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編,說起張士貴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如果看過“薛仁貴”系列演義小說影視劇的朋友應該不會陌生,妥妥的反派之一。
比如在早年電視劇《薛仁貴傳奇》中,作為大唐先鋒官的張士貴就是一個典型的“卑鄙小人”。處處打壓初出茅廬的薛仁貴,搶奪他的功勞,事情敗露之后,居然還敢謀反,帶著大軍攻打長安。最終被薛仁貴所擒。
這些都是《薛仁貴征東》、《隋唐演義》等小說演義編撰而來。
所以民間的張士貴就成了一個陷害忠良,卑鄙無恥的小人,奸臣;并和秦檜、趙高、嚴嵩并列為中國歷史上四大奸臣。
然而,這一切并不屬實,只是小說演義的故意抹黑。
歷史上真實的張士貴乃是一代名將,李唐王朝的大功臣,一生戰(zhàn)功赫赫,絕不是什么奸佞小人。
張士貴本名忽峍,自幼學武,“善騎射,臂力過人”,一手射無虛發(fā)的好箭術不輸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貴。
憑借著一身武藝,張士貴在隋末亂世中開始嶄露頭角,當時的王世充、李密等人都有意拉攏他。而他最終率領義軍投奔了李淵,為李唐效力。
后他隨太子李建成東征,連敗王世充和李密,戰(zhàn)功顯赫。而后西邊薛舉父子作亂,張士貴又被調入秦王李世民麾下,幫助其消滅了我薛舉勢力。
后來他又跟著李世民在河南一代東征西討,平王世充、滅竇建德,為大唐開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張士貴是一員猛將,其在李世民麾下多是擔任先鋒將的角色,每每出征,都是其打頭陣,沖鋒在前。
而張士貴也因“以為眾軍之最”,被拜為虢州刺史。而后他又隨李世民出征河北,平定劉黑闥,并稱為唐軍取勝的關鍵因素。
總的來說,在唐王朝一統(tǒng)天下的過程中,張士貴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出場率極高,戰(zhàn)功卓著。乃是唐王朝的開國元勛!
更重要的是,而在這個過程中,張士貴也逐漸成為了李世民的心腹將領,被拜為天策府的驃騎將軍。
因為這層關系,在之后的玄武門之變中,張士貴堅定的站在了李世民這一邊,成為了這一事件的參與者。
“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jié)、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于玄武門誅之?!?《舊唐書·太宗本紀》)
(前面那一句咱不做討論哈)
那么作為玄武門功臣,李世民自然是不會虧待,其在登基之后,便封其為“玄武門長上”,這個官看似不大,卻十分重要,相當于禁衛(wèi)軍統(tǒng)領,負責皇帝的安全。后來他又轉“右屯衛(wèi)將軍,還委北軍之任。”,這同樣是負責皇帝安全的重任。
“唐代歷次中央政治革命之成敗,悉決于玄武門即宮城北門軍事之勝負,而北軍統(tǒng)治之權實即中央政府之所寄托也?!?《唐代政治史論述稿》)
由此可見,唐太宗對其有多信任。
而在唐太宗親征高麗,也就是演義中薛仁貴出道的那場戰(zhàn)爭中,張士貴以遼東道行軍總管之職隨同出征,薛仁貴也確實是在其帳下當職。并在安市會戰(zhàn)中以白衣小將的裝扮出場,大殺四方,為唐太宗所賞識。
不過與演義不同的是,后來李世民文張士貴白袍小將是誰,張士貴是如實回答了的,薛仁貴也因此開始自己的仕途。至于什么隱瞞,造反的事,那都是虛構!
人家唐太宗班師回朝后,論功行賞,張士貴乃是首功,被拜為冠軍大將軍。
此后,張士貴還出征平定過雅、邛、眉三州民眾起義,并因此被李世民拜為金紫光祿大夫,還出任了揚州都督府長史一職,相當于副都督。
可別小看了這個官職,在唐朝區(qū)劃中揚州可是上州,其都督一職權力巨大,可管轄數(shù)州之地,其職位一般得皇子或者宰相才能擔任。當時的揚州都督就是宰相長孫無忌。
而此人雖是行武出身,治理民生也有一套,揚州都督轄區(qū)在其治下“市獄晏而無擾,水火賤而盈儲”,可謂是政績頗豐啊,這是十分難得的。
公元657年,張士貴跟隨唐高宗東巡洛陽,病逝途中,終年72歲!唐高宗以高規(guī)格葬之,并贈輔國大將軍,賜謚號“襄”,陪葬太宗于昭陵。
縱觀張士貴一生,戎馬四十載,歷經(jīng)李淵、李世民、李治三朝,戰(zhàn)功顯赫,評價極高,絕不是什么奸佞之臣!
