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宋朝的故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宋朝皇室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尷尬的,因為他們有五位皇帝沒有子嗣!
因為這五位皇帝沒有子嗣,所以北宋、南宋王朝的命運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那么這五位沒有生育兒子的皇帝都是誰呢?咱們先來說下北宋的兩位,第一位是宋仁宗趙禎。宋仁宗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是宋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其實宋仁宗不是沒有兒子,他先后有過三個皇子,但全部夭折。
宋仁宗在位時間很長,后宮妃嬪也不少,他有12個女兒,但就是生不出兒子來。嘉祐七年,已經(jīng)五十三歲的宋仁宗生子無望,于是只好將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趙宗實立為皇子。第二年,宋仁宗病死,趙宗實(后改名趙曙)繼承皇位,是為宋英宗。
第二位皇帝是宋哲宗趙煦。宋哲宗是宋神宗的兒子,他九歲繼位,在位十五年,二十四歲時因病而死。宋哲宗原本也有一位皇子,但不幸夭折。因為宋哲宗沒有皇子,致使他死后,皇位只能由弟弟們來繼承,最后繼承宋哲宗皇位的是其第十一弟趙佶,即宋徽宗。在宋徽宗統(tǒng)治時期,北宋徹底衰敗,最終釀成“靖康之恥”。
接下來咱們說說南宋的三位皇帝!第一位是被譽為“中興之主”的宋高宗趙構(gòu),他是宋徽宗的第九子,“靖康之變”后繼承皇位。宋高宗是一位長壽的帝王,他在位35年,還做了25年的太上皇,但卻只能收養(yǎng)皇子來繼承皇位,趙構(gòu)原本有一個兒子,不慎被宮女嚇死。后來趙構(gòu)在逃避金兵追擊時,驚悸成疾,患上不育癥。
為了延續(xù)南宋王朝,得到天下人的支持,趙構(gòu)收養(yǎng)趙匡胤的后裔為子,將其撫養(yǎng)成人,并將皇位傳給了養(yǎng)子,是為宋孝宗。接替宋孝宗即位的是宋光宗,宋光宗退位后,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趙擴,即宋寧宗。宋寧宗有過9個兒子,但全部夭折,無奈之下,宋寧宗只好收養(yǎng)宗室子弟為養(yǎng)子。
宋寧宗死后,史彌遠聯(lián)合楊皇后,假傳圣旨,廢太子趙竑為濟王,立沂王趙貴誠為皇帝,是為宋理宗。宋理宗是南宋第五位皇帝,是宋太祖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的九世孫,如果不是史彌遠發(fā)動政變,他原本是沒機會繼承皇位的。因此宋理宗在位期間,廣納妃嬪,想生出子嗣來延續(xù)自己的皇位。結(jié)果事與愿違,宋理宗在位40年,只生了下一個幼年夭折的皇子。
宋理宗出于私心,沒有選擇品性良好的宗室子弟作為繼承人,而是選擇了自己的親侄子繼位,即宋度宗。但宋度宗先天不足,生來就有缺陷,在位期間只知享樂,毫無作為,最終將南宋王朝埋葬!
