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斫ㄎ牡酆椭扉Φ奈恼?,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p>
明太祖朱元璋把自己的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并且把自己的兒子們分封在全國各地為藩王,以拱衛(wèi)大明朝廷。卻不曾想他自認為固若金湯的大明王朝也會骨肉相殘!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孫朱允炆即皇帝位,是為建文帝。面對手握重兵的叔叔們,建文帝朱允炆寢食難安,于是開始迫不及待的削藩。極其不當?shù)南鞣叻炊品戳搜嗤踔扉?,朱棣起兵靖難,經(jīng)過四年的殘酷內(nèi)戰(zhàn),朱棣把侄子趕下了臺,自己做了皇帝,年號永樂。
那么統(tǒng)領(lǐng)全國力量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的建文帝朱允炆為什么會兵敗失國呢?燕王朱棣又為什么能夠以局部對抗全局并最終笑到最后呢?
說到這里,朱棣的成功要感謝老爹朱元璋,朱允炆的失敗同樣跟皇祖朱元璋脫離不了關(guān)系。朱元璋為了消除驕兵悍將對大明帝國的威脅,在其統(tǒng)治時期通過各種手段不遺余力的屠戮開國功勛。
其中尤其以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影響最為深遠。兩大案先后持續(xù)十數(shù)年,數(shù)以萬計的官員被牽扯其中并遭到清洗。大明開國功勛幾乎被一網(wǎng)打盡,僅有湯和幾位老臣得以幸免。被屠戮的功勛中就包括我們今天的主人公來--藍玉。
歷史上的藍玉被朱元璋以極其殘忍的方式處死了,藍玉被處以剝皮銜草刑,也就是劊子手把藍玉的整張人皮剝下來,然后在人皮中填充稻草。大將藍玉之死既有他自身作死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還是朱元璋為了鞏固大明王朝的統(tǒng)治。
藍玉是太子朱標的太子妃的親舅舅,本來朱元璋是想自己百年之后讓藍玉輔佐太子朱標的。但是在洪武二十六年,太子朱標不幸英年早逝,朱元璋再次為了鞏固大明王朝的統(tǒng)治殺掉了藍玉及其黨羽。因為年輕的朱允炆沒有像朱標那樣有駕馭悍將藍玉的能力。
相比于朱棣造反,朱元璋更相信藍玉不會安分守己??墒菤v史卻給朱元璋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在權(quán)力的誘惑面前,是不分親疏遠近的。
倘若朱元璋留下藍玉輔佐建文帝,朱棣造反成功肯定是沒戲了,他敢不敢起兵反抗朝廷都是一個未知數(shù)!
藍玉是洪武后期難得的軍事奇才,他曾經(jīng)率領(lǐng)十五萬明軍橫跨大漠在捕魚兒海徹底消滅北元小朝廷??梢哉f藍玉是繼徐達和常遇春之后,大明王朝最杰出的統(tǒng)軍將領(lǐng),如此的軍事才能是后來的燕王朱棣所不能比擬的。
朱棣之所以會成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tǒng)王朝中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王爺,主要因為他老爹朱元璋把事情做的太絕了。洪武一朝的老將和老帥們相繼凋零,朱棣成為了繼藍玉之后大明王朝最杰出的軍事統(tǒng)帥,無人能與其匹敵。
朱元璋給建文帝留下的為數(shù)不多的老將都是像耿炳文這樣善于防守的將領(lǐng),這就必然給燕王朱棣在戰(zhàn)場上創(chuàng)造了許多主動權(quán)?;蛘呔褪窍窭罹奥∵@樣缺乏軍事經(jīng)驗的將領(lǐng),簡直就是給朱棣送人頭的。
歷史在某些時候只能是某一個或某幾個人物的舞臺。徐達和常遇春的時代結(jié)束了,藍玉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時代。藍玉的時代被朱元璋親手終結(jié),朱棣有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時代,并創(chuàng)造了中國歷史上一個難得的記錄。
歷史沒有假設(shè)!歷史上的朱元璋絕不可能把藍玉留給建文帝,他更沒想到的是在自己尸骨未寒之際自己的兒子就會起兵造了自己孫子的反,而且居然還成功了!不知在九泉之下的朱元璋會作何感想呢?
