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宋太祖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前身是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設立的太公尚父廟,主祭周朝呂尚,即姜子牙。在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肅宗尊呂尚為“武成王”,武廟正式出現。
武廟與文廟的規(guī)格是對應的,在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追封孔子為“文宣王”后,確立了種種祭祀禮儀,唐肅宗追封“武成王”后就直接將之對等。
文廟有亞圣、十哲、七十二子等,武廟也有副祀、武廟十哲、六十四良將,白起就是武廟十哲之一,居左列第一位。
宋朝建立后,也學著唐朝建了武廟。某天宋太祖趙匡胤來了興致,跑去武廟“膜拜”一下歷史上的同行,結果看到了白起的畫像。
初,上幸武成王廟,歷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胡為受饗於此?”命去之?!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
趙匡胤本人就是武將出身,他知道殺俘不祥,也深以為恥,認為不武,直接命人把白起踢出了武廟十哲之列。
單從戰(zhàn)績上來看,白起是絕對當得上武廟十哲之一的,殺降是他的品德問題,盡管他自己自殺前也感慨:“我固當死。長平之戰(zhàn),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p>
唐朝議定武廟人選的時候,并不注重品德,但到了趙匡胤這之后,武廟里的武將都是要功業(yè)無暇的,比如王僧辯這種遭襲慘死的,一并踢出武廟。
可人無完人,真正完美的人是找不到的,有心人隨便找個由頭,其實就能把武廟所有人都踢出去,秘書郎梁周翰就上書反對這個政策:“凡名將悉皆人雄,茍欲指瑕,誰當無累!一旦除去神位,吹毛求異代之非,投袂忿古人之惡,似非允當。臣心惑焉?!?/p>
當然,反對無效,白起還是被踢出武廟十哲之列。
白起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名將,他從一個底層的士兵慢慢走到了武安君的位置上,為大秦奉獻了一生,不曾有敗績,說他是戰(zhàn)神一點也不夸張。不過他也有大家吐槽的點,就是他殺的人也太多了,幾萬,幾十萬的,令人瞠目結舌。難道這位戰(zhàn)神也是死神?他只是一個嗜殺如命的人嗎?
其實沒有人是愿意殺人的,白起殺人跟他的出身有很大的關系。商鞅變法以后,秦朝的制度大改革,主要是推行軍功爵制,要想當官,就必須要殺敵立功,秦國是按照對方首級算獎賞的。
白起時從基層軍官開始的,每一次的升官,都是靠著他殺的人頭,因此養(yǎng)成了對于人頭的渴望。在他眼里,對方士兵就只是一顆顆人頭,他和士兵都需要吃飯過日子,需要秦王來發(fā)錢,所以他只好下令屠殺。白起封神是秦趙之戰(zhàn)的時候,名叫長平之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持續(xù)了三年,最后秦國勝利,殺了趙國45萬人,奠定了秦國在全國的地位,從此趙國就是手下敗將。
其實白起在這場戰(zhàn)爭中殺了那么多人,也是無奈之舉。三年,拼的就是意志力,雙方糧食都所剩無幾,秦國雖然贏了戰(zhàn)爭,但是損失也比較慘重。當時秦國收了對方45萬俘虜,實在沒有能力收編,人數太多,如果出現叛變,后果不堪設想,但是也不能放回趙國,無奈之下只好都殺死了,順便還能振奮士兵的士氣。
武廟是為了紀念姜太公,在唐玄宗時期修建的,但是里面只有一個人太孤獨了,于是就安排了很多有名的戰(zhàn)神去陪伴,白起就是其中一個。
到了宋朝,趙匡胤去武廟擺放,發(fā)現其中有白起,就非常的生氣,于是就把白起跟吳起一起踢出了武廟。但白起畢竟是戰(zhàn)國時期的人物,趙匡胤為什么非要跟他置氣呢?
他主要就是想昭告天下,他是個很仁義的人,希望大家都來歸降他,他絕不會殺死來投奔他的人,他甚至還把后周柴氏一族,保證會給他們榮華富貴。不過,不管他是真心的還是作秀,能這樣對待前任帝王的,他也是有一個了。
就連他上位的時候也仿佛是演了一場大戲,在陳橋驛,就好像他是被逼上位,而不是篡位。他一生都是走的柔懷路線,一個是跟他的性格有關系,還有一個其實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沒什么實力,難以駕馭眾人。
在五代十國的時候,英勇的戰(zhàn)士非常多,他欺負孤兒寡母的柴家,搶了他們的江山,本來就是他的不對。如果對各地勢力還是兇神惡煞,那么大宋的統(tǒng)一估計就再也無法實現了。而懷柔的策略就比較好使了,于是他就靠著自己的?演技?開始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35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唐朝第一位狀元郎,孫伏伽是個怎樣的人