1、高宗皇帝趙構(gòu),南宋首帝,只有一個兒子,不過夭折了。
2、宋高宗趙構(gòu)(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男,字德基,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
3、大觀元年五月(1107年6月),生于宮中,天性聰明,博聞強記,拜檢校太尉、定武軍節(jié)度使。靖康之變后,金兵俘虜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欽宗,滅亡北宋??低踮w構(gòu)即位于南京應(yīng)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南宋。在位期間,迫于形勢民心,任用岳飛、韓世忠等主戰(zhàn)派將領(lǐng)抗擊金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一味求和,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zhàn)派大臣。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禪位于皇太子趙_,尊號“光堯壽圣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jīng)武緯文紹業(yè)興統(tǒng)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崩于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謚號“圣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累謚“受命中興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4、趙構(gòu)精于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洛神賦》(草書)等。
宋朝(北宋)開國皇帝 (太祖)趙匡胤(“胤”讀yìn)
【年號】建?。?60~963年)、乾德(963~968年)、開寶(968~976年)
【生卒】927~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終50歲。葬于永昌陵(今河南省鞏義市)
【在位】960年~崩,共17年,稱帝時34歲。
【生平】趙匡胤出身軍人世家。公元948年投后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zhàn)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后周,是為后周太祖,趙匡胤任禁軍軍官。郭威死后傳位于養(yǎng)子柴榮,是為后周世宗。趙匡胤深得世宗賞識,升至殿前都點檢(也就是禁衛(wèi)軍老大),世宗死后恭帝即位,顯德七年正月初四(960年)趙匡胤以鎮(zhèn)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lián)合北漢大舉南侵領(lǐng)兵出征,在陳橋驛站(今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封丘縣陳橋鎮(zhèn)),被眾將士黃袍加身高呼萬歲,擁其為帝(史稱“陳橋兵變”),遂返回都城開封廢恭帝,自立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改元建?。ㄚw匡胤當(dāng)年在“陳橋兵變”中稱帝應(yīng)該是并非自愿,對之前部下的小動作可能是不知情的。甚至在登基后還有意將帝位還與后周)。
太祖登基后成功地通過“杯酒釋兵權(quán)”以和平的方式解決了分裂割據(jù)的局面(防止軍隊政變),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為之后的經(jīng)濟、文化的高度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終宋一朝,沒有軍事政變發(fā)生。
太祖生活簡樸但并不吝嗇,總能將錢花到刀刃上。關(guān)心人民疾苦,寬減徭役,保持水土、治理環(huán)境。