從朱元璋分封自己兒子們?yōu)榉醯哪且豢唐鹁妥⒍嗣鞒囟ㄒ?jīng)歷一次類似西漢的?七國之亂?和西晉的?八王之亂?這樣的諸侯叛亂,歷來不管是哪位皇帝只要將自己的兒子和親屬封實權(quán)諸侯的(何謂?實權(quán)諸侯?,就是在自己封地上有軍權(quán)和財政大權(quán)的,簡單的說就是在自己的封地上有絕對的統(tǒng)治權(quán)的),那么歷史告訴我們,總有一天這些實權(quán)諸侯是會造反的,人道言?最是無情帝王家?,畢竟皇帝的哪個寶座,只要是個人就想去做,那個九五之尊的位置可遠比這些所謂的親情的誘惑力要大的多。
所以可以這么說,歷史上朱棣的叛亂絕對是歷史的必然,朱允炆必然會削藩,而朱棣必然會反,只要這個皇帝想讓自己的后代可以安安穩(wěn)穩(wěn)的在那個皇帝寶座坐著,削藩是必然的,畢竟哪個皇帝也不想自己的身邊還有著一大堆掌握著強大武裝的藩王們圍繞著,這始終都是對自己的一個威脅。
但唯一讓人遺憾的是,朱允炆的政治能力太低,雖然其素有賢仁之名,但畢竟只是一個從小被保護的不像樣的皇長孫,他缺乏對朝堂的那些掌控能力,做事過于理想化,而太過于急進,對于削藩本該?溫水煮青蛙?徐徐圖之,但是朱允炆一出事即是狠招,如果你從開始到結(jié)尾都是狠的話,那倒也可以,但是朱允炆千不該萬不該,明明就想奪下自家叔輩的權(quán)利,卻還要顧及自家叔輩的死活,也許朱允炆并不知道,再這等大事上,如果不能一招致命,最后死的人可能就是自己,事實上也的確,最后自己的帝位被奪,那個自己想奪下權(quán)利的燕王朱棣登上那個寶座。
我想最開始朱元璋分封藩王的初衷肯定是為大明王朝好,畢竟那個時候立國不久,天下還未真正的安定下來,把自己的兒子們分封到各地肯定有利于大明王朝對于中原各地的統(tǒng)治,但是他卻忘記了,權(quán)利會讓人變得六親不認,更何況是那個擁有整個天下的皇帝寶座呢?人一旦有實力,哪怕只是有一點的實力去爭那個位置,他們都會鋌而走險的去爭,哪會管你做在這個位置的上是不是你的侄子呢?歷來為了這個皇位,父殺子、子殺父的事情還少嗎?他們連自己的兒子和父親都敢殺,更何況只是一個侄子呢?