大家可不要被演義小說給誤導。
事實上,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比如和張士貴同時代的李道宗,人家明明是李世民的好弟弟,大唐一代名將,與李勣齊名的名將。結果在演義小說里面卻成為了陷害薛仁貴,謀朝篡位的大反派,黑得不輕。
還有楊家將里面得潘美也是,明明是一代開國名將,結果卻被塑造成了奸佞小人,簡直毀三觀。
貞觀十五年,雄據(jù)漠北的薛延陀統(tǒng)軍南犯,唐太宗組織五路大軍進行反擊,張士貴一路出云中,大敗敵軍。其他四路亦都捷報頻傳,薛延陀不得不遣使求和。戰(zhàn)爭結束后,張士貴立即被召回京,依然統(tǒng)率禁軍。貞觀十八年,唐太宗詔令調集糧草,招募軍士,準備東征高麗。山西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薛仁貴到張士貴軍營應募,成為其部屬。次年三月,張士貴以“遼東道行軍總管”的名義跟隨唐太宗東征高麗,十月還師,無結果。但“安市大捷”卻是這次東征中打得最漂亮的一仗。這次戰(zhàn)斗打響后,張士貴首先率領精部隊沖鋒陷陣,薛仁貴身穿白色衣甲、手持方天戟殺入敵陣的英勇形象,給親臨前線的唐太宗留下了極為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后來唐太宗曾對薛仁貴說:“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睎|征回師后,薛仁貴一直跟隨張士貴守衛(wèi)玄武門。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張士貴致仕,薛仁貴接替了守衛(wèi)玄武門的重任。次年,山洪暴發(fā),由于薛仁貴奮力呼喊,救了高宗一命。高宗特賜他御馬一匹。顯慶三年(公元658年),薛仁貴二次東征高麗時,張士貴已經(jīng)離開了人間。因此,張士貴對其部屬薛仁貴始終是信賴、器重并大力扶持的,根本不存在加害之事。然而北宋以后出現(xiàn)的講述隋唐故事的話本、小說和戲劇,卻把張士貴說成是舊勢力的代表,編造了許多迫害薛仁貴的故事,所有這些,純屬虛構。這是宋代及其以后的文人學士為了通過講述歷史,影射和抨擊當朝權貴而虛構的,都是特有所指的。因此,虛構的歷史上的張士貴是截然不同的。唐高宗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張士貴謝世后,陪葬太宗于昭陵。
在《薛仁貴傳奇》影視劇中,做為統(tǒng)兵主將的張士貴妒忌薛仁貴才能,百般阻攔的阻止薛仁貴從軍。薛仁貴在程交金的幫助下才得以步入軍營,這個時候的張士貴卻將薛仁貴安排到燒火做飯的伙頭營,使得一身真本事的薛仁貴英雄無用武之地。后來薛仁貴在戰(zhàn)場上屢建奇功,張士貴對其處處刁難,把他的功勞都記在其女婿何宗憲身上。
因為演義小說和評書為迎合讀者的口味,刻畫故事中主角的形象,有時候會在人物原型上做出一種于其人實際不同的“錯位”描寫。而現(xiàn)在的古裝影視劇也是根據(jù)這些演義小說和評書的改編而創(chuàng)作。在2006年版的32集電視連續(xù)劇《薛仁貴傳奇》(保劍鋒主演),就把一個英雄善戰(zhàn),忠君愛國的張士貴活生生的演繹成陰險小人。
張士貴搶功冒領軍功、加害薛仁貴的事被徐茂公知道后,他開始對薛仁貴痛下毒手,欲殺人滅口。計劃在天仙谷燒死薛仁貴,但是他的陰謀沒有得逞,薛仁貴反而一步一步的走上了成功的舞臺,這使老奸巨猾的張士貴大失所望。后來張士貴之女張美人伙同其夫李道宗偽造圣旨,設了一個圈套陷害薛仁貴,這才使得薛仁貴被打入天牢……
我們知道,正是影視劇里面這些對張士貴的負面出演,才襯托出主角薛仁貴的英雄形象,張士貴是倒霉,劇中的他完全被人顛倒。那么歷史上張士貴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物?
張士貴(586—657),本名張忽峍,后改名叫張士貴,字武安,祖籍山西盂縣上文村。張士貴自幼學武,崇尚俠氣,喜交豪杰,有一身的英雄氣概。在天下大亂的隋末時代,他在虢州聚眾反隋,也成為了當時雄霸一方的豪杰。617年五月太原的李源晉陽起兵反隋,成功的占據(jù)了長安。張士貴敏銳果斷選擇歸順李淵。在隨李淵長子李建成東征王世充和李密里,張士貴屢立奇功,史稱其“戰(zhàn)有必勝之資,威有憚鄰之銳”。
618年,隋煬帝被害后,李淵逼迫隋恭帝楊侑禪位,建立了唐朝。這時的張士貴被李淵加官通州刺史,之后的他跟隨秦王李世民,消滅了其他隋末遺留下的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jù)勢力。626年九月,李世民發(fā)動了的“玄武之變”。次年李世民稱帝,封張士貴為“玄武門長上”,即任禁衛(wèi)軍司令的職務。這足可見唐太宗對張士貴的信賴與器重。
在唐朝后來的西南仡佬族暴亂、漠北的薛延陀南犯、東征高麗、鎮(zhèn)壓雅、邛、眉三州民眾起義的戰(zhàn)爭中,張士貴更是勇冠三軍,大智大勇,為大唐江山的安定立下不朽功勛。一代名將張士貴追隨三帝40年,為大唐江山的出生入死,屢建奇功,與秦瓊、尉遲敬德等人同為唐初忠臣良將。
正史記載張士貴對其部屬薛仁貴始終是信賴、對于薛仁貴,張士貴并非處處刁難,而是非常的器重和大力扶持的。關于張士貴的負面形象是在北宋以后。說書場上說書人根據(jù)特殊人口味刻意戲劇化的,所以我們說,所謂的歷史故事只是故事,它并不能代表真正的的歷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28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明朝有東廠了,明憲宗為什么還要設西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