,便立即按湯和的計策行事。然后洞蠻就逐漸減輕了對明軍的戒心,不再做防備。朱楨便趁機發(fā)動突襲,生擒洞蠻首領,擊潰洞蠻余部,平定了此次叛亂。接著朱楨又帶兵消滅了侵犯古州的洞蠻吳面兒,俘斬四萬多人。
三十年,古州蠻叛,帝命楨帥師,湘王柏為副,往征。楨請餉三十萬,又不親蒞軍。帝詰責之,命城銅鼓衛(wèi)而還。(明史·朱楨傳)
洪武三十年(1397年),古州洞蠻反叛,朱元璋于是命朱楨與湘王朱柏帶兵征討。此前朱元璋為了鏟除淮西勛貴而殺了朱柏岳父王弼,還因為一點小事殺死了胡充妃并不讓朱楨為母收尸,所以朱楨對父親朱元璋的殘暴行為十分痛恨,便故意拖延進兵。
隨后朱楨以光憑自己的王府護衛(wèi)不足以平叛為由,請求調(diào)用朝廷的兵馬增援自己。朱元璋聽了很不高興,認為朱楨有護衛(wèi)不用,卻要額外征用朝廷兵馬,于是出言訓斥,叫他迅速進兵平叛。事后朱元璋還是擔心朱楨,便派遣了數(shù)萬官軍去協(xié)助朱楨平叛。
不久朱楨又以糧餉不足為由,要求朱元璋調(diào)撥糧食三十萬石。朱元璋聽了很生氣,斥責朱楨領兵十萬,花了三個月時間都消滅不了小小的洞蠻,勒令他在一個月內(nèi)平定叛亂,否則就另派主帥接替他平叛。接著朱元璋就撤了朱楨與朱柏的職務,罰二人去修銅鼓衛(wèi)。
四,晚年善終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圖謀削藩。朱楨因為平時謹小慎微,善待百姓而沒有什么劣跡,所以躲過了侄子朱允炆的猜忌和削藩而得以平安。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成功奪位,朱楨迅速對此表示支持,所以深受朱棣厚待,得以升任宗正。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楨病逝。
劉伯溫沒有當過朱棣的大臣。1375年5月16日,64歲的劉伯溫就去世了,當時15歲的朱棣還是燕王。
1311年7月1日劉基出生在處州青田縣南田鄉(xiāng)(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字伯溫,他也叫劉青田。他博通經(jīng)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會算,當時人們把他比作諸葛亮。他曾在元朝為官不得志,歸隱山林。
后半生一直輔佐朱元璋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聽聞劉基的大名,帶著禮品多次請他出山。1360年他跟隨朱元璋來到南京,當了朱元璋的謀士。在朱元璋平定天下時,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朱元璋的寵信。他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有定軍策之功。
1368年朱元璋坐上了大明開國皇帝的寶座,劉伯溫奏請朱元璋設立軍衛(wèi)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于鳳陽。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授劉基為弘文館學士。11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劉基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1371年,賜劉基回了老家。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帶了御醫(yī)去探望。御醫(y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不久死去。
劉伯溫在輔佐朱元璋打天下以及治國方面都充當了大智囊的角色,功不可沒。在民間傳說中,劉伯溫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說。
關于劉伯溫輔佐朱棣有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zhàn)火綿延不絕,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玉帝令劉伯溫轉(zhuǎn)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并賜他一把“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因為龍王太老了,又非常繁忙。因此他就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跟隨劉伯溫。他的這九個兒子分別是
1、長子囚牛,喜音樂,蹲立于琴頭
2、睚眥(yá zì)古代史書記載其嗜殺喜斗,刻鏤 于刀環(huán)、劍柄吞口。性格剛烈、好勇擅斗。請看圖:
3.嘲風,形似獸
4、蒲牢 ? ,平生好音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
5、狻猊(Suān ní),形似獅子
6、赑屃(bì xì長得像烏龜)也叫“霸下”
7、狴犴(bì àn)古代在牢獄的大門上畫著狴犴的頭形,后用作監(jiān)獄的代稱
8、八子負屃(fù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9、九子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龍王的這九個兒子都很勇猛,法力無邊,神通廣大。
劉伯溫和九子完美合作,果然不負玉帝的期望。他們幫朱元璋平定了戰(zhàn)亂,一統(tǒng)大明江山。完成這些之后,劉伯溫和九子又輔佐朱棣登上了皇位。所有的任務都完成了,他們準備返回天庭復命時,野心極大的明成祖朱棣竟然動了歪歪心思。他已經(jīng)探明了劉伯溫和九子的身份,他心里認為如果把劉伯溫這位天神和九子神獸能永遠留在大明,那就必定能保大明江山流傳萬世,然后還能進行進一步的打算,戰(zhàn)勝全球各個國家,當世界的君王??墒撬麄兌际怯窕蚀蟮鄣摹疤焐瘛?,神通廣大,法力無邊。一個小小的凡人如何才能將他們留在人間呢?朱棣犯了難。
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為名,偷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天仙劍是劉伯溫的專有法器,一個小小的凡人豈能使用得了?更何況九子是神獸,他們頓時吞云吐霧、呼風喚雨,大發(fā)雷霆。
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使用計謀,他對九子老大赑屃說:
“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赑屃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這有何難?他呵呵一笑,輕而易舉地就馱在了身上,但是無論他怎樣使用法力,都寸步難行。
原來,神功圣德碑乃記載“真龍?zhí)熳印鄙耙皇浪龉Φ拢ㄉ剖拢┲茫üΦ率菬o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zhèn)四方神鬼。
另外的八個龍子看到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他們發(fā)誓永不現(xiàn)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
劉伯溫得知此事后,認為朱棣不守信用,歪點子太多,他一氣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轍,為了表示自己深深的懺悔,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現(xiàn)在,在民間的許多建筑中就用了九子的雕塑形象以取祥瑞之兆,象征著威嚴,還象征著消災滅禍,逢兇化吉,剪除邪惡、主持公道的寓意。將它們置于屋脊之上,以希望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28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