如果當初的朱元璋是真正的為自己的皇孫朱允炆著想,就應該自己動手削掉自己兒子們手中的權(quán)利,哪怕僅僅只是軍權(quán),可惜的是朱元璋畢竟還是一個父親,他可以對外人狠,可以對為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狠,但唯獨他對自己的兒子們狠不下來,我想他何嘗不知道自己的這些孩子對朱允炆的皇位有著極大的威脅,從他臨死之前不允許諸王離開封地進京奔喪就可以看出來,朱元璋早已明白這些孩子們的野心,可遺憾的是,朱元璋到底都沒有忘記他是一個父親,到底也沒有忘記那些藩王是自己的孩子,只是他的這份父愛最終卻害苦了自己的親孫子。
至于朱標不死朱棣會反叛嗎?這個答案是肯定的,朱標不死朱棣永遠都不可能會反叛,以朱標當時的聲望和對朝堂的掌控能力,即便朱標要削藩,也始終會比朱允炆要來的老辣,他不會像他的兒子那樣的激進,他也肯定會像他的弟弟朱棣那樣?溫水煮青蛙?式的實現(xiàn)削藩政策,結(jié)果表明這種方法最后成功了,從朱棣開始,明朝的藩王們就沒有一個造反成功的,即使當朝的皇帝有多么的無能,那些藩王也翻不了任何的浪花,比如明武宗時期的宸濠之亂,僅僅只是持續(xù)四十三天就被當時的贛南巡撫王守仁平定。從朱棣削藩我們就可以看出,朱允炆的削藩不是不能成功,只要他不激進,那么削藩肯定就能成功,可惜的是朱允炆畢竟只是一個孩子,不像他的叔叔朱棣,是從戰(zhàn)爭年代過來的,對于那些爾虞我詐和陰謀詭計,朱允炆可比不過朱棣。
那么有人會問為什么朱允炆以全國之力,為何就獨獨干不過只有一地的朱棣呢?這其中有著很多的原因,朱允炆繼位后所處的環(huán)境和漢景帝有點像,藩王勢大又蠢蠢欲動,削藩無異于玩火,漢景帝好在有個周亞夫,還有滿朝忠于他又能力出眾的臣子,而且漢景帝的削藩是在經(jīng)過了文帝朝二十多年的準備。朱允炆卻是在威望不足,準備不充分的狀況下,聽憑兩三個迂腐的舊東宮文臣去削藩,朝廷中經(jīng)過朱元璋三十載對功臣的血洗,已經(jīng)沒有良將謀臣幫他賣命,所以他去打一直在北平厲兵秣馬的燕王本來就是種錯誤。所以,朱允炆輸給朱棣是必然的。如果他能循序漸進,坐穩(wěn)那把龍椅再掃平諸藩,說不定還有一拚之力。
最關(guān)鍵一條,卻是朱允炆本人的性格差距。朱允炆和父親朱標比,好些地方很相同,比如對老師很敬重,對長輩很孝順,對臣子很寬厚。都是大臣最盼望的仁君類型。但骨子里的東西就差遠了,朱標外表仁慈,內(nèi)心卻堅定剛強,換成朱允炆,這條恰恰相反,內(nèi)心總比外表還軟。先天差距擺在這,后天教育又不給力。于是?仁明果決?四字要求,朱允炆最多也就第一條沾邊,其他三條完全不靠邊。等到繼位稱帝,對決朱棣,這能力的差距,便暴露無遺。不客氣說,他輸給朱棣,除了朱棣能耐強外,也實在因為他太弱。
這團隊有多強大?就說留下的開國功臣,郭英和耿炳文,都是明朝開國戰(zhàn)爭中的大神級人物,一個能攻一個能守。水平比朱棣強不強不好說,但配上朝廷強大的軍事資源,打起來只強不弱。徐達的兒子徐輝祖,同樣是繼承其父能耐的軍事人才。文官里更有強人,卓敬就是眼光卓越的戰(zhàn)略家,當初朱允炆要削藩,他提出不要硬削,可以用養(yǎng)老的名義,把朱棣從邊境藩鎮(zhèn)遷到內(nèi)地,既不傷和氣又解除他武裝。朱允炆覺得太麻煩,果斷表示不干。他不干,但朱棣干,后來朱棣造反成功,也要削藩,就照著卓敬的法子來,北部邊境手握重兵的各路藩王,不動聲色輕松全削平。