太祖性格溫厚。由于自己的皇位是從后周末代皇帝柴宗訓(xùn)處奪得,登基后頒布圣旨優(yōu)待柴宗訓(xùn)母子,賜柴氏“誓書鐵券”(相當(dāng)于免死牌),立誓碑遺訓(xùn)留給后世皇帝,遺言三條中的一條即“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于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從而保證柴氏子孫永享富貴,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然而,建隆三年(962年)柴宗訓(xùn)被遷往房陵(今湖北省十堰市房縣)居住之后,時任房州太守的辛文悅(趙匡胤的啟蒙老師)馬屁拍錯了地方,于開寶六年(973年)三月把柴宗訓(xùn)殺害(當(dāng)時他只有20歲)。趙匡胤“聞之震慟”、“素服發(fā)哀,輟朝十日”,謚曰“恭皇帝”,歸葬于世宗慶陵之側(cè)。之后柴氏家族能夠與大宋朝共存亡,并得以升遷。(個人感嘆:生子當(dāng)如孫仲謀,做人應(yīng)像趙匡胤?。?br>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太祖與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清晨暴死。太祖當(dāng)時身體狀況很好,突然死得不明不白?!独m(xù)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說法。依現(xiàn)存證據(jù),世人多認為是趙光義弒兄篡位,連趙光義的后代皇帝也都認可這一說法。
宋朝是我國歷史上自東周后,第二個比較開放和寬容的時期。其根源就在于太祖皇帝趙匡胤的重文抑武和寬宏大量。太祖統(tǒng)一中國后,通過杯酒釋兵權(quán),實現(xiàn)了向文官治國的轉(zhuǎn)變,未殺有功大臣。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太祖制定了法律,規(guī)定不能在朝堂上鞭打大臣,不準辱罵公卿。宋朝不興文字獄,對知識分子比較寬容。但太祖執(zhí)政后太過重文抑武,這也使得整個宋朝外強中干,和外族戰(zhàn)爭屢吃敗仗。
盡管執(zhí)行“重文抑武”的政策,但太祖本人從小練就一身武功,武藝高強,傳我國武術(shù)界六大名拳之一的“太祖長拳”即由其創(chuàng)立?!按笮”P龍棍”(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雙節(jié)棍”)也是他發(fā)明的。宋太祖趙匡胤應(yīng)該是我國所有皇帝中武功最高的(可能也是唯一真正會武功的)。
因為太祖當(dāng)年是歸德節(jié)度使,掌管宋州(今屬河南省商丘市),故稱帝后國號定為“宋”。太祖死時尚未統(tǒng)一中原,大業(yè)是由其弟太宗完成的。
【謚號】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傳位】太祖暴崩,二弟(晉王)趙光義即位(非正統(tǒng)傳位)。宋朝(北宋)第二位皇帝 (太宗)趙炅(太祖趙匡胤二弟),(“炅”是多音字,這里應(yīng)該讀jiǒng,明亮的意義,如“炅炅有神”)
【年號】太平興國(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雍熙(984年十一月~987年)、端拱(988~989年)、淳化(990~994年)、至道(995~997年)
【生卒】939年~至道三年三月(997年),終58歲。
【在位】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二十一日~崩,共22年,登基時38歲。
【生平】原名趙匡義,太祖稱帝后為避諱更名趙光義,本人登基后更名趙炅。
太宗比兄(太祖)趙匡胤小12歲,陳橋兵變時有他一個(時年22歲),參與了太祖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
即位后,繼續(xù)進行始于后周世宗時的統(tǒng)一事業(yè)并最終完成,鼓勵墾荒,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擴大科舉取士規(guī)模,編纂大型類書,設(shè)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jié)度使權(quán)力,力圖改變武人當(dāng)政的局面,確立文官政治。這些措施順應(yīng)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穩(wěn)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因為急功好利,幾次北伐攻遼都受挫,太宗轉(zhuǎn)而執(zhí)行守內(nèi)虛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大計循規(guī)蹈矩,使宋朝漸漸形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給宋代社會的發(fā)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現(xiàn)已知的種種跡象表明,太宗是其兄太祖之死的頭號犯罪嫌疑人!太宗兄弟排行居中,本與皇位無緣。世人又多疑太宗“燭影斧聲”涉嫌謀殺兄長趙匡胤以篡帝位,連太宗的后代皇帝也都認可這一說法。
