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張柬之為人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張柬之是現(xiàn)在的湖北襄陽人,早年的時候只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但胸懷奇才,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墒菑埣碇贻p的時候并沒有得到重用,在通過科舉中得進士之后,只得到了一個縣丞的官職,所以在年輕的時候,張柬之做了很多年的縣丞,一直沒有機會得到提拔。但是有能力的人是不會被埋沒的,在張柬之70多歲的時候,他終于迎來了自己的機會。公元689年,朝廷舉行了一次選才的策問,當時張柬之在一千多人中脫穎而出,得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績,終于憑借這一次的考試,進入了朝廷當中。
后來武則天稱帝,張柬之的官職是鳳閣舍人,就是皇帝的秘書。當時恰逢突厥人前來請求和親,將突厥公主送到了唐朝。武則天本來打算將這個公主嫁給武延秀,但是張柬之卻極力反對,他認為突厥公主不能嫁給皇室成員,因此遭到了武則天的厭惡,將他外放到外地做了刺史。張柬之在自己的管轄范圍內(nèi),針對當時的情況制定了很多建議上交給了武則天,但都沒有被武則天采納,所以張柬之在武則天的心中其實并不被看好。
但是在后來,武則天一次和狄仁杰談話的時候詢問狄仁杰:“怎么樣才能得到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呢?”狄仁杰則回答說:“陛下要是求文章或者看重資歷,現(xiàn)在的宰相就能勝任,陛下還要求人才,難道是現(xiàn)在的百官能力不夠嗎?”武則天想了一下就回答說是的。狄仁杰看到這是一個好機會,于是就向武則天推薦了張柬之。武則天十分信任狄仁杰,于是就馬上召回了張柬之并且將他任命成為了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相當于進入到了朝廷的中樞。張柬之雖然得到了武則天的提拔,但是卻沒有重用,這讓張柬之和狄仁杰等人都非常氣憤。
其實武則天不用張柬之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當時朝廷上有兩個奸臣,就是張昌宗和張易之兩兄弟,他們仗著武則天的寵愛,胡作非為,將整個朝廷搞得烏煙瘴氣,所以張柬之等人十分痛恨他們二人。神龍元年,武則天生了重病,只能在宮中養(yǎng)病,當時所有人都見不到皇帝,只有張昌宗和張易之兩個人能陪伴在身邊,所以其實當時的大權都掌握在他們二人的手中。張柬之等人見到這樣的情況,十分著急,于是就謀劃了政變,想要恢復李唐江山。因為張柬之當時的官職相當于宰相,所以很容易就聯(lián)系到了很多人,并且還暗中聯(lián)絡了太子李顯,準備發(fā)動政變。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張柬之等人帶著五百親軍進入皇宮,他們先是到東宮去接太子李顯,但是李顯害怕失敗不敢出來,最終還是王同皎將李顯強行抱上馬,帶著他朝著武則天的住處而去。張柬之帶隊在迎仙宮外遇見了張昌宗和張易之,馬上就將二人殺死,然后進去面見了武則天。當時武則天還在病重,氣的坐起來斥責他們,但是張柬之等人知道事已至此,不能退卻,所以就下跪強行要求武則天傳位給李顯,就這樣在張柬之的策劃下,神龍政變獲得了成功,李家再一次掌握了天下的大權。
其實小編覺得,張柬之是一個忠臣,雖然他發(fā)動政變,將皇帝逼的退位,但是那個時候的武則天其實已經(jīng)十分昏庸了,她任用兩個沒有能力的男寵,將國家社稷搞的烏煙瘴氣,張柬之等人為了江山社稷才決定鋌而走險,這正是一個忠于國家大臣應該做的事。其實誰做皇帝我認為都無所謂,只要皇帝是一個明君,那么自然會獲得人們的愛戴,武則天晚期確實不是一個合格地皇帝,所以小編認為張柬之等人做的沒錯,所以對于李唐江山和的當時的百姓而言,張柬之更是一個忠心無比的人。
發(fā)動神龍政變,將武則天趕下皇位的張柬之他最后因為除惡不盡被武三思所排擠,被流放到廣東因為氣憤而死。張柬之在少年時候,便是經(jīng)常去讀史書,最后更是補錄成為了一名太學生,在后來他更是考中了進士。
在張柬之在他64歲時候,他參加了朝廷的考試,名列第一,被任命為了監(jiān)察御史。后來他更是被狄仁杰所推舉,被武則天所用成為了洛州司馬。而在公元705年即神龍元年正月,武則天病重之時,張柬之決定和人一同發(fā)動政變,復辟唐朝。這月的二十三日,武則天下旨讓李顯代行國政、大赦天下,二十四日武則天就將地位傳給了李顯。