這么多的牛人,朱允炆不是不用,就是用不好。朱棣剛開始造反,朱允炆先派了耿炳文出戰(zhàn),剛把朱棣打的叫苦連天,朱允炆卻嫌打的慢,果斷換上傳說中的名將李景隆,然后戰(zhàn)局果斷逆轉(zhuǎn),幾十萬人被朱棣十幾萬人打的稀里嘩啦。最后朱棣兵臨南京,也是這李景隆吃里扒外打開城門,提前把朱允炆出賣。而朱允炆身邊最依賴的幾位文臣,比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出名的有學問卻也出名的蠢,當初削藩的時候,這幾位放著實力強大的朱棣不削,專挑沒實力的亂削,既惹了眾怒,還給了朱棣充足的戰(zhàn)爭準備時間。后來戰(zhàn)爭開打,更是敗筆連連,齊泰身為國防部長,朱允炆問他戰(zhàn)略規(guī)劃,他回答說我們是天子之師堂堂正正,不用規(guī)劃也能贏。黃子澄推薦了草包李景隆,本來還是相持的戰(zhàn)局立刻大敗涂地。這樣幾位只適合文化工作,軍國大事眼高手低的角色,朱允炆卻從頭信任到尾。若不是三人最后壯烈殉難,真和朱棣派來潛伏的差不多。
可以說從朱元璋分封藩王起,從朱標死的那一刻起,從朱元璋決定讓自己的那個乖寶寶皇長孫朱允炆登基起,從朱元璋臨死都不愿意動自己的兒子那一刻起,明朝就注定要經(jīng)歷藩王之亂,朱棣等藩王就注定會有一個人坐上皇帝的那個寶座。
只能說這就是朱氏王朝的命運,朱家注定要經(jīng)歷一場骨肉相殘,畢竟朱元璋既然準備要坐這個皇帝了,也自然就知道作為帝王家,朱家以后不會再有真正親情,有的只是權(quán)利相爭,有的只是骨肉相殘,有的只是爾虞我詐,畢竟做了那個位置,就要承擔相應的后果。我想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最愛的那個兒子,最愛的那個孫子會家破人亡,他千方百計的想讓自己的孫子能夠坐穩(wěn)那個江山,為此他殺了無數(shù)位功臣,殺了無數(shù)個無辜的人,可惜最終他的孫子竟然是被自己的兒子親手拉下皇位的,為此他的孫子付出了生命,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是否會感到悲哀呢?這也許就是老天對朱元璋的懲罰,他殺了無數(shù)人,老天就讓他最愛的孫子被自己所疼愛的孩子親手逼死,而這樣就是對朱元璋最狠的懲罰。
我感覺該造反還是得造反。
首先朱允炆登基后,就開始削蕃了,一開始是小大小鬧,后來盯上了自己的叔叔朱棣。朱棣又怎么會輕易被削藩,讓出自己的權(quán)力,所以不管當時在兵力、資源都很差的情況下,朱棣都會造反,所以不管藍玉是死是活,朱棣也都得造反。
再者,如果藍玉在世,也已經(jīng)是一個小老頭了,不管他年輕的時候是多么的叱咤風云,馳騁疆場,總有一天會“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而且朱棣也并不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他也是久經(jīng)沙場,10歲就被封王,駐守北京,抗擊元軍,前半生很長時間都生活在馬背上。
在大明政權(quán)沒建立的時候,大家都是過命的兄弟,一旦有了權(quán)力,建立了國家,大家就要保持君臣關(guān)系。朱元璋會為了國家的發(fā)展,削弱重臣手里的權(quán)力。權(quán)力都握在朱家人手里,即使藍玉沒有被殺,他手里的權(quán)力也沒多少,你說他能拿什么和一個藩王對抗。
藍玉本身功高震主,在朱元璋在位時期就不把他放在眼里,雖然藍玉在朱元璋在位時期沒有想過造反,但是說不好等到朱元璋死后,藍玉就自謀出路,另立門戶了。 所以不存在藍玉在世,朱棣就不會造反的邏輯關(guān)系。
我感覺該造反還是得造反。
首先朱允炆登基后,就開始削蕃了,一開始是小大小鬧,后來盯上了自己的叔叔朱棣。朱棣又怎么會輕易被削藩,讓出自己的權(quán)力,所以不管當時在兵力、資源都很差的情況下,朱棣都會造反,所以不管藍玉是死是活,朱棣也都得造反。
再者,如果藍玉在世,也已經(jīng)是一個小老頭了,不管他年輕的時候是多么的叱咤風云,馳騁疆場,總有一天會“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而且朱棣也并不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他也是久經(jīng)沙場,10歲就被封王,駐守北京,抗擊元軍,前半生很長時間都生活在馬背上。