從(真宗)趙恒起至南宋(高宗)趙構(gòu)的宋朝皇帝都是(太宗)趙炅的后代。從(孝宗)趙昚起之后的南宋皇帝都是(太祖)趙匡胤的后代。這絕不僅僅是巧合,而是有意為之。也就是說宋朝皇室也認可當(dāng)年“燭影斧聲”趙光義弒兄篡位這一說法,而給死去的太祖一個合適的處理結(jié)果。
太宗晚年“身帶舊瘡,每年發(fā)作,痛苦殊甚”,多年后瘡發(fā)去世。
【謚號】至仁應(yīng)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傳位】三子(韓王、襄王、壽王)趙桓宋朝(北宋)第三位皇帝 (真宗)趙恒(太宗趙炅三子)
【年號】咸平(998~1003年)、景德(1004~1007年)、大中祥符(1008~1016年)、天禧(1017~1021年)、乾興(1022年)
【生卒】968~1022年,終55歲。葬于永定陵。
【在位】997~1022年,共25年,登基時30歲。
【生平】原名趙德昌。從真宗起至南宗高宗期間的宋朝皇帝都是太宗趙炅的后代。真宗也是一位詩人。
在位期間治理有方,宋朝的統(tǒng)治日益堅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jīng)濟繁榮,國力比較強盛。
民間傳說“貍貓換太子”即發(fā)生在真宗時期,故事里面被換的“太子”即為真宗的兒子,也就是后來的仁宗趙禎。當(dāng)然這個故事本身是虛構(gòu)的。事實上,趙禎當(dāng)年被劉皇后搶走并沒有故事里那么復(fù)雜夸張,并且從頭到尾也與包拯一點兒關(guān)系也沒有。
【謚號】應(yīng)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傳位】六子趙禎宋朝(北宋)第四位皇帝 (仁宗)趙禎(真宗趙恒六子)
【年號】天圣(1023~1032年十一月)、明道(1032年十一月~1033年)、景祐(1034年~1038年十一月)、寶元(1038年十一月~1040年二月)、康定(1040年二月~1041年十一月)、慶歷(1041年十一月~1048年)、皇祐(1049年~1054年三月)、至和(1054年三月~1056年九月)、嘉祐(1056年九月~1063年)
【生卒】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十四日~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終54歲。葬于永昭陵。
【在位】1023~崩,共42年,登基時13歲。
【生平】本名趙受益,立為皇太子后改為現(xiàn)名。
仁宗死前遺詔喪事從簡。去世后全國百姓自發(fā)哀悼,連敵對國遼國皇帝(道宗)耶律洪基也握著大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還將仁宗贈送的御衣下葬為衣冠冢年年紀奠。
【。
【謚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傳位】侄(鉅鹿郡公)趙曙(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孫、(濮安懿王)趙允讓十三子)宋朝(北宋)第五位皇帝 (英宗)趙曙(仁宗趙禎侄、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孫、(濮安懿王)趙允讓十三子)
【年號】治平(1064~1067年)
【生卒】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15日,終36歲。
【在位】嘉祐八年(1063年)~崩,共5年,登基時32歲。
【生平】即位后因尊生父還是仁宗為皇考的爭論(濮議),和群臣、太后爭論十多月。后因體弱,疑為心腦血管疾病駕崩。
【大事】治平三年任命司馬光設(shè)局專修《資治通鑒》,神宗元豐七年成書,神宗親作序。
【傳位】長子趙頊宋朝(北宋)第六位皇帝 (神宗)趙頊(英宗趙曙長子),(“頊”是多音字,該讀xū或xù,他到底叫幾聲我還真不敢肯定,個人感覺應(yīng)該是一聲,否則他的兒子趙煦讀音不就和他父皇一樣了嗎)
【年號】熙寧(1068~1077年)、元豐(1078~1085年)
【生卒】慶歷八年(1048年)~元豐八年(1085年),終38年。葬于永裕陵。