但可惜的是張柬之在當時發(fā)動政變之后并沒有把武家人全部除清,從而遭到武則天的排擠。后來武家人更是在李顯身旁離間張柬之與李顯的關系,張柬之也是因此被李顯免去了宰相的職務。后來張柬之更是被李顯所譴責、流放到了廣東,因憂愁而死。
張建之可以說是一個十分有才華的人,狄仁杰認為他是宰相的人選。而且張柬之他對時機的把握是十分正確的,當年神龍政變之所以可以成功,也是有著張柬之他一部分的功勞的,這也就讓歷史上許多后來的文人對張柬之他這次的選擇、他所發(fā)動的這場政變持有一種十分肯定的態(tài)度,而那些文人墨客對張柬之因此也是十分的推崇的。
張柬之發(fā)動神龍政變推翻了武則天的統(tǒng)治后,便不斷遭到武三思等人的彈劾,張柬之也因此被罷免了宰相之職,后來張柬之不斷辭官遭拒,還一再被貶官,憤怒的張柬之也因此被氣死了。
武則天病重的時候,身為宰相的張柬之便聯(lián)合了大臣打算推翻武則天的統(tǒng)治。隨后,張柬之又勸服了太子李顯,讓李顯一起推翻武則天的統(tǒng)治。最終神龍政變十分成功,太子李顯成功登基成為皇帝,作為大功臣的張柬之也因此成為了李顯最信任的人。然而即便張柬之勞苦功高,卻還是遭到了李顯的疑心。當時李顯本來就擔心張柬之權力太大會威脅到自己,再加上武三思和韋皇后不斷地彈劾和打壓張柬之,于是李顯便下令撤掉張柬之的宰相職位。
張柬之被免去了宰相一職后,自知在朝中不再是武三思等人的對手,于是便向李顯提出自己要回鄉(xiāng)養(yǎng)病,李顯也同意了。然而李顯卻并沒有讓張柬之辭官,而是讓張柬之回到老家襄州養(yǎng)病,并擔任襄州刺史的職務。張柬之知道李顯不愿放自己走,想要讓自己繼續(xù)為朝廷效力,但是又怕自己成為威脅,所以才讓自己當了刺史。自知回朝無望也不打算回朝的張柬之只好在襄州兢兢業(yè)業(yè),從不敢怠慢政務,生怕會被人彈劾。
后來,在張柬之擔任襄州刺史的時期,襄州爆發(fā)了大洪水,張柬之只能派人趕緊修筑河墻,以此來阻擋河水。但是在治水期間,張柬之也發(fā)現(xiàn)自己的身體實在是撐不住了,于是產(chǎn)生了辭官的念頭。而后治水的過程中又總是出現(xiàn)很糟心的事情,所以張柬之便提出了辭官的要求,朝廷不僅不答允,還一再貶張柬之的官,導致張柬之忿忿而終。
張柬之在歷史上的名氣不是特別大,如果不是特別熟悉歷史的人或許并沒有聽過這個名字,但是他在歷史上終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政治人物的政治生涯,這個人就是一代女皇武則天。這個名字估計中國人不知道的就非常少了,武則天的政治生涯中罕遇敵手,即便如長孫無忌這樣的唐朝開國元勛,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又是皇親國戚,也一樣敗在武則天的手中。而張柬之又如何能夠終結武則天對中國將近半個世紀的控制和統(tǒng)治呢?之后他的命運如何呢?
神龍政變的背景
從公元660年和丈夫唐高宗一起臨朝處理政務開始,到公元690年正式稱帝,改唐為周,再到神龍政變前夕,武則天已經(jīng)控制或將近半個世紀。隨著她的年老,皇位繼承問題也已經(jīng)或明或暗的成為了當時政壇的最大焦點。
從公元698年開始,武則天著手解決繼承人問題,當時武則天在立兒子(李顯、李旦)還是立侄子(當時是姑侄的叫法,即武承嗣、武三思)的問題上猶豫不決。但是以狄仁杰為代表的朝臣、以張易之、張昌宗為首的男寵都紛紛勸說武則天立子不立侄,再加上這一年突厥寇邊,武則天下令募兵抗敵,結果一個月也沒有募滿千人,后來聽說是太子掛帥,很快就有超過五萬人前來應征,這件事也讓武則天深刻的認識到民心思唐,于是武則天斷絕了讓武氏子弟接班的念頭,基本明確立兒子李顯為繼承人。 此后武則天開始著手彌補李、武兩家關系的裂痕,盡管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她自己造成的。公元699年武則天安排李、武兩家子弟盟誓。她希望自己死后李、武兩家能和睦相處,共享富貴。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夫婦和武三思等李、武兩家的代表都配合了武則天的這一安排。但是效果估計武則天自己都不見得相信。 安排好繼承人的問題后,武則天開始對朝政變得懈怠起來,可能也是身體日益衰老,她開始躲在深宮中修養(yǎng),平日里只和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廝混。這也導致了武則天統(tǒng)治晚期的最大政治危機的來臨。