在大明政權(quán)沒建立的時候,大家都是過命的兄弟,一旦有了權(quán)力,建立了國家,大家就要保持君臣關(guān)系。朱元璋會為了國家的發(fā)展,削弱重臣手里的權(quán)力。權(quán)力都握在朱家人手里,即使藍玉沒有被殺,他手里的權(quán)力也沒多少,你說他能拿什么和一個藩王對抗。
藍玉本身功高震主,在朱元璋在位時期就不把他放在眼里,雖然藍玉在朱元璋在位時期沒有想過造反,但是說不好等到朱元璋死后,藍玉就自謀出路,另立門戶了。 所以不存在藍玉在世,朱棣就不會造反的邏輯關(guān)系。
耿炳文的父親名為耿君用,很早之前就跟隨朱元璋東征西討,在和張士誠的戰(zhàn)中,耿君用戰(zhàn)死,耿炳文接替了父親的軍隊,繼續(xù)戰(zhàn)斗。
在朱元璋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耿炳文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只是由于徐達、常遇春的主角光環(huán)太過耀眼,才顯得耿炳文有些暗淡。事實上,朱元璋排定功臣名單之時,耿炳文和徐達是同樣的等級。洪武三年,耿炳文被封為長興侯,食祿一千五百石。
朱元璋殘殺功臣眾所周知,大部分功臣宿將都被朱元璋所殺,或者已經(jīng)去世,但唯獨留下了耿炳文和郭英。之所以耿炳文能留存下來,一方面由于他是忠烈之后,另一方面,由于耿炳文十分厚道,不該干的事絕對不干,他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盡量遠離權(quán)力場,如此這般算是躲過了一劫。
朱元璋在死前無法確定朱棣是否會造反,所以也談不上是給建文帝特意留下的。建文帝即位之時,開國名將基本上都不在了,耿炳文便受到了重用,他是僅存的幾個開國元勛,且經(jīng)驗豐富。
即便耿炳文不是朱元璋特意立下的,其的實力也不容小覷,那么為何建文帝也沒有用好耿炳文?
耿炳文善于防守
至正十七年,耿炳文奉命進攻長興,他擊敗了張士誠的部隊,繳獲三百艘戰(zhàn)船,攻克長興。從此耿炳文就駐守長興,長興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張士誠多次進攻,但全部無功而返。
史料記載“長興為士誠必爭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眾,大小數(shù)十戰(zhàn),戰(zhàn)無不勝,士誠迄不得逞。”
十年間,耿炳文為了守衛(wèi)此城,跟張士誠打了幾十場戰(zhàn)役,長興城巋然不動,可見耿炳文守城的功夫十分了得?;蛟S進攻和防守也跟將領(lǐng)的性格有關(guān),善于進攻的將軍性格灑脫,而善于防守的將領(lǐng)大多謹慎和保守。
建文元年,朱棣在北平起兵,以靖難的名義發(fā)動戰(zhàn)爭,建文帝任耿炳文為大將軍、李堅、寧忠為副將,率軍十三萬揮師北伐。理論上講,當時明軍的戰(zhàn)力應該不弱,但耿炳文總體來說還是擅長守城,進攻是他的弱項。
史料記載“炳文軍不得成列,敗入城。爭門,門塞,蹈藉死者不可數(shù)計?!?br>
除此之外,耿炳文出兵太過謹慎,這可能也是他被朝廷詬病的原因,在朱棣的鋒芒下,耿炳文所率的南軍初戰(zhàn)失利,被朱棣斬殺數(shù)萬人。耿炳文被逼無奈,退守真定。
南軍十三萬人,戰(zhàn)敗之后,在真定城內(nèi)還有十萬人,也就說南軍的實力尚在。而且耿炳文退守真定城后,朱棣就毫無辦法了,只能撤軍。
雖說耿炳文不能百分百取得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但如果讓繼續(xù)統(tǒng)兵,那么會比李景隆要強上很多倍,最起碼耿炳文會將靖難戰(zhàn)爭的時間拖得很長,如此這般,朱棣成功的幾率就會降到零。