【在位】1067年~崩,共19年。登基時20歲。
【生平】對宋朝積貧積弱深感憂心,而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其推行變法,振興大宋王朝,是為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但由于改革操之過急,不得其法,最終二十年后以失敗收場。
勵精圖治滅西夏,但壯志未酬。
【謚號】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皇帝
【傳位】六子(延安郡王)趙煦宋朝(北宋)第七位皇帝 (哲宗)趙煦(神宗趙頊六子)
【年號】元祐(1086年~1094年四月)、紹圣(1094年四月~1098年五月)、元符(1098年六月~1100年)
【生卒】1076年~元符三年(1100年),終25歲。葬于永泰陵。
【在位】元豐八年三月(1085年)~崩,共15年。登基時10歲。
【生平】登基時由高太后執(zhí)政,任用保守派大官司馬光為宰相。司馬光一上臺,就把神宗時的“王安石變法”(熙寧變法)全部廢止。哲宗對于司馬光與高太后的執(zhí)政與壓制深感不滿。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親政,追貶司馬光,并貶謫蘇軾、蘇轍等舊黨黨人于嶺南(今廣西一帶),重用革新派章惇、曾布等人,恢復(fù)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減輕農(nóng)民負擔(dān),使國勢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紹圣”,并停止與西夏談判,多次出兵討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
【謚號】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圣昭孝皇帝
【傳位】無子嗣,傳位于弟趙佶宋朝(北宋)第八位皇帝 (徽宗)趙佶(哲宗趙煦弟、神宗趙頊十一子),(“佶”讀jí)
【年號】建中靖國(1101年)、崇寧(1102年~1106年)、大觀(1107年~1110年)、政和(1111年~1118年十月)、重和(1118年十一月~1119年二月)、宣和(1119年二月~1125年)
【生卒】元豐年間(1082年)~天會十三年(紹興五年,1135年)四月,終54歲。被俘后病死于五國城(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照當(dāng)?shù)亓?xí)俗火葬(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在位】1100~1125年,共25年,登基時19歲。
【生平】徽宗生前積極致力于發(fā)展書畫藝術(shù),廣收字畫古物,擴充翰林圖畫院(宮廷書畫院),培養(yǎng)選拔書畫人才?;兆诒救说乃囆g(shù)造詣相當(dāng)相當(dāng)高,是我國著名的書畫家,作品非常多,流傳到今天的作品也很多,并且都是國寶級的。自創(chuàng)書法字體——“瘦筋體(瘦金體)”(這種毛筆字體看上去像是用鋼筆寫的,看上去很“清爽”,屬于“楷體”的一個變種),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的“清明上河圖”五個字,即為徽宗本人用瘦金體所書。關(guān)于徽宗在藝術(shù)方面成就,即使使用本篇文章全部篇幅來介紹也不一定夠用。
徽宗對足球運動(蹴鞠)也很感趣,草民高俅(史上確有其人)因也踢得一腳好球而深得徽宗喜愛,在徽宗登基后最終被提拔為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這點很多文獻及文學(xué)作品(如《水滸傳》)中都有提到。
【大事】見“(欽宗)趙恒【生平及大事】”
徽宗時,爆發(fā)了著名的方臘起義及規(guī)模較小的宋江起義,根據(jù)這兩個歷史事件及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于明朝初年經(jīng)藝術(shù)加工后被寫成了長篇古典小說《水滸傳》,一般認為作者是羅貫中,或其老師施耐庵,或由二人合作完成。
【謚號】體神合道駿烈遜功圣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
【傳位】長子趙恒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 (欽宗)趙桓(徽宗趙佶長子)
【年號】靖康(1126年~1127年四月)
【生卒】1100~1156或1161年,終60歲左右(死期不詳)。
【在位】1126~1127年,共2年,登基時27歲。
【生平及大事】宣和七年(1125年),金人南下入侵,徽宗無法應(yīng)對,于臘月急忙傳位于兒子趙恒,自己則當(dāng)上了“太上皇”,并帶了蔡京、童貫、蔡攸等一幫親信逃命到南方。趙桓接過了父親徽宗的亂攤子,即了皇帝位,是為欽宗。即位后立刻貶蔡京、童貫等人,然后重用李綱抗金。但他懦弱無能,優(yōu)柔寡斷。后來聽從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向金人求和。靖康元年(1126年),徽宗回到了都城東京(汴梁)。同年八月,金人再次大兵壓境并于十一月兵臨東京城下,欽宗入金營下跪求降,但未果。靖康二年(1127年),欽宗二次入金營談判,但從此被扣留。同年四月,金人將被俘的欽、徽二帝及皇子、皇孫、后妃、公主、宮女、大臣(包括秦檜)、內(nèi)侍、僧道、醫(yī)卜、娼優(yōu)、百工、技藝、民間少女等共3000多人以及掠奪的巨多金銀財寶、古玩字畫等等等等返回金國。這一事件史稱“靖康之變”。同年,(金太宗)完顏晟下詔廢徽、欽二帝,貶為庶人,強行脫去二帝龍袍。冊封宋臣張邦昌為帝,國號“大楚”,北宋就此滅亡。
靖康二年七月,二帝被上遷到中京(今北京)。
靖康三年(天會六年,1128年)八月二十一日抵達金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城區(qū))。二十四日,二帝著素服跪拜太祖廟,行“牽羊禮”,在乾元殿拜謁金太宗。(金太宗)完顏晟封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重昏侯,十月,二帝遷往韓州(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偏臉城)。
天會八年(1130年)七月,又將二帝遷到五國城(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城北舊古城)軟禁。
天會十三年(紹興五年,1135年)四月,徽宗病死于五國城,死后被金人焚燒制成燈油。
大約在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六月,欽宗去世。死因眾說紛紜,《大宋宣和遺事》中說是金國皇帝完顏亮叫當(dāng)時57歲的欽宗和81歲耶律延禧去比賽馬球,欽宗從馬上跌下來,被馬亂踐而死(耶律延禧企圖縱馬沖出重圍逃命,結(jié)果被亂箭射死)。五年后的紹興三十一年(正陵六年,1161年)欽宗死訊才傳到南宋,這使得對于欽宗去世于1156年還是1161年也產(chǎn)生爭議(耶律延禧是遼國末代皇帝,也為金國俘虜。但《遼史》則稱其早在金太宗天會六年(1128年)就病死了,死時只有54歲,而不是《大宋宣和遺事》中說的81歲,二者差了相當(dāng)大)。
故,欽、徽二帝至死也沒有回到大宋國土。
【謚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
【傳位】宋(北宋)亡后,其弟(康王)趙構(gòu)南遷都城稱帝,另起爐灶延續(xù)趙宋王朝,統(tǒng)治南部殘存的半壁江山,史稱“南宋”。=============== 北宋至此滅亡,我中原淮河以北大片國土被外族侵占,人民涂炭。 ===============都城臨安時期,史稱“南宋”
(公元1127~1279年,共153年,歷9帝)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 (高宗)趙構(gòu)(徽宗趙佶九子、欽宗趙恒弟)
【年號】建炎(1127年五月~1130年)、紹興(1131~1162年)
【生卒】1107~1187年。終81歲,為宋帝之最,這個壽命在我國所有的帝王里可以排在第四,即使在醫(yī)療衛(wèi)生水平發(fā)達的今天也算是高壽了。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省紹興市寶山)。
【在位】1127年~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共36年,登基時21歲。
【生平及大事】靖康之變時(1126年),(康王)趙構(gòu)以親王身分在金營中為人質(zhì),但金人懷疑他并非皇子而被遣還。之后金人馬上發(fā)現(xiàn)是自己看走眼了,遂以大兵追趕,但最終還是被趙構(gòu)逃脫到了南方,事后他自己還虛構(gòu)了一個荒誕的“泥馬渡康王”的故事來告訴別人是神靈助他大難不死。種種經(jīng)歷使得趙構(gòu)的后半生對金人聞風(fēng)喪膽。
紹興十一年,被金人關(guān)押在五國城的高宗生母韋氏托人送信給高宗,高宗在得知生父徽宗已死后,以能接回自己母親為條件與金國訂立和議誓約,即《紹興和議》。金人提出的條件包括殺岳飛等人,以防止十萬岳家軍攻入黃河以北。
紹興十一年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高宗和宰相秦檜以“莫須有”(大概可能吧、也許有吧的意思)的罪名殺岳飛、岳云父子及部將張憲于都城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至此,高宗和宰相秦檜以稱臣賠款,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fù)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為代價,簽定《紹興和議》,兩國東以淮河,西以大散關(guān)為界。高宗也于處死岳飛后立刻馬不停蹄地成功迎回生母韋氏。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紹興和議》被(金海陵王)完顏亮撕毀。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高宗以“倦勤”想多休養(yǎng)為由禪位給養(yǎng)子(太子)趙眘,是為孝宗。孝宗登基后馬上為岳飛等人平反,趙構(gòu)卻沒發(fā)表任何意見,既不支持,也不阻撓。這也就說明,對于岳飛的錯殺,高宗心里是非常清楚的。
高宗和其父徽宗一樣,也為我國著名書法家,只要沒什么大事就天天練字。元代書法大家趙孟頫早年即以高宗書法為榜樣。
【謚號】受命中興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傳位】元懿太子夭折后無子嗣(高宗當(dāng)年逃命時被金人嚇得沒了生育能力),傳位于養(yǎng)子趙眘。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 (孝宗)趙昚(高宗趙構(gòu)養(yǎng)子、太祖趙匡胤次子(秦王)趙德芳的七世孫,秀安僖王趙子偁子),(“眘”讀shèn,同慎)
【年號】隆興(1163年~1164年)、乾道(1165年~1173年)、淳熙(1174年~1189年)
【生卒】建炎元年十月廿二(1127年11月27日)~紹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終67歲。葬于永阜陵。
【在位】1162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共27年,登基時35歲。
【生平】本名趙伯琮,入宮時更名趙瑗、過繼高宗時更名趙瑋、立為皇太子時更為現(xiàn)名。
孝宗是宋朝較有作為的皇帝。登基后立志光復(fù)中原、收復(fù)河山,遂平反岳飛,謚號武穆,追封為鄂國公。并命令老將張浚北伐中原,但在符離遭遇金軍阻擊,大敗。接著金軍趁勝追擊,南宋軍隊損失慘重。
雖然不是高宗親生而只是養(yǎng)子,但孝宗對養(yǎng)父仍非常孝敬,被尊為“孝宗”名符其實。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高宗病卒,孝宗為了服喪,讓太子趙惇參預(yù)政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又禪位于太子,是為光宗,孝宗自稱太上皇,閑居重華殿,繼續(xù)為高宗服喪。
盡管孝宗本人很孝,但他的兒子光宗卻不像他這樣。與父不和,長年不去探望孝宗。為此孝宗郁悶致病而崩。
從孝宗起之后的南宋皇帝都是(太祖)趙匡胤的后代。
【謚號】紹統(tǒng)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傳位】禪位于三子趙惇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南宋第三位皇帝 (光宗)趙惇(孝宗趙昚三子),(“惇”讀dūn)
【年號】紹熙(1190~1194年)
【生卒】1147~慶元六年(1200年)春,終54歲。葬于永崇陵(今浙江省紹興市寶山)。
【在位】1189~紹熙五年(1194年),共5年,登基時43歲。
【生平】體弱多病,沒有安邦治國之才,是一們比較昏庸的皇帝。聽取奸臣讒言,罷免辛棄疾等主戰(zhàn)派大臣,又由心狠手辣的皇后李鳳娘來執(zhí)政,奸佞當(dāng)?shù)溃男⒆跁r的清明轉(zhuǎn)向腐敗,光宗自己卻不思朝政,沉湎于酒色之中。
光宗歷來就與孝宗不和,孝宗遜位后他長期不去探望。紹熙五年(1194年),孝宗得病,光宗既不請人看病也不去探望,乃至孝宗病逝他也不服喪。因此,大臣韓侂胄和趙汝愚經(jīng)過太皇太后的允許,發(fā)動政變逼迫光宗退位。光宗只好讓位于太子趙擴,自己閑居臨安壽康宮,自稱“太上皇”。趙擴主持完爺爺孝宗的葬禮后登基稱帝,是為寧宗。
【謚號】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圣哲慈孝皇帝
【傳位】次子趙擴宋朝第十三位皇帝、南宋第四位皇帝 (寧宗)趙擴(光宗趙惇次子)
【年號】慶元(1195年~1201年)、嘉泰(1201年~1204年)、開禧(1205年~1207年)、嘉定(1208年~1224年)
【生卒】1168~1224年,終58歲。葬于永茂陵。
【在位】1194~崩,共31年,登基時27歲。
【生平及大事】因其父光宗不守孝道,大臣韓侂胄和趙汝愚經(jīng)過太皇太后的允許,發(fā)動政變逼迫光宗退位。光宗只好讓位于太子趙擴,自己閑居臨安壽康宮,自稱“太上皇”。趙擴主持完爺爺孝宗的葬禮后登基稱帝。
金銀。韓侂胄死后史彌遠成為寧宗的宰相兼樞密使,獨攬宋朝大政。史彌遠恢復(fù)了秦檜的王爵和官職。
寧宗時期,宋朝比較安定,百姓比較富裕。寧宗還恢復(fù)理學(xué)地位。
【謚號】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傳位】寧宗先后有8個兒子,但都未及成年就夭折了,他立趙竑為養(yǎng)子和太子,但因為趙竑對史彌遠專權(quán)不滿,因此寧宗崩后宰相史彌遠廢黜了趙竑,另立寧宗養(yǎng)子趙昀為皇帝。宋朝第十四位皇帝、南宋第五位皇帝 (理宗)趙昀(寧宗趙擴養(yǎng)子),(“昀”讀yún)
【年號】寶慶(1225年~1227年)、紹定(1228年~1233年)、端平(1234年~1236年)、嘉熙(1237年~1240年)、淳祐(1241年~1252年)、寶祐(1253年~1258年)、開慶(1259年)、景定(1260年~1264年)
【生卒】1205~1264年,終60歲。
【在位】1224~崩,共41年,登基時19歲。
【生平】本名趙與莒,過繼沂王時更名趙貴誠,過繼寧宗后更為現(xiàn)名。本不是皇子,寧宗死后,宰相史彌遠篡詔廢太子趙弘,而立趙貴誠為帝,是為理宗。
【謚號】建道備德大功復(fù)興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傳位】元子嗣,傳位于侄趙孟啟宋朝第十五位皇帝、南宋第六位皇帝 (度宗)趙禥(理宗趙昀侄),(“禥”讀qí,同“祺”)
【年號】咸淳(1265~1274年)
【生卒】1240~1274年,終35歲。葬于永紹陵。
【在位】1264~1274年,共10年,登基時25歲。
【生平】原名趙孟啟,1251年賜名趙孜,1253年立為皇子后賜現(xiàn)名。
【謚號】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傳位】次子趙隰宋朝第十六位皇帝、南宋第七位皇帝 (恭帝)趙隰(度宗趙孟啟次子、端宗趙昰之弟、宋末帝趙昺兄),(“隰”讀xí)
【年號】德祐(1275~1276年四月)
【生卒】1271年~1323年,終52歲。
【在位】1274~1276年,共3年,登基時3歲。
【謚號】孝恭懿圣皇帝
【傳位】兄趙昰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南宋第八位皇帝 (端宗)趙昰(恭帝趙隰兄),(“昰”讀shì,同“是”)
【年號】景炎(1276年五月~1278年四月)
【生卒】1268~1278年,終10歲。葬于永福陵(今廣東省江門市)。
【在位】1276~1278年,共3年。被立為帝時7歲。
【謚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傳位】弟趙昺宋朝(南宋)末代皇帝 (永國公、信王、廣王、宋衛(wèi)王、宋帝昺、宋少帝、宋幼主)趙昺(度宗趙禥子、端宗趙昰弟),(“昺”讀bǐng,光明的意思)
【年號】祥興(1278年五月~1279年二月)
【生卒】1271~1279年,終8歲。
【在位】1278~1279,共1年。被立為帝時7歲。
端宗死后,南宋軍心渙散,無心戀戰(zhàn),當(dāng)時陸秀夫在碙州梅蔚(今香港大嶼山梅窩或廣州市)擁立趙昺做皇帝,改元“祥興”,并逃往崖山(今廣東省新會市南海灘)避難。元朝命令大將張弘范大舉進攻崖山的趙昺小朝廷。當(dāng)時的宋軍還未到岸,一行人還在海上。宋軍水師在張世杰的指揮下進行頑抗,在崖門海域里與元朝軍隊交戰(zhàn),史稱“崖門戰(zhàn)役”,結(jié)果宋軍全軍覆滅。
公元1279年3月19日,43歲的丞相陸秀夫見大勢已去,背著8歲的小皇帝趙昺跳海殉國,二人壯烈犧牲。隨行十多萬軍民在敵軍面前不做亡國之臣、與國家生死與共,相繼跳海殉國。宋王朝滅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33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