神龍政變的經(jīng)過
公元699年,李武兩家盟誓之后,武周朝廷的繼承人問題看似已經(jīng)明確,李、武兩家也暫時平靜了下來。失去皇位繼承權的武家在當時雖然不敢公開挑戰(zhàn)武則天的安排,但是對于促成李顯復位的一些政敵是顯然要打擊報復的。比如勸說張易之兄弟擁護李顯復位的宰相吉頊就在公元700年被陷害遭到貶謫。
而李、武兩家的平靜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武周朝廷突然冒出的新勢力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張氏兄弟因為年輕英俊成為武則天的男寵,從697年開始成為武則天最喜愛的男人,也使張氏兄弟成為武則天統(tǒng)治晚期最有權勢的人,甚至連自己的子女和武氏家族都不能相比。
公元700年,狄仁杰病逝,張氏兄弟在朝廷內(nèi)更加權勢滔天; 公元701年,太子李顯的兒子、女兒、女婿議論了張氏兄弟,被武則天怒斥,迫使李顯下令兒子、女兒、女婿自縊謝罪; 公元702年,李顯攜弟弟李旦和太平公主共同上書請求為張氏兄弟封王; 公元703年,張氏兄弟誣陷朝臣代表魏元忠,使其被貶。 短短幾年時間,張氏兄弟從名不見經(jīng)傳到權傾天下,連太子李顯的兒子、女兒(同樣也是武則天的孫子、孫女)都要被迫自殺謝罪,而且李顯和李唐皇室的成員還要上書請求為他們封王。可想而知李唐皇室的成員對張氏兄弟有多恨。同樣的李顯的女婿還是武承嗣的兒子,也一樣被要求自殺,而且武三思等人也不得不阿諛奉承討好年紀輕輕的張氏兄弟。這樣看武氏家族也對張氏兄弟沒有什么好感。
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李、武兩家開始聯(lián)合,朝廷大臣也展開了針對張氏兄弟的攻擊。武周朝堂上除張氏兄弟之外最有勢力的團體或者家族就這樣默契的聯(lián)合了起來,張氏兄弟的末日也就不遠了。
公元704年,李武兩家的策劃下,朝臣們開始攻擊張氏兄弟的貪腐問題,企圖迫使武則天疏遠和打擊張氏兄弟,結果雖然證據(jù)確鑿,但是武則天為了心愛的?小鮮肉?直接包庇赦免了張氏兄弟,并為他們安排了替罪羊。同年年底,朝臣們再次抓到了張氏兄弟的把柄,又一次證據(jù)確鑿的定罪,結果武則天依舊包庇張氏兄弟。這幾次朝堂上的政治攻擊都被女皇武則天蠻橫的化解了,看來護起短來的女人是讓這些大臣們毫無辦法的。但是這時年逾八旬的張柬之登場了,他在這一年九月被拜為宰相。
歷史的車輪終于來到了公元705年,也就是神龍元年,當時老邁的武則天已經(jīng)生病長期靜養(yǎng),朝廷里的大臣很難見到她,身邊的事務和國家的朝政都由張氏兄弟把持。眼見可能發(fā)生變故的李、武兩家和朝廷大臣們開始醞釀逼宮。而這個逼宮的主謀在歷史上記載就是剛剛出任宰相不久的張柬之。但是我們從歷史記載的分析,李、武兩家顯然是支持了這一逼宮行為的,至少是默許的。否則僅憑剛剛拜相不久而且年逾八旬的張柬之和區(qū)區(qū)五百名士兵就搞定了叱咤風云半個世紀的一代女皇武則天?個人認為不可能!
事變的實際經(jīng)過其實非常簡單,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等人率領五百士兵從玄武門入宮,直接殺掉張氏兄弟然后報告女皇武則天(其實就是逼宮)。武則天當面質(zhì)問了參與政變的張柬之等人然后呵斥躲在他們身后的太子李顯。但是年邁的武則天顯然也已經(jīng)不愿和他們爭斗什么了,很快她接受了政變的結果,兩天后,她下詔傳位李顯。和玄武門事變一樣,三天時間整個政變就結束了。
神龍政變之后張柬之等人的地位和唐朝的政治格局
705年正月的神龍革命,不僅僅使李顯重新登上皇位,而且使武周政權又變回了李唐政權。張柬之等人也因此加官進爵。其中張柬之、敬暉、崔玄暐、桓彥范、袁恕己因為是主要的策劃和實施者都被封為公爵,同時也在中宗李顯的朝廷擔任要職,成為當時朝堂官員中的領袖人物。
但是很快新的政治博弈開始了。中宗登基后,權力很快被韋后把持,本來中宗李顯就性格懦弱,韋后性格強勢,在他們夫妻流放受罪之時,李顯又對妻子心懷愧疚,所以復位后任由韋后把持朝政。而權力欲望很強的韋后和野心很大的女兒安樂公主也很快形成了一個新的勢力集團。她們都想效仿武則天控制朝政甚至登基稱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35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