朱棣身為親王,他深知造反失敗的后果,不僅身敗名裂,甚至是性命不保,所以朱棣必須用最短的時間贏得勝利。全天下仍是朱允炆的,而作為一個反叛者,如果時間拖得太長,對其非常不利。
耿炳文恰巧是個善于守城的將領(lǐng),假如其采用蠶食的辦法推進,以守代攻,南軍很可能會取得最后勝利。但善于守城的耿炳文沒有被朝廷看中,朱允炆犯下一個大錯誤。
朱棣水平太高
耿炳文隨朱元璋南征北戰(zhàn)之時,朱棣還小,而隨著時間流逝,朱棣在戰(zhàn)火中快速成長,跟著名將的腳步,朱棣也逐步成為當時最優(yōu)秀的軍事指揮官。
洪武二十三年,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奉命北伐漠北,付友德為征虜前將軍,趙庸、曹興為左右副將軍,皆受朱棣節(jié)制。膽小的朱棡剛一出兵退了回來,朱棣指揮得當,擊潰乃兒不花所部人馬,收降數(shù)萬人,繳獲牛羊十萬頭,大勝而歸。
當時的朱棣已經(jīng)不可小覷,要經(jīng)驗有經(jīng)驗,要威望有威望,且還是以親王身份出征,地位尊貴,等到靖難戰(zhàn)爭之時,朱棣已經(jīng)成長為明帝國最強將領(lǐng),沒有之一。
耿炳文遭遇失敗也是不可避免,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決定戰(zhàn)爭成敗的主要因素就是將領(lǐng)的指揮水平,對于朱棣這種將領(lǐng),耿炳文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以守代攻。
黃子澄從中作梗
削藩的建議是黃子澄提的,放走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也是黃子澄建議的,得知耿炳文戰(zhàn)敗,推薦李景隆的人還是黃子澄。如果要不是黃子澄最后被朱棣處死,他的那些無厘頭做法,真的很像一個臥底間諜。
史料記載“而帝驟聞炳文敗,憂甚。太常卿黃子澄遂薦李景隆為大將軍,乘傳代炳文。”
黃子澄可以說幫了朱棣大忙,李景隆是什么貨色估計大多數(shù)人都清楚,但唯獨黃子澄和朱允炆不清楚。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不是絕對的,但將其套在黃子澄身上,卻是名副其實。
耿炳文兵敗或許是其能力問題,但李景隆根本就不會統(tǒng)兵,我們用數(shù)字做比喻,朱棣的戰(zhàn)力好比是10,那么耿炳文可能是5,那么李景隆就是0。糊涂的黃子澄這么將李景隆推上了戰(zhàn)場,真可謂上墳燒報紙,黃子澄是在糊弄鬼??!
建文帝毫無建樹
建文帝朱允炆本就不適合做皇帝,如果不是朱標去世太早,朱元璋和朱標的感情太深,皇位根本就沒朱允炆的份。
自即位以來,朱允炆基本上都沒有親自做過什么決定,全部是聽齊泰、黃子澄的,黃子澄讓他削藩,他馬上就下令,黃子澄讓他改立李景隆為主帥,他馬上通過。
領(lǐng)導之所以是領(lǐng)導,那是因為領(lǐng)導比他人的能力強,朱元璋在統(tǒng)一戰(zhàn)爭途中,經(jīng)常是少數(shù)派,但往往他的決策才是正確的,可見真理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
對軍事一竅不通的朱允炆,將所有事都托付給了黃子澄,當然了這其中也有朱元璋的責任,如果朱元璋能少殺幾個人,留幾個能臣輔佐朱允炆,或許靖難之戰(zhàn)也不會敗得這么狼狽。
假如朱允炆能重用耿炳文,分配好手中的將領(lǐng)和資源,朱棣獲勝的幾率是很低的,奈何命運的天平偏向了朱棣,而朱允炆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下低級錯誤,正所謂“人不自助,天